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沟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垩,酒泉,地质,地球化学,瑞士,甘肃,盆地。
中沟组论文文献综述
赵乐义,杨军,李涛,王建国,胡小勇[1](2018)在《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中沟组源储一体成藏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岩石热解、有机碳、有机岩石学等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中沟组烃源岩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值达1.51%,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0.5%~1.04%之间,并结合沉积相、地层厚度,分析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平面分布范围广,厚度最大达1 200 m;利用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岩心分析资料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储集空间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均有发育,储集物性偏差,孔隙度平均值7.42%,渗透率平均值0.75 m D;应用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数据,对烃源岩、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分析,明确油气来源,认为原油来自本身烃源岩。研究表明:烃源岩品质好,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偏腐泥型,热演化程度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主要以生油为主,厚度中心分布在南、北2次凹;储层以扇叁角洲砂岩和湖相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分布在酒参1-营参1井一带,物性属于致密-低孔低渗型,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油气分布在碳酸盐岩发育段,具备源储一体的成藏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海,旷红伟,胡湘瑜,柳永清,彭楠[2](2013)在《祁连山北缘旱峡早白垩世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山北缘旱峡地区发育完整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序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发育砾岩、砂岩、钙质粉砂岩和页岩等;其中砾石分选差、磨圆一般、成分以灰白色砂岩为主,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差。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和综合沉积特征研究表明,下沟组和中沟组主要由湖泊、扇叁角洲、河流等3种类型沉积相、亚相与微相类型组成,发育了一系列重力流成因的沉积类型;湖泊沉积主要发育在下沟组底部和中沟组,扇叁角洲沉积分布在下沟组中—上部,中沟组发育河流沉积。研究区早白垩世中期古流向以EN向为主,早白垩世晚期以W向为主,表明沉积沉降中心也由早期的旱峡西移至研究区西南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模式。(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薛沛霖,旷红伟,柳永清,彭楠,王西宁[3](2013)在《甘肃酒泉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特征与早白垩世盆地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早白垩世酒泉盆地是1个由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迭置的复合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和新生代前陆盆地2个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时期,受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共同作用,以及深部热事件的影响,酒西地区处于松弛拉张裂陷阶段,从早到晚发育完整的下白垩统赤金桥组—赤金堡组—下沟组—中沟组,地层厚度总体为西南厚、北部薄。下白垩统的沉积岩相分析表明,下沟组和中沟组岩性以山前粗碎屑岩、河流相砂岩和湖泊相泥岩为主,自下而上分别由粗—细—粗和粗—细的沉积序列组成。下沟组辫状河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及基性火山岩均形成于湖盆裂陷最大的时期;中沟组为冲积扇-曲流河沉积体系,为盆地坳陷萎缩期的产物。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水体西南部深、北部浅,沉积、沉降中心位于昌马—旱峡一带,以湖相沉积为主,新民堡、红柳峡地区则属于湖盆北部边缘,以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酒西地区早白垩世沉积序列和沉积相时空发育的特征显现了盆地从初始断陷(赤金桥组、赤金堡组)、中期扩张发展(下沟组)至最终坳陷萎缩(中沟组)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3年Z1期)
薛沛霖,旷红伟,柳永清,彭楠,王西宁[4](2012)在《酒西地区早白垩世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特征与盆地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西部地区包括酒泉盆地西部和昌马、旱峡盆地在内的新民堡、赤金桥、红柳峡、旱峡和昌马地区。该地区的白垩系基底为北祁连山造山带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或下元古界结晶岩系。盆地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演化阶段和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是一个由早白垩世断陷和新生代坳陷迭置的复合盆地。酒西地区由早到晚发育完整的早白垩世赤金桥组-赤金堡组-下沟组-中沟组,地层厚度西南厚、北部薄;下白垩统沉积岩相分析表明,下沟组和中沟组岩性以山前粗碎屑岩、河流相砂岩和湖泊相泥岩为主,由下至上分别由粗-细-粗和粗-细的沉积序列组成。下沟组辫状河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以及基性火山岩的出现,均形成于湖盆裂陷的最大时期;中沟组为冲积扇-曲流河沉积体系,为盆地坳陷萎缩期产物。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时期水体西南部深、北部浅,沉积、沉降中心位于昌马-旱峡一带,以湖相沉积为主,新民堡、红柳峡地区则属于湖盆北部边缘,以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在早白垩世早期,由于全球伸展的背景下岩石圈下部和软流圈部分熔融体的侧向流动或由于地幔热柱或深部热隆起引发了盆地的初始断陷,开始了酒泉盆地白垩纪的沉积史,该时期为赤金桥沉积期,相当于前人所述赤金堡组断陷幕,沉积了以紫-灰绿色砾岩、砂岩为主的冲积扇-河流沉积。早白垩世中期,随着热隆起的进行,盆地进入断陷继续发展和扩张期,包含赤金堡和下沟沉积期,相当于前人所述下沟组断陷幕,赤金堡组沉积以紫红、灰绿色厚层砾岩、砂岩和灰黑色泥、粉砂岩为主的辫状河叁角洲-湖泊相沉积;下沟沉积期在新民堡和红柳峡地区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以灰绿、灰黑色砂岩、砂砾岩为主;旱峡和昌马地区主要沉积了一套半深湖-深湖相的黑色泥页岩和湖底扇砾岩,从沉积相方面也印证了此时期为盆地断陷最大期的观点。这一时期湖水广泛分布,湖泊进一步发展和扩张,以昌马和旱峡一带为最深形成黑色的泥页岩和湖底扇沉积。在此期间,在昌马、旱峡和红柳峡地区分别有火山岩的产出:昌马盆地间泉子火山岩,其全岩K-Ar年龄为112.8±3.4Ma和118.3±3.6Ma;红柳峡地区火山岩包括火山颈相和喷溢相,为l12-106Ma的粗玄质熔岩喷发。对旱峡火山岩与红柳峡粗玄质熔岩的研究显示,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的裂谷盆地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认为区内火山岩是早白垩世上地慢局部熔融形成的碱性火山岩类。早白垩世晚期,由于地幔隆起的冷却和热回沉,盆地转入中沟沉积期坳陷发展阶段,相当于前人所述中沟坳陷阶段,中沟沉积期,在昌马、红柳峡和旱峡地区主要沉积了一套湖泊-曲流河相的绿、黄、灰色的泥岩、砂岩,在新民堡地区为冲积扇、曲流河相的粗碎屑沉积,所有的沉积相和沉积背景都表明此时期是盆地的坳陷萎缩期,这一时期盆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的萎缩消亡,周围地形被剥蚀准平原化,而盆地内部也几近填平,最终以一套冲积扇-河流相的充填终结了早白垩世酒西地区的充填。(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8)
董重,孙柏年,杜宝霞,徐小慧[5](2011)在《甘肃酒泉盆地下白垩统中沟组Elatides harrisii Chow化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酒泉盆地早白垩世中沟组发现了松柏类化石哈瑞士似纵Elatides harrisii Chow的带叶小枝化石和球果化石,该种化石曾在我国辽宁阜新盆地有过多次报道,当前带叶小枝的枝条特征、叶形特征以及球果的形态、果鳞特征与阜新报道的标本很相似,在实验室进一步(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1)
中沟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祁连山北缘旱峡地区发育完整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序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发育砾岩、砂岩、钙质粉砂岩和页岩等;其中砾石分选差、磨圆一般、成分以灰白色砂岩为主,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差。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和综合沉积特征研究表明,下沟组和中沟组主要由湖泊、扇叁角洲、河流等3种类型沉积相、亚相与微相类型组成,发育了一系列重力流成因的沉积类型;湖泊沉积主要发育在下沟组底部和中沟组,扇叁角洲沉积分布在下沟组中—上部,中沟组发育河流沉积。研究区早白垩世中期古流向以EN向为主,早白垩世晚期以W向为主,表明沉积沉降中心也由早期的旱峡西移至研究区西南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沟组论文参考文献
[1].赵乐义,杨军,李涛,王建国,胡小勇.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中沟组源储一体成藏条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8
[2].刘海,旷红伟,胡湘瑜,柳永清,彭楠.祁连山北缘旱峡早白垩世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研究[J].沉积学报.2013
[3].薛沛霖,旷红伟,柳永清,彭楠,王西宁.甘肃酒泉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特征与早白垩世盆地演化[J].地质通报.2013
[4].薛沛霖,旷红伟,柳永清,彭楠,王西宁.酒西地区早白垩世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特征与盆地演化[C].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5].董重,孙柏年,杜宝霞,徐小慧.甘肃酒泉盆地下白垩统中沟组ElatidesharrisiiChow化石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