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学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学,细胞因子,淋巴细胞,肢体,涪陵区,免疫,细胞。
免疫学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苜,宁议万,范晶,林时辉,杨远征[1](2019)在《早期临床免疫学监测在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1名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37例)和脓毒性休克组(34例);根据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58例)和死亡组(13例)。记录患者入ICU时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检测免疫学指标,统计分析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脓毒性休克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CD4+/CD8+及C4浓度明显高于脓毒症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性休克组T淋巴细胞百分比、C3浓度低于脓毒症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死亡组CD4+/CD8+、C3的浓度低于生存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OFA和C3浓度是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指标。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D4+/CD8+、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的AUC分别为0.807、0.843、0.853(P<0.05);CD4+/CD8+最佳临界值为21.9%时,预测脓毒症死亡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86.2%;APACHEⅡ最佳临界值为22分时,预测脓毒症死亡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9.3%;SOFA最佳临界值为17.5分时,预测脓毒症死亡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9.3%。结论: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补体C3和C4浓度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具有潜在价值。C3浓度是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指标。CD4+/CD8+能够反映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在玉,邓敏[2](2013)在《2012年涪陵区生猪规模场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学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涪陵区生猪养殖场的抗体免疫保护率情况,以及为该区防治动物疫病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2012年对涪陵区25个集约化生猪养殖场进行了定点血清样品采集,分别采集了能繁母猪和仔猪的血清样品各500份,共1000份,然后利用免疫血清学抗体检测试验对蓝耳病抗体进行了血清学抗体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400份血清样品中蓝耳病抗体阳性的血清有336份,阳性率为84%,2011年蓝耳病抗体阳性率为70%,2010年蓝耳病阳性率为55%,2012年与前两年血清抗体监测水平对比均有提高。(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3年05期)
方勤[3](2012)在《2011年涪陵区生猪养殖场疫病免疫学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生猪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生猪防疫工作的进一步纵向深化,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免疫逐渐在从重点免疫向全面免疫转变、从季节性免疫向常年免疫转变、从注重密度向既注重密度又注重质量转变。特别是在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对于一些传染性比较强、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本文来源于《兽医导刊》期刊2012年S1期)
郝俊文[4](200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肾移植发展十分迅速 ,但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 ,仍然是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非侵入性方法尽早发现急性排斥反应 ,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免疫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期刊2004年05期)
王广义,杜晓宏,孟伟,赵军,张舵[5](2002)在《一氧化氮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免疫学监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探讨了NO在其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 :BN及Lewis雄性大鼠 ,体重 2 0 0~ 2 5 0g。2 .实验分组及方法 :(1)分组 :A组 :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供体BN ,受体Lewis(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9期)
郑小飞,裴国献[6](2001)在《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学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异体肢体移植经实验模型研究现已应用于临床[1,2 ] ,但移植肢体具有高度抗原性的多种组织类型需长期应用系统免疫抑制剂也就限制了异体肢体移植的临床推广应用。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同种异体肢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的机制更加复杂 ;(2(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1年11期)
相大勇[7](2001)在《同种异体双前臂移植的免疫学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异体肢体移植早期预测和诊断排斥反应发生的无创性免疫学监测指标;根据全身免疫状态的评估,指导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预防机会性感染,肿瘤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材料与方法 根据我院完成的亚洲首例异体双前臂移植患者,自2000年9月至2000年12月于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采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动态监测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除活化B细胞(CD3-/HLADR+)术后诱导期上升外,总T细胞(CD3);T细胞亚群(CD3+CD4+);T细胞亚群(CD3+CD8+);IL-2受体(CD25);杀伤T细胞亚群(CD8+CD28+);免疫抑制T细胞亚群(CD8+CD28-);静止T细胞(CD3+/HLADR-,CD3+/CD16+56-);活化T细胞(CD3+/HLADR+);粘附分子(CD28,CD54,CDlla);NK细胞(NK)均于术后迅速下降。维持期CD8+细胞较移植术前高,其中杀伤T细胞维持于低水平,而抑制T细胞则持续增高,CD4/CD8比值处于较低水平。活化B细胞;NK细胞;粘附分子恢复或略低于术前水平。活化T细胞维持期持续增高。 细胞因子IL-2;IL-6;sIL-2R于术后诱导期均迅速下降,而后回升。IL-2维持于较术前较低水平,而IL-6;sIL-2R则维持于较术前略高水平。结论 1.肢体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尤其是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增殖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细胞总数和IL-2、IL-6、sIL-2R立即下降,有效地抑制了术后一周内T淋巴细胞的活化。 2.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和 IL-2、IL-6、SIL-ZR的动态监测可能有助于预测和诊断排斥反应的发生,移植物存活的评价。 3.T淋巴细胞表面辅助分子和几-2、IL-6、SIL-ZR的动态监测对机体免疫状态进行评估有利于调整药物用量,预防机会性感染、肿瘤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4.本例异体双前臂移植 CD3+细胞数量监控范围为 0.1叫.3 X 10VL,而 ATG用量为 1.25ms/ks川,少于单手移植用量 Zms/ks川,因此 ATG用量应在监控下个体化。 5.异体双前臂移植包含多种抗原性各异的组织移植,但免疫反应强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其发生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1-06-01)
郑小飞[8](2000)在《同种异体手移植的免疫学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同种异体肢体(手)移植在许多实验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并已经应用于临床,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肢体包括了具有高度抗原性的多种组织类型(皮肤,肌肉,骨,骨髓,血管,神经和关节软骨)并且系统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限制了肢体移植的临床应用。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肢体异体移植的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的机制更加复杂;缺乏排斥反应明确的诊断标准和预测指标使排斥反应的发生难于预测和判断;保护实质性器官异体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不足以保护肢体的异体移植,而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以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又增加了感染,药物毒性和恶性变的可能性。所以有必要根据移植后免疫反应机制选择有关指标对移植进行免疫学的监测以鉴别和判断排斥反应与移植物的存活及根据免疫功能的状态进行药物的调整。第一部分 同种异体手移植术后淋巴细胞亚群的早期监测 自1999年9月至1999年11月,应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学方法(FCM)动态观察2例同种异体手移植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术后一周内CD_3~+,CD_4~+,CD_8~+,CD_(25)~+T细胞,活化T细胞[CD_3~+/CD_(16+56)~+,CD_3~+/HLA-DR~+],静止性T细胞[CD_3~+/CD_(16+56)~-,CD_3~+/HLA-DA~-]明显下降,一周后除CD_8~+细胞比术前升高外均恢复至术前水平;CD_4~+/CD_8~+比值持续呈低水平;B细胞(CD_3~-/HLA-DR~+)术后一周内升高,第10天逐渐下降至比术前略高水平;NK细胞(CD_3~-/CD_(16+56)~+)术后1天内显着升高,但第二天直线下降并维持在低水平。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手移植术后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自1999年9月至2000年4月,采用ELISA的方法动态检测2例同种异体手移植患者血清中IL-2,IL-10,IFN-γ,TNF-α水平。结果表明术后IL-2,IFN-γ,TNF-α血清水平术后一周内明显降低,一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IL—10在术后一周内明显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5个月后又中度升高。 SR1.免疫抑制剂对同种异体手移植术后的细胞因于的平衡和淋巴细胞亚 群有着明显的影响。2.淋巴细胞亚群(CD.”,CDs”,CDH“,CD3YCD(16+56f,CD3用LA- DR+,CD。/CD门。+钻;”)和细胞因子(ILZ,IL-10,IFN.Y,hF. a)的监测可能有助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判断移植物的存活。3.同种手移植术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平稳”状态以及细胞因子谱系由 hl 向ThZ的转换提示在免疫抑制剂的诱导下,患者可能已经接近 “几乎耐受”状态。说明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十分有效,利于移植物 的存活。4.两例异体手移植中的ATG剂量Q mg七g”‘·d”‘)较为适宜,其CD/ 细胞数量的监控范围为 0.l刁.4X 10yi。(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0-06-01)
郑小飞[9](2000)在《肢体移植的免疫学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肢体异体移植在许多的实验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并已经应用于临床,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肢体包括了具有高度抗原性的多种组织类型(皮肤,肌肉,骨,骨髓,血管,神经和关节软骨)并且系统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限制了肢体移植的临床应用。,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的机制更加复杂;(2)缺乏排斥反应明确的诊断标准和预测指标使排斥反应的发生难于预测和判断;(3)保护实质性器官异体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不足以保护肢体的异体移植,而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以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又增加了感染,药物毒性和恶性变的可能性;4)虽然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在内脏器官移植中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接受肢体这种非生命必需的功能性器官移植的受体而言,这种治疗的风险令其疑虑甚至望而却步。所以有必要根据移植后并发症和免疫反应机制选择有关指标对移植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创伤骨科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赵立红,陈德威[10](1998)在《SPF鸡免疫学监测技术发展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SPF鸡是农业、医学科学研究和生物制品重要研究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上述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SPF鸡始于60年代,随之建立了相应的鸡病监测体系。目前,科学技术发达的美、日、澳、法等国家的SPF鸡的免疫学监测技术的研究已走上了标准化、商品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1998年09期)
免疫学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涪陵区生猪养殖场的抗体免疫保护率情况,以及为该区防治动物疫病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2012年对涪陵区25个集约化生猪养殖场进行了定点血清样品采集,分别采集了能繁母猪和仔猪的血清样品各500份,共1000份,然后利用免疫血清学抗体检测试验对蓝耳病抗体进行了血清学抗体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400份血清样品中蓝耳病抗体阳性的血清有336份,阳性率为84%,2011年蓝耳病抗体阳性率为70%,2010年蓝耳病阳性率为55%,2012年与前两年血清抗体监测水平对比均有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学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张苜,宁议万,范晶,林时辉,杨远征.早期临床免疫学监测在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吴在玉,邓敏.2012年涪陵区生猪规模场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学监测与分析[J].畜禽业.2013
[3].方勤.2011年涪陵区生猪养殖场疫病免疫学监测[J].兽医导刊.2012
[4].郝俊文.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4
[5].王广义,杜晓宏,孟伟,赵军,张舵.一氧化氮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免疫学监测作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
[6].郑小飞,裴国献.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学监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
[7].相大勇.同种异体双前臂移植的免疫学监测[D].第一军医大学.2001
[8].郑小飞.同种异体手移植的免疫学监测[D].第一军医大学.2000
[9].郑小飞.肢体移植的免疫学监测[J].中国创伤骨科杂志.2000
[10].赵立红,陈德威.SPF鸡免疫学监测技术发展动态[J].中国兽医杂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