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体性论文_李海超,黄玉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个体,都柏林,儒家,主体,话语,个体化。

个体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超,黄玉顺[1](2018)在《个体主体性的虚显: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学界的研究,明代中晚期以来的儒家新兴思想流派是逐步向现代性开放和转型的。但直到今天,儒学现代化的任务依然没有完成。通过对泰州学派、明清之际顾黄王叁大儒的儒学、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在这些儒学理论中,作为现代性特质的个体主体性逐步由"确立"转向"模糊",进而转向"虚显"——欲显而未能显。这使得上述儒学理论的形而上学无法为形而下的现代性伦理、政治观念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充足的动力。这正是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林滨,陈帅[2](2018)在《教育伦理视域下的个体主体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主体之间的灵魂碰撞,它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2])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自由生成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教育无法仅仅为其本身,它所蕴含的社会功能、它面对的日渐生成的生命(本文来源于《教育伦理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曹可为[3](2018)在《个体主体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主体性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通过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在认识和实践中,表现出自身的自觉、自主、创造性等基本特性。分析个体主体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首先界定主体性、个体主体性以及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础概念。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作为影响其发挥实效性的因素之一,其差异性、发展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影响并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新旧时代背景的更迭,个体主体的自觉、自主、创造性等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是一个契机。伴随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问题日益彰显,主要表现为“独白式”话语表达方式与个体自主发展之间的对立、传统模式中呈现的“规训性”话语内容与个体创造性产生冲突和普遍性话语与个性化发展的矛盾等,针对其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应当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首先其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政治性与个体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个体自主性相统一以及规范性与个体创造性相统一。其次它的发展必须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的发展要求。最后它的发展路径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转变发展理念以增强话语感召力、丰富话语内容以增强话语时代感、创新话语方式以增强话语亲和力、提升话语主体的素养以增强话语穿透力。关注话语的发展,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孔洁,裴德海[4](2017)在《为启蒙开新路——新文化运动之于个体主体性的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化运动之于启蒙,是一个永远找不到唯一答案的问题。那场运动的一个重要遗产就是将个体从家权、族权、国权的繁重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一开始便以"自我"出场,掀起一场旨在解放主体的革命。可当儒家纲常伦理退出社会价值体系后,所带来的却并非主体的自由独立,而是失去价值导向的空虚的个人。事实上,这种虚无的"个人主义"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救亡"压倒了"启蒙","国家主义"权威成为主体新的"外在"统治力量。而解救这一"现代性"弊病的可能途径在于主体"公共理性"的培育。(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7年10期)

王卿[5](2016)在《个体主体性的价值与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性的问题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也备受关注。从孔子的“为仁由己”、孟子的“四端之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主体精神构建着属于人的独特的价值世界。谈主体性就要谈人,主体性归根结底是人的主体性,离开了主体性就谈不上人的发展,也很难有未来。作为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发现了具有超越时空品格的“良知”。“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之中,是个体能够实现价值之明的根基根据。借助人人固有的心体良知,王阳明打开了人性发展和深化的通道,在“良知”这种良性自我意识的引导下,通过“致良知”而完善自我和发展德性成就了个体内在需要的必然性。因为良知乃人的良知,因此讲良知就是讲主体,只有把人当目的,良知之明才能呈现,而要扩展良知之明,更要讲主体,离开了自主自觉的昂扬的主体精神,良知之明也只是一隙之明而已。主体的自主自觉不仅在于他的“一念之发”,还在于他的身体力行,由行动产生的做事过程才是其主体精神的集中展现。总之,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注重践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自为世界。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是热门领域,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成果中既有对良知说学理内部的梳理与阐发,又有关于致良知说价值和意义的探讨。虽然研究数量的多寡并不能根本确定一种理论的最终价值,但却可以从某个层面反映出致良知说确实涵有能够触动人心的内容。因为它是从人之自身出发而去思考人,肯定人,而正是这一个个个体之人共同构筑了社会整体的大环境。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仍然致力于去思考“人”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理解,以主体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分七个部分对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进行探讨和阐发。第一部分是绪论,揭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王阳明发现“良知”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从知识、情感和生命的发生成长过程、社会历史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来分析人心之固有良知的存在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良知与自我的关系。第叁部分阐发了良知的提出及“心即理”的定位对人之主体性价值的肯定。第四部分探讨了依据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个体应如何寓知于行,知行合一,通过主体精神的张扬来实现对自我的改造和完善。主体要致得良知,就意味着破除阻碍自我良知扩充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蔽固个体良知的“恶”。“恶”既来自于个体的私意、私欲的膨胀对光明心性的淹没,又源于不当的自我认知等情感心理因素。主体致良知的过程是明心见性,与自身之“恶”作斗争的过程,那么,“恶”何以难除?又为什么务去?个体通过致良知而不断脱去自身之“恶”,是否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之境?在致良知语境下,所谓个体自由究竟有着怎样的意蕴?所有这些问题在本章都会有具体的解说。第五部分集中讨论了“圣人在我不在人”以及“成圣”与个体人格多元化的可能性。王阳明所倡导的主体精神在人人皆可成圣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自我良知作为裁定是非的价值标准,打破了外在权威的垄断而将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了心体的明觉“良知”,从根本上是对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认同。第六部分分析了在心体良知的引导下,个体主体性的扩展并没有陷入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回归了一种“理性的自觉”,并探讨了这种走向生成的原因。第七部分,也是本论文的最终归旨,将致良知思想与备受关注的自我实现的问题相结合,通过与西方自我实现理论的局部比较,挖掘致良知思想是如何基于自我而实现自我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个体通过“致良知”来构建良好生活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4-30)

许可[6](2015)在《论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出发,针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缺失的现象,提出了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师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合作交流,师生探索创新等解决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统一的措施。(本文来源于《体育师友》期刊2015年06期)

陈雪[7](2014)在《“具有人脸的技术”:论《白噪音》中技术统治下个体主体性的失落》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噪音》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美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剖析,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精神上的空虚、焦虑和危机感。本文在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及让·波德里亚的超真实的概念基础上,分析《白噪音》中技术对个体思想的操控,以及技术媒体塑造的影像世界和超真实中个体对自我的否定和主体性的丧失。(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2-12)

李巧慧[8](2014)在《《都柏林人》的个体主体性:蜕变与新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都柏林人》见证了个体主体性的蜕变和现代主义文学特质的萌芽。现代个体主体性的僵死消解了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它的复苏决定了现代主义的乌托邦特性。乔伊斯揭示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尴尬和心灵废墟的悲怆,展现了理想的灿烂和复活的壮丽,阐释了西方人的主体性情节和上下求索精神。(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肖群[9](2013)在《论《灵山》寻求个体主体性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就其主题而言,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寻找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的小说。个人自由与个体主体性密切相关,《灵山》之旅是一个寻求个体(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体性的过程。寻找灵山的过程在小说中以两条线索展开:"我"沿着长江漫游,"你"找寻去灵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想要确立的自我是一个远离政治、社会的,自由的,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个体。但是,在寻求过程中,寻求者把个体生命从现实社会中抽离出来,回避对意义、目的的追寻,最终走向虚无主义。(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赖美珍[10](2013)在《当代中国社会个体主体性异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个人存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个人成为个体,个人在得到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生存困惑也日益凸显,其中个体主体性的异化现象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个人的健康发展,合理的个体主体性的建构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任务。本文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以及资本逻辑的背景下,分析个体主体性异化的现实及根由,通过反思和批判现实社会中突出的异化现象,探索走出异化困境的合理性理论,形成人与生活世界交融的审美境界。本篇文章共有六个部分的内容:导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个体的生成条件,个体主体性以及个体主体性异化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叁大形态的理论,明确了个体生存的时代背景,即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这也是个体异化的现实条件之一。“物的依赖关系下的人的独立性”是当代个体主体性的最主要的特征。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个体主体性异化的现实表现。遵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从物质到精神的方法论述了个体主体性异化的一般表象、深层的精神表现以及生存表征。第叁章主要论述了个体主体性异化的原因。首先论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转型给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的伤痛。其次论述了市场经济以及资本逻辑对人的主体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论述了由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市场经济产生的文化多元化以及“确定性关系”的消解给人们选择带来的困境。最后分析了个体自身的一些矛盾因素对主体性异化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批判了市场经济社会中非常典型的人的异化现象: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主义以及拜金主义,对理解个体主体性的异化,认清个体主体性异化的本质、根源和逻辑,摈弃异化,建构健康生活具有积极意义。第五章主要阐释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论述了建构合理的个体主体性的可行方法,即个体在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过程中,既要彰显主体性,要发挥出主体性的权利和责任,又要注重和生活世界的融合关系,达到人与生活世界交融的审美境界。(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3-04-22)

个体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主体之间的灵魂碰撞,它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2])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自由生成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教育无法仅仅为其本身,它所蕴含的社会功能、它面对的日渐生成的生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超,黄玉顺.个体主体性的虚显:儒学现代化受限的根源[J].南京社会科学.2018

[2].林滨,陈帅.教育伦理视域下的个体主体性反思[J].教育伦理研究.2018

[3].曹可为.个体主体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4].孔洁,裴德海.为启蒙开新路——新文化运动之于个体主体性的革命[J].东岳论丛.2017

[5].王卿.个体主体性的价值与走向[D].山东大学.2016

[6].许可.论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J].体育师友.2015

[7].陈雪.“具有人脸的技术”:论《白噪音》中技术统治下个体主体性的失落[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8].李巧慧.《都柏林人》的个体主体性:蜕变与新生[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肖群.论《灵山》寻求个体主体性的困境[J].职大学报.2013

[10].赖美珍.当代中国社会个体主体性异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转换机制与个体主体性的强化过程...虚拟学习共同体结构模型主体自洽的PSLA认知过程都市旅游公共营销模式概念性框架SDN企业的多维隐性知识模型兰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图

标签:;  ;  ;  ;  ;  ;  ;  

个体主体性论文_李海超,黄玉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