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物质积累论文_符小文,徐文修,李亚杰,陈传信,杜孝敬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物质积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质,大豆,叶面积,密度,玉米,积温,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论文文献综述

符小文,徐文修,李亚杰,陈传信,杜孝敬[1](2019)在《施氮量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转运规律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连续两年在新疆伊宁县研究了施氮对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呈先增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50 kg/hm2水平(N1)最大,施氮300 kg/hm2水平(N2)次之。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夏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盛荚期达到峰值,即N1处理为5.59,分别较N0、N2提高了49.07%、13.39%。施氮提高了夏大豆干物质的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及快速增长持续时间,两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均以N1处理最高为15.70 g/株,较N0处理高出40.32%;施氮处理的转运量及贡献率均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且两年均以N1最高,转运量分别较N0、N2处理平均高53.33%、12.47%,贡献率分别较N0、N2处理提高了17.97%,4.23%。N1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最高达2929.56 kg/hm2,较N0、N2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29.42%、6.53%,且各处理产量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5期)

比拉力·艾力,孙婷,王冀川,张迪,张建芳[2](2019)在《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分配模型,通过分析氮素调控的小区试验数据,采用统计模型技术建立基于相对生长度日(RDDT)的冬小麦群体和个体地上部相对干物质积累(RDMA)动态和基于分配指数的各器官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运用水分调控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DMA)呈典型的"S"型曲线变化趋势,增加水和氮供应量明显促进群体和个体干物质积累量,且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说明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极端干旱地区保证水分供应的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是促进小麦生长的关键。各处理DMA的变异系数群体为3.45%~5.19%,个体为2.03%~3.91%,表明群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筛选并构建基于归一化的返青后以RDDT为变量的滴灌冬小麦群、个体RDMA预测模型(MMF):GRDMA_i=(0.001 2+1.003 2RDDT~(4.193 6))/(0.012 9+RDDT~(4.193 6))和SRDMA_i=(0.001 2+1.011 3RDDT~(4.691 1))/(0.018 9+RDDT~(4.691 1)),模拟准确度在0.988 4~1.027 4;以及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指数模型,模拟准确度为0.977 5~1.035 4,表明基于RDDT和分配指数的冬小麦群、个体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吉顺,齐林,慈敦伟,李尚霞,樊宏[3](2019)在《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花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花生耐盐碱能力的研究,多采用水培方法集中在芽期或苗期某一阶段进行的短期盐胁迫,有关盐碱地花生种植技术的研究较少。在滨海盐碱区域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花生干物质积累、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及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确立盐碱地花生最优的种植密度,为滨海盐碱区域花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徐一兰,刘唐兴,付爱斌[4](2019)在《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理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溉方式是影响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重要的农艺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植株理化和生特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了间歇灌溉(Ⅱ)、湿润灌溉(WI)和节水灌溉(WSI)3种灌溉方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各灌溉方式处理水稻植株的分蘖数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Ⅱ>WI>WSI;植株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Ⅱ和WI条件下,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早稻和晚稻各处理植株的根系、茎、穗干质量大小顺序均为Ⅱ>WI>WSI,叶干质量均为WI>Ⅱ>WSI;各处理间水稻植株的穗干质量均无显着性差异。早稻和晚稻植株Ⅱ处理的有效穗数均最高,均显着高于WI和WSI处理。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Ⅱ处理产量为最高,2个年份早稻产量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107.9,461.7 kg/hm~2和98.8,422.2 kg/hm~2,晚稻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250.1,683.6 kg/hm~2和220.3,661.8 kg/hm~2,其大小顺序均表现Ⅱ>WI>WSI。在稻田不同水分管理中,可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卢伟鹏,张龙龙,杨建平[5](2019)在《不同布管方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及行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用滴灌的方式种植棉花、加工番茄等中耕作物,在生产上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但在密植作物小麦方面虽然在生产中创造了高产,但高产的重演性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于生产,对滴灌小麦需水规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生长、根系发育等方面前人虽然已做了研究,但研究内容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对滴灌小麦田间毛管布置、生长发育规律及增加管行比后小麦的抗旱机理等方面均缺乏深入了解。在现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明确滴灌小麦产量形成机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水平,对于维持新疆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材料与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各个小区灌水量与施肥量一致的情况下,共设置1管4行(TR4)、1管6行(TR6)、1管8行(TR8)叁种处理,其中TR4为对照。分别是两根滴灌带之间种植4行小麦,带间距为60cm;两根滴灌带间种植6行小麦,带间距为90cm;两根滴灌带间种植8行小麦,带间距为120cm。15cm等行距条播,供试品种为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每个处理重复3次。测定分析了不同布管方式下距滴管不同位置行(滴管单侧第1行定为R1,第3行定为R3)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灌浆及籽粒产量形成特征。【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不同布管方式下滴灌春小麦不同行间的单茎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R1>R2>R3>R4。新春44号的株高显着高于新春22号的株高,TR4与TR6平均株高显着高于TR8的平均株高。新春44号TR4的产量最高,TR8的产量最低;不同行间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R1>R2>R3>R4,且产量及产量叁因素行间都呈现极显着的差异,品种间有效穗数呈现显着差异,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都呈现极显着差异。【结论】随着带间距的增加,春小麦的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及产量叁因素都相应的减少,且距离滴灌带越远,行间的各项指标也都在减少。(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姬丽君,席旭东[6](2019)在《配施氨基酸水溶肥对旱作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定西市是全国马铃薯种植大市,属典型旱作农业区,由于多年来忽视微肥的配合施用,导致马铃薯种植中施肥不平衡,产量低且不稳现象愈加严重。为探讨氨基酸水溶肥在旱作马铃薯种植中的使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氨基酸水溶肥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配施处理全株鲜重最大值较单施氨基酸水溶肥处理最大值增加35.00%~60.23%,较单施复合肥处理最大值增加11.70%~42.87%。以配合施用处理A5+H(水溶肥拌种+水溶肥喷施2次+混合肥1 471 kg/hm~2)的地上、地下及全株干物质积累量为最高,地上茎叶、地下块茎和全株干物质最大值分别达99.50,252.00和321.78 g/株。配合施用处理较单施水溶肥和单施复合肥处理增产幅度分别在25.80%~79.45%和10.72%~57.98%,最高产量亦表现在A5+H处理中,产量达到52 960 kg/hm~2,分别较单施水溶肥处理和单施复合肥处理增产23 453和19 437 kg/hm~2,且与单施处理均呈现极显着差异。综合来看,氨基酸水溶肥和氮磷钾肥配施,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地上茎叶和块茎的鲜重、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块茎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9年05期)

张超[7](2019)在《稀土镧和铈对东北大豆荚果干物质和氮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以东北特有的大豆东农42、东农47和东农52为试验材料,选用盆栽方式种植,在苗期和开花期分别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LaCl3、CeCl3和LaCl3+CeCl3溶液,研究初荚至成熟期稀土镧和铈对大豆荚果干物质和氮积累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LaCl3、CeCl3和LaCl3+CeCl3溶液均可促进大豆成熟后荚果干物质含量和氮积累量,稀土的种类和喷施浓度对大豆荚果干物质含量和氮积累量有影响,且存在品种间的差异性。大豆荚果氮积累趋势与大豆荚果干物质积累趋势一致,基本呈现"S"型增长,大豆东农42、东农47和东农52分别在60 mg/L CeCl3溶液、30 mg/L CeCl3溶液和30 mg/L CeCl3溶液处理下达最大。(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8](2019)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着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着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着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曹玉军,吴杨,刘志铭,崔红,吕艳杰[9](2019)在《减源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开花后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叶源调减("减源")对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元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及养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不同密度,分别为常规生产种植(60 000株/hm2)和高密度种植(90 000株/hm2);副区为不同减源强度处理,于开花吐丝期将植株的每1片绿叶横剪1/2、1/3、1/4(用T1、T2、T3表示),不剪叶为对照(CK),测定吐丝期(减源后)至成熟期植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与转运情况。【结果】在常规生产种植密度下,不同减源处理的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均较CK显着降低(P<0.05),其中T1、T2、T3处理分别较CK平均减产32.1%、20.3%和11.9%;而高密度处理,T3处理显着提高了穗粒数,产量显着增加,较CK增产7.7%。与CK相比,不同减源处理均提高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转运率,减源程度越大,干物质与养分转运率越高,其中在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25.4%、19.1%、10.7%,T2处理的分别提高14.3%、9.8%、5.2%,T3处理的分别提高19.0%、10.7%、8.4%;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17.1%、12.8%、5.8%,T2处理的分别提高12.6%、8.0%、3.6%,T3处理的分别提高14.9%、11.3%、3.9%。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不同减源处理降低了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适当减源,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有所提高,其中T3处理2年平均比CK提高11.8%、6.9%、6.1%,而T1、T2处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2年均值分别比CK降低20.4%、23.4%、20.0%和10.3%、15.6%、16.0%。【结论】高密度玉米群体存在叶片冗余,适当减少叶源量(剪叶1/4),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营养元素向籽粒的合理转运,提高了成熟期籽粒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积累量,显着提高产量。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合理增加密度,在高密度群体下适当调减叶源量,是春玉米进一步高产和养分高效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段里成,郭瑞鸽,张坤,章起明,刘丹[10](2019)在《不同播期对直播早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播期对直播早稻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常规籼稻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利用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直播早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全生育期积温逐渐减少,抽穗后积温逐渐增加。成苗率随分蘖前日平均温度升高而增加,成苗率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系数为0.83以上的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呈系数为0.72以上的显着正相关关系。随播期推迟,茎叶干物质向子粒输出转化逐渐减少,单株和单位面积茎叶干物质输出转化与抽穗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单株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随积温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随积温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直播生产过程中,提前播种,保证一定基本苗,协调好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和转化,能获得较高产量。(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干物质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构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分配模型,通过分析氮素调控的小区试验数据,采用统计模型技术建立基于相对生长度日(RDDT)的冬小麦群体和个体地上部相对干物质积累(RDMA)动态和基于分配指数的各器官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运用水分调控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DMA)呈典型的"S"型曲线变化趋势,增加水和氮供应量明显促进群体和个体干物质积累量,且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说明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极端干旱地区保证水分供应的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是促进小麦生长的关键。各处理DMA的变异系数群体为3.45%~5.19%,个体为2.03%~3.91%,表明群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筛选并构建基于归一化的返青后以RDDT为变量的滴灌冬小麦群、个体RDMA预测模型(MMF):GRDMA_i=(0.001 2+1.003 2RDDT~(4.193 6))/(0.012 9+RDDT~(4.193 6))和SRDMA_i=(0.001 2+1.011 3RDDT~(4.691 1))/(0.018 9+RDDT~(4.691 1)),模拟准确度在0.988 4~1.027 4;以及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指数模型,模拟准确度为0.977 5~1.035 4,表明基于RDDT和分配指数的冬小麦群、个体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物质积累论文参考文献

[1].符小文,徐文修,李亚杰,陈传信,杜孝敬.施氮量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转运规律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比拉力·艾力,孙婷,王冀川,张迪,张建芳.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杨吉顺,齐林,慈敦伟,李尚霞,樊宏.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花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种子科技.2019

[4].徐一兰,刘唐兴,付爱斌.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理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9

[5].卢伟鹏,张龙龙,杨建平.不同布管方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及行间差异[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姬丽君,席旭东.配施氨基酸水溶肥对旱作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19

[7].张超.稀土镧和铈对东北大豆荚果干物质和氮积累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9

[8].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9

[9].曹玉军,吴杨,刘志铭,崔红,吕艳杰.减源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开花后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转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10].段里成,郭瑞鸽,张坤,章起明,刘丹.不同播期对直播早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处理对茎叶干重的影响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氮素形态对玉米...不同处理对根干重的影响不同处理对植株干重的影响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氮素形态对玉米...

标签:;  ;  ;  ;  ;  ;  ;  

干物质积累论文_符小文,徐文修,李亚杰,陈传信,杜孝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