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模式论文_林华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抒情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抒情,模式,屈原,贰臣,散文,古典,词牌。

抒情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林华森[1](2019)在《法式尽意 模范寄情——析“抒怀词”《声声慢》的抒情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声慢》写于靖康之变之后,国破家亡,丈夫死去,李清照正处在怀念亡夫的"巅峰"时期,她的词不复以往的清新可人、低吟婉转,而是沉郁凄婉。这首词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因此被收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全词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03期)

蔺若晨[2](2018)在《试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柳永中年之后,为宦四方,驱驰不已。游宦羁旅之生涯遂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在他的羁旅行役词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所采用的抒情模式主要有四种:"万水千山迷远近"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式,通过具体分析从而把握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规律及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周建忠[3](2018)在《屈原抒情模式的本质特征与现代诗词创作的诗学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诗宋词的典范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旧体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式,寻找语言节奏意象抒情等技术性路径。而深入探索中华传统诗词的精髓乃至创作叁昧,则来自于以屈原为代表的诗学传统。屈原将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其生命与"修名"为代价,自塑了一个完美人格的典型,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屈原以忧国忧民与求君任用二者为中心,形成忧患意识、使命意识与理想美政的融合。屈原是一个有才华、有个性也有明显缺陷的政治家,是一个诗人气质过于强烈的政治家。屈原在仕途遭遇挫折之后的过于强烈的反应,是超乎官场正常氛围的。《离骚》《九章》等作品的自塑形象是古代版的"美图秀秀";而晚年的"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其说是仪表的,不如说是泄愤的。宋代黄伯思"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论述,至今仍然是最简洁可信的表述。屈原自塑了一个北方文化为标志的"循吏"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屈原又是浓烈巫风传统、上古意识形态遗存的继承者、表现者。"作楚声",正是《楚辞》最为直接最为强烈的南方地域风格,往往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8年08期)

车晨阳[4](2018)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化——《氓》与《致橡树》的抒情模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百年曲折进程中,西方资源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固然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对于中国新诗与本土文化、传统根基的关联却缺少足够的重视。《氓》与《致橡树》无论是在女性情感意识、感伤情绪的承续,还是抒情方式方面都具有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比较,可以窥探古典诗学是如何在继承和发展中完成现代转化的,同时对思考诗歌创作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03期)

陈伟[5](2017)在《郎妾之比——论古典爱情诗的一种抒情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比,后来常与兴并举,形成了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比兴"传统。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比,就是比喻。刘勰曰:"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可见比喻在诗文中运用之广泛。而古典爱情诗中有一种抒情模式,专以郎妾之称谓,配以深情绝妙的比喻,来寄托诗人生死不渝的爱情,尤其动人(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7年06期)

蔡龙威[6](2017)在《中国古代贰臣词抒情模式之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古代贰臣词人的作品中,能够窥见贰臣词一个重要抒情模式的演化:由故国之思的哀怜转向自身功名未就的苦叹,再到内心失路之痛的悔恨的一条由外到内的情感演进过程。此种演变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的缘由,体现为君臣关系由二而一的转变和夏夷之辩由松到严的变化两方面。(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7年07期)

杨雯[7](2017)在《论20世纪80年代散文抒情模式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新潮迭起的时代,也是价值观念重构的社会转型期。80年代散文创作既受到“十七年”散文政治抒情模式的制约,也在80年代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突破固有模式,取得长足发展。因此,80年代的散文创作呈现出过渡性的动态特征,具有历史转折性的价值意义。本文第一章对当代散文中政治抒情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背景进行梳理,并对80年代散文中政治抒情模式的破除过程进行宏观上的把握。第二章从抒情内容、抒情形式、抒情主体叁个方面探讨80年代散文抒情模式转变的表现特征。80年代散文的抒情主体从群体转向个体,内心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格从依附走向独立,逐步地从政治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独立思考,呼吁自由表达。抒情主体的转变带来了抒情内容和抒情形式的转变,抒情内容由大我之情的抒发转向小我之情的书写,题材变得多样化,时代政治不再是书写的重点,抒情内容中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渐渐淡去,散文情感渐渐变得丰富复杂;抒情形式开始走向自由灵活,程式化的结构模式逐渐被打破,在意境营造上不再刻意寻求政治象征式的诗意,变得自然随意,丰富而细腻,散文境界也走向开阔,叙事和议论因子进入到散文中来,打破了“窄化”的抒情局面,散文风格走向多样化。第叁章从自由精神的回归、理性思考的恢复、主体意识的觉醒叁个方面论述抒情模式转变的原因。抒情模式的转变是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新潮更迭的文学环境中进行的,理性思考的恢复将散文从社会政治反思引入到历史文化的反思中,增加了 80年代散文的思想内涵,也节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散文情感表达逐渐变得含蓄蕴藉,主体意识的觉醒带来个性与自我的回归,重新接续起“五四”散文传统,散文的主体性也在对散文变革的探索中逐渐增强。第四章从散文精神的重建角度来思考80年代散文的独特价值以及80年代散文与90年代散文的联系。80年代散文破除了“十七年”散文形成的僵化的政治抒情模式,重新唤起自由、批判、独立的散文精神,为当代散文走向开阔和繁盛奠定基础。80年代散文精神重建的独特价值和承上启下的散文史意义也凸显了出来。散文抒情模式转变过程中传达出来的革新精神和主体重建的努力也为反思当代散文创作中的模式化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3-01)

莫培[8](2016)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浅论唐宋离别词的抒情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别词主要抒发与亲友、恋人、故土的离别情怀。唐宋时期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唐宋离别词选用的词牌,许多都与其本身含有的声情特质和感情色彩有关,同时常用一些带有文化意蕴的意象渲染气氛、烘托情感,以及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用典、时空交错、视角变换等,将丰富的离别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座丰碑。(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33期)

温瑜[9](2016)在《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哀颂式是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总体抒情模式,具体有先颂后哀、先哀后颂、哀颂交集、只颂不哀、只哀不颂、哀颂讽交集六种表现套式,其中以先颂后哀套式最多而哀颂讽交集最少,其原因与生者和死者在社会交际中的所处的地位与交际会话原则和面子/礼貌系统(face/politeness system)有关。在此模式下又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式、借物抒情式、借梦抒情式、比兴式、直接抒情式、综合式等六种抒情方式,体现了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以间接抒情方式为主的表现特征。(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宋海龙,张毛毛[10](2016)在《法式以尽意,模范而寄情——以《声声慢》为例分析“抒怀词”抒情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韦勒克说:"一个时期的文学史,就是一个由文学的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断面。"[1]对于古典诗词来说,文学的规范、标准和惯例往往体现为抒情模式、审美意蕴。置诸诗词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课本的"这一首",还需要引导学生建构古典诗词的抒情模式,体味古诗词的审美意蕴,理解抒情达意的情感逻辑。[2《]声声慢》作为李易安南渡之后抒写"家国憾恨,身世悲苦"之情的经典篇章,以其对"词别(本文来源于《语文知识》期刊2016年19期)

抒情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柳永中年之后,为宦四方,驱驰不已。游宦羁旅之生涯遂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在他的羁旅行役词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所采用的抒情模式主要有四种:"万水千山迷远近"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式,通过具体分析从而把握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规律及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抒情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林华森.法式尽意模范寄情——析“抒怀词”《声声慢》的抒情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2].蔺若晨.试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模式[J].长治学院学报.2018

[3].周建忠.屈原抒情模式的本质特征与现代诗词创作的诗学传统[J].中州学刊.2018

[4].车晨阳.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化——《氓》与《致橡树》的抒情模式比较[J].名作欣赏.2018

[5].陈伟.郎妾之比——论古典爱情诗的一种抒情模式[J].古典文学知识.2017

[6].蔡龙威.中国古代贰臣词抒情模式之嬗变[J].求索.2017

[7].杨雯.论20世纪80年代散文抒情模式的转变[D].西北大学.2017

[8].莫培.多情自古伤离别——浅论唐宋离别词的抒情模式[J].文教资料.2016

[9].温瑜.论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宋海龙,张毛毛.法式以尽意,模范而寄情——以《声声慢》为例分析“抒怀词”抒情模式[J].语文知识.2016

论文知识图

输出调预网点底片调皿印剧陈金华t}音》《春天的旋律》1995年,汉白玉,高25...“春阁独幽思”表法等是论据的

标签:;  ;  ;  ;  ;  ;  ;  

抒情模式论文_林华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