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存与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历史,海德格尔,华裔,黑格尔,酸豆,基督教,历史教学。
生存与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王书佳[1](2019)在《从生存困境到历史反思——论孙频创作主题的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松林夜宴图》开始,孙频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新变,她似乎有意与曾经关注基层女性生存困境的写作拉开距离,创作出一个更加深刻的小说世界和视角。本文首先描述了孙频以往作品中最常见的创作主题,即对基层女性生存困境的书写,其次对孙频近期创作的多部作品进行细致分析,探讨其创作新变的倾向,即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挖掘。(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10期)
林骁[2](2019)在《多元中的一元:生存时间与历史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诚然,自从"吃饭哲学"重新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如何重建一个能够让人们安居乐业,并且能够确切安身立命的社会,至今仍然是个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就是上述那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人们自身还是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解决上述那些问题其实还是唯物主义的生活世界问题,而涉及个人的特别是那些需要个体担当的问题,比如生老病死以及灾难、苦难的降临等等,光是唯物世界的确立,对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来说(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王跃生[3](2019)在《个体家庭生存和发展承载体分析——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家庭及其成员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承载体。近代之前,宗族、邻里、村落、社区及特定的"会"与"社"是与个体家庭具有功能关系的主要承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改革及之后实行了25年的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向农村个体家庭及其成员提供就业、生活资料、困难救助、医疗服务及子女基础教育的综合承载体;城市家庭则以单位制的家属区及其邻里为基本依托,子女入托、接受基础教育也以就近为主。然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体之后,宗族组织缺少重建的条件,劳动力逐渐开始大规模向非农领域转移,邻里、宗族对个体家庭的承载功能弱化。2000年之后,商品房小区成为城市居民家庭承载体的主导形式,而子女入托、接受义务教育和养老这些家庭所需在新建小区的社区层级供给不足;邻里关系出现"虚化"现象,家庭成员难以从中获得实质性帮助。由于家庭承载体建设与民众生活质量、基层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问题也就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朱叶[4](2019)在《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生存现状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历史教师的质量。乡村与城市初中历史师资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了乡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乡镇中学中,由于一系列原因,加之学科重视程度的差异,历史教师存在着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菏泽市地处鲁西南,属于山东省欠发达地区,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的生存现状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就菏泽市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的生存状态而言,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教学管理不规范、缺乏教师团队合作、教学工作量大、缺乏专业发展平台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对学生历史学习效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历史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影响乡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因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促进乡镇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全文共分为叁部分: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生存现状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梳理菏泽市乡镇初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整理了调查问卷及访谈记录,并从教师物质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专业发展状态叁个方面对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通过课堂实录、调查问卷分析,访谈等形式,论述了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生存现状对教师教学动力、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的影响;第叁部分针对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生存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历史教师地位和待遇,通过增加历史教师进修机会和合作交流机会、丰富历史教学资源、重视校本培训等几个方面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等改善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生存状态的建议。根据菏泽市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的生存现状可以看出,尽管在收入上城乡差距不大,但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观念与方法更新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本研究通过对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历史教师生存现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改善乡镇历史教师生存现状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刘姣姣[5](2019)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生存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存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培养坚强意志,强化生存意志,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近年来时有发生高中生自杀及违法犯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高中生精神世界的荒芜,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进而无法正确认识生活的真谛,从而表现出缺乏必要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不能正确理解生存的意义等现象。这都说明我国教育中生存教育的实施程度达不到现实的要求,以及对高中生实施生存教育的必要性。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尚未开设生存教育专门课程的情况下,历史课程本就是展现人类生存的课程,这独特的课程优势使得非常适合在历史课程中实施生存教育的教学。数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存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并且,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学的侧重点已经发生变化,相比于从前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现在更重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存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经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学生、教师、教材叁部分问题,首先是学生方面,学生没有全面认识生存教育,其次是教师方面,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将历史教学的叁维目标割裂开来,没有将课程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次是教材方面,教材没有直接体现生存教育,也没有设计具体的生存教育活动。由此可知,生存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仍困难重重。生存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相应的从学生、教师、教材叁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基于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开设生存教育课,认识生存。基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存教育的重要性,改进教法,通过史料教学、图示教学、问题教学等教学策略改进教法单一的弊端。基于教材,要从生存知识、生存意志、生存环境等多维度挖掘史料、丰富生存教学的内容,在生存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运用适当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袁祖社[6](2019)在《“现代性”发展观念及其生存逻辑的深刻弊端与历史反思——新发展理念的制度实践与美好生活的价值创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启蒙以来人类精神生活之至关重要的主题性之思,无一例外是围绕着"发展与生活"的关系得以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理论的成果表明,一方面,由于深刻的"制度性因素"的嵌入,发展绝对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过程)。制度蕴含着传统、理论、文化、价值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于其中,构成并实际规定着特定发展实践的边界、特质、模式和方向。脱离制度的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抽象。另一方面,不同制度下的发展实践,客观上不断造就并实际带来对于生活本质、生活意义的差异化的主体性理解、选择与体验。就规范理性而言,不同的生活价值观无疑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处在新一轮文明转型与变迁时代的人类的制度变革与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具有时代性高度的前瞻性典型示范引领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新的方案。(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9年03期)
还国志[7](2019)在《中国民族舞蹈传承人的历史价值和生存境遇》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源泉。为此中国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呈现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随着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西方艺术的不断冲击,导致中国民族舞蹈在迅速地消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民族舞蹈的传承人作为民族舞蹈文化体现的重要载体,其社会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分析与研究民族舞蹈传承人的历史价值和当前生存境遇,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民族舞蹈,使得民族舞蹈在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中能够自由发展。(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06期)
董强[8](2019)在《从生存到生态的历史跨越》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每个人健康发展。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将“美丽中国”纳(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9-05-11)
胡立刚[9](2019)在《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知识的生存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理性形而上学中,全部知识得以可能的根基在理性中,由此而形成的知识也只是抽象的、思辨的知识。然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这种思辨的知识具有全部的虚假性;知识的根基并非在理性中,而在现实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知识乃是从现实个人的感性意识中派生出来的,对人们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之自觉是形成知识的生存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9年03期)
郭海霞[10](2019)在《历史·族裔·性别——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生存空间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唐老亚》《凤眼》《莫娜在希望之乡》叁部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作为例,从历史空间、族裔空间、性别空间叁个方面对华裔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华裔作家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多元化和世界主义的后现代倾向,但其作品的生命力依然根植于对华裔生存空间的关怀。对抗记忆的建构构成美国华裔族群身份确立的现代隐喻;流动性族裔空间的开拓揭示华裔生存阈限思考的相对化和复杂化;双性同体的性别操演宣布种族和性别联姻的去合法化,暗示华裔生存空间关注的个性化转向。对华裔历史、族裔和性别空间的大胆勾勒映射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其民权运动后生存状态的递进式反思以及对其生存空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积极开拓。(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生存与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诚然,自从"吃饭哲学"重新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如何重建一个能够让人们安居乐业,并且能够确切安身立命的社会,至今仍然是个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就是上述那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人们自身还是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解决上述那些问题其实还是唯物主义的生活世界问题,而涉及个人的特别是那些需要个体担当的问题,比如生老病死以及灾难、苦难的降临等等,光是唯物世界的确立,对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来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存与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书佳.从生存困境到历史反思——论孙频创作主题的新变[J].今传媒.2019
[2].林骁.多元中的一元:生存时间与历史时间[J].社会科学论坛.2019
[3].王跃生.个体家庭生存和发展承载体分析——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J].江苏社会科学.2019
[4].朱叶.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生存现状对历史教学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9
[5].刘姣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生存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6].袁祖社.“现代性”发展观念及其生存逻辑的深刻弊端与历史反思——新发展理念的制度实践与美好生活的价值创构[J].思想战线.2019
[7].还国志.中国民族舞蹈传承人的历史价值和生存境遇[J].黄河之声.2019
[8].董强.从生存到生态的历史跨越[N].解放军报.2019
[9].胡立刚.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知识的生存论基础[J].理论观察.2019
[10].郭海霞.历史·族裔·性别——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生存空间书写[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