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廖文虎[1](2018)在《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实体和网店的模式。实践表明线上零售渠道和线下实体店渠道共同传递的零售商比单一渠道的零售商更加成功。在多渠道背景下,以苏宁、国美等传统零售商为代表迅速向线上进行扩张,走向了实体+网店的模式,寄希望于线上消费者“浏览即购买”。然而,随着消费者主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一条渠道之间进行信息搜索、对比,在另一条渠道之间进行购买,消费者对零售商不再忠诚,不再将其作为首选,零售商品牌权益进一步弱化。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如何提升零售商的吸引力,如何将零售商与竞争对手有效区隔以及进一步强化零售商品牌权益是零售商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顾客互动作为一种刺激活动,对促使消费者作出决策、有效支持零售商关联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零售商在进行线上渠道扩展时,试图通过与消费者之间的彼此交流来实现信息的获得。但是,零售商与消费者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对消费者不够了解和自身的能力不足,使得企业一顾客间的互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积极实施线上扩展的零售商造成了困扰。因此,探索网络背景下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影响机制,寻求提升零售商品牌权益的方法变成了必然。目前,学术界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研究,主要从营销组合因素、顾客体验、企业(品牌)形象、品牌延伸等影响因素出发,研究其对品牌权益的影响。在营销组合因素上,学者们选择从营销策略入手,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研究其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影响。在顾客体验上,学者们选择从感知服务质量等入手,研究其对品牌权益的影响。在企业形象上,学者们更多选择从形象的维度入手,研究其对零售商品牌权益及其维度进行研究。在品牌延伸上,学者们选择从延伸的策略入手,研究其对其对零售商品牌权益及公司市值和消费者价值的影响。但少有学者从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和信任(线上信任和线下信任)视角研究网络背景下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品牌权益的影响。因此,从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和信任(线上信任和线下信任)视角探索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品牌权益的影响,对丰富零售商品牌权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并参照Churchill(1979)量表开发流程对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进行量表开发,利用数理统计的实证分析方法,对相关的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企业—顾客互动的各个维度(互动功能性、互动信息性、互动响应性、互动自主性)对信任(线上信任、线下信任)具有显着的差异。互动信息性对线上信任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线下信任具有正相关关系。互动响应性对线上信任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线下信任具有正相关关系。互动自主性对线上信任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线下信任具有正相关关系。互动功能性对线上信任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线下信任不具有正相关关系。(2)线上信任对零售商品牌权益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线下信任对零售商品牌权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3)企业—顾客互动的各个维度(互动功能性、互动信息性、互动响应性、互动自主性)对零售商品牌权益具有显着的差异。互动信息性、互动响应性和互动自主性显着正向影响零售商品牌权益。互动功能性对零售商品牌权益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4)企业—顾客互动的各个维度(互动功能性、互动信息性、互动响应性、互动自主性)对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具有显着的差异。互动信息性、互动响应性和互动自主性显着正向影响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互动功能性对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5)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显着正向零售商品牌权益。(6)涉入度在互动信息性、互动响应性、互动自主性与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之间发挥调节作用。(7)实体店形象在企业—顾客互动与线下信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8)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显着正向影响线上信任和线下信任。通过探讨,本文认为多渠道零售商应该建立和完善消费者与零售商之间互动方式;合理有效的引导消费者;积极营造良好的实体店形象;充分利用信任的情感纽带,积极维持消费者与零售商之间的双边关系;积极培养零售商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不同渠道之间的协同。本文的理论贡献:第一,构建了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研究模型。本文借鉴企业—顾客互动与零售商品牌权益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实体店形象和涉入度引入到模型的研究中,研究实体店形象在企业—顾客互动与信任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涉入度在企业—顾客互动与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综合分析企业—顾客互动、信任、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与零售商品牌权益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直接和间接路径关系。第二,提出了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的测量量表。本文在多渠道零售背景下,基于服务能力的概念,将感知零售商服务界定为消费者对多渠道零售商有效和高效传递服务的才能的评价。随后通过访谈,确定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的四个维度即信息能力、交易能力、补救能力和整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参照Churchill(1979)量表开发的方法和流程提出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的测量量表,并通过相应的数据收集,对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第三,深化了多渠道零售商背景下企业-顾客互动的内涵。以往对企业—顾客互动的研究,更多作为在线互动的一种类型,从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等因素展开,研究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本文在企业—顾客互动的研究上,将零售商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以及消费者与零售商之间的互动两者之间整合在一起,从互动的过程入手,将企业—顾客互动归纳为互动的功能性、信息性、响应性和自主性四个维度,并研究其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中介变量信任,并将信任分为线上信任和线下信任,研究其对线上信任、线下信任的影响,以及线上信任、线下信任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影响,发挥多渠道之间的协同作用。
曹佛宝[2](2016)在《基于消费者认知的茶叶供应链品牌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茶叶生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茶叶品类丰富,生产规模大,茶文化根植于生产生活中。然而大部分茶叶企业还处于有品名无品牌的经营发展阶段,不注重品牌建设和经营,少部分实施品牌战略的茶叶企业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多数处于区域品牌发展阶段。有一个说法生动印证了我国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现状,即中国有七万个茶厂,不抵英国一个立顿品牌。品牌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建构良好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品牌关系是品牌研究的前沿阶段,从研究内容来看,品牌关系形成机制沿着两条脉络展开,一是单一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另一是多重品牌关系。单一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忽视其他主体对品牌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而多重品牌关系则过于宽泛。针对茶叶生产消费的特点和现有品牌关系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基于消费者认知的茶叶供应链品牌关系作为本研究的课题,在于揭示供应链主体形象对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关系的形成机制的作用。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以人际关系理论、关系营销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品牌原型理论和线索利用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现象学访谈的关键发现和访谈结论,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茶叶消费者品牌关系的驱动因素,建构了基于消费者认知的茶叶供应链品牌关系理论模型。该模型遵循人际关系结构理论的“认知-情感-行为”的逻辑主线,以原产地品牌形象认知、企业品牌认知和商店形象等先验性知识作为顾客感知价值的驱动变量,并进一步驱动品牌情感。引进社会交换理论将品牌关系分为工具型品牌关系和共享型品牌关系两种关系型态,形成了不同品牌关系型态下对品牌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验证基于消费者认知的茶叶供应链品牌关系理论模型。首先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层回归,利用卡方值变化(△X2)的显着度检验方法进行模型拟合比较。发现企业品牌认知、原产地形象认知和商店形象认知作为驱动变量的全模型,比部分驱动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因此文章建构的基于消费者认知的供应链品牌关系理论模型是较为合理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假设检验发现:(1)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供应链主体形象认知对顾客感知价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即原产地品牌形象效应、企业品牌认知和商店形象认知对消费者的品牌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显着的正向驱动作用。(2)顾客感知价值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能够正向影响工具型品牌关系和共享型品牌关系。(3)不同的品牌关系型态对品牌行为的影响不同。共享型品牌关系对品牌的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工具型品牌关系仅对品牌的行为忠诚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说明了工具型品牌关系主导的消费者,在收入约束条件下被动地长期消费某一品牌的行为。最后,品牌态度忠诚会显着地影响着品牌的行为忠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实验研究作为补充,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同品牌情境下,茶叶消费者品牌关系形成的供应链信息线索效应。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在无原产地信息刺激下,成熟品牌情境下,被试的质量评价和品牌态度较初创品牌情境更为积极。但在原产地信息干扰下,这种影响的差异程度会大幅下降,说明了初创品牌对原产地信息线索具有更强的依赖效应。在品牌类型、原产地信息对被试感知质量与品牌信任影响的方差分析可知,原产地信息线索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水平,但品牌类型、原产地信息对感知质量与品牌信任影响的交互效应不显着。不同品牌情境下,商业渠道对被试感知质量与品牌信任影响较小,差异程度不显着。并且品牌类型、商业渠道对被试感知质量与品牌信任影响的交互效应不显着。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管理启示,并针对文章的研究局限提出研究展望。
张奎[3](2015)在《我国博物馆网上商店建设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博物馆网上商店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博物馆理念变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其具有鲜明的主体特征、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多样的产品类型,同时也存在着总体数量少、结构不合理、模式较单一、维护不善、效益不高、设计不足、体验略差、后续服务缺位等问题,需要通过转变观念、利用互联网技术、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营水平、增强消费体验和加强推广营销等举措来进一步提升。
吴雪[4](2014)在《消费者从实体商店向网络商店的转移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购物环境的日臻完善,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网络零售市场的蓬勃发展吸引传统零售商竞相“触网”,从而形成了结合了实体商店与网络商店的多渠道格局。尽管传统零售商对于开展网络零售具有较高的热情,但整体而言投入十分谨慎,而且大部分传统零售商的网络商店仍然处于试水阶段,影响力和销售量都很低。因此,如何促进消费者在网络商店中购买,是所有传统零售商开展网络零售时共同面临的挑战。在多渠道零售情境下,许多消费者会先在零售商的实体商店中观察和体验产品,之后却在它的网络商店中进行购买。近年来,消费者的跨渠道购买行为研究成为营销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但是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揭示消费者多渠道购买行为的内在机理,从而丰富和补充多渠道情境下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成果,并为企业管理者在开展网络零售时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指导。本研究主要探查消费者的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对网上购买意愿的直接影响作用以及感知网上服务能力在他们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探查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与感知网上服务能力之间的调节因素。为了使本研究更加全面和严谨,本文展开以下三个阶段研究工作。首先,本文在多渠道零售情境下界定了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概念内涵并开发了测量量表。在文献回顾和消费者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感知网上服务能力定义为消费者对多渠道零售商的网络商店有效和高效传递服务的才能的评价,并探查了这一概念的内在构成,包括信息能力、保护能力、履行能力、补救能力和互补能力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消费者样本数据开发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多维度测量量表。其次,本文基于认知失调理论、信任转移相关研究和图式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了消费者在不同渠道之间转移的理论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实体商店印象对网上购买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体商店信任对网上购买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感知网上服务能力在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与网上购买意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最后,鉴于多渠道情境下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本文对消费者的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与感知网上服务能力之间的调节变量进行了研究。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和图式理论,本文提出卷入度和感知一致性两个调节变量。检验结果表明卷入度正向调节实体商店印象对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影响,感知一致性正向调节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对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影响。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是:(1)本文在多渠道零售情境下定义了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概念,揭示出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五维结构,并开发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多维度测量量表。(2)本研究发现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网上购买意愿,而且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也可以通过感知网上服务能力进而影响网上购买意愿,拓展了有关消费者多渠道购买行为机制的研究成果。(3)本研究发现并验证了卷入度正向调节实体商店印象与感知网上服务能力之间的关系,感知一致性正向调节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对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影响,丰富了关于消费者多渠道购买行为过程条件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李兰君[5](2014)在《城市女性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研究 ——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因其便利性、高效性等特点日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网络购物利弊的探讨成为焦点。新的购物模式和空间,满足了女性对购物的渴求。城市女性网络购物行为研究成为网络购物、经济研究的重要部分。但女性网络购物行为受到对网络购物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风险感知的影响。为了解城市女性网络购物行为状况,本文以厦门思明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行为状况,以及基于网络购物意向女性购物行为差异,了解了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活动频率、时长、渠道等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的特征,有助于对城市女性网络购物消费群体进行恰当的市场细分,从而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同时,也有利于总结女性网络购物行为的特征,认识女性网络购物者内心活动,为网络产业及政府制定迎合消费者需求的营销策略和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以及spss统计分析法。通过文献综述法,在国内外网络购物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本文对厦门市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行为进行探讨。然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网络购物意向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然后,再将因子得分作为基础变量,采取聚类分析法取得出关于网络购物意向类型的三种不同分类;再次,运用判别分析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判别,选择分群效果最优一类;最后,采用卡方检验、列联表分析以及相关分析验证网络购物行为差异的显着性或相关性。研究表明,厦门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形势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目前网络购物渠道集中,网络购物动机以任务型导向为主,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固定互联网为媒介共同发展;不同网络购物意向的女性居民在人口统计因素、网络购物动机、网络购物频率、网络购物偏好、网络购物媒介以及渠道无显着差异,存在显着差异的为:网络购物时长、网络购物花费。
周霞,李浩[6](2012)在《基于第三方平台的C2C网络商店品牌战略的实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显着增大,网络购物呈逐年大幅度递增的趋势,网络开店或是网络购物,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笔者从网络商店自身发展需要和消费者心理效应两方面来分析网络商店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总结出网络商店实施品牌战略的几大可行策略,包括对店铺域名和店名的选择,网店的外观设计和内部布局,网络平台推广渠道、网络公共关系的运用,注重商品品牌和质量等。
杜娟[7](2012)在《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国内网上商店经营效果现状的分析,从网上商店经营特色、外观设计和内部环境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着手进行论述,旨在推动心理学知识及理论在网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以丰富网上商店的经营策略,提高其经营效果,加快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步伐。
游旭初,王志,王彩纹[8](2010)在《网络消费者消费心理探析》文中认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消费者获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加速了网络消费的进程,这迫使企业去探究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动机,分析网络消费者的行为,尽可能地为营销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和营销依据。本文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在网上购物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从营销者的角度来探析营销策略。
曾文亮,贾磊,王卓,李秀杉[9](2010)在《网店品牌形象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为探讨网络商店品牌形象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相关性,以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网络调查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假设,结论表明网络平台水平和网店品牌形象对于购买行为有一定影响,并向网店经验者提出实质性的营销建议。
范永艳[10](2010)在《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文中认为通过对国内网上商店经营现状的叙述,从网上商店经营特色、外观设计和内部环境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进行较详细的论述,目的在于网上商店的经营者要注重心理学知识及理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丰富网上商店的经营策略,提高网上商店的经营效果,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
二、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顾客互动 |
一、互动与企业-顾客互动界定 |
二、互动与企业-顾客互动的维度 |
第二节 零售商品牌权益 |
一、品牌权益与零售商品牌权益的界定 |
二、品牌权益与零售商品牌权益的测量 |
第三节 实体店形象和涉入度 |
一、实体店形象 |
二、涉入度 |
第三节 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 |
一、服务能力 |
二、电子商务服务能力 |
三、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失调理论 |
二、刺激-反应-机理模式(S-O-R模式) |
三、信任理论 |
四、体验理论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模型 |
第四章 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的量表开发 |
第一节 消费者定性访谈 |
第二节 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量表的开发 |
一、量表的开发方法 |
二、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测量题项的生成 |
三、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预调研与题项净化 |
四、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正式调研与量表检验 |
第五章 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企业—顾客互动与信任 |
二、信任与零售商品牌权益 |
三、企业—顾客互动与零售商品牌权益 |
四、企业—顾客互动与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 |
五、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与零售商品牌权益 |
六、涉入度的调节作用 |
七、实体店形象的调节作用 |
八、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与信任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变量的界定和测量 |
二、问卷的预调研 |
第六章 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样本概况 |
一、数据收集 |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二节 假设检验 |
一、主模型假设 |
二、中介检验 |
三、调节效应检验 |
四、实证结果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企业—顾客互动影响零售商品牌权益,并通过信任来影响零售商品牌权益 |
二、信任显着正向影响零售商品牌权益 |
三、企业-顾客互动影响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并通过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来影响零售商品牌权益 |
四、实体店形象在企业—顾客互动与信任之间发挥调节效应 |
五、涉入度在企业-顾客互动与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
六、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与信任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管理借鉴 |
一、理论贡献 |
二、管理借鉴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感知零售商服务能力 |
附录C 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调查问卷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基于消费者认知的茶叶供应链品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品牌与特色农产品品牌定义的研究 |
2.2 有关品牌关系的维度和品牌关系质量的研究 |
2.3 品牌关系形成机制及对品牌行为的影响研究 |
2.3.1 消费者品牌关系形成机制及对品牌行为的影响研究 |
2.3.2 品牌生态关系的形成机制的研究 |
2.3.3 品牌结构关系的形成机制研究 |
2.3.4 利益相关者的品牌关系形成机制研究 |
2.3.5 品牌社群关系的研究 |
2.4 品牌关系危机形成与修复机制的研究 |
2.4.1 品牌关系危机形成机制的研究 |
2.4.2 品牌关系危机修复机制的研究 |
2.5 有关供应链品牌关系的研究 |
2.6 有关农产品品牌及茶叶品牌的研究 |
2.7 研究述评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概念的界定 |
3.2 理论分析 |
3.2.1 品牌关系提出的理论基础 |
3.2.2 基于消费者认知的茶叶供应链品牌关系的驱动因素分析 |
3.2.3 社会交换理论与茶叶消费者品牌关系 |
3.3 现象学访谈 |
3.3.1 访谈设计 |
3.3.2 访谈过程及分析 |
3.3.3 访谈结论 |
3.4 研究假设 |
3.4.1 消费者的茶叶供应链主体认知对感知价值的驱动关系分析 |
3.4.2 顾客感知价值对消费者品牌情感的驱动关系分析 |
3.4.3 品牌关系对品牌行为影响的驱动关系分析 |
4 研究设计 |
4.1 量表的设计 |
4.2 预调研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4.3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
4.4 实证方法介绍 |
5 基于消费者认知的茶叶供应链品牌关系形成机制及对品牌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信度检验 |
5.2 正态性检验 |
5.3 共同偏差检验 |
5.4 测量模型检验 |
5.5 假设检验 |
5.5.1 模型的拟合比较 |
5.5.2 模型的拟合检验 |
5.5.3 模型的假设检验 |
5.6 模型修正 |
5.7 研究小结 |
6 不同品牌情境下茶叶消费者品牌关系形成的供应链信息线索效应 |
6.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6.2 实验设计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6.2.3 变量测量 |
6.2.4 操控检验 |
6.2.5 实验实施 |
6.2.6 数据分析方法 |
6.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6.3.1 数据分析 |
6.3.2 研究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的局限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2:实验研究资料 |
致谢 |
(4)消费者从实体商店向网络商店的转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研究方法、流程和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流程 |
1.4.3 论文结构安排 |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服务和服务能力研究 |
2.1.1 服务的概念和特性 |
2.1.2 服务能力相关研究 |
2.1.3 电子服务相关研究 |
2.2 认知失调理论 |
2.2.1 认知失调理论相关研究 |
2.2.2 认知失调理论在营销领域中的应用 |
2.3 信任转移相关研究 |
2.3.1 信任的概念和维度 |
2.3.2 信任转移 |
2.4 图式理论 |
2.4.1 图式理论溯源 |
2.4.2 图式的内涵 |
2.4.3 图式理论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定义及测量量表开发 |
3.1 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定义与构成维度 |
3.1.1 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概念界定 |
3.1.2 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构成维度 |
3.2 感知网上服务能力测量量表的开发 |
3.2.1 量表开发的方法 |
3.2.2 测量题项的生成 |
3.2.3 预调研与测量题项净化 |
3.2.4 正式调研与量表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4 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
4.1 假设推导和模型构建 |
4.1.1 实体商店印象和实体商店信任对网上购买意愿的影响 |
4.1.2 感知网上服务能力的中介作用 |
4.1.3 调节变量的作用 |
4.2 研究设计 |
4.2.1 相关概念的定义与测量 |
4.2.2 测量量表测试与修正 |
4.2.3 正式调研及量表检验 |
4.3 假设检验 |
4.3.1 主模型检验 |
4.3.2 调节变量的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5.1.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一 |
5.1.2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二 |
5.1.3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三 |
5.2 研究启示 |
5.2.1 理论启示 |
5.2.2 实践启示 |
5.3 局限与展望 |
5.3.1 研究局限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B 感知网上服务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C 消费者多渠道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城市女性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研究 ——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1.1 一种新的消费方式 |
0.1.2 女性是网购消费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
0.1.3 网络购物意向的多样化 |
0.1.4 厦门市网络购物现状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实践意义 |
0.3 研究内容 |
0.3.1 厦门市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行为现状 |
0.3.2 厦门市思明区女性网购意向类型分析 |
0.3.3 基于思明区女性网购意向类型对网络购物行为差异分析 |
0.3.4 思明区女性网购行为总体特征及优化对策 |
0.4 研究方法 |
0.4.1 文献综述法 |
0.4.2 问卷调查法及深度调查法 |
0.4.3 SPSS统计分析 |
0.5 技术路线 |
第1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1.1 相关理论 |
1.1.1 行为地理学理论 |
1.1.2 经济地理学理论 |
1.1.3 女性地理学理论 |
1.1.4 消费者行为学理论 |
1.1.5 网络购物及网络购物行为理论 |
1.2 网络购物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3 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设计 |
2.2.1 设计模型 |
2.2.2 变量设计 |
2.3 问卷设计 |
2.4 数据来源 |
第3章 厦门市思明区女性居民网上购物状况分析 |
3.1 样本结构特征 |
3.2 网购行为状况分析 |
3.2.1 网络购物通达性 |
3.2.2 网络购物动机 |
3.2.3 网络购物频率 |
3.2.4 浏览网络购物网站时长 |
3.2.5 网购消费 |
3.2.6 网购设备选择 |
3.2.7 网购商品偏好 |
3.2.8 网购渠道偏好 |
3.2.9 网购信息来源 |
3.2.10 关注属性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意向的思明区女性居民网上购物差异分析 |
4.1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4.1.1 因子分析 |
4.1.2 聚类分析 |
4.1.3 卡方检验 |
4.1.4 相关分析 |
4.2 基于不同意向的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群体类型分析 |
4.2.1 网络购物意向的因子分析 |
4.2.2 基于网购态度影响因子的聚类分析 |
4.3 不同意向类型下的女性网络购物行为差异性分析 |
4.3.1 人口统计因素下的女性网购群体类型分析 |
4.3.2 购物动机 |
4.3.3 网购频率 |
4.3.4 网购时长 |
4.3.5 网购消费 |
4.3.6 网购商品偏好 |
4.3.7 网购设备选择 |
4.3.8 网购渠道偏好 |
4.3.9 网购信息来源 |
4.3.10 网络购物关注属性 |
4.3.11 网购满意度 |
4.4 小结 |
第5章 厦门市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行为总体特征及建议 |
5.1 思明区女性网络购物行为总体特征 |
5.1.1 网络购物市场具有潜力,目前以中低消费层为主 |
5.1.2 网络购物渠道偏向明显,移动互联网网络购物发展良好 |
5.1.3 网络购物中女性特征显着,偏好服装等装扮类商品 |
5.1.4 网络购物以任务导向性动机为主导,享乐休闲动机开始被重视 |
5.1.5 物流是重要吸引因素,风险和商品因素为阻碍因素 |
5.1.6 对网络购物广告宣传关注度较低,从众心理较强 |
5.1.7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女性居民网络购物行为差异不大 |
5.1.8 不同网络购物意向的女性居民网络购物行为存在部分差异 |
5.2 基于城市女性居民角度的网络购物建议 |
5.2.1 适度进行打折促销活动,以服装为主、多项经营并进 |
5.2.2 提升网络购物渠道知名度,吸引女性利用移动设备网络购物 |
5.2.3 提高网络购物平台服务质量,改进商家信用测评,降低风险感知 |
5.2.4 简化操作流程,增添网络购物娱乐性 |
5.2.5 普及网络购物知识,提高女性居民网络购物风险防范能力 |
5.2.6 提高物流行业服务质量,完善网络购物产业链 |
5.2.7 建立网络购物全国一体监管体系,打击虚假广告宣传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第三方平台的C2C网络商店品牌战略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 |
(一) 我国网络商店现状 |
(二) 我国网络购物现状 |
二、网络商店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
(一) 从网店自身发展角度分析品牌战略的意义 |
1. 网店的知名度问题 |
2. 网店的可信度问题 |
(二) 从顾客消费心理角度分析品牌战略的意义 |
1. 顾客的满意度问题 |
2. 顾客的忠诚度问题 |
(1) 认知忠诚 |
(2) 情感忠诚 |
(3) 意向忠诚 |
(4) 行为忠诚 |
三、网络商店品牌战略的实施 |
(一) 通过网店的域名和店名设计确定品牌特色 |
(二) 通过网店的外观设计和内部布局树立品牌理念 |
(三) 依托网络平台推广渠道进行品牌宣传 |
(四) 运用网络公共关系推广品牌 |
(五) 注重商品品牌和质量, 提高网店信誉度和美誉度 |
(7)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上商店的概念 |
二网店经营心理效应 |
1. 特色心理效应 |
2. 外观设计心理效应 |
3. 内部环境心理效应 |
三网店经营策略 |
1. 广告信息明晰化 |
2. 广告信息丰富化 |
3. 售后服务周到化 |
4. 评价重视化 |
5. 交易诚信化 |
6. 促销实惠化 |
7. 循序渐进化 |
(8)网络消费者消费心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分析 |
1.1 促进网络消费者消费的心理因素分析 |
1.1.1 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 |
1.1.2 追求时髦和奇特的心理 |
1.1.3 打破时空界限的便捷心理 |
1.2 制约网络消费者消费的心理因素分析 |
1.2.1 传统购物观念的束缚 |
1.2.2 价格预期心理得不到满足 |
1.2.3 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 |
1.2.4 对网上支付机制缺乏信任感 |
1.2.5 对虚拟的购物环境缺乏安全感 |
1.2.6 对低效配送缺乏保障感 |
2 网上商店经营者的应对策略探析 |
2.1 努力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 |
2.2 打造网上商店的经营特色 |
2.3 心理价格定位策略 |
2.4 加强支付系统等方面的网络安全建设 |
2.5 提高网络购物的安全度和信任度,满足消费者的网络安全需求 |
2.6 认真做好网店的物流包装配送工作 |
(9)网店品牌形象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理论回顾 |
2.1 品牌与品牌形象 |
2.2 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 |
3 研究设计和假设 |
3.1 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 |
3.2 问卷设计 |
3.3 数据收集 |
4 数据分析和结果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信度分析 |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10)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上商店经营特色的心理效应 |
二、网上商店外观设计的心理效应 |
三、网上商店内部环境的心理效应 |
四、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顾客互动对零售商品牌权益的影响研究[D]. 廖文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2]基于消费者认知的茶叶供应链品牌关系研究[D]. 曹佛宝.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1)
- [3]我国博物馆网上商店建设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J]. 张奎. 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 2015(00)
- [4]消费者从实体商店向网络商店的转移行为研究[D]. 吴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5]城市女性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研究 ——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D]. 李兰君.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6]基于第三方平台的C2C网络商店品牌战略的实施[J]. 周霞,李浩.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2(05)
- [7]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J]. 杜娟. 北方经济, 2012(06)
- [8]网络消费者消费心理探析[J]. 游旭初,王志,王彩纹. 科技广场, 2010(12)
- [9]网店品牌形象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J]. 曾文亮,贾磊,王卓,李秀杉. 中国市场, 2010(45)
- [10]网上商店经营的心理效应探析[J]. 范永艳.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