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蒸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田,马铃薯,水分,方式,作物,系数,林网。
农田蒸散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胜[1](2019)在《不同补充灌溉方式对降雨利用率及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补灌方式对土壤水分、农田耗水特征及降雨利用率和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沟灌方式的产量高于滴灌,畦灌方式马铃薯产量下降显着。水分利用效率滴灌比沟灌高87.69%,但不利于降雨利用。在水资源许可的条件下,宜采用沟灌的补灌方式来确保马铃薯产量,在水资源紧缺或在马铃薯设施育种产业中,膜下滴灌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0期)
张永胜,陈志丕,董海霞[2](2019)在《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滴灌处理日耗水强度为沟灌的1/2,畦灌的1/3以下,具有显着限制农田棵间蒸发和无效蒸腾的作用。同时,水分利用效率比沟灌高87. 69%,比畦灌高169. 7%。在水资源紧缺或在马铃薯设施育种产业中,马铃薯膜下滴灌补灌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8期)
张永胜,陈志丕,董海霞[3](2019)在《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滴灌处理日耗水强度为沟灌的1/2,畦灌的1/3以下,具有显着限制农田棵间蒸发和无效蒸腾的作用。同时,水分利用效率比沟灌高87. 69%,比畦灌高169. 7%。在水资源紧缺或在马铃薯设施育种产业中,马铃薯膜下滴灌补灌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7期)
王尚涛[4](2019)在《干旱绿洲区农田葡萄树蒸散耗水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揭示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作物蒸散耗水过程、根系分布特征及水分利用策略,对理解区域水量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手段以及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理因子同步观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树干液流和涡度相关技术,分析了2014-2018年5个生长季不同尺度葡萄树蒸散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利用双作物系数法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类型作物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在分析根系分布的基础上,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7-2018年6-8月葡萄树的水分利用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2014-2018年5个生长季内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晴天和阴天,其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趋势均为单峰曲线,夜间亦存在少量的液流;而雨天,葡萄树液流速率启动时间不明显,与晴天和阴天的日平均液流速率相比明显偏低。不同月份下,日均液流速率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征。5月份,太阳辐射较弱,蒸腾拉力较小,日均液流速率较小;6月份,随着叶面积的迅速增加,日均液流速率随之增大,到7-8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值,9月份,由于太阳辐射逐渐减小,温度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葡萄树树干日液流量逐渐减小10月份,由于叶片脱落,太阳辐射和冠层温度的进一步下降,其树干日液流量降低到最小。(2)半小时尺度上,葡萄树平均瞬时液流速率与4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5月份,树干液流速率与四种环境因子之间表现出较低的相关性。6-10月份,树干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饱和水汽压亏缺呈现出先逐渐明显后基本消失的环状特征,且回环方向均为顺时针,而与相对湿度的回环方向为逆时针。光合有效辐射与液流速率之间始终呈现出线性正相关,并与树干液流的相关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葡萄树平均瞬时液流速率与叶水势以及气孔导度之间的关系随月份的变化而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线性相关变化,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相关性大小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日尺度上,树干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净辐射、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以及参考作物蒸散量6个环境因子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其中,液流速率与冠层温度的相关性最强。(3)研究区葡萄树整个生长季多年平均总冠层蒸腾量约为517.2 mm,平均总蒸散发约为867.7 mm;多年平均冠层蒸腾约为2.97 mm d-1,而平均总蒸散发约为4.96 mm d-1,蒸腾占总蒸散的比值范围为59.7-66.4%。这一结果表明,相对于土壤蒸发,研究区作物蒸腾量(T)是总蒸散发(ET)的主要水通量。同时,通过对比本研究与不同方法、不同生态系统上对蒸散发分割的结果,以期更深入地解释干旱绿洲区葡萄树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为全球蒸散发研究中T/ET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4)生长季初期,反映土壤蒸发的作物系数(Ke)占反映总蒸散作物系数(Kc)的比重较大,而反映植被蒸腾的作物系数(Kcb)则处于较低值。到生长中期,Kc与Kcb均达到极大值,而此时Ke值逐步达到极小值;随着生长季的持续进行,Kc与Kcb的值逐渐开始下降,到生长季末期达到极小值。Kc和Kcb均与叶面积指数(LAI)呈线性正相关,与冠层导度(Gc)呈对数正相关,且无论是对于Kc还是Kcb而言,其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总是高于冠层导度,说明LAI相对于Gc可以更好的反映Kc和Kcb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区绿洲平流作用对作物系数的影响作用也比较明显,影响不容忽视。(5)根系空间分布情况:垂直方向上,根系分布集中区出现在约40-140cmcm深度范围内,其总根系和吸水根系的根重密度平均值分别占总根系(200cm)分布的91.4%和86.1%。在水平方向上,根系主要分布在0-100cm的范围内,其根重密度和有效根重密度分别总根系分布的84.6%和77.2%,其总根重密度与细根根重密度在80cm以后随径向距离的变化其变化差异均不明显。垂直方向上,葡萄树总根重(长)密度以及有效根重(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呈二次函数形式的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上,葡萄树左右两侧根系呈非对称分布,右侧总根重(长)密度和有效根重(根长)密度均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而表现出指数形式的分布,而左侧则表现出对数形式的分布规律;研究区葡萄树的二维根系分布可采用二次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在6-8月份主要生长季内,葡萄树不同月份的根系水分利用深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干旱绿洲区,植物的根系分布特征是影响其水分利用策略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曼丽,李卫国,熊世为,邓汗青[5](2019)在《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位于江淮区域的安徽省滁州地区7个站点1961—2017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在分析ET_0区域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区域农田ET_0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ET_0的年平均值为993.8 mm,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空间上呈西北大东南小的分布特征。ET_0的年际变化呈显着减小趋势,变率为-1.41 mm/年,从季节上看,除春季略有增大外,其余3季均呈减小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小趋势最明显,ET_0的减小趋势是一个突变现象,突变点为1972年。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引起ET_0的上升,为正贡献;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引起ET_0下降,为负贡献,其中风速是该地区ET_0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探讨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加强该区域农业灌溉效率和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青[6](2018)在《内蒙古农田潜在蒸散量敏感系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出对潜在蒸散量(ET0)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选择内蒙古自治区8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长时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P-M)公式计算8个站点逐日ET0,并基于无维偏导数法计算了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对其年际、年内和空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区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最大,且不同站点正负取值不同,风速敏感系数呈自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趋势,日照敏感系数呈中部最高,两侧逐渐减小趋势,而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呈自西南到东北逐渐升高趋势,对内蒙古ET0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相对湿度,风速次之,日照和平均温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广西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4期)
南锡康,赵华甫,吴克宁,曹琳[7](2018)在《基于遥感蒸散数据的农田灌溉水平评价和设施建设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遥感蒸散数据快速评价农田年度灌溉水平,及时获取基本农田建设成效,为农田灌溉设施分区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MOD16蒸散产品为数据源,计算有效灌溉量、灌溉需水量和作物缺水指数,分别对研究区2013年的旱地和水田灌溉水平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农田水利设施作用分值图进行迭加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分区。[结果]2013年海伦市耕地灌溉水平整体较高,区域间建设水平差别较大,可划分为4个级别。其中1级和2级灌溉水平的地块面积比例可达78.06%,地域分布上看,北部、西部、中部乡镇灌溉水平较高,东南部乡镇灌溉水平相对较低。迭加得出8种组合类型,分为设施修建型、设施提升型和设施维护型3种分区类型。[结论]研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更详细的农田灌溉水平评价方法和更具差别化的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8年07期)
刘美含,史海滨,李仙岳,闫建文,孙伟[8](2018)在《河套灌区玉米农田蒸散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蒸散动态规律,并运用通径分析法探讨了玉米蒸散量ET与各影响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充分灌溉处理下玉米生育期(播前-收获)累积蒸散量为593.72 mm,亏缺灌溉处理下为395.21 mm,日平均蒸散量分别为4.24和2.82 mm/d.由各生育期的分布情况可知苗期蒸散量最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7%和5.8%;拔节期开始,蒸散量逐渐增大,在抽雄期达到峰值,2种处理总蒸散量分别为279.38和166.76 mm,日平均蒸散量分别为8.47和5.05 mm/d,分别占整个生育期蒸散总量的47.1%和42.2%.由小时尺度蒸散量变化规律可知,玉米日蒸散量变化规律表现为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曲线特征.通径分析表明:2种灌溉处理下,饱和水气压和平均气温对ET的综合决定能力较大,是2个主要的环境驱动因子;2种灌溉处理下对蒸散作用最小的因子均为风速,且风速对ET的影响以间接作用为主.影响河套灌区玉米蒸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饱和水气压与气温.(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孙浩,刘丽娟,李小玉,张振宇[9](2018)在《干旱区绿洲防护林网格局对农田蒸散量的影响——以新疆叁工河流域绿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散发作为干旱区农田最敏感的水分支出项,是绿洲生态系统中水量和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而防护林作为干旱区绿洲农田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绿洲农田蒸散发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典型流域——叁工河流域绿洲为例,研究农田防护林网分布格局对绿洲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护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绿洲农田蒸散量,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蒸散量在较低水平上的相对稳定;在防护林网的格局功能上,防护林网带斑比指数与农田蒸散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环度指数与农田蒸散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防护林网连接度指数与蒸散量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说明防护林网的分布密度和林网结构的成型程度对农田蒸散量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在网格基本成型的防护林网络中其连通性对蒸散量的影响不明显。在景观水平上,研究防护林网格局对蒸散量的影响,对于农田防护林网的规划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李鹏展[10](2018)在《黄土塬区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动态及蒸散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长期定位试验,以长武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动态及蒸散规律。同时明确了春玉米和冬小麦生长期蒸散耗水的水分来源,评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状况,并对土壤干层的形成及恢复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提高了相关知识的实践运用旱作农业的生产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冬小麦田间年均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曲线均呈“双峰双谷”形,第一处峰点在10~20 cm土层,第一处谷点在50 cm左右,第二处峰点在100 cm左右,第二处谷点在280 cm左右。无论何种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库对降水的响应滞后且滞后的程度一致。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库的年际与年内动态变化影响较大。与丰水年相比,枯水年、平水年土壤水库对大气干旱的调节能力降低,表现为主要供水层上移;枯水年、平水年降水量虽少,但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较丰水年明显;丰水年土壤水库有较大盈余(84.2 mm),水分平衡出现正补偿,枯水年土壤水库稍有亏缺(1.5 mm),水分平衡出现负补偿,平水年土壤水库稍有盈余(9.5 mm),水分平衡出现正补偿.长武旱塬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可分为4个时期:苗期耗水期、缓慢消耗期、大量消耗期、收获期,整体蒸散耗水大小顺序为:大量消耗期>苗期耗水期>收获期>缓慢消耗期。(2)春玉米田间年均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曲线均呈“单峰单谷”形,峰点在10~20 cm层,谷点在50 cm左右,7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常年较稳定。与丰水年相比,枯水年春玉米生长期田间土壤水库对大气干旱的调节能力降低,表现为主要调节深度上移变浅;枯水年春玉米生长期田间土壤水分比丰水年稳定。两种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库“水位”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特点。枯水年土壤水库有较大亏缺,第2季亏缺为94.3 mm,第4季为123.7 mm,水分平衡均出现负补偿;丰水年土壤水库有较大盈余(208.6 mm),水分平衡出现正补偿。春玉米和冬小麦生长期蒸散耗水的水分来源不同,对于冬小麦,一部分是生长期降水,另一部分是休闲期降水,即休闲期土壤储水;对于春玉米,丰水年时,只有生长期降水,枯水年时,一部分是生长期降水,另一部分是上一季土壤储水。(3)运用农田水量平衡有效划分了生长期作物蒸散耗水和休闲期无效蒸散,冬小麦生长季多年蒸散均值约为540.8 mm,其中,休闲期无效蒸散均值约为103.2 mm,占年蒸散的19.1%;春玉米生长期多年蒸散均值为547.0 mm,休闲期无效蒸散均值为136.8 mm,占比25.0%。长武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蒸散水平相当,休闲期无效蒸散均较高。冬小麦生长季蒸散呈较明显的双峰曲线分布,春玉米生长季蒸散呈较明显的单峰曲线分布。该区冬小麦土壤能保持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比春玉米更适合长武旱塬区发展旱地农业。(4)降水年型是冬小麦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是春玉米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长武旱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一年一季的种植制度不会导致永久性干层的产生。冬小麦土壤水库充放水过程呈现收获期、休闲期与苗期连续充水和缓慢消耗期与大量消耗期连续失水相互交替的特点。0~300cm土层和300~600 cm土层土壤水库不一致性现象明显,若以最大根深作为野外监测试验中土壤含水量的取样深度,由于深层土壤水库负反馈作用,不同降水年型下,休闲期与苗期蒸散均会被高估,缓慢消耗期与大量消耗期蒸散均会被低估。冬小麦田间过渡层存在,范围约为140~360 cm。作物生长的时间跨度影响土壤水库效应的发挥,土壤水库对冬小麦供水表现为年际间的调节作用,土壤水库对春玉米供水表现为季节间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8-06-01)
农田蒸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滴灌处理日耗水强度为沟灌的1/2,畦灌的1/3以下,具有显着限制农田棵间蒸发和无效蒸腾的作用。同时,水分利用效率比沟灌高87. 69%,比畦灌高169. 7%。在水资源紧缺或在马铃薯设施育种产业中,马铃薯膜下滴灌补灌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蒸散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胜.不同补充灌溉方式对降雨利用率及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9
[2].张永胜,陈志丕,董海霞.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3].张永胜,陈志丕,董海霞.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4].王尚涛.干旱绿洲区农田葡萄树蒸散耗水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王曼丽,李卫国,熊世为,邓汗青.江淮区域农田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刘青.内蒙古农田潜在蒸散量敏感系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广西水利水电.2018
[7].南锡康,赵华甫,吴克宁,曹琳.基于遥感蒸散数据的农田灌溉水平评价和设施建设分区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8].刘美含,史海滨,李仙岳,闫建文,孙伟.河套灌区玉米农田蒸散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8
[9].孙浩,刘丽娟,李小玉,张振宇.干旱区绿洲防护林网格局对农田蒸散量的影响——以新疆叁工河流域绿洲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8
[10].李鹏展.黄土塬区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动态及蒸散规律[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