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主观世界改造中的认识能力的改造

试论主观世界改造中的认识能力的改造

胡军[1]2003年在《试论主观世界改造中的认识能力的改造》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无不与人类自身相关,主要原因就在于主观世界的发展相对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低效的。这让我不得不回到毛泽东的改造论上来,重温“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特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据此以为,认识能力是制约主观世界改造的“瓶颈”,是主观世界改造的突破口,具体说来,认识能力关系着主观世界改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关系着主观世界改造的水平与程度,关系着主观世界改造的出路与归宿。因此,在主观世界改造中认识能力的改造应有更突出的地位,应该先行。 认识能力何以形成?有何表现?本质和特征是什么?这是理解认识能力不可逾越的问题,也是对之改造的前提。笔者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个体的认识能力都是来自于社会性的实践,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一旦形成,又在实践中表现,人的认识能力一般表现在叁方面:认识客体的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认识认识的能力。笔者进一步揭示,认识能力是基于一定认识结构而在观念中对对象的选择、反映、建构、创新的综合能力,它具有外现性与内聚性的统一、有限性与充分性的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四大显着特征。 认识能力的改造规律是本文致力解决的核心问题。笔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论述。从宏观上来说,应该坚持认识能力改造的社会实践性、系统性和长期性;从微观上说,主要就是使主体认识结构得到改造和优化,笔者在对哲学史上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理论的探讨做出评析和思辨基础上指出,认识能力的有效改造主要是做到: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使用,非理性因素的科学引导与利用,理性与非理性的合理互动。

白立娟[2]2008年在《论改造主观世界》文中研究指明改造主观世界是人类永恒的人生课题和实践难题,关系到人的完善、组织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甚至全人类的解放。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时却遇到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主体改造的意识不自觉,改造的方法不科学,改造的结果不理想等方面,比如有些人在改造主观世界时由于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而误入歧途,向邪教寻求改造之途,结果导致心理失衡。此外,负担改造责任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改造客体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也频频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解决。一方面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存在误区,急需科学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方面却存在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首先,有些理论工作者对改造主观世界这一课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把其理解为是个极“左”的议题,对此嗤之以鼻,更不用谈深入研究了;其次,有些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依附于其他研究目的的辅助性的分析,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地理论把握;再次,有些理论研究过于具体,缺少普遍宏观地把握,理论指导范围有限,缺少普遍指导意义;第四,有些把改造主观世界直接作为题目的理论研究内容口号化,过于空泛,缺少深入性和理论性。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和当前理论研究情况,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在充分借鉴其他学科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开展综合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对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现实活动提供切实的理论帮助,同时也希望能从哲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本文分为导言、正文和结束语叁部分。导言部分交待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原理的阐述,下篇是对现实的分析。上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从概念分析和范畴界定的角度对什么是“主观世界”和什么是“改造主观世界”进行了界定。第叁章是对改造主观世界活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分析,在这一部分概括了改造主观世界的丰富动因,并从这些丰富动因中梳理总结了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和意义。从第叁章的分析中我们得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那么这样的活动是否可以进行,有哪些基本的条件可以保障这样的活动是可能的呢?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这一问题。第五章从普遍原理的角度对“怎么改造主观世界”做出了回答,主要揭示了改造主观世界的原则和途径。第六章提出了对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结果怎样评价的问题,构建了价值推理公式,设定了改造主观世界的终极目的,并得出了对主体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进行终极评价的标准。以上就是正文上篇主要分析的问题。改造主观世界这一议题除了具备普遍原理性的内容外,还具有特殊时代性的内容,所以本文的下篇把研究的视角转到了现实的分析上,立足于中国当今社会的现实,对当代中国人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从主题和主体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一部分共分两章:第一章是从主题的角度对当代中国人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进行了揭示。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对当代中国人的主观世界提出了必须发生转变的要求,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结构叁大领域、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维度对这种转变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是从主体的角度勾画了在当代中国学校、家庭、社会、自我改造主观世界的基本图景,分析了不同的主体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结束语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总结,反省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该项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总之,人类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对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研究也永无止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理论既包括共同的普遍性的内容,也必然包括特殊的时代性的课题。因为其共同性的内容的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因为其特殊性的内容的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又面临时代的挑战,是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永远也不会过时。这一课题的包容力很大,本文希望能在其广阔的天地中开辟出一个狭小的地盘,梳理出一个脉络,努力在普遍性的研究上和在特殊时代性的把握上都有所触及。

屈陆[3]2017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其过程是人们获得并发展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功能,并通过相应行为的形成与社会构成一定关系的过程。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教育对象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果密切相关。在当前多元、开放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充分利用认知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成果,遵循脑科学和脑活动规律,有效实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不仅关涉个体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发展走向,也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本研究采用了历史梳理、学理构建和实践展开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和多学科透视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全面的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是复杂社会与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微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指个体在认识、反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意义时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指人们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意义的涉及知、情、意、行的完整认识过程及认识结果。宏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是认知主体在此基础上,超越认同而达于信仰阶段的一种心理状态,体现为认识的结果。从本质看,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是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物转化为观念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主体出于政治社会化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认知,也是主体以“实践——精神”方式把握世界的具身认知,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价值认知。从特征看,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具有认知基础的前提性和根本性、认知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知内容的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认知过程的阶段性和复杂性、认知目标的知行统一性等特征。从不同的维度,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分为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事实认知与价值认知、个体认知与群体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认知主体、客体与社会系统众多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中展开的。其中,人脑的实体结构和机能水平是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形成的自然基础。人脑的可塑性可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刺激和影响其大脑神经系统,实现对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形成的社会基础包括主体的认知结构、主体实践经验、客体对象因素、社会认知环境与情境等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形成有其独特的基本矛盾,即主流政治文化认知导向与多元化认知倾向的矛盾、意识形态灌输原则与个体意识“至上性”的矛盾、传统主流政治文化传播方式与新形势下个体认知接受特点之间的矛盾。其发展遵循需要驱动与内在决定律、实践反映与社会互动律、阶段发展与整体发展律等基本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形成的机制,可从社会信息加工机制、具身认知机制和社会建构机制叁个方面加以探究。为更全面、更完整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现象,有必要整合几种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系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形成存在发展的关键期的问题,抓住“社会脑”发育的关键期,辅以相匹配的教育措施,利于培养个体合理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发展中存在“直觉顿悟”现象,教育者应积极创造有利于激发灵感的信息环境,激发认知主体对思想道德观点的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浓厚的“知识论”认知发展倾向,“知识论——价值论”的共生才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发展应然取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优化,需要唤起主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性自觉,激发认知需求;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造认知环境;加强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把握认知导向;强化理论、实践与方法论教育,提高认知能力;形成对人和社会的和谐认知,促进认知协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认知发展,为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逻辑达到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认知现象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课题。从研究方法看,既需从微观层面透视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形成的心理与脑科学机理,也要从宏观层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形态社会认知的过程与结果,实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研究的主要范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和文化研究范式。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问题极具复杂性。随着认知科学相关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整合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将能更好地推动人们自觉学习、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问题的研究这一学术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戴晓慧[4]2017年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国家之力量,民族之希望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以高度的理论自觉、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厚的群众基础、奋进的创新精神和高远的世界视野,成为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过程不仅包含由外向内的灌输过程,而且应囊括外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内化的养成过程,二者统一于青年为祖国奉献自我力量的实践中。灌输难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跨越“培”的短效性。探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内而外自我“养”成的过程,对于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引领社会风气、维护国家主流意识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培养了大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国家独立和社会发展积聚了人才力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完全激发其自我教育能力,表现在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究其原因,在于高校青年自我角色意识的弱化、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自我实践经验的欠缺以及自我评价标准的固化。因此,有必要从自我认识、自主学习、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等动态环节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螺旋上升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自我认识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认识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了解自身马克思主义者角色的要求,自觉将自身角色要求内化于心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分化、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分离、社会要求与自我需求的矛盾要求身处复杂关系中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对自身有科学的把握,因此必然要在悦纳自己、认同身份中开启自知,在交互反观、角色采抉中达到自明,在共生共存、自我确认实现自觉。自主学习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核心。自主学习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学会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激发自我主动学习欲望的基础上,充实自主学习的内容,主动接受先进理论的指导,探索多元立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资源,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自我实践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根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还需主动自觉进行实践。首先,要把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起来,实现理论修养与实践水平的相互促进。其次,要善于把社会观察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察社会,躬身实践。再次,注重践履角色与立足基层相结合,在基层锻炼中不断提升自身践履角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积累经验夯实基础。自我评价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节点。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循环上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开启新的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方法在自我教育中的具体运用。首先,要增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评价的主体意识。其次,营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评价的优良环境,引导构建良好的个人心理环境及群际关系环境。最后,建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包括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采用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自我评价形式。

宋素琴[5]2002年在《试论马克思主义学风与主观世界的改造》文中研究指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必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和作风 ,改造思想意识 ,改进思想方法 ,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邓远萍[6]2016年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长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内化环节。实质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我——我”模式的主体合一的个体自我教育。此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者——教师的角色而言,在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无教师直接参与的、以“学生——学生”为体征的教育也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严格的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角色(自我)而不是一个环节或过程。尽管受教者内化过程中也存在自我教育成分,但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绝对化,即想当然的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视为教育对象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是不需要教育者的教育,相反却对他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推进和顺利实现离不开外在的他人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个体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前现有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当代价值的发挥。确切的说,研究视角的选取问题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却具有无比重要的优势。大体而言,人的现代化属于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性质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讲,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出人要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人中提升出来,尤为重要的是,还要从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现代人中提升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离不开教育的造就,尤其是现代化教育的塑造和培养。事实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人的现代化的棱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大学生作为教的一方即教育主体时,大学生需要首先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此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当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作为自学的一方即教育客体存在时,它需要借助自律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自我发展理论,提高个体内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使自教与自学两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我们弄清楚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根基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施教”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我们遵循人的现代化要求,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先从理论层面对现有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理论问题;并从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网络实现模式及社会实践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厘清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实践问题。然而,尽管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型构建而言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但受具体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仅处于“应然”的状态,而非“实然”的境地。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然”的境况中,才能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运行。这是我们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探讨的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索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从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总之,只有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以上各个环节上巧妙、有效的勾连起来,才能使它在人的现代化棱镜中绽放璀璨的光芒,释放巨大的能量。

张涛[7]201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方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改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人们的实践领域不断扩大、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应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展以适应时代之需。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古代实践教育思想和国外实践教育思想叁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的概念并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方法的主体性、直观性和实践性叁个主要特征。第叁部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的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呈现的新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第四部分,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网络实践教育方式、拓展实践教育基地的德育功能、创新道德实践活动形式、探索道德模拟实践活动等路径。

朱志浩[8]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也是一个组织增效创优、一个政党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和基础。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事实上,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学习实践的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史。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关键在于建设。因此,对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经验进行系统地提炼和总结,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有助于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奥秘所在;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自觉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深度、广度、力度和强度。本文首先从学习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视角,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推动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孕育、萌芽,也为中国共产党形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经典作家的学习理论,充分吸收中国传统的学习思想,把学习问题放在党的建设的主导地位,并以此统揽和推进党的各个方面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基本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也不断地完善成熟。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调动各种学习要素,积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积极地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本文接着围绕“怎样建设”这个主题,把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视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工程,从学习的目的、制度、环境、途径、平台等五个方面,多角度挖掘、提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宝贵建设经验。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党建的主题,坚持为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而学习、为统一思想而学习、为提高能力素质而学习,牢牢把握建设马克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导向。第二,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的领导制度建设,形成严格科学的培训制度和体系,采取监督检查、考试测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来加强学习、督促学习,保证党的学习活动的经常化、常态化,实现党的学习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保障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顺利推进。第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舆论引导、领导示范、党内民主等方式方法,积极营造人人向学的组织氛围,激发每位党员自觉学习的兴趣,形成一个全党积极学习的浓厚氛围。第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党员的个人学习和各级支部的团体学习等可具体操作的层面,才能最终形成党的整体学习。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从组织、个人出发不断地拓宽学习的途径,让党员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党的基层组织变为学习的主阵地,实现党的全面学习,持续学习。第五,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通过借助书籍、报刊、网络等理论和知识的载体,搭建不同类型的党员干部学习平台,整合学习资源,促进全党的学习。

蔡书贵[9]2001年在《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中的道德教育实效性一直比较低,道德教育也因此饱受责难。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我国,“道德教育”这一话语与“德育”之间的差异需要厘清。在此基础上,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就被限定于狭义的德育之内。道德教育存在的这此问题表明,现实的道德教育不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其指导的教育理论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摒弃那些不尊重主体的价值取向。 道德教育要重新寻找自己的指导理论,以变革道德教育的现状。主体性教育理论就是道德教育走出泥潭的最佳选择。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表明,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成功建构道德主体,具体地讲,就是建构与发展实践性道德主体。实践性道德主体有着自己的基本特征:能动性、自主性和为我性。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全部本质特性、功能特征和本质力量也是由实践——主要是道德实践活动所创造的。道德实践是道德主体得以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与基础,因此,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的基本特征。 学校道德教育要建构实践性的道德主体,就要在提升主体的道德需要,提高主体的道德认识——判断水平,最终实现主体的道德自我。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还必须要有科学的途径。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德育课程。实践性道德主体能否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成功建构,关键在于德育课程是否真正体现了实践性的原则。实践性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陈宸[10]2015年在《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精神面貌,关系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毛泽东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2008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进一步指出,“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这就将学风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同时,学风建设作为党建理论宝库中的锐利武器,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也起着辐射与推动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秉承着重视学风建设的光荣传统,在每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在全党掀起学习高潮,重整学习风气。90多年的学风建设实践表明,学风端正,前途光明;学风不正,举步维艰。正如习近平所说:“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现实且严峻;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紧迫且尖锐。学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成为应对考验、化解危险的关键环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今后“正风肃纪”将成为新常态。可见,研究学风问题是党对新形势做出的深刻回应,体现了党的建设的高度自觉。党的学风建设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横向上对学风及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全面的理论阐释,在纵向上遵循党的学风理论逻辑与历史脉络,才能找到当前党的学风建设的理论支撑,才能借鉴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学风建设的创新性成果、吸取经验教训。进而从现实出发直面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从揭示现实背景,挖掘理论基础、历史实践、基本经验、时代挑战、突出问题、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析,力求为当前党的学风建设献计献策。绪论部分对论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进行了阐述。本文的正文分为五个部分,以党员个体与党组织两部分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始终围绕学风的基本内涵——思想立场、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分析党的学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怎么做”等问题:第一章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学风的基本内涵及其相关概念,回答了党的学风“是什么”的问题。首先,阐释学风及其相关概念,延展论述学风概念的泛化使用。在辨析“学风”、“学习”、“文风”、“党风”,“学习型政党”的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党的学风与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是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风是学习的风气,通过学风来反映学习的方法、态度和风格,检验其标准与好坏。本文在学风建设研究中大量的针对党员的学习展开,就是由于它们之间直接相互作用。学风、文风、党风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学风正则文风正、文风正则党风好,学风建设与党风建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学风、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叁者的联系,有利于体现学风建设的时代性、科学性。其次,结合党的学风理论,从思想立场、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叁个维度,详细剖析了学风的基本内涵。思想立场是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前提,是党员进行思想活动的前提也是学风的基础要素,是党始终坚持把理论联系实践作为学风要义的认识基础;以毛泽东关于学风涵义论断为依据,学风问题是人们看待事物思考事情的思想立场问题,是反映对理论联系实践态度的思想路线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问题。最后,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之一是修身克己,强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完善自我克服自身的不足。在学习态度上强调勤学重道,注重知行结合、勤奋自主、终身学习、注重规律(“道”);在学习目标上追求贤哲治国,注重德育素养、仁政治国;在学习内容上涵盖礼乐人文;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博约慎思,主张系统全面地学习、学思并重、举一反叁、省察克治。这些思想理念值得在学风建设中加以借鉴。第二章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学风建设的问题。分析了我党学风建设理论来源、实践历程,以及党的学风建设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了学风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学风概念,但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上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为我们树立了科学观点,即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了正确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构建了中国共产党学风建设的理论体系。他从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工作态度叁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毛泽东首次提出学风的要义是实事求是:他始终强调要把实事求是作为出发点与根本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是理论要联系实际;对主观主义学风进行批判;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的历史命题。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了毛泽5东的学风建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使学风建设理论具有了突破性发展,他强调要恢复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改革实践统一起来。而后江泽民、胡锦涛的学风思想及建设“学习型政党”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学风建设理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学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在历史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角度上把握学习的意义,注重学习理念的更新、科学方法的培育,对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发挥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关于学风建设的理论为不同时期的学风建设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学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延安整风运动开启了党进行学风建设的实践征程,通过这次自上而下的全面整风,坚持了正确的党性原则,树立了学风建设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解决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理论脱离实际造成了学风建设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时期再一次掀起学习高潮,学风建设成果促进了改革成绩斐然;新世纪以来,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提出,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告知我们,党的发展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党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赋予了党的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促进了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成为执政党党建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中现实问题的关键。第叁章剖析了目前党的学风建设的时代挑战、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学风问题的深刻成因,回答了当前党的学风“怎么了”的问题。当前党的学风状况如何?这就需要了解学风建设的现实挑战,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实证分析,并揭示学风问题的深刻成因。首先,时代背景给当前学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形势,主要体现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对党员思想的影响上。经济全球化将西方价值观念渗透进来,政治多极化使西方意识形态肆意蔓延,文化多元化使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全球化以多种形式作用于党员的思想意识;市场化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市场化来带来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在市场交易中滋生出党员的贪腐思想,全面地挑战了党员的思想意识;网络化对党员思想具有双重作用,网络化在为党员思想提供新视野的同时,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使人们困惑不已。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学风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发挥多年负责全国地方党员干部培训的工作优势,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向多个省份不同地区的党员干部发放了千份调查问卷并对部分党员进行了访谈。经过分析发现,当前党的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表现为入党动机中忠诚度下降、理想信念淡化、党员求利心理加重;二是割裂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表现为丢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对待学习态度消极、理论脱离实际;叁是歪曲事6实求是的思想方法。表现为拿来主义俨然成风、不注重调查研究、思想方法落后。事物的变化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追溯造成突出问题的深刻成因,不难从心理、文化、社会因素上找到答案。首先,心理因素导致党员意识偏差。如党性心理弱化,影响党员责任意识;社会心理干预,影响党员主体意识;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影响党员宗旨意识。其次,文化因素影响精神信仰。如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思想及当前我国面临的信仰危机。最后,社会因素诱生功利思想。如消费主义刺激下党员社会角色混乱与利益选择的困境。第四章、第五章从两类建设主体出发探讨了党的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显着特征,也是学风建设的主旨。保持党员思想先进性的关键在于党员个体的努力。第四章从党员个体作为主体出发,探寻建设主体修养内在提升的方法。主张从党性修养、思想意识,主体思维这叁个关键环节入手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党性修养是按照党性原则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是世界观形成的基础,而世界观是思想立场的表现,因此要坚定思想立场来巩固学风建设,就必须从党员的党性修养入手,具体而言,通过抓党性教育、巩固理想信念、提高自身修养、遵循价值标准等方面实现。其次,思想态度,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党员思想先进性的具体体现。系统思考、终身学习、自我超越、全面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特征,与之相应地,党员主体修养的提升路径,是提升以身作则的政治觉悟、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态度、树立自我超越的问题意识、倡导全面学习的科学理念,最终很好地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中,全面学习思想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展现了当代政党学习的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现阶段除了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学习传统文化、历史等能够提升人格力量的文化知识,才能始终保持具有崇高的品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最后,思想方法是指借助思维形式来认识事物,因此要优化体现思想方法的学风,就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党员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特性,并坚守改进思想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发挥主体性创造力的前提与保障,同时要注意发挥主体在创新中的统领作用,在坚持继承与创新科学思想方法并重的前提下,确保主体思维对创新思想方法的科学运用。第五章从党员组织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角度,阐发关于学风建设的宏观思考。针对当前学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探析党组织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要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始终是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党的学风问题的突破口。因此,通过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力推进调查研究的工作方式、将理论与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相结合,掀起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之风,才能着力解决理论脱离实际、偏离思想路线的学风问题;思想纯洁性作为学风建设的另一主旨,需要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和把控。通过明确党员干部奖惩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改进党员的学习组织方式,激发党员学习动力保持其思想的纯洁性,进而解决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的学风问题。同时,制度保障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改善学风的有效方法需要有效机制来保障。融合学习型组织兼学别样、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等学习模式,引用社会学中制度的构成要素——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设施系统,从规章制度、组织制度、资源保障制度叁方面展开制度建设研究。首先,学习规章制度的设立是“从严治学、从严治教,弘扬务实之风”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形成严格的、成型的、规范的规章制度。如用严谨的学习档案制度来记录党员的学习情况;用严明的学习考勤制度来管控党员学习的参与程度;用严密学习宣传制度来倡导党员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合规性。其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的加强和改善,能够巩固它在学风建设中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规范的学习资源保障制度,把学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党员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保证党员学习上与时俱进;完备的物资保障制度,为推动党的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保证和资金保障。党的学风建设制度体系能够促使党员先进的思想方法的形成,为当前学风建设的持久性和长效性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试论主观世界改造中的认识能力的改造[D]. 胡军. 湘潭大学. 2003

[2]. 论改造主观世界[D]. 白立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08

[3].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问题研究[D]. 屈陆. 电子科技大学. 2017

[4].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教育研究[D]. 戴晓慧. 湖南大学. 2017

[5]. 试论马克思主义学风与主观世界的改造[J]. 宋素琴. 益阳师专学报. 2002

[6].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邓远萍. 东南大学. 2016

[7].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及发展研究[D]. 张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8]. 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经验研究[D]. 朱志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9]. 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 蔡书贵. 首都师范大学. 2001

[10].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建设研究[D]. 陈宸.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试论主观世界改造中的认识能力的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