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深圳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思琪[1](2021)在《存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单元开发强度研究 ——以深圳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已经进入到存量发展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随着城市更新纳入国家战略进程的加快,存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热点研究课题。深圳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规划改革的先锋城市,针对存量更新的研究尤为迫切,也可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对国内外存量更新、开发强度等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梳理其中反映的空间生产等理论,提出现有的研究缺乏对存量更新开发强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存在问题、产生影响的整体关注和把握,由此确定了研究思路。通过梳理国内外存量更新中高开发强度城市的发展历程,归纳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广泛应用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存量发展趋势和高开发强度改善策略提供基础支撑。结合深圳2010-2019年十年间城市更新单元项目,整理出数据完善的城市更新单元计划712项、城市更新单元规划420项。通过多项式曲线趋势预测等方法量化研究城市更新单元开发强度的时序变化,分析城市更新单元存在明显的开发强度上升趋势,且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无差别性。通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分析各区之间开发强度差异,结合城市更新单元在GIS中进行定位,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探究其空间特征,发现允许开发强度越大的区域越容易发生更新,但政府对重要的更新也存在较大干预。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单元实践案例,重点剖析其更新过程中映射出的开发强度变化及其对城市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不断增高加密、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对现状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设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对城市的空间肌理、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背离城市存量更新髙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因此针对开发强度的控制势在必行。最后,针对高开发强度引发的问题,从城市更新理念、政策、技术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期待通过本文研究,反映现有开发模式存在不足,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更多的可能。

杨光[2](2021)在《宝安义警的运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好比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对社会治安防控效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实务部门,近年来也受到学界的关注。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建设中的难点,既体现在治安防控网络很难实现无死角覆盖,也体现在治安防控末梢难以有效地延伸。全国各地实务部门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涌现出北京的“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浙江的“枫桥经验”,以及新疆“便民警务站”等,这些称谓背后的实质都是“最后一公里”建设的探索。在我国南海之滨的深圳宝安区,于2017年3月成立的宝安义警,同样是公安机关打通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的积极尝试。笔者先后两次前往深圳宝安区实地调研、走访和访谈,发现宝安义警的生成,完全契合了宝安区当地的社会治安特点、“移民文化”,以及强劲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稳定运行的近四年时间里,宝安义警队伍通过吸纳动员和培育分散的社会治安力量,建构“拉动式警务模式”,以及提升社会面“见警率”,完成了社会治安防控的“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笔者将宝安义警的实践过程抽象为可复制的一般经验。一是社会治安力量参与的可持续化,包括依托国家资源供给保障社会治安力量动员的连续性,通过日常警民协同强化社会治安力量的参与意识,以及依靠警务知识技能传播提升社会治安力量的参与能力;二是通过填补社会治安防控中的空间、时间、社会以及心理死角,从而实现治安防控目标的无死角化;三是依靠提升社会治安力量的辨识度和防控能力的展现,实现治安防控力量的可视化。以此为基层实践部门完成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杨业鹏[3](2021)在《深圳市宝安区应人石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河流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承载体之一,是城市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河流景观与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十九大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之势前所未有。深圳市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其“双区”的战略位置显着;宝安区为深圳之根基,其历史相对较悠久,且宝安作为工业区,前期城市发展对河流的污染较为严重;应人石河处于羊台山及铁岗水库之间,周边环境复杂,现状普遍存在景观空间缺失、休闲设施不完善、沿河步道不贯通、植物种类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基于此,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学科交叉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系统的探索了城市河流景观相关理论,解析了优秀的城市河流景观案例,总结出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并用该方法体系指导应人石河景观规划设计。其次,主要以深圳市宝安区应人石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分析了宝安区人文自然景观概况以及应人石河景观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了市民的主要需求,将设计定位为体现历史文化及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河道景观。最后,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发挥河流生态功能、打造多元休闲空间、构建畅通沿河交通等策略对应人石河进行了规划设计。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减少水质恶化风险,保持水生态环境稳定的对策通过整体性考虑,统筹羊台山、石陂头水库、铁岗水库等自然基底,构建生态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以及河口表流、潜流湿地系统,达到雨水下渗储存、河水自然净化的目的,使应人石河水生态环境稳定发展。2.驳岸硬化严重,生态功能缺失的对策一是对两岸无退让空间的驳岸种植爬藤植物,达到软硬质结合的景观效果;二是对于有打开空间的驳岸,进行退堤处理,以缓坡入水的形式打造自然生态的岸线;三是对于生态功能缺失的现状自然型放坡驳岸,对其进行整合优化,通过种植植物组团,形成植物缓冲带,发挥河道生态功能。3.景观不具特色,内容单一的对策将“应人石传说”、客家山歌“竹蒿打水”等区域文化与景观结合,展现应人石河的特色,增加景观空间的趣味性,提升人的体验感;对于内容单一的问题,采用分区设计的方法,构建多元的景观空间,满足不同人的体验,提升应人石河品质。4.沿河空间被侵占,沿河交通系统不贯通的对策对此问题,一方面通过对障碍设施迁改的方式进行河流空间的重现,构建畅通的休闲步道;另一方面,对拆迁难度大的建筑物侵占的河段,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采用河内设置栈道的解决策略,达到全线景观空间的连续的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旨在对应人石河的景观建设以及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意义。

杨程[4](2021)在《深圳市宝安区翔鹏宠物犬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宠物犬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缺少足够的活动空间,逐渐引发“遛犬难”、人犬矛盾等问题。修建宠物犬主题公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人犬矛盾、缓解城市压力、解决“遛犬难”问题。这类公园以市民休闲文化为基础,带动宠物犬的休闲娱乐活动,经营宠物犬体育运动、娱乐休闲、餐饮住宿、宠物犬理疗服务、宠物犬训练、疾病防护等各种服务项目,是主题公园的一种新形式。本文以动物行为心理学、动物卫生检疫学、环境行为学、景观设计理论、人性化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翔鹏宠物犬主题公园为实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如下几点:(1)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等方法,对美国伯克利奥洛内遛犬区、美国米诺卡遛犬公园、广东省深圳市景田北六街宠物主题公园、香港鰂鱼涌宠物公园和台湾迎风河滨狗运动公园五个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从场地概况、功能布局、设施设计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其特色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为深圳市宝安区翔鹏宠物犬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2)通过学习相关文献和资料,从宠物犬的身体语言、运动机能、排泄和排汗机能、啃咬习性、听觉和嗅觉、吠叫习性等方面总结了宠物犬的生理习性,归纳了宠物犬的行为心理主要有等级心理、嫉妒心理、恐惧心理、社群行为和领地习性等,提出了宠物犬主题公园设计应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众文化为底蕴,突出主题、综合创新和建设精品项目,打造地方名片和特色产业的设计理念,应把握特殊性、二元性、邻避性、围合性特点,应遵循安全性、差异性、兼顾性、安静性、趣味性、犬本性的设计原则,并实施安全衔接公园与城市空间等设计策略。(3)以深圳市宝安区翔鹏宠物犬主题公园为实践项目,分析项目现状,按照宠物犬主题公园的特点,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来进行设计,通过合理布局功能结构,在满足一般公园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尊重场地环境,遵循相应的主题理念,打造集休闲娱乐、训练展示、林间活动、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通过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践,突出安全性、凸显主题性,体现可持续发展,营建一个安全、有趣、充满活力的宠物犬主题公园,并为以后建设宠物犬主题公园提供参考。

李明娟[5](2021)在《深圳城市公园植物群落与多样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境状况良好、植物群落丰富,是生物多样性较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是发挥生态服务的主体,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对城市生态系统与人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城市植物研究生重点之一。城市公园植物群落多为人工型群落,但也具有自然属性,其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水平受到了多尺度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深圳城市公园植物的大量实地调查数据与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对公园植物的科属构成、优势种构成、关键物种构成与分布、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特征,探讨了不同尺度下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公园植物多样性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公园绿地的建设与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公园植物171科477属687种,其中本地植物物种数高于外来植物,外来植物物种数占48.62%。共调查到珍稀濒危植物32种,入侵植物39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数以综合公园最高,达26种,2732株;其在各行政区的分布以罗湖区的种数、株数最高,达17种,1681株。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占82%,达32种。入侵植物在南山区的种类和株数最多,达23种,3102株。(2)公园植物群落稳定性分析表明,大多数植物群落距稳定点较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各层植物的稳定性排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草本稳定性群落在游园中占比最高,达73%;灌木稳定性群落在综合公园中占比最高,达88%;乔木稳定性群落在专类公园中占比最高,为38%。(3)深圳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比较结果,植物物种丰富度在不同类型公园排序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不同面积等级公园排序为:中等公园>超大公园>小公园>大公园;不同行政区公园排序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福田区>光明区>龙华区。(4)多尺度景观格局对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为:在行政区尺度上,草本物种均匀度及灌木物种多样性均与景观层形状类指标呈显着正相关(p<0.05);在缓冲区尺度上,林地、水体景观格局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系数均低于道路、建筑;在公园内部尺度上,林地面积比、林地最大斑块面积与公园整体景观破碎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公园本地植物比例与公园斑块形状指数、人工表面比例呈显着负相关(p<0.05)。且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具有显着相关性的景观格局指标逐渐变少,相关系数也逐渐减小。表明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在大尺度上受到景观格局因子的影响较大,而在小尺度上受到景观格局因子的影响较小。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建议城市公园植物在设计、引种与配置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本地植物的保护与应用,在引入外来植物的同时,除考虑其观赏性、经济性等价值,更要关注其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同时,在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多学习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与模式,同时找到城市地区的适生物种,可人为营造符合该地区生长的“顶级群落”,有利于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低维护性。城市景观是在社会-经济-自然综合影响下的产物,合理布局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使之与城市整体景观相适应,对提高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都受到周边景观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公园内部及其周边建立合理的生态斑块与生态廊道及其重要。

徐斌[6](2021)在《深圳宝安区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状况及家长EV71疫苗接种意愿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2019年健康托幼儿童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16(coxsachievirus A16,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抗体Ig G水平,分析手足口病既往感染情况和免疫状况并分析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了解深圳市宝安区3~5岁托幼儿童的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及接种意愿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开展手足口病预防及EV71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健康托幼儿童手足口病抗体分析: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在深圳市宝安区托幼机构中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抽取托幼儿童728名,对其进行手足口病CV-A16Ig G和EV-A71Ig G抗体水平检测以及基础信息收集,调查问卷的信度(Crabach’sα=0.798)和效度(KMO=7.956,P<0.00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Ig G抗体浓度,根据浓度水平划分抗体水平(阳性、保护性),分析其抗体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托幼儿童手足口病EV71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宝安区分为城市小区和城中村两层,在每层中的所有托幼机构中分别随机抽取3家共计6家作为调查点,使用自拟问卷,对606名托幼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手足口病知信行相关条目、计划行为理论相关条目和其他相关条目,数据类型包括连续性定量变量、无序分类和有序分类变量,调查问卷的信度(Crabach’sα=0.874)和效度(KMO=9.056,P<0.001)。接种意愿问卷结合知信行和计划行为理论编制,采用一般分类问题和Likert3、Likert5级评分法,由专业团队结合托幼机构实际情况参与调查工作。应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STATA15.1和AMO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手足口病抗体水平、知识和接种意愿采用c2检验、秩和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接种意愿结合知信行和计划行为理论应用结构方程建立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状况的研究:被调查托幼儿童CV-A16Ig G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分别为96.29%、57.69%,GMC=39.10ng/ml,EV-A71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分别为86.68%、47.94%,GMC=13.42ng/ml,说明CV-A16和EV-A71病毒的既往感染率高。CV-A16 Ig G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在儿童性别和居住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保护率在儿童年龄、户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A71 Ig G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在儿童年龄、居住类型、免疫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健康托幼儿童CV-A16 Ig G抗体阳性的保护性影响因素为女孩(OR=2.685)、居住地为城中村(OR=3.098),EV-A71 Ig G抗体阳性的保护性影响因素为儿童年龄、居住地为城中村(OR=1.947)、有EV71疫苗接种史(OR=8.825)。托幼儿童手足口病EV71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家长对手足病知识晓率为58.42%,家长更愿意通过预防接种医院和托幼机构接受相关知识。知识是信念的正影响因素(标准化路径系数=0.35,P<0.001),信念是行为的正影响因素(标准化路径系数=0.4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家长性别为女性(OR=2.215,95%CI:1.567~3.257)、居住在城市小区(OR=2.610,95%CI:1.787~3.812)、孩子手足口既往史(OR=2.398,95%CI:1.424~4.037)、接受过手足口病相关健康教育知识(OR=3.206,95%CI:2.132~4.822)是家长更知晓手足口病知识的保护因素(P<0.05)。61.55%的家长意愿给孩子接种EV71疫苗,家长持拒绝或观望态度的主观最主要原因是不认为疫苗有效(63.09%)和担心疫苗安全问题(51.93%)。Logistic回归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居住在城镇小区(OR=1.873,95%CI:1.128~3.110)、知晓手足口病知识(OR=2.912,95%CI:1.727~4.882)、行为态度(OR=3.458,95%CI:2.099~5.685)、主观规范(OR=1.832,95%CI:1.160~2.894)和知觉行为控制(OR=17.228,95%CI:10.322~28.954)得分高是家长更愿意给孩子接种EV71疫苗的保护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托幼儿童家长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对行为意愿均有正向影响(P<0.00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其影响的强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知觉行为控制(标准化路径系数=0.510,P<0.001)、行为态度(标准化路径系数=0.380,P<0.001)、主观规范(标准化路径系数=0.281,P<0.001)。结论1.深圳宝安区2019年健康托幼儿童手足口病CV-A16和EV-A71病毒既往感染率很高,孩子仍有较高再次患病的风险。2019年之前的5年内深圳宝安区幼儿普遍存在因手足口病病毒CV-A16和EV-A71引起的隐性感染,其感染CV-A16较EV-A71有略微优势。2.深圳宝安区托幼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知晓率不高,接种意愿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加强手足口病相关健康教育工作和疫苗推广。EV71疫苗接种意愿TPB模型能较好解释家长的接种TPB疫苗的意愿,应重点关注家长的知觉行为控制。

杨浩勃[7](2020)在《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社区,其治理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基于当前社区治理现实困境和治理模式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中国特色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构建及实现路径为目标,综合运用治理、社会资本、系统协同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区多元治理内涵,结合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先以扎根理论的方法探寻影响社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因素与路径,然后利用结构方程对总结的模式理论架构及路径进行检验,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对社区多元治理模式进行提炼总结,构建普适化的多元治理实现路径,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主要从社区内部结构变量和外部环境要素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运行的规则即本研究总结的政治因素,社区的共同体属性即本研究所指文化因素,表现为社区的整体的价值认同和规范,社区的自然物质属性即本研究所指的经济、区位、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等因素,它们通过影响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社区的人口特征和社区的社会组织发育这三个社区内部结构因素的中介作用影响社区多元治理。这八个因素是影响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基础性和重要决定性因素,然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为社区多元治理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抽象提炼了具有普适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1+N/3PS”理论模式。“1”是常量,指党领导下的居民群众依法自治的这个基本点,体现模式的普遍性;“N”指变量,具体指社区影响因素、多元主体和实现路径,体现模式的差异性;3PS代表社区治理的发展要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多元主体培育、多元共治、多元自治三个发展阶段,体现模式的发展性。在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上,提出基层党建、居委会角色重塑、诚信和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等12条常规实现路径,进而构建了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13712+N”实现路径体系,即1个基本点、3个发展阶段、7个基本遵循、12条常规路径;“N”是变量,指各社区在路径选择、组合和顺序的差异性。为推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的实现,研究进而从宏观层面构建了重构治理空间,培育多元主体,推进公平参与,涵养社区文化,积累社会资本,完善法治保障等六维对策架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融通和互动。

张小梨[8](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认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徐文婵[9](2020)在《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平面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强。如何构建一个有适应性的城市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传统规划中以抵抗为主防御思维,形成了灰色防御性基础设施占主体的风暴潮防御体系。这种体系不仅隔绝了城市生活与自然环境,同时增加了城市应对灾害时的风险与成本。因此本文欲引入城市韧性的视角,试图构建对风暴潮灾害具有适应性的景观设计框架,应用于我国各大沿海城市。首先论文对几个关键词进行剖析:对城市韧性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总结出提升城市韧性的理论原则以及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启示;剖析风暴潮的危害以及现代防御风暴潮的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城市韧性和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价值,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通过对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雨水消化、海岸防御、生态环境、滨海空间和防灾避难体系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包括构建蓝绿网络系统,制定两栖海绵城市;海岸线韧性加固,建立多层次综合的防御网络;营造复合型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生境;增加海岸可达性和活力,优化空间利用;增设防灾避难空间,加强灾害监测。最后,本文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研究案例,对前文总结的策略进行应用,构建具有韧性的宝安西海岸,提高其风暴潮适应性。文章将城市韧性理论作为切入视角,以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为研究对象,对文中总结的设计策略进行应用。并以应用实践总结相关经验,完善理论在海岸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促进沿海城市对风暴潮灾害的适应性、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韧性发展,营造更具有韧性、适应性的海岸带景观。

刘琪[10](2019)在《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式的空间布局难以有效承载社区职能,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图书馆作为最基本的社区文化设施之一,是城市重要的社区交往平台,更是社区重要的活力来源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许多社区图书馆由于选址不佳、服务内容单一等,与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相冲突,致使对居民逐渐失去吸引力,成为了形同虚设的配套设施。目前,学术界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较多,但从活力的视角研究设施的空间布局的学术成果较少,而设施周边的活力直接关系到设施的使用效益,也反映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便捷性。本文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视角,结合实地调研、GIS和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特征、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周边活力进行测度,挖掘出社区图书馆周边的敏感性和迟钝性活力构成要素,为社区图书馆的布局优化提供策略,进一步为打造社区中心的可行性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深圳市的社区图书馆空间布局呈现不均衡、不公平的特征,部分社区图书馆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相互分散,与人群日常活动范围不匹配,需要进行相应的空间布局调整;进而对社区图书馆周边的空间活力进行测度,挖掘出空间的规模集约性、地块肌理性和功能密度是社区图书馆周边活力产生影响的敏感性要素,交通可达性和社区设施区位是迟钝性要素,以及不同的社区性质下的社区图书馆的活力影响要素会有所差异,社区图书馆在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要素,另外,社康中心能够作为社区图书馆选址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最后,以“社区中心”为布局新模式的社区图书馆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其一,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完善了社区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的定量研究;其二,建立了物质环境特征和人群活动之间的量化关系,对社区图书馆的周边活力进行测度,完善了微观层面的空间活力的研究;其三,将活力提升与布局优化相结合,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深圳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存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单元开发强度研究 ——以深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大城市已经进入存量发展时代
        1.1.2 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纳入国家战略
        1.1.3 存量更新中的开发强度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存量
        2.1.2 城市更新
        2.1.3 城市更新单元
        2.1.4 开发强度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存量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2.2.2 开发强度相关研究综述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紧凑型城市理论
        2.3.2 空间生产理论
    2.4 国内外城市开发强度发展概况及应对策略
        2.4.1 拉美城市
        2.4.2 西方城市
        2.4.3 亚洲城市
3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开发强度量化分析
    3.1 深圳城市更新发展概况
        3.1.1 深圳存量更新发展概况
        3.1.2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发展概况
        3.1.3 开发强度制定中的多元平衡
    3.2 研究体系构建
        3.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2 分析指标选取
    3.3 开发强度现状特征
    3.4 开发强度时序变化分析
        3.4.1 总体时序变化
        3.4.2 局部时序变化
    3.5 开发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3.5.1 总体空间分布
        3.5.2 可能影响分析
        3.5.3 小结
    3.6 开发强度发展趋势研究
        3.6.1 分形理论分析
        3.6.2 城市更新单元计划分析
    3.7 开发强度变化动因分析
        3.7.1 总体变化特征
        3.7.2 动因分析
4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典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选取
    4.2 规划单元A案例分析
        4.2.1 项目概况
        4.2.2 更新前后开发强度对比
        4.2.3 开发强度计算及与周边对比
        4.2.4 更新单元对周边影响
    4.3 规划单元B案例分析
        4.3.1 项目概况
        4.3.2 更新前后开发强度对比
        4.3.3 开发强度分析
        4.3.4 更新单元对周边影响
    4.4 小结
5 高开发强度问题研究及改进策略
    5.1 高开发强度引发问题
        5.1.1 配套设施承载力突破极限
        5.1.2 空间使用成本急剧上升
        5.1.3 公共空间缺乏,城市宜居性降低
        5.1.4 小结
    5.2 高开发强度产生原因
        5.2.1 客观因素—土地、人口
        5.2.2 直接因素—地价
        5.2.3 根本因素—规划理念
        5.2.4 影响因素—政府定位、政策导向
    5.3 高开发强度改进策略
        5.3.1 宏观—更新理念改进
        5.3.2 中观—政策制度改进
        5.3.3 微观—技术层面改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10-2019 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
附录 B 2010-2019 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宝安义警的运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突破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的艰难
    1.2 研究综述
        1.2.1 警务辅助力量
        1.2.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2.3 情景犯罪预防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社会治安力量动员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框架
2 社会治安防控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1 社会治安防控网络难以全面覆盖
        2.1.1 警察组织的外部行动者相继退出
        2.1.2 规范化建设导致科层制警力下渗艰难
        2.1.3 基层警务力量“分身乏术”
    2.2 社会治安防控末梢的延伸难度显着提升
        2.2.1 城镇化建设造成治安缝隙增大
        2.2.2 暴恐威胁致使城市防控需求增长
        2.2.3 社会力量的治安参与动力薄弱
    2.3 突破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的尝试
        2.3.1 西城大妈与朝阳群众
        2.3.2 枫桥经验
        2.3.3 新疆便民警务站
    2.4 小结
3 宝安义警的生成背景
    3.1 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交叠下的巨变
        3.1.1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1.2 城市的爆炸式扩张
        3.1.3 人口的几何式增长
    3.2 社会治安形势变化:宝安区“打防兼顾”需求愈发突出
        3.2.1 犯罪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1986-1999)
        3.2.2 犯罪的斜率上升时期(2000-2003)
        3.2.3 社会治安形势出现拐点(2004-2007)
        3.2.4 犯罪率的攀升(2008-2011)
        3.2.5 社会治安形势再次出现拐点(2011-)
    3.3 宝安区警力“洼地”矛盾急剧凸显
        3.3.1 警力配置严重不足
        3.3.2 “人口倒挂”严重致使管理需求陡增
        3.3.3 “救急”的宝安辅警队伍
        3.3.4 治安围合的艰难实现与尝试
    3.4 宝安区具备良好的社会协作基础
        3.4.1 敢为人先的宝安精神有利于激发创新尝试
        3.4.2 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有助于“粘合”社会力量
        3.4.3 流动人口具有社会归属感的提升需要
    3.5 小结
4 宝安义警突破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探索
    4.1 吸纳动员社会治安力量
        4.1.1 精心选择动员范围
        4.1.2 建构高效动员工作机制
        4.1.3 运用强制性与策略性动员方式
    4.2 建构“拉动式警务模式”
        4.2.1 构建“内保外用”的治安防控体系
        4.2.2 运用“深众”智能化全域调度平台
        4.2.3 搭建“一呼百应”的快速反应机制
        4.2.4 开展全天候拉动演练与“红蓝对抗”
    4.3 显着提升“见警率”
        4.3.1 增加社会面“警力”数量
        4.3.2 建设规模化“屯警点”
        4.3.3 构建重点部位防控单元:义警处突小组
    4.4 小结
5 宝安义警的可复制“基因”
    5.1 社会治安力量参与的可持续化
        5.1.1 依托国家资源保障社会治安力量动员的连续性
        5.1.2 通过日常警民协同强化社会治安力量的参与意识
        5.1.3 依靠警务知识技能传播提升社会治安力量的参与能力
    5.2 治安防控目标的无死角化
        5.2.1 填补空间死角:利用社会治安力量延伸防控触角
        5.2.2 弥补时间死角:缩短“警力”响应时间
        5.2.3 弥合社会死角:组织化吸纳社会治安力量再造“熟人社会”
        5.2.4 清除心理死角:社会安全感的经营
    5.3 治安防控力量的可视化
        5.3.1 提高社会治安力量的辨识度
        5.3.2 展现社会治安力量的防控能力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深圳市宝安区应人石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河流
        2.1.2 城市河流景观
        2.1.3 景观规划设计
        2.1.4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
    2.2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近自然河流理论
        2.2.3 海绵城市理论
        2.2.4 园林美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理论研究及治理进展
        2.3.2 国内理论研究及治理进展
        2.3.3 国内城市河流主要存在问题
    2.4 案例分析
        2.4.1 休斯顿河湾绿道系统规划
        2.4.2 韩国清溪川复兴改造项目
        2.4.3 深圳市观澜河景观提升
        2.4.4 小结
第三章 城市河流景观营造特点
    3.1 城市河流的景观特征
        3.1.1 开放性
        3.1.2 连续性
        3.1.3 功能复杂性
    3.2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2.1 水安全原则——注重河流防洪安全
        3.2.2 自然生态性原则——强调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3.2.3 休闲游憩性原则——考虑人的景观需求
        3.2.4 文化展示性原则——与历史文化相结合
        3.2.5 艺术性原则——遵循美的设计法则
        3.2.6 整体连通性原则——注重空间的连续
    3.3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营造
        3.3.1 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3.3.2 景观设计定位与分区的划分
        3.3.3 平面布局
        3.3.4 交通流线设计
        3.3.5 驳岸设计
        3.3.6 植物景观营造
        3.3.7 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河流现状
    4.1 宝安区自然及人文景观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气候概况
        4.1.3 地形地貌
        4.1.4 水文概况
        4.1.5 社会经济
        4.1.6 区域交通
        4.1.7 历史文化资源
        4.1.8 旅游及景观资源
    4.2 应人石河现状
        4.2.1 河流概况
        4.2.2 流量及水质情况
        4.2.3 河流周边用地现状
        4.2.4 地形分析
    4.3 应人石河景观存在问题
        4.3.1 河道驳岸
        4.3.2 沿河道路
        4.3.3 植物景观现状
        4.3.4 基础服务设施
        4.3.5 问卷调查
    4.4 小结
第五章 应人石河景观规划设计
    5.1 设计范围及上位规划
        5.1.1 设计范围
        5.1.2 上位规划
    5.2 项目定位及空间整合原则
        5.2.1 项目定位
        5.2.2 空间整合原则
    5.3 总体布局
    5.4 布局分析
        5.4.1 空间结构
        5.4.2 功能分区
    5.5 分区设计
        5.5.1 湿地保育区
        5.5.2 城市活力区
        5.5.3 城市生态区
        5.5.4 文化休闲区
        5.5.5 自然体验区
    5.6 交通流线设计
        5.6.1 总体交通设计
        5.6.2 专项交通设计
    5.7 驳岸设计
        5.7.1 直立式驳岸
        5.7.2 自然式驳岸
    5.8 植物设计
        5.8.1 设计原则
        5.8.2 种植意向
    5.9 海绵设计
    5.10 服务设施设计
        5.10.1 照明设计
        5.10.2 导视设计
        5.10.3 娱乐服务设施设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深圳市宝安区翔鹏宠物犬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宠物犬数量的迅速增长
        1.1.2 宠物犬角色地位的改变
        1.1.3 宠物犬缺乏活动空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5.2 文献分析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实地调研法
    1.6 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主题公园
        2.1.2 遛犬公园
        2.1.3 宠物犬友好型公园
        2.1.4 宠物犬主题公园
    2.2 相关研究理论
        2.2.1 动物行为/心理学
        2.2.2 动物卫生检疫学
        2.2.3 环境行为学
        2.2.4 景观设计理论
        2.2.5 人性化理论
        2.2.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3.1 美国·伯克利奥洛内遛犬区
        3.1.1 案例概况
        3.1.2 功能分区
        3.1.3 设施分析
        3.1.4 借鉴之处
    3.2 美国·米诺卡遛犬公园
        3.2.1 案例概况
        3.2.2 功能分区
        3.2.3 设施分析
        3.2.4 借鉴之处
    3.3 广东省·深圳市景田北六街宠物主题公园
        3.3.1 案例概况
        3.3.2 功能分区
        3.3.3 设施分析
        3.3.4 借鉴之处
    3.4 香港·鰂鱼涌宠物公园
        3.4.1 案例概况
        3.4.2 功能分区
        3.4.3 设施设计
        3.4.4 借鉴之处
    3.5 台湾·迎风河滨狗运动公园
        3.5.1 案例概况
        3.5.2 功能分区
        3.5.3 设施设计
        3.5.4 借鉴之处
    3.6 案例分析小结
4.宠物犬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4.1 宠物犬的特性分析
        4.1.1 宠物犬的生理习性分析
        4.1.2 宠物犬的行为心理分析
        4.1.3 宠物犬的防疫保护分析
    4.2 宠物犬主题公园的特点
        4.2.1 特殊性
        4.2.2 二元性
        4.2.3 邻避性
        4.2.4 围合性
    4.3 宠物犬主题公园设计理念
        4.3.1 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以当地文化为底蕴
        4.3.2 突出公园主题、综合创新和建设精品项目
        4.3.3 打造地方名片和特色产业
    4.4 宠物犬主题公园设计原则
        4.4.1 安全性原则
        4.4.2 差异性原则
        4.4.3 兼顾性原则
        4.4.4 安静性原则
        4.4.5 趣味性原则
        4.4.6 犬本性原则
    4.5 宠物犬主题公园设计策略
        4.5.1 安全衔接宠物犬主题公园与城市空间
        4.5.2 营造宠物犬主题公园的趣味性景观
        4.5.2.1 打造趣味性的水景
        4.5.2.2 营造丰富的微地形变化
        4.5.3 适宜性场地构成要素设计
        4.5.3.1 铺装设计
        4.5.3.2 植物配置
        4.5.3.3 地形排水
        4.5.4 差异兼顾性原则下的环境设施设计
        4.5.4.1 环境设施的差异包容性设计
        4.5.4.2 环境设施的功能复合型设计
        4.5.4.3 环境设施的互动体验性设计
5.深圳宝安区翔鹏宠物犬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自然条件
        5.1.2.1 气候条件
        5.1.2.2 地形地貌
        5.1.3 人文条件
        5.1.4 现状分析
        5.1.4.1 周边市场需求分析
        5.1.4.2 基地现状交通分析
        5.1.4.3 基地外部环境分析
        5.1.4.4 基地内部环境分析
    5.2 设计总则
        5.2.1 上位规划对接
        5.2.2 设计定位
        5.2.3 设计目标
        5.2.4 设计依据
        5.2.5 设计指导思想
    5.3 宠物犬主题公园总体设计
        5.3.1 总平面图
        5.3.2 鸟瞰图
        5.3.3 整体布局
        5.3.4 功能分区
        5.3.5 竖向分析
        5.3.6 景观视线分析
    5.4 宠物犬主题公园分区设计
        5.4.1 综合服务区
        5.4.2 训练展示区
        5.4.3 休闲娱乐区
        5.4.4 脱栓活动区
        5.4.5 林间活动区
    5.5 宠物犬主题公园专项设计
        5.5.1 植物景观设计
        5.5.2 道路设计
        5.5.3 双层门设计
        5.5.4 围栏设计
        5.5.5 标识系统设计
        5.5.6 休憩设施设计
        5.5.7 景观构筑物设计
        5.5.8 建筑立面设计
        5.5.9 宠物犬专用设施
        5.5.10 灯光照明设计
6.结果与讨论
    6.1 结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5)深圳城市公园植物群落与多样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
        1.2.2 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
        1.2.3 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对象与区域范围
        2.1.2 深圳市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调查方法
        2.2.2 公园属性特征的划分
        2.2.3 数据处理
        2.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深圳城市公园植物种类构成与群落结构
    3.1 公园植物种类构成
    3.2 公园植物群落结构
    3.3 公园常见群落类型的植物多样性
    3.4 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
    3.5 公园入侵植物的分布
    3.6 公园植物群落稳定性
        3.6.1 公园草本植物的稳定性
        3.6.2 公园灌木植物稳定性
        3.6.3 公园乔木植物稳定性
        3.6.4 小结
    3.7 重点公园植物分析
        3.7.1 重点公园优势植物群落构成
        3.7.2 重点公园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较
第4章 深圳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4.1 不同类型公园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4.2 不同面积等级公园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4.3 不同行政区公园植物多样性对比研究
第5章 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多尺度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5.1 行政区景观格局对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2 不同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对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2.1 1000 米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对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2.2 500 米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对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2.3 小结
    5.3 城市公园内部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3.1 公园各类景观的格局指数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5.3.2 公园整体景观格局特征
        5.3.3 公园整体景观格局指数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6)深圳宝安区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状况及家长EV71疫苗接种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对象及研究方法
    1 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状况的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 研究方法
        1.2.1 样本量计算
        1.2.2 抽样方法
        1.2.3 调查方法
        1.2.4 问卷编制及信度与效度
        1.3 Elisa检测方法
    2 托幼儿童家长 EV71 疫苗接种意愿调查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样本量的确定
        2.2.3 调查方法
        2.2.4 问卷编制及信度与效度
    3 相关定义
        3.1 计划行为理论
        3.2 居住类型定义
    4 统计学分析
    5 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5.1 调查员培训
        5.2 调查数据的核实
        5.3 数据录入
第二章 结果
    1 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状况的研究
        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1.2 总抗体水平
        1.3 人群分布
        1.3.1 年龄分布
        1.3.1.1 不同年龄的手足口病抗体水平比较
        1.3.1.2 不同年龄的手足口病抗体浓度比较
        1.3.2 性别分布
        1.3.2.1 不同性别的手足口病抗体水平比较
        1.3.2.2 不同性别的手足口病抗体浓度比较
        1.3.3 户籍分布
        1.3.3.1 不同户籍的手足口病抗体水平比较
        1.3.3.2 不同户籍的手足口病抗体浓度比较
        1.4 地区分布
        1.4.1 不同居住类型的手足口病抗体水平比较
        1.4.2 不同居住类型的手足口病抗体浓度比较
        1.5 既往史分布
        1.5.1 不同既往史的手足口病抗体水平比较
        1.5.2 不同既往史的手足口病抗体浓度比较
        1.6 免疫史分布
        1.6.1 不同免疫史的 EV-A71Ig G 抗体水平比较
        1.6.2 不同免疫史的 EV-A71Ig G 抗体浓度比较
        1.7 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 托幼儿童家长EV71 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1 手足口病知信行
        2.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1.2 手足口病知信行得分情况
        2.1.3 手足口病知信行的路径分析
        2.1.4 手足口病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2.1.5 偏好和实际获得手足口病知识的途径
        2.2 影响托幼儿童家长 EV71 疫苗接种意愿的相关因素分析
        2.2.1 托幼儿童家长接种意愿的人口学特征
        2.2.2 儿童家长拒绝接种EV71 疫苗的主观原因
        2.2.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接种意愿影响因素
        2.2.3.1 EV71 疫苗接种意愿TPB模型信度和效度分析
        2.2.3.2 EV71 疫苗接种意愿的TPB评分
        2.2.3.3 儿童家长EV71 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2.2.3.4 EV71 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状况的研究
    3.2 托幼儿童家长手足口病知信行
    3.3 托幼儿童家长 EV71 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社区多元治理
        2.1.3 社区治理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2.3 系统协同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社区治理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研究
        2.3.2 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研究
        2.3.3 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2.3.4 社区治理实现路径研究
        2.3.5 研究评述
第3章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横纵向比较与现实困境
    3.1 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回顾
        3.1.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3.2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3.2.1 国内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分析
        3.2.2 国外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分析
    3.3 治理理念转变背景下的我国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3.3.1 从管理到治理:社区治理理念的转变
        3.3.2 我国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4章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理论框架构建
    4.1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基础因素
        4.1.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内在依据
        4.1.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外在依托
    4.2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质性分析
        4.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4.2.2 质性资料的分析过程
        4.2.3 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理论框架
第5章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选择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设计与假设
        5.1.1 量化研究设计
        5.1.2 路径假设与理论模型
    5.2 变量的操作化与描述性统计
        5.2.1 变量的操作化
        5.2.2 描述性统计
    5.3 基于结构方程的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SEM拟合度检验
        5.3.2 假设检验与结论
第6章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推进与实现的政策设计
    6.1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提炼:1+N/3PS
        6.1.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原则
        6.1.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要素
    6.2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普适化:13712+N
        6.2.1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构建原则
        6.2.2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实现路径体系的构建要素
    6.3 中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实现的对策建议
        6.3.1 重构治理空间
        6.3.2 培育多元主体
        6.3.3 推进公平参与
        6.3.4 涵养社区文化
        6.3.5 积累社会资本
        6.3.6 完善法治保障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使风暴潮防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
        1.1.2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2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1 城市韧性
        2.1.1 城市韧性理论
        2.1.2 相关理论: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
    2.2 风暴潮
        2.2.1 风暴潮与风暴潮灾害
        2.2.2 风暴潮的危害
        2.2.3 风暴潮防御手段
        2.2.4 风暴潮防御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3 适应性景观
        2.3.1 适应性景观的概念
        2.3.2 灾害和环境领域适应性
        2.3.3 气候适应性
    2.4 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与城市韧性的契合度
        2.4.1 内在的动态适应性
        2.4.2 功能的复合多样性
        2.4.3 空间的网络层次性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所面临的问题
    3.1 风暴潮适应性景观中雨水消化利用问题
        3.1.1 城市绿地雨水消化利用能力差
        3.1.2 城市街道排涝压力大
    3.2 风暴适应性景观中海岸防御问题
        3.2.1 自然海岸线减少
        3.2.2 海岸侵蚀严重
        3.2.3 严重威胁城市安全
    3.3 风暴适应性景观中生态环境问题
        3.3.1 土壤盐碱化严重
        3.3.2 湿地景观的损失和退化
        3.3.3 河流污染严重
    3.4 风暴适应性景观滨海空间问题
        3.4.1 灰色基础设施对滨海景观的影响
        3.4.2 海岸空间破碎化,缺乏活力
    3.5 风暴适应性景观防灾避难体系问题
        3.5.1 缺乏防灾避难空间
        3.5.2 土地利用不合理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策略
    4.1 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地域性原则
        4.1.3 场地唯一性原则
        4.1.4 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4.1.5 “减、防、避”御灾原则
    4.2 设计策略
        4.2.1 构建蓝绿网络系统,制定两栖海绵城市
        4.2.2 海岸线韧性加固,建立多层次综合的防御网络
        4.2.3 营造复合型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生境
        4.2.4 增加海岸的可达性和活力,优化空间利用
        4.2.5 增设防灾避难空间,加强灾害监测
    4.3 本章小结
5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内容
    5.1 防洪海绵景观
        5.1.1 海绵城市格局
        5.1.2 针对不同区域布置雨水管理设施
    5.2 对海岸线的保护
        5.2.1 自然沙丘的保护
        5.2.2 红树林湿地的保护
    5.3 海岸带植物景观
        5.3.1 合理选择具有韧性的乡土树种
        5.3.2 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配置
    5.4 滨海公共空间系统性构建
        5.4.1 加强海岸带公共空间与周边的联系
        5.4.2 海岸带公共空间的串联组织
        5.4.3 海岸工程的景观化
6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实例——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
    6.1 项目背景
    6.2 宝安西海岸自然条件分析
        6.2.1 地理位置
        6.2.2 气候及降水分析
        6.2.3 地形地貌分析
        6.2.4 河流水系
        6.2.5 潮水位分析
    6.3 宝安西海岸风暴潮灾害分析
        6.3.1 宝安西海岸风暴潮历史
        6.3.2 宝安西海岸应对风暴潮相关工程设施
        6.3.3 宝安西海岸未来面临风暴潮的脆弱性
    6.4 设计策略
        6.4.1 活水策略——蓝绿交织的海绵城市
        6.4.2 韧性策略——硬质防护与软质防护的结合
        6.4.3 生态策略——构建复合生态体系
        6.4.4 连通策略——提升海岸带活力
    6.5 总体设计
        6.5.1 总体方案设计
        6.5.2 功能分区
        6.5.3 交通流线
        6.5.4 种植设计
        6.5.5 景观结构
        6.5.6 岸线利用
    6.6 节点设计
        6.6.1 都市港口区
        6.6.2 过渡区
        6.6.3 机场片区
        6.6.4 宽阔海岸区
    6.7 专项设计
        6.7.1 绿道设计
        6.7.2 驳岸设计
        6.7.3 铺装设计
        6.7.4 植物配置
7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10)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研究对象
        1.2.2.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框架
    1.4.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本概念解释及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
        2.1.1.社区图书馆
        2.1.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2.1.3.社区中心
        2.1.4.城市空间活力
    2.2.研究综述
        2.2.1.社区图书馆相关研究
        2.2.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
        2.2.3.社区中心相关研究
        2.2.4.城市空间活力相关研究
        2.2.5.研究述评与小结
    2.3.深圳市基本概况
        2.3.1.深圳市基本情况
        2.3.2.深圳市空间结构
    2.4.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2.4.1.调研地点
        2.4.2.问卷设计
        2.4.3.问卷发放与收回
第3章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分析
    3.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3.1.1.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网络体系
        3.1.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概况
        3.1.3.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布局形式
    3.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3.2.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空间格局
        3.2.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空间分布情况
        3.2.3.社区图书馆可达范围分析
        3.2.4.社区图书馆可达人口分析
    3.3.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调研现状分析
        3.3.1.出行方式与花费时间分析
        3.3.2.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分析
        3.3.3.居民需求和使用行为习惯分析
        3.3.4.花费时间与使用频率分析
    3.4.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与周边设施分析
        3.4.1.整体社区图书馆周边设施数量和覆盖率
        3.4.2.各社区图书馆周边设施数量分析
        3.4.3.社区图书馆与最近社区服务设施距离分析
    3.5.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与人群活动分布分析
        3.5.1.人群活动时空变化
        3.5.2.各热力区周边社区图书馆分析
        3.5.3.各热力区周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图书馆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活力表征数据选择和量化
        4.1.1.活力表征数据选择
        4.1.2.活力表征数据量化
    4.2.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的选择和量化
        4.2.1.区位中心性
        4.2.2.地块肌理性
        4.2.3.交通可达性
        4.2.4.规模集约性
        4.2.5.功能多样性
        4.2.6.社区性质
    4.3.数据来源与获取方式
第5章 社区图书馆活力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
    5.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量化分析
        5.1.1.区位中心性
        5.1.2.地块肌理性
        5.1.3.交通可达性
        5.1.4.规模集约性
        5.1.5.功能多样性
        5.1.6.社区性质
    5.2.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值与表征值分析
        5.2.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值分析
        5.2.2.社区图书馆活力表征分析
    5.3.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分析
        5.3.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与活力表征值的相关性分析
        5.3.2.社区图书馆活力共性影响要素分类
        5.3.3.社区图书馆活力差异化影响要素分类
    5.4.案例分析
        5.4.1.居住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2.混合居住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3.混合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4.工业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1.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空间相关结论
        6.1.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活力相关结论
    6.2.建议
        6.2.1.社区图书馆规划布局建议
        6.2.2.社区图书馆选址优化建议
        6.2.3.社区中心布局与选址建议
    6.3.创新点
    6.4.研究局限与展望
        6.4.1.研究局限
        6.4.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深圳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存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单元开发强度研究 ——以深圳为例[D]. 宋思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宝安义警的运行机理研究[D]. 杨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3]深圳市宝安区应人石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杨业鹏. 广西大学, 2021(12)
  • [4]深圳市宝安区翔鹏宠物犬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杨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深圳城市公园植物群落与多样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明娟. 西南大学, 2021
  • [6]深圳宝安区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状况及家长EV71疫苗接种意愿研究[D]. 徐斌.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7]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D]. 杨浩勃. 天津大学, 2020(01)
  • [8]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9]城市韧性视角下的风暴潮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深圳宝安西海岸为例[D]. 徐文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D]. 刘琪. 深圳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