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性及预防控制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性及预防控制

祁爱保中国人民解放军71622部队医院药房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目的:评价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流行性的控制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利巴韦林静滴,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滴,就两组疗效、退热时间及疱疹、皮疹消退时间等施以对比,并总结其相关防控措施。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发热及疱疹、皮疹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施以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可有效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其流行趋势亦可得到明显控制。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流行性;预防【中图分类号】R75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3-063-01

在儿科医学领域,手足口病较为常见,其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常见病毒有科萨奇病毒A16与肠道病毒71[1]。本病好发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口腔黏膜、手、足及臀部出现疱疹为主,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通过呼吸道、接触性传播途径在小范围形成流行趋势。为此,探索本病的相关预防与治疗措施,以期有效控制流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中西临床干预措施,及其对流行性的控制效果,成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取样2010年0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共80例。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2],且均有发热伴手、足、口腔黏膜疱疹与斑丘疹,排除丘疹性荨麻疹、水痘及疱疹性咽峡炎者,以及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80例患儿中有男48例,女32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年龄(3.1±1.1)岁;病程1-7d,平均(3.4±0.7)d;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利巴韦林10-15mg/(kg.d)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0.3-0.5mL/kg.d痰热清注射液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两组均以5d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就两组疗效、退热时间及皮疹、疱疹消退时间等施以对比。

1.2.2防控措施①隔离病原:对已患病儿童应做好隔离,防止病毒传染;②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行季节的细菌病毒会在空气中大量繁殖,进而增加了小儿感染的风险,为此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儿童所用玩具、日用品及衣物等应置于阳光下暴晒;[3]③避免小儿出现在公共场所:公共场所人口密度较大,空气十分浑浊,小儿自身抵抗力不足,经常出入公共场所极易引发感染;④流行期间注意事项:在手足口病流行时期应尤其注意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均要用肥皂吸收,避免让儿童吃生冷食物;需要使用奶瓶、尿布的婴幼儿则要注意污物的处理与奶嘴的清洁[4]。

1.3判定标准[5]治愈:体温恢复,各部位疱疹或斑丘疹均消失;有效:体温恢复,各部位疱疹或斑丘疹均减少,且未再发;无效:发热仍持续,各部位疱疹或斑丘疹未见减少,甚至有新的出现。总有效为治愈与有效之和。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获取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对比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

实验组402612238(95.0)*

对照组4019101129(72.5)

注:*表示较对照组,P<0.05.

2.2两组发热及疱疹、皮疹消退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发热及疱疹、皮疹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发热及疱疹、皮疹消退时间对比

组别例数发热消退时间(d)疱疹、皮疹消退时间(d)

实验组401.9±0.3#2.6±0.8#

对照组403.2±0.43.9±1.2

注:#表示较对照组,P<0.05.3讨论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患儿的唾液、粪便及疱疹液中均含有大量病毒,其会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手、毛巾、水杯、牙刷、餐具、玩具及衣物等[6]。小儿则可能通过接触上述东西或空气污染而被传染。本病的高发期在4-7月份,且好发于5岁以下的宝宝。

因本病传染性较强,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并加强防控,对控制疾病的流行性十分重要。利巴韦林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而中医学又认为本病为湿热疫毒侵袭人体所致,主张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为主。痰热清是由黄芩、熊胆粉、金银花、山羊角及连翘等提取研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化湿透邪、祛痰止痉的功效[6]。

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发热及疱疹、皮疹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辅以积极的防控措施,对控制其流行趋势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施以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可有效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其流行趋势亦可得到明显控制。

参考文献:[1]袁春霞.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对控制流行性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08(04):9-10.[2]李亮,许可,祁贤,等.儿童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01):16-18.[3]邸顺祥,丁会,闫秀彬,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4,31(06):74-76.[4]宋春兰.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8(09):95-96.[5]张孝洪.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08(12):199-200.[6]林海波,刘晓娟,钟文明.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29(16):2056-2058.[7]陈小飞,何学英.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07):4348.[8]黎仲光.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J].医学信息,2013,26(06):393.

标签:;  ;  ;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性及预防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