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昔格达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层,格达,隧道,围岩,机理,锚杆,数值。
昔格达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廖世强,焦致锐,陈礼欢[1](2019)在《马鞍山水库坝基昔格达地层防渗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鞍山水库工程采用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型,其右坝肩位于单薄山体端部,为昔格达地层。根据勘察,单薄山体端部存在坝基渗漏和坝肩绕渗问题,同时近坝端岸坡存在长期渗漏影响库岸稳定等隐患,因此,对坝肩部位的处理成为关系工程成败的关键。设计通过多方案的研究,提出了组合式设计方案,不但解决了基础防渗问题,还确保了库岸稳定。(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9年05期)
王志杰,关笑[2](2019)在《昔格达地层隧道系统锚杆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昔格达地层隧道中系统锚杆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以冉家湾铁路隧道工程为依托,以有、无系统锚杆分别在深埋与浅埋隧道两种工况下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从锚杆轴力、围岩塑性区范围以及围岩变形位移叁个方面分析锚杆作用效果并深入探究系统锚杆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系统锚杆在拱部作用小,在边墙作用相对较好,表现在位移约束与应力补强效果较突出;系统锚杆在昔格达地层中的作用以围岩补强和成拱作用为主。(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金涛[3](2019)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昔格达地层施工关键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昔格达地层大多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种特殊的岩层,内部材料分为细砂岩和粉砂岩几种组成,强度差稳定性不好使得它成为了施工的难点,在国内施工行业一直是一项难点,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对隧道昔格达地层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隧道昔格达地层机械开挖、机械化立架、自动化湿喷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技术,对于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和同行业工作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4期)
王志杰,张鹏,高靖遥,杨宝[4](2019)在《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及系统锚杆功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水敏感性强,遇水易泥化,易造成围岩大变形、支护结构破坏和掌子面塌方等灾害。冉家湾隧道穿越昔格达地层,本文采用强度折减法对该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含水率在20%以下时隧道具有一定的自稳能力,当含水率超过20%时隧道开挖需要采取超前支护措施;埋深小于45 m时埋深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显着,埋深大于45 m时,隧道围岩稳定性对埋深的敏感性降低;喷射混凝土对隧道安全系数的提升率大于设置系统锚杆;对于昔格达地层在天然含水率下,浅埋隧道破坏从拱部开始延伸至边墙,深埋隧道破坏从边墙开始蔓延至拱部。(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凌贤波[5](2019)在《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跨河(山溪沟)穿越昔格达地层工程处理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渠道全长114. 8km,多处以暗渠方式穿越昔格达地层的河流、山溪沟,扰动了河道稳定的覆盖物,造成河道下游深切,两岸崩塌,影响工程安全。本文结合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沿线的河流、山溪沟治理实践,对工程穿越昔格达地层河流、山溪沟的工程治理方案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9年01期)
周平,王志杰,徐海岩,杜彦良,侯伟名[6](2018)在《昔格达地层隧道变形特性曲线及变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开挖后易风化,遇水即泥化等性质严重影响成昆线复线的快速安全施工,因此展开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性曲线及其变形机理等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中通过现场调查,物理力学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等手段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变形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昔格达地层隧道主要发生拱顶大变形、水平收敛大和仰拱突泥隆起等,围岩呈现中厚层状、互层状和薄层状等水平层理发育;含水率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力学性质影响很大;黄色砂岩夹页岩围岩试样压缩模量最小;含水率对灰色页岩夹砂岩围岩试样的黏聚力影响最大,对浅灰色页岩夹砂岩围岩的内摩擦角影响最大;拟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下的变形特性曲线,得到昔格达地层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全过程曲线:开挖初期缓慢变形,开挖中期急剧变形,开挖中后期变形减缓和开挖末期变形稳定;同时推导出在弹性、塑性和松动区状态下的昔格达地层围岩变形公式,得到弹塑性昔格达地层围岩变形特性曲线以及四个阶段昔格达地层隧道各部位变形松动区轮廓。最后从力学变形本构模型、物理和化学等角度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何能方,曹晓川,张选龙[7](2018)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昔格达地层隧道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昔格达地层具有强烈的水敏性,在地下水作用下力学性能迅速降低,为隧道建设带来巨大的工程挑战。文章依托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米攀段桐梓林隧道,采用基于强度折减理论的数值分析方法,以定量的方式对隧道无支护的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特征点位移出现突变与计算不收敛是一致的;(2)昔格达地层隧道破坏由洞室两侧向拱顶扩展,最终延伸至地表引起整体式失稳;(3)当围岩含水率高于20%时,隧道稳定性急剧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4)当埋深超过一定程度后,隧道整体安全系数增长趋势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成永刚,王红兵,王寒罡,许健[8](2018)在《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分析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主要发生于填方体下伏昔格达地层承载力较低、自然边坡较陡、地下水和地表水截排工程欠佳、支挡工程锚固力不足、老滑坡失稳牵引、路堤压实度较差等因素诱发的一种工程滑坡。为有效对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进行合理防治,本文以某高速公路填方路堤滑坡为例,对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的成因和工程治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结论:(1)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的因素较多,正确分析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合理确定应急工程和永久治理工程的关键所在;(2)设置针对性的截、排工程措施和对路堤填方进行适时、适量的必要卸载,是有效控制昔格达地层路堤滑坡的主要应急工程手段;(3)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的治理,应充分考虑填方体内部发育的圆弧状滑面,以及由昔格达残坡积层、风化层和下伏基岩之间形成的多层潜在滑面,继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挡和反压工程对多层滑体进行治理;(4)应急工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其将来作为永久工程的效用,尽量减小工程重复或报废;(5)路堤滑坡治理方案的确定,应考虑道路的正常保通、工程造价、社会影响、施工工期等综合因素。(本文来源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期刊2018年02期)
王志杰,周平,杨建民,曹晓川,赵启超[9](2019)在《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失稳特征及变形控制工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昔格达地层是一种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半成岩,具有水稳性差,遇水易泥化、崩解等特点,在隧道开挖中易出现坍塌、围岩大变形等灾害,对隧道安全施工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依托攀西地区昔格达地层桐梓林、垭口以及盐边隧道工程,现场取样并进行围岩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同时建立不同含水率深浅埋昔格达地层隧道有限元模型,探究不同含水率下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失稳特征,并提出针对昔格达地层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工法.研究结果表明:昔格达地层对水较为敏感,其中浅灰色页岩夹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含水率影响最大;当围岩含水率在0~20%之间时,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呈现递增,但变形较小,自稳性较好,当含水率在20%~25%时,隧道围岩变形增大明显,失稳潜力巨大;在大埋深、高含水率的条件下,隧道仰拱隆起累计变形和掌子面挤出累计变形急剧增大,在拱顶部位,掌子面挤出变形主要发生在上中台阶交界处;针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失稳变形特征,提出在无水和有水状态下的昔格达地层页岩夹砂岩、砂岩夹页岩隧道围岩施工工法.(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平[10](2018)在《昔格达地层长大铁路隧道变形—灾变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昔格达地层是我国西南地区着名的一种河湖相沉积半成岩,其遇水泥化、水敏感性强、强度低等特点容易造成边坡滑坡、路堑失稳和桩基不稳定。随着成昆复线的修建,穿越昔格达地层的长大隧道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初支开裂、掌子面坍塌和拱顶大变形等灾害。目前对于昔格达地层隧道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处于基础阶段,而关于昔格达地层长大隧道围岩变形-灾变特征及其失稳机理尚无学者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在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铁二院科技项目和中交隧道局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以成昆复线攀西地区叁座长大隧道为依托,采用现场调研、文献调研、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数值模拟、现场监测、数学模型和理论研究等多种研究手段,探究了昔格达地层长大隧道围岩变形-灾变特征及失稳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系统开展了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物理和力学特性试验,试验表明昔格达地层在压缩模量上属于“弱化-屈服型”;水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粘聚力敏感性强度大于内摩擦角;黄色页岩夹砂岩的粘聚力对水敏感性最高,灰色页岩夹砂岩的内摩擦角对水敏感性最高,浅灰色砂岩夹页岩和黄色砂岩夹页岩属于砂性岩层,水的作用对其影响相对其他岩性较小;浅灰色页岩夹砂岩、浅灰色砂岩夹页岩、灰色页岩夹砂岩、黄色砂岩夹页岩和黄色页岩夹砂岩抗剪强度水敏感性含水率临界值分别为22%、14%、22.9%、12.9%和26.7%。(2)依托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结果,结合数值模拟开展考虑整体和局部含水率变化的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当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整体含水率达到25%时,在不同埋深条件下,隧道开挖产生的拱顶累计变形、仰拱累计变形、水平收敛累计变形及掌子面挤出变形值均有较大的突变,可以将25%的含水率做为昔格达地层围岩变形的“临界值”;昔格达隧道环向局部含水率变高,拱顶和仰拱及其附近区域的高含水率侵湿对围岩竖向位移的影响最大;含水率增大对隧道边墙的水平围岩变形影响最大,对拱顶和仰拱处的水平位移变化影响最小;纵向仰拱局部含水率侵湿的类悬臂梁式在基底处含水率变化对拱顶与拱底处竖向位移影响较大,两个部位位移增长率分别为89.4%与81.2%,而对边墙水平位移影响较小,边墙水平位移仅增长了66.7%;纵向仰拱局部含水率侵湿的类简支梁式在高含水率中心两侧位移变化有所不同,靠近掌子面一侧初期支护随着含水率的增大,位移增大速率高于远离掌子面一侧,但始终小于远离一侧。(3)基于几何方法类比方法得到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轮廓近似圆半径与昔格达地层隧道高跨参数的关系:a(28)(b(10)H)/3.894;通过建立昔格达地层隧道开挖扰动力学模型,结合弹性力学应力-应变-位移方法,推导出昔格达地层隧道开挖过程中弹性、塑性和松动区的围岩变形特征公式:(4)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得到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含水率在30%时,隧道各部位的累积沉降过大,其值已达到隧道灾变状态,因此含水率30%为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灾变值;通过分析得到昔格达地层隧道灾变因子源:地质及岩体力学性质因子、水文地质因子和施工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灾变源因子权重排序,最大的为昔格达地层自身地质及岩体力学性质因子0.6250,其次是水文地质因子0.2385。(5)系统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在不同含水率状态下的失稳机理展开研究,得到在低含水率状态下(0~10%)昔格达地层岩体水平层理完整性较好,失稳主要受到压力荷载作用下呈现的剪切变形;在低含水率与含水率灾变临界值之间时(10%~25%),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含有大量亲水膨胀性矿物,主要发生化学膨胀作用,围岩产生裂隙,在荷载较大的情况下伴有剪切变形,因此此阶段可定义为剪胀变形;在超过含水率灾变临界值并达到含水率灾变值(30%)时,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失稳主要表现为塌方突泥大变形等现象,此时其失稳机理较为复杂,伴有剪切、化学膨胀和物理泥化等同时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昔格达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昔格达地层隧道中系统锚杆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以冉家湾铁路隧道工程为依托,以有、无系统锚杆分别在深埋与浅埋隧道两种工况下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从锚杆轴力、围岩塑性区范围以及围岩变形位移叁个方面分析锚杆作用效果并深入探究系统锚杆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系统锚杆在拱部作用小,在边墙作用相对较好,表现在位移约束与应力补强效果较突出;系统锚杆在昔格达地层中的作用以围岩补强和成拱作用为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昔格达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廖世强,焦致锐,陈礼欢.马鞍山水库坝基昔格达地层防渗方案研究[J].四川水利.2019
[2].王志杰,关笑.昔格达地层隧道系统锚杆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J].路基工程.2019
[3].金涛.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昔格达地层施工关键技术探讨[J].低碳世界.2019
[4].王志杰,张鹏,高靖遥,杨宝.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及系统锚杆功效研究[J].铁道建筑.2019
[5].凌贤波.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跨河(山溪沟)穿越昔格达地层工程处理方案探讨[J].四川水利.2019
[6].周平,王志杰,徐海岩,杜彦良,侯伟名.昔格达地层隧道变形特性曲线及变形机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8
[7].何能方,曹晓川,张选龙.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昔格达地层隧道稳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2018
[8].成永刚,王红兵,王寒罡,许健.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分析与防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8
[9].王志杰,周平,杨建民,曹晓川,赵启超.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的失稳特征及变形控制工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9
[10].周平.昔格达地层长大铁路隧道变形—灾变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