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汉语,词素,语素,汉字,重音,派生词,表记。
汉语词论文文献综述
陈龙,饶琪,刘扬[1](2019)在《汉语词的非字面义的表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意合型语言,汉语由字组词的特性明显,字面义词的词义大体可由其构词结构和语素概念来表达,但对非字面义词的处理存在偏差,这也是语言深度理解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适用于汉语词的非字面义的知识表示方式:发掘《现代汉语词典》中的3524个非字面义二字词,判定它们作为隐喻或转喻现象的非字面义类型,标注其在《同义词词林》中的源域、目标域,并选取面向计算的适合的字面义词承担者.该工作首次在词汇级别上,系统地揭示了汉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数量、类型及语义域映射分布状况,并且在算法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显着改善了词义相似度计算效果.这些思路、做法及语言资源建设,有望推动人文领域和计算应用等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庄会彬[2](2019)在《论汉语“词”的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汉语的词具有根性特征,并结合这一特征,就现代汉语的词类难辨问题以及原始汉语的语序问题做出了解释。文章最后分析汉语词根性的历史由来,即汉语历史上的自然音变导致了其形态脱落,从而裸露出了词根。(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9年04期)
窦文新[3](2019)在《平安时期汉语词的和化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发生了一系列的和化现象。本文将以日本平安时期的中国汉字为对象,从词性、音声以及意义叁个方面来分析平安时期汉语词的和化形式,探讨发生和化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9年08期)
汪蕊丽[4](2018)在《张爱玲作品英译本中女性形象的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作品中塑造了各色的女性形象,对“笑”的描写是她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之一。而在Karen S.Kingsbury所翻译的张爱玲的作品中,许多“笑”的翻译被省略,也有一些关于“笑”的翻译不准确。基于文学翻译和语境的理论以及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本文旨在探求在张爱玲作品中“笑”的翻译对女性形象的再现的影响,从张爱玲所有作品中选取了四部中篇小说及其译本作为文本材料,收集了文本中所有的“笑”及其翻译,并从国外相关网站获取了张爱玲小说的书评,以书评中女性形象为参照,对“笑”及其翻译进行了语境分析并探求了造成翻译问题的原因。本文运用语境与文学翻译的理论及形象学的理论,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笑”的翻译对女性形象再现的影响,为文学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再现提供参考,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汉语词“笑”能够展现女性形象。通过对所选取的四篇小说中的“笑”进行统计和分类,可以发现,在所有类型的“笑”中前叁位的高频词分别表示“嘲讽”“礼节”和“调情”,这说明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自私冷漠,传统保守,也表明了作品以男女关系为主题。这与原作中的女性形象相符合。(2)在张爱玲作品的翻译中,汉语词“笑”的翻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对汉语词“笑”的翻译进行统计和语境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译作中大部分对“笑道”的翻译被省略了;在具体语境中,对和“笑”有关的短语的翻译不准确。汉语词“笑”的翻译存在省略和不准确的问题。(3)原作中的女性形象和外国读者评论中的女性形象存在偏差。通过对外国读者评价进行价值评价和阅读体验两方面的分析,发现在读者眼中女性的悲剧来源于社会,而在原作中作者主要揭露了女性的弱点,女性的悲剧实际来源于自身的软弱。这是读者眼中的女性形象和原文中女性形象的偏差。(4)“笑”的翻译中的问题造成了女性人物形象的缺失。整体上,在原作中“笑道”是女性对真实情绪的掩饰,说明了女性对自身的压抑和对整个社会的迎合,展现了女性软弱的一面。这一词是原作关于“笑”的高频词,但大多数被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女性形象的缺失。具体来说,在具体语境中,关于“笑”的部分翻译不够贴合语境,这会导致译文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产生偏差。(5)造成翻译问题的原因是对语境的掌握不充分。从语境与文学翻译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翻译问题的原因是译者对情况语境和文化语境理解不充分以及受到个人语境的影响。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翻译问题的原因是译者受到本民族文化中女性形象刻板印象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5)
冯红梅[5](2018)在《新时期汉语词素的发展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素是一种音义结合体,是词的构成单位。作为造词构词的材料,词素不直接参与交际,因而与其他语言符号相比,词素要相对稳定,但也绝不是静止不变的。作为一级独立的语言单位,词素本身也自成系统,也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功能。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交往越来越密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可以说,社会的诸多方面都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受此影响,新时期的词素系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词素的产生和词素意义的发展演变这两种情形。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梳理了“词素”的相关研究,包括术语名称的选择、词素的界定、词素的分类以及词素的表义关系等。第二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考察新时期的新生词素。本章主要从来源方面分析。从来源看,新词素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外语的外源性词素,少数是来自共同语和方言的自源性词素。其中外源性词素从引入方式区分,又可分为音译词素和借形词素两大类,音译词素大多来自西方语言,借形词素主要指日源汉字词素和西文字母词素。共同语系统内新生的词素以合成词素为主,单纯词素屈指可数,并且几乎都是首先在网络上产生和使用;方言词素主要来自北京话和闽粤方言。总体来看,与现代汉语的其他阶段相比,新时期新生词素的数量更多,类型也更为丰富。第叁章探讨新时期词素意义的发展演变,重点为词素新义的产生。新时期词素意义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意义的丰富和深化、意义的扩大、义项的增加等类型,其中新义项的增加最为突出。新增的义项可以从性质、来源、衍生方式等诸多不同角度来观察。从性质来看,新增义项包括成词词素义和非词词素义两类。就来源而言,新义有的是在共同语系统内部自发生成,有的是从外语或方言中借用而来,还有的是受网络影响而产生。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对词素新义的生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新时期词素意义发展演变的一个显着特点。从衍生方式来考察,新义衍生的方式主要为隐喻、转喻和横向合并,不同方式有时单独起作用,有时也会共同起作用。除词汇意义外,语法语义和色彩意义在新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看,由于自身的性质和功能的制约,新时期词素意义的发展演变更好地体现了语言的渐变性特点;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词素意义的发展演变又表现出了 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比如新义项的增加要比以往更为突出。第四章从构式压制视角来考察词素意义的发展演变。广泛参与造词构词是词素意义演变的基本前提,而广泛造词的一种常见方式就是创造性类推。创造性类推不但使得词汇系统增加大量新成员,而且伴随词族成员的增多,共同词素的组合方式和表义范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从而为词素产生新义创造机会。不过,新义能否顺利生成,往往要取决于造词中的构式压制。以定中构式为例,其语义模式为“提示特征+事物类”,造词过程中当构词词素不符合这一语义模式时,构式压制便会发挥作用,词素本身也会积极调整自身的属性,在构式和词素双向互动的合力机制下,新词得以顺利产生,词素的意义也相应发生某种改变。从作用对象来看,定中构式主要是对中心成分施压,当然也不排除对修饰成分进行压制。就压制结果而言,有的是临时性“压服”,有的是稳定性“压成”;有些是使得词素的词汇意义发生变化,有些不但使词汇意义变化,还会使语法意义发生改变。第五章探讨词素和词以及词素义和词义在动态发展中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从产生源头来看,词素的产生都不能脱离词,语言中不会孤立地产生词素。当然,词和词素毕竟是不同层面的两级语言单位,两者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新词产生,未必产生新词素;旧词消亡,词素未必随之消亡。在意义的发展演变方面,词义由词素义构成,词素义的发展变化离不开词义,两者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步的;而与生俱来的性质和功能的差异又导致它们的发展演变各有自己的轨迹,呈现出一定的非同步性。就新时期而言,伴随新词的大量产生,词素系统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成员。在意义演变方面,新时期词素意义演变的主要类型为义项的增加,由于这一时期词义的发展演变也主要表现为义项的增加,因而两者的变化有时会体现为一种同步发展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12-01)
周韧[6](2018)在《争议与思考:60年来汉语词重音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全面深入地介绍和回顾了60年来汉语词重音研究及相关重要争议。文章从重音的概念谈起,进而回顾了汉语词重音研究的主要基本面和主要争议点,这包括:汉语词重音的研究方法、汉语词重音关联的语音要素、汉语词重音与声调的关系、汉语词重音的等级、汉语词重音的分布、汉语词重音的判断环境,等等。本文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了评述。依据"能否轻重辨意"和"能否自成节律系统"两条标准,本文认为:除去轻声词以外,汉语词汇并不具备语言学意义上的词重音。最后,本文对汉语重音研究做了展望,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蔡嘉昱[7](2018)在《日语汉语词的和化与表记——以日语汉语词中的迭词型副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分日语汉语词来源于汉语,而这些词在进入日语后在词义、用法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时,日语与汉语不同,有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等四种表记形式。一般来说,由汉语传入日语的日语汉语词用汉字来表记,但是在现代日语的实际使用中,越来越多的日语汉语词出现了非汉字表记。本文通过调查日语汉语词中迭词型副词的表记状况,发现汉语词的非汉字表记与日语汉语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词义、新用法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刘叙彤[8](2018)在《现代汉语词的特点及构词方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静态词多双音词居多,词汇单位与非词汇单位界限模糊,偏正式词语较多,造词逻辑性更强。复合、派生、重迭是现代汉语词的主要构词方式。此外,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汉语词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其特有的词的特点和构词方式,也为人们使用汉语提供丰富的词汇。(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28期)
周苏君[9](2018)在《关于<准前缀“不/非”+二字汉语词>的日汉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语中,表示否定意义的准前缀「不」「非」作为不可欠缺的否定表现,被研究学者广泛关注。并且,近年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方面的试题。汉语中,准前缀“不”“非”可以构成很多与日语同形的派生词,例如“不名誉”“不景气”“非金属”“非典型”等。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影响会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误用,因此,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准前缀的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但是,至今为止,关于否定准前缀的意义,词根和派生词的词性的研究屡见不鲜,从日汉对比的角度对准前缀的词根的意义分类,特征以及派生词的句法功能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利用词典和语料库,分别抽取出日语的准前缀「不」「非」和汉语的准前缀“不”“非”,将它们与二字汉语词结合构成的叁字汉语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词根的词性,意义分类,派生词的词性和句法功能的角度,分别考察日汉表示否定的准前缀「不」「非」和“不”“非”。然后进行日汉对比,分析日语准前缀「不」「非」和汉语准前缀“不”“非”的异同点。本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序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一章首先在整理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先行研究的问题点。然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和第叁章从词根和派生词的词性两个方面分别对日语表示否定的准前缀「不」「非」和汉语表示否定的准前缀“不”“非”进行考察。对词根和派生词的词性进行再考察,并且,通过统计词例,分析词根的意义分类。最后,通过分析语料库抽取的例句,考察派生词的句法功能。第四章对日汉表示否定意义的准前缀进行对比分析。在第二章和第叁章的考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日汉两种语言表示否定的准前缀「不」「非」和“不”“非”在词根的词性,特征,派生词的词性和句法功能四个方面上的异同点。本章关于日汉对比的结果如下:首先,日语表示否定的准前缀「不」「非」和汉语的“非”由于受古代汉语的影响,词根的词性具有多样性,都可以和N,AJN以及VN结合。但是,汉语的“不”只能和N类(“名誉”“作为”)词根结合。其次,关于词根的特征,日语的准前缀「不」和汉语的准前缀“不”都倾向与抽象名词结合,但是,日语的「不」的N类词根带有中性或是褒义色彩,汉语的“不”对此没有限制。并且,汉语的“不”也可以和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具体名词以及专有名词结合,日语的「不」不能与这两类词结合。另一方面,日语的「不」的AJN类词根表示价值的肯定性,带有主观感情和评价色彩,VN类的词根是表示静态的状态动词。汉语的“不”作为否定副词可以否定形容词和动词,但没有类似限制。日语的「非」和汉语的“非”的词根具有相似性,N类词根都表示矛盾概念,AJN类词根都是具有模糊属性值的表示客观性质和状态的属性形容名词。其次,日语的「不」和汉语的“不”与N类词根结合,派生出N类或是AJN类派生词。日语的准前缀「非」和汉语的准前缀“非”相同,派生词是N,AJN以及VN。最后,关于派生词的句法功能方面,日汉两种语言的准前缀「不」「非」和“不”“非”的派生词在句中主要做定语,但是,日语的「非」的派生词在句中可做谓语,但没有发现汉语的“非”的派生词做谓语的例句。在终章中总结本论文的结论,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7-01)
葛平平[10](2018)在《汉语词“思想”古今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翻阅《红楼梦》,看到甄士隐失女章回的相关描写“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句中使用了“思想”一词,另外全书相同用法的“思想”出现了 3次,但其功能和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思想”却大相径庭。《辞源》(修订本)释义“思想(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周报》期刊2018-06-27)
汉语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汉语的词具有根性特征,并结合这一特征,就现代汉语的词类难辨问题以及原始汉语的语序问题做出了解释。文章最后分析汉语词根性的历史由来,即汉语历史上的自然音变导致了其形态脱落,从而裸露出了词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词论文参考文献
[1].陈龙,饶琪,刘扬.汉语词的非字面义的表示与应用[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
[2].庄会彬.论汉语“词”的根性[J].汉语学习.2019
[3].窦文新.平安时期汉语词的和化形式[J].参花(上).2019
[4].汪蕊丽.张爱玲作品英译本中女性形象的再现[D].华东理工大学.2018
[5].冯红梅.新时期汉语词素的发展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8
[6].周韧.争议与思考:60年来汉语词重音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
[7].蔡嘉昱.日语汉语词的和化与表记——以日语汉语词中的迭词型副词为例[J].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2018
[8].刘叙彤.现代汉语词的特点及构词方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
[9].周苏君.关于<准前缀“不/非”+二字汉语词>的日汉对比[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10].葛平平.汉语词“思想”古今谈[N].语言文字周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