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细胞,组分,白细胞,血小板,色谱,血液,密度。
血液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莫静,黄克建,罗轩,杨宁,刘晓峰[1](2019)在《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液和尿液中31种有毒植物化学组分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取血液或尿液样品0.20mL,加入乙腈0.60mL,涡旋振荡1min,并离心10min,取上清液0.40mL,加入10mol·L~(-1)乙酸铵溶液(pH 7.0)1.1mL,振荡1min,用0.22μm滤膜过滤后,溶液经HLB在线固相萃取柱富集纯化,所用流动相A为水,B为甲醇,C为乙腈。所得淋出液经Poroshell 120EC-C18色谱柱并用流动相A 10mol·L~(-1)乙酸铵溶液和流动相B乙腈(上述二流动相中均含φ0.1%甲酸)进行梯度洗脱,使所测定的31种有毒植物的化学组分达到分离,并进行质谱测定。所测定的31种目标物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峰面积之间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3S/N)在0.01~5.00μg·L~(-1)之间。分别以上述两种样品为基体,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31种化合物在血液样品中的回收率在90.4%~107%之间,在尿液样品中的回收率在90.0%~103%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依次在0.2%~2.6%,0.3%~2.9%之间。(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9年01期)
于磊[2](2018)在《饲粮阴阳离子平衡值对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血液和尿液理化指标、尿结石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阴阳离子平衡值(DCAB)对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血液和尿液理化指标及尿结石发病情况的影响。试验选取年龄1.5周岁左右、体重32.5±2.5kg左右的健康辽宁辽宁绒山羊50只,随机平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DCAB值分别为0、150、300、450、600 mEq/kg DM的饲粮,试验期105天,预试期15天,正试期90天。整个试验期除饲粮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每隔15天对试验羊空腹称重并采集血液及尿液,计算日增重,检测血清和尿液相关指标,观察羊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尿结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DCAB值对平均日增重影响不显着(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影响显着(P<0.05)。提高饲粮DCAB值可提高羊的采食量,当DCAB值为150 mEq/kg DM时,日增重较高,料重比较低。(2)饲粮DCAB值对血清尿素、肌酐、尿酸、钾、镁、钙、磷、氯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血清钠、硫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随着饲粮DCAB值的升高,辽宁绒山羊血清尿素、肌酐、镁含量升高,钙含量下降。饲粮DCAB值为150 mEq/kg DM时,血清尿素含量波动范围较小,相对恒定,含量较低,肌酐含量变化相对稳定。(3)饲粮DCAB值对尿液尿素、肌酐、尿酸、钠、钾、镁、钙、氯含量、电导率及pH影响显着(P<0.05),对尿液磷、硫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随着DCAB值的升高,尿液钠、钾含量及pH升高,电导率下降。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DCAB值为300、450、600 mEq/kg DM时山羊尿液钾、镁、钙、磷含量及电导率值下降(P<0.05),pH升高(P<0.05)。(4)饲粮DCAB值为300、450、600 mEq/kgDM时,分别有3、4、5只山羊发生尿石症,结石主要组分为磷酸铵镁。综合以上所述,长时间饲喂高DCAB值的饲粮可引起绒山羊尿结石病。饲粮DCAB值为0~150 mEq/kg DM时,山羊生产性能达到最佳,同时有利于维持辽宁绒山羊血液和尿液相关指标在正常水平及预防尿结石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0)
段惠义,崔卉[3](2017)在《自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体内血液组分的异常变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自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体内各血液组分的变化情况,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纳入临床确诊为自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患者组)120例及正常人对照组(正常组)120例,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液样本的常规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血常规的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自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体内,参数WBC、MPV、MONO%、MONO和BASO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而RBC、HGB、HCT、LYM%、PLT、PCT、PDW和P-LCR较正常组明显降低。余下参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体内血液各组分含量或浓度的异常变化提示其可能具有的发病机制与血液成分动态变化有关,或血液成分的异常变化可能导致患者球结膜下出血。此发现将会指导临床对自发性球结膜下出血的认识,有助于临床对自发性球结膜下出血的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7年32期)
俞悦平[4](2016)在《烷基化壳聚糖对血液中重要组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壳聚糖的功能化改性特别是疏水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EDC/NHS活化体系,分别采用己酸(HA)、癸酸(DA)和硬脂酸(SA)对壳聚糖上的-NH2进行功能化修饰,合成了可水溶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利用FT-IR和1H NMR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分别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结构表征,并通过核磁谱图吸收峰面积计算烷基烷基化壳聚糖的取代度。基于以上表征手段,通过改变脂肪酸投料比例分别得到两种接枝度(5%、10%)的叁类烷基化壳聚糖:HA-g-CS、DA-g-CS、SA-g-CS。由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通常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携带和运输到达靶向组织而发挥作用的,即便通过别的方式进入人体,高分子及其降解产物都很有可能转移到血液系统中。因此,我们以纯壳聚糖及上述所得的六种烷基化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材料对血液中重要组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评价。对烷基化壳聚糖血液相容性的评价分析分别从叁方面进行展开。首先,研究材料对血液中重要蛋白结构的影响,通过紫外色谱、荧光色谱、圆二色谱分别对牛血清白蛋白(BSA)、γ球蛋白(γ-Globlulin)、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的结构进行表征。其次,从红细胞形貌与溶血、凝血途径、血小板激活与聚集、补体系统激活几方面对壳聚糖及其烷基化衍生物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的增殖、形貌、凋亡、炎性因子的分泌等生理活性的研究,探讨材料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接枝链段的长度以及取代度不同的烷基化壳聚糖对上述实验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由于不同烷基化壳聚糖化学结构不同,其表面静电作用、分子间氢键作用及亲疏水作用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材料与血液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5-01)
何应森,徐晓燕,何冰[5](2016)在《两种生态类型蚯蚓血液蛋白质组分电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不同生态类型的微小双胸蚓(Bimastus parvus)和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血液蛋白质进行分离比较。结果表明,威廉环毛蚓血液蛋白质电泳扩增出6条条带,微小双胸蚓血液蛋白质电泳扩增出5条条带,表栖型的微小双胸蚓比内栖型的威廉环毛蚓少了一个组分。形成血液蛋白质组分的差异性可能与蚯蚓生态适应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文华,刘多见,王栋芳,刘雅琼,闫赖赖[6](2015)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血液组分中17种氧化应激相关元素的测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对大鼠血浆和红细胞中17种氧化应激有关化学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和对照组,应激组使用CUMS方法处理28 d后测定其血浆、红细胞中17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分析元素间相关性。结果应激组血浆钼、硼元素及红细胞硒元素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锡、铬、钍、铊元素及红细胞锰、铅元素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元素间相关强度及方向改变:血浆钍-铁在对照组负相关(r=-0.581,P=0.018),在应激组正相关(r=0.473,P=0.035);血浆钍-镁在对照组负相关(r=-0.610,P=0.012),在应激组正相关(r=0.596,P=0.006)。结论 CUMS改变大鼠血浆及红细胞中多种氧化应激相关元素的含量及元素间相关性分布,并且含量升高的元素均为抗氧化应激元素,降低的元素多为促氧化应激元素。(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崔卉,孙晓伟,殷晓贝,李根林[7](2015)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体内血液组分的异常变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体内各血液组分的变化情况,为探寻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纳入临床确诊为原发性RP患者119例,正常人对照组150例,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并分别行RP组和正常组比较。结果在RP患者体内,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54±1.94)%、(55.89±9.02%)%、(0.30±0.40)%,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宽度分别为(0.42±0.16)×109L-1、(144.29±16.46)g·L-1、(88.23±5.21)f L、(30.30±2.00)pg、(12.80±0.80)%、(12.5±4.9)f L,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比积分别为(34.09±8.18)%、(2.20±0.61)×109L-1、(0.10±0.09)×109L-1、(0.01±0.02)×109L-1、(4.82±0.46)×1012L-1、(228.20±51.13)×109L-1、(10.30±1.26)f L、0.23±0.05,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均为P<0.05)。余下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P患者体内血液各组分存在异常变化,提示其发病机理可能与血液成分动态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5年09期)
王晨旭,王丽丽,杨艳芹,吴存琦,杨卫[8](2015)在《卵巢癌、成熟型畸胎瘤与正常血液样本中挥发性组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12例卵巢癌、17例成熟型畸胎瘤与16例正常血液样本的挥发性组分进行研究,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实验因素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共检出28种挥发性组分,以各组分峰面积为变量,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3组样本被明显区分。同时,依据PLS-DA载荷图得到8种具有显着性差异的标志物,其中己醛、蘑菇醇的变化与其在肝癌、肺癌患者血液中的变化一致,可作为诊断卵巢癌和成熟型畸胎瘤的挥发性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5年06期)
程佳佳,李吉方,温海深,倪蒙,任源远[9](2015)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肌肉组分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着(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着(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着(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着(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解清,孙璇,闫赖赖,曾静,王京宇[10](2015)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在血液组分分离及元素测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元素在大鼠血液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后的不同组分(全血、血浆、红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不同剂量受试组,共9组。采用4种元素(Hg、I、Mn、Sr)的混合溶液气管滴注染毒,连续染毒10 d后股动脉取血。用Percoll液分离血液,分别收集血浆、红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全血及上述3种血液成分中4种染毒元素的含量。结果随染毒剂量增加,全血和血浆组分中的元素呈直线回归关系,红细胞与白细胞中部分元素含量与染毒剂量无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元素在血液的不同组分中的含量受呼吸道染毒的影响各不相同,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选取合适的组分可以实现实验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血液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阴阳离子平衡值(DCAB)对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血液和尿液理化指标及尿结石发病情况的影响。试验选取年龄1.5周岁左右、体重32.5±2.5kg左右的健康辽宁辽宁绒山羊50只,随机平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DCAB值分别为0、150、300、450、600 mEq/kg DM的饲粮,试验期105天,预试期15天,正试期90天。整个试验期除饲粮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每隔15天对试验羊空腹称重并采集血液及尿液,计算日增重,检测血清和尿液相关指标,观察羊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尿结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DCAB值对平均日增重影响不显着(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影响显着(P<0.05)。提高饲粮DCAB值可提高羊的采食量,当DCAB值为150 mEq/kg DM时,日增重较高,料重比较低。(2)饲粮DCAB值对血清尿素、肌酐、尿酸、钾、镁、钙、磷、氯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血清钠、硫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随着饲粮DCAB值的升高,辽宁绒山羊血清尿素、肌酐、镁含量升高,钙含量下降。饲粮DCAB值为150 mEq/kg DM时,血清尿素含量波动范围较小,相对恒定,含量较低,肌酐含量变化相对稳定。(3)饲粮DCAB值对尿液尿素、肌酐、尿酸、钠、钾、镁、钙、氯含量、电导率及pH影响显着(P<0.05),对尿液磷、硫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随着DCAB值的升高,尿液钠、钾含量及pH升高,电导率下降。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DCAB值为300、450、600 mEq/kg DM时山羊尿液钾、镁、钙、磷含量及电导率值下降(P<0.05),pH升高(P<0.05)。(4)饲粮DCAB值为300、450、600 mEq/kgDM时,分别有3、4、5只山羊发生尿石症,结石主要组分为磷酸铵镁。综合以上所述,长时间饲喂高DCAB值的饲粮可引起绒山羊尿结石病。饲粮DCAB值为0~150 mEq/kg DM时,山羊生产性能达到最佳,同时有利于维持辽宁绒山羊血液和尿液相关指标在正常水平及预防尿结石病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莫静,黄克建,罗轩,杨宁,刘晓峰.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液和尿液中31种有毒植物化学组分的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
[2].于磊.饲粮阴阳离子平衡值对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血液和尿液理化指标、尿结石组分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3].段惠义,崔卉.自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体内血液组分的异常变化特点[J].中国现代医生.2017
[4].俞悦平.烷基化壳聚糖对血液中重要组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
[5].何应森,徐晓燕,何冰.两种生态类型蚯蚓血液蛋白质组分电泳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
[6].文华,刘多见,王栋芳,刘雅琼,闫赖赖.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血液组分中17种氧化应激相关元素的测定分析[J].卫生研究.2015
[7].崔卉,孙晓伟,殷晓贝,李根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体内血液组分的异常变化特点[J].眼科新进展.2015
[8].王晨旭,王丽丽,杨艳芹,吴存琦,杨卫.卵巢癌、成熟型畸胎瘤与正常血液样本中挥发性组分的研究[J].分析化学.2015
[9].程佳佳,李吉方,温海深,倪蒙,任源远.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肌肉组分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5
[10].解清,孙璇,闫赖赖,曾静,王京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在血液组分分离及元素测定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