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絮凝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絮凝,泥沙,含沙量,丙烯酰胺,碳源,效应,芽孢。
絮凝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杨阳,赵长青[1](2019)在《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能够产微生物絮凝剂(具有处理制革废水的能力)的纺锤芽孢杆菌进行培养条件优化,以期提高该纺锤芽孢杆菌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以絮凝率的大小为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1℃,最佳接种量为6%,最适pH为5和6,最佳培养时间为48 h。然后,采用L_9(3~4)正交实验,确定了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3℃,最佳接种量为6%,最适pH为5,最佳培养时间为54 h。与初始培养条件相比,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制得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从46.9%提高到了62.1%,增长幅度为32.4%。通过对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为该纺锤芽孢杆菌所产微生物絮凝剂在制革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杨强,张莉力,闫荣,李晓娜[2](2019)在《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将具有絮凝淀粉活性的酸浆应用在玉米淀粉生产中,试验采用从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对淀粉颗粒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L1)接种在玉米浆中发酵制成玉米酸浆,研究不同氮源与碳源、不同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pH值等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不同发酵条件制备玉米酸浆,以5%的比例将玉米酸浆加入到玉米淀粉浆(5%,w/v)中,静置3min,采用碘显色法测定上清液液面下20mL处的淀粉含量,上清液中玉米淀粉含量越低则表明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越好。结果表明:当酵母浸粉为氮源,乳糖为碳源时,玉米酸浆沉降淀粉的能力较强,酵母浸粉的最佳用量为3.0%,乳糖为2%,继续增加酵母浸粉及乳糖的添加量,絮凝活性反而降低;当接种量为10%时,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最好。玉米酸浆培养36h时,玉米酸浆的凝絮活性较高,为0.10mg·mL-1;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0℃时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最大;酸浆絮凝活性在pH值5.5~6.0时较好,随着pH值的升高,絮凝活性降低;玉米粒浸泡时间24h时,玉米酸浆絮凝淀粉的能力较强;玉米以1:3的比例加水磨浆时,玉米酸浆絮凝活性最好。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较大,玉米酸浆的最佳培养方法为玉米粒浸泡24h,以1∶3的比例加水磨浆过滤后,加入3.0%酵母浸粉、2%乳糖,接种10%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发酵液,调整pH值5.5~6.0,30℃培养36h。(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桑杰,张翠玲,闻明昕,姜蓉[3](2019)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硫酸钛铁的制备及其絮凝条件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酸钠、硫酸钛、硫酸铁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基于钛盐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硫酸钛铁(PTFS),以水样浊度去除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PTFS的絮凝条件。结果表明:PTFS絮凝除浊能力受絮凝剂投加量、介质pH、慢搅时间、慢搅速度、静置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PTFS除浊性能的五个主要因素中,影响大小顺序为慢速搅拌时间>静置时间>慢速搅拌速度> pH>絮凝剂投加量;最优除浊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为0. 60 mmol/L,p H为10. 0,慢速搅拌时间为30 min,慢速搅拌速度为30 r/min,静置时间为120 min。(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7期)
刘俊秀[4](2019)在《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问题是泥沙运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水库泥沙淤积、床面底泥内源污染等泥沙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淡水环境中细颗粒泥沙的絮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于絮凝问题的室内试验中,主要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静水沉降领域,由于动水絮凝问题的复杂性,开展室内动水絮凝的工作较少。本文在归纳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黏性细颗粒泥沙,设计并实施了室内动水絮凝试验,利用单一变量法和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产生的内在机理,取得了较好的结论和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全面梳理了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以絮凝动力学理论、胶体稳定性理论、分形理论为基础,运用室内试验、现场观测、模型模拟的方法,在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因素、絮团的沉降特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和环境问题,明确了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方向,絮团微观结构、细颗粒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无机絮凝以及生物絮凝等领域需要拓展研究。(2)以水流运动、含沙量、泥沙初始级配等影响因素为基础,开展了细颗粒泥沙在动水条件下的絮凝试验研究,针对较低水流剪切流速梯度(G<50s-1)下的情况,分析了水流运动对絮团平均粒径和级配变化的影响。通过与单颗粒泥沙特性的对比,证实了细颗粒泥沙在动水条件下的絮凝现象,明确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过程是一个先快速发展后稳定的过程。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到了水流运动强度与泥沙絮凝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水流剪切流速梯度小于50s-1的情况下,随着水流剪切强度的增大,絮团平均粒径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程度越大。(3)利用单一变量法分析了水流运动、含沙量、及初始颗粒级配在泥沙絮凝过程中对絮团平均粒径以及絮团级配的影响。对于本次试验结果而言:①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临界粒径值在29~34 μ m之间,大于此粒径的泥沙不会发生絮凝现象。②细颗粒泥沙静水条件下的絮凝度在1.2~11.5之间,本次动水条件下的絮凝度基本在1.2~3.5之间,水流运动降低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度。③在水流剪切流速梯度较低情况下(G<50s-1),泥沙絮凝度与剪切流速梯度和含沙量之间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泥沙絮凝度与剪切流速梯度之间为幂函数关系,泥沙絮凝度与含沙量之间是对数关系。在水流强度及含沙量相同的情况下,初始级配越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程度越大。(4)以细颗粒泥沙絮凝度和粒径组质量占比变化百分数为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了水流剪切流速梯度、含沙量及泥沙级配与泥沙絮凝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方差,得到了影响泥沙絮凝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次试验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的主要的因素是泥沙初始级配,其次是含沙量大小,水流运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5-01)
海希,邵宇阳,张健玮[5](2019)在《动水条件下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分析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絮凝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而在河口海岸动水环境下的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变化过程是一个重要且有待完善的研究课题。利用长江口北槽现场悬沙样本开展了系统的室内絮凝实验。采用粒径分布与有效粒径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了在水流紊动、盐度和悬沙浓度等不同絮凝因子条件作用下对长江口北槽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紊动剪切率对絮凝体粒径作用为先促进后减小,临界值出现在23. 09 s~(-1),此时最大有效粒径为50. 26μm;而悬沙浓度会抑制絮凝体生长;同时长江口北槽悬沙的絮凝饱和盐度要大于高岭土,约为14. 4 ppt。(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马晓敏,樊玉萍,董宪姝,侯金瑛,常明[6](2019)在《药剂吸附与剪切条件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泥水处理是选煤生产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本文从煤泥水和药剂的基本性质入手,结合沉降试验、剪切试验、吸附试验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研究了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吸附与剪切条件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条件和APAM用量对煤泥水的絮凝效果有很大影响,APAM在煤泥上的饱和吸附量约为0.74mg/g;随着APAM用量的增加,APAM吸附效率降低,在用量为0.6~0.8kg/t时,APAM吸附效率为63%~51%,对应的透射比在90%以上,澄清度和除浊效果最好,说明APAM药剂的吸附效率与其絮凝效果密切相关。APAM在煤泥上的吸附使得含C峰和含N峰发生了一些变化,C—C和C=O及C—N官能团有所增多。高药剂量可以提供一定的抗剪切特性,提高絮团的再絮凝能力。通过控制药剂量和剪切条件可以调控絮团结构和絮凝沉降效果,提高煤泥水固液分离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04期)
张栋,平双荣,任伟,雷富强,秦芳玲[7](2019)在《煤化工固体废渣渗滤液的Fenton氧化-絮凝-SBR联合处理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榆林能化固体废渣渗滤液进行水质组成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Fenton氧化-絮凝-SBR组合工艺条件对该渗滤液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Fenton氧化处理条件为pH 4.0,H_2O_2和FeSO_4投加量分别为0.4%(v/v)和30 mg/L条件下,渗滤液的COD去除率较高;絮凝处理中PAC和PAM的适宜投加量分别为180 mg/L和1.0 mg/L;SBR工艺适宜的条件为瞬时进水,曝气时间为10 h和沉降时间为2.5 h。渗滤液经处理后的COD可降至59.4 mg/L,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樊利鹏,刘文畅,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8](2019)在《光照条件下生物絮凝养殖调控的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阳光工厂化生物絮凝养殖前期水为实验材料,分别探究去细菌捕食者(原生动物等,AC组)、带虾序批添加葡萄糖(GS组)和一次性添加葡萄糖(G组)对水中微食物环的细菌及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GS组在120 h的轮虫生物量、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 05)和而G组的轮虫生物量、浮游植物生物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 0. 05),因此序批式添加葡萄糖的上行效应比一次性添加更加明显,并且添加大型捕食者的GS组的下行效应不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总数都大于5×10~5个/mL,AC组的细菌总数峰值最高[(13. 10±3. 79)×10~5个/mL],去细菌捕食者后降低了对细菌的捕食压力从而促进了细菌生长。AC组的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和溶解性总氮浓度一直高于其他组,GS组、G组和对照组的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总氮和磷酸盐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杀死细菌捕食者释放了大量溶解性有机物,添加适量葡萄糖、投放虾对养殖水质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为阳光型生物絮凝养殖在生产应用上的调控手段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邵颖,汪敏,赵永富,吴景霞,高岩[9](2018)在《阳离子絮凝剂对景观水的净化效果及其工艺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辐照聚合法一步合成的阳离子絮凝剂(PDA),以景观水净化为目标,系统研究絮凝剂化学组成、粒径大小、投加量、搅拌速度、絮凝时间等因素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优化得到最佳絮凝参数,即单体配比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质量比)为2∶1,絮凝剂粒径> 0. 20 mm,添加量为50 mg/L,搅拌速度为700~1 000 r/min,絮凝时间为2 h。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本絮凝剂对景观水的净化效果(透明度、悬浮物等)优于选购的同类污水处理剂产品。(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4期)
李文杰,张凌越,杨胜发,杨威,肖毅[10](2019)在《叁峡库区泥沙絮凝临界条件现场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库区絮凝现象是细颗粒泥沙淤积的重要原因,泥沙絮凝临界条件对叁峡库区泥沙淤积规律和模拟具有重要意义。在叁峡库区忠县和奉节河段开展泥沙絮凝的现场测量,基于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ADV)和泥沙采样测得同步的瞬时流速和含沙量,通过泥沙扩散理论反算现场泥沙沉速及絮团粒径,得到了叁峡库区泥沙絮凝度及其与粒径、流速和含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库区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且多为中轻度絮凝,重度絮凝较少;库区泥沙絮凝的临界粒径约为0. 018 mm,临界流速约为0. 7 m/s,临界含沙量约为0. 8 kg/m~3。研究结果可为叁峡库区泥沙的运动规律以及泥沙淤积模拟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絮凝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将具有絮凝淀粉活性的酸浆应用在玉米淀粉生产中,试验采用从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对淀粉颗粒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L1)接种在玉米浆中发酵制成玉米酸浆,研究不同氮源与碳源、不同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pH值等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不同发酵条件制备玉米酸浆,以5%的比例将玉米酸浆加入到玉米淀粉浆(5%,w/v)中,静置3min,采用碘显色法测定上清液液面下20mL处的淀粉含量,上清液中玉米淀粉含量越低则表明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越好。结果表明:当酵母浸粉为氮源,乳糖为碳源时,玉米酸浆沉降淀粉的能力较强,酵母浸粉的最佳用量为3.0%,乳糖为2%,继续增加酵母浸粉及乳糖的添加量,絮凝活性反而降低;当接种量为10%时,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最好。玉米酸浆培养36h时,玉米酸浆的凝絮活性较高,为0.10mg·mL-1;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0℃时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最大;酸浆絮凝活性在pH值5.5~6.0时较好,随着pH值的升高,絮凝活性降低;玉米粒浸泡时间24h时,玉米酸浆絮凝淀粉的能力较强;玉米以1:3的比例加水磨浆时,玉米酸浆絮凝活性最好。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较大,玉米酸浆的最佳培养方法为玉米粒浸泡24h,以1∶3的比例加水磨浆过滤后,加入3.0%酵母浸粉、2%乳糖,接种10%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发酵液,调整pH值5.5~6.0,30℃培养36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絮凝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赵阳,杨阳,赵长青.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优化[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9
[2].杨强,张莉力,闫荣,李晓娜.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桑杰,张翠玲,闻明昕,姜蓉.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硫酸钛铁的制备及其絮凝条件的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4].刘俊秀.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理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5].海希,邵宇阳,张健玮.动水条件下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分析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马晓敏,樊玉萍,董宪姝,侯金瑛,常明.药剂吸附与剪切条件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J].中国矿业.2019
[7].张栋,平双荣,任伟,雷富强,秦芳玲.煤化工固体废渣渗滤液的Fenton氧化-絮凝-SBR联合处理条件的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9
[8].樊利鹏,刘文畅,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光照条件下生物絮凝养殖调控的措施[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9].邵颖,汪敏,赵永富,吴景霞,高岩.阳离子絮凝剂对景观水的净化效果及其工艺条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10].李文杰,张凌越,杨胜发,杨威,肖毅.叁峡库区泥沙絮凝临界条件现场测量[J].水科学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