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REMs受体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田美玲[1](2020)在《髓系细胞触发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标志物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其中β淀粉样蛋白(Aβ)瀑布假说和tau蛋白学说得到广泛支持。因此,运用遗传学手段探寻AD易感基因,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其表达调控的作用,并从生物学层面深入研究其参与AD病理进程的机制,一直是本领域研究重点。人类全基因组研究(GWAS)目前已发现了超过二十个与AD相关联的候选基因,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EM)基因簇中多个基因已被验证与AD发病存在关联。其中TREM2基因作为AD风险基因尤其被关注,其抗炎及神经保护功能已被广泛证实。另外,TREML1(也称为TLT-1)目前被证明通过与TREM1配体竞争来拮抗TREM1的促炎激活,并推测TREML1基因与AD的发病有潜在联系。rs9357347是位于TREM基因簇上的位点,近期研究发现其变异可增加TREM2和TREML1基因表达,并被认为通过促基因表达对AD起到改善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验证和探讨rs9357347对AD的作用机制,我们在ADNI数据库所筛选样本中探讨rs9357347对AD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的影响并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方法:本研究从ADNI数据库(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Initiative database)中,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筛选,最终获取了722个样本人群。临床分组包括201名CN人群、349名MCI人群和172名AD患者。在总样本基础上筛选具有脑脊液数据的人群,根据脑脊液Aβ为指标进行病理分组,最终筛选出Aβ+组人群259个和Aβ-组人群117个(Aβ+:脑脊液Aβ≤192 pg/ml;Aβ-:脑脊液Aβ>192 pg/ml)。我们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和卡方检验方法,分别对临床分组(AD、MCI、CN)在相关连续变量及分类变量中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进行检验,以获得研究人群人口学特点及基线特征。之后,为了验证rs9357347与各种AD相关性标志物(CSF蛋白、MRI和FDG-PET)之间的相关性,我们使用了线性回归模型及混合效应模型,分别对横向基线数据及历时4年的纵向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所有结果均经过z值标准化,以加强基因型之间的比较。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学分析均已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APOE?4等,统计学关联分析的结果采用R软件(版本3.4.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后期的图像制作。结果:首先,我们在临床分组的基线数据中发现,脑脊液Aβ蛋白、T-tau和P-tau181蛋白及性别、文化程度、脑体积、FDG、APOEε4等位基因频率等因素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但是年龄这一因素却未被发现有明显差异性。之后rs9357347与AD标志物相关性分析,在横向数据研究中,我们发现rs9357347-cc与CSF Aβ1-42在CN组具有显着正相关性(β=0.357,P=0.009),即该位点能减少CSF Aβ在脑内的病理性沉积。在AD组,rs9357347-cc与T-tau总水平存在显着负性关联(β=-0.436,P=0.007)。此外,我们在病理分组Aβ+分组人群中也看到类似结果(β=-0.202,P=0.036),这表示该位点能减少脑脊液中的T-tau的数量。在纵向研究中,我们在CN组发现rs9357347-cc与Aβ1-42具有正相关性(β=0.329,P=0.023)。AD组中rs9357347-cc也被发现与T-tau(β=-0.472,P=0.002)及P-tau 181(β=-0.330,P=0.019)有负性统计学关联。同横向数据结果相符合,rs9357347与T-tau之间的负相关性在Aβ+中也得到了验证(β=-0.241,P=0.013)。结论及意义:本研究表明,rs9357347通过影响Aβ与Tau蛋白病理学最终影响AD发病进展。而这一研究结果也间接提示了TREM2及TREML1基因可能通过对Aβ及神经变性损伤的影响机制从而对AD发病过程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本课题的这一新的发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TREM基因簇在AD发病过程中病理机制的研究内容,并且在探索更好针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及基因靶向治疗方法的道路上完善了理论基础。
曹瑾[2](2018)在《“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PPswe/PS1dE9小鼠脑葡萄糖代谢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通督启神”法指导下的不同电针(脉冲电针及音乐电针)、阳性对照药盐酸多奈哌齐及针药结合干预对7月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差异。以与AD免疫学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及TREM2为切入点,运用Morris水迷宫、小动物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Micro-PET)、HE染色、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从行为学、脑葡萄糖代谢、关键蛋白、炎性因子等不同水平,探讨“通督启神”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机制,阐释其“醒脑启神、益智开窍”效用的科学内涵。2.研究方法选用7月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60只,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均分为6组:AD模型组(AD)、药物组(M)、脉冲电针组(EA)、脉冲电针合药物组(EA++M)、音乐电针组(MEA)及音乐电针合药物组(MEA+M),每组10只,以同月龄、相同遗传背景的雄性C57BL/6野生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N组: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做任何处理,但要在其他各组进行干预时抓取一次,并用自制鼠套束缚,以保证处理条件相同;AD组:干预方法同N组;M组:多奈哌齐按0.92 mg/kg剂量灌胃给药,并用相同鼠套进行束缚,以保证干预条件相同;EA组:选取百会穴、印堂穴、水沟穴三个穴位,水沟穴向鼻尖方向快速点刺,百会穴、印堂穴均向上平刺进针,进针深度为0.5cm,针柄连接HANS-202型电针仪,电针频率为2Hz,电压为2V,电流强度为O.1mA,针刺强度以小鼠头部微颤为宜;EA+M组:在灌胃给药结束后,依照EA组进行干预;MEA组:选穴及针刺方法同EA组,进针固定后,百会穴、印堂穴针柄接ZJ-12H音乐电针治疗仪,选取“痴呆治疗”的音乐处方,调节强度,以实验动物不挣扎、不撕咬鼠套、保持安静为度;MEA+M组:在灌胃给药结束后,依照MEA组方法进行干预;上述干预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进行15天。15天干预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各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应用Micro-PET对实验动物海马区、额叶、颞叶、顶叶皮层葡萄糖代谢水平进行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各组小鼠海马去神经元形态与排列情况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并分析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通路中关键蛋白TREM2、DAP12、Syk、PI3K、Akt、PLC-γ及小胶质细胞活化产物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2 的表达情况。3.研究结果3.1隐蔽平台实验显示,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时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与N组相比较,自训练第2天至第5天,AD组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高于N组(p<0.05,p<0.01,p<0.01,p<0.01),说明7月龄APPswe/PS1dE9小鼠存在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该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适用于此研究(p<0.01)。隐蔽平台实验训练的第2天至第5天,M、EA、EA+M、MEA及MEA+M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AD组;在训练的第3天,EA、MEA及MEA+M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短于AD组(p<0.05);在训练的第4天和第5天,M、EA、EA+M、MEA及MEA+M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短于AD组(p<0.01)。N组在实验的第1天至第5天下降趋势较为稳定,说明正常小鼠通过5天的训练学习可逐渐掌握找到水下平台的技能。AD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从第1天到第5天下降趋势不明显,说明其空间学习能力不足。M、EA、EA+M、MEA及MEA+M组下降趋势均呈阶梯状下降,且在第4天至第5天时下降趋势明显。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N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目标象限游泳路程在总游泳路程中的占比明显小于N组(p<0.01)。与AD组相比较,M、EA、EA+M、MEA及MEA+M组小鼠在目标象限路程占比均明显大于AD组(p<0.01)。此外,MEA+M组小鼠在目标象限路程占比较其余治疗组更高。3.2 Micro-PET成像对各组小鼠海马区每克组织18F-FDG摄取率情况做出了客观显示:与N组相比较,AD组小鼠海马区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低于N组(p<0.01);与N组相比较,M组小鼠海马区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低于N组(p<0.01);与AD组相比,EA组小鼠海马区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高于AD组(p<0.01)。各组小鼠额叶皮层每克组织18F-FDG摄取率情况:与N组相比较,AD组小鼠额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低于N组(p<0.01);与N组相比较,M组及EA组小鼠额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低于N组(p<0.05);与AD组相比,EA组小鼠额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高于AD组(p<0.05)。各组小鼠颞叶皮层每克组织18F-FDG摄取率情况:与N组相比较,AD组小鼠颞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低于N组(p<0.01);与N组相比较,M组和EA组小鼠颞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低于N组(p<0.01,p<0.05);与AD组相比,EA组小鼠颞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高于AD组(p<0.01)。各组小鼠顶叶皮层每克组织18F-FDG摄取率情况:与N组相比较,AD组小鼠顶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低于N组(p<0.01);与N组相比较,M组小鼠顶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低于N组(p<0.05);与AD组相比,EA组小鼠顶叶皮层18F-FDG每克组织摄取率明显高于AD组(p<0.01)。3.3各组小鼠海马区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N)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层颗粒细胞排列紧密有序,胞体呈卵圆形,染色清楚且均匀,排列有序,细胞核呈圆形,核仁清晰,基本没有核仁固缩现象,分子层与多形细胞层亦排列整齐。AD模型组(AD)小鼠海马神经元分子层细胞排列松散无序;颗粒细胞层中颗粒细胞排列散乱无序,胞体形状不规则,并出现大量细胞的核仁固缩,细胞浆深染;多形细胞层中细胞排列散乱,且部分细胞出现核仁固缩现象。将M、EA、EA+M、MEA及MEA+M小鼠海马区HE染色结果与AD组相比较,可见经过15天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7月龄APPswe/PS1dE9小鼠海马区颗粒细胞层中颗粒细胞排列均较为整齐,且核仁固缩情况均有一定改善。3.4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经过15天的干预,“通督启神”法不同电针、阳性对照药盐酸多奈哌齐及针药结合干预均可一定程度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通路中关键蛋白TREM2、DAP12、Syk、PI3K、Akt、PLC-γ的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小胶质细胞活化产物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组相比较,AD组小鼠海马区DAP12、PLC-γ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5)。与 N组相比较,AD、M、EA、EA+M、MEA及 MEA+M组小鼠海马区Syk蛋白的相对表达明显减少(p<0.01,p<0.01,p<0.05,p<0.05,p<0.05,p<0.05),且AD组相对表达量最少。与N组相比较,AD组小鼠海马区TNF-α蛋白的相对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N组相比较,,AD、MEA及MEA+M组小鼠海马区IL-1β蛋白的相对表达明显增多(p<0.01,p<0.05,p<0.01);与AD组相比较,M、EA及EA+M组小鼠海马区IL-1β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减少(p<0.01,p<0.05,p<0.01)。与N组相比较,AD、EA、EA+M及MEA+M组小鼠海马区IL-6蛋白的相对表达明显增多(p<0.01,p<0.05,p<0.05,p<0.05);与 AD 组相比较,M、EA、EA+M 及 MEA 组小鼠海马区IL-6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减少(p<0.01,p<0.05,p<0.05,p<0.01)。与N组相比较,AD组小鼠海马区IL-12蛋白的相对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AD组相比较,M、EA及EA+M组小鼠海马区IL-12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5,p<0.01)。4.结论4.1“通督启神”法不同电针、阳性药多奈哌齐及针药结合干预可改善AD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通督启神”法音乐电针合药物治疗对AD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更佳。4.2 7月龄APPswe/PS1dE9小鼠海马区、额叶、颞叶、顶叶皮层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下降;药物盐酸多奈哌齐并未显着改善7月龄实验小鼠上述脑区的能量代谢水平;“通督启神”法脉冲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AD小鼠海马区、额叶、颞叶、顶叶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4.3“通督启神”法脉冲电针、音乐电针、阳性药多奈哌齐及针药结合干预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现象,一定程度提升小胶质细胞活化通路关键蛋白TREM2、DAP12、Syk、PI3K、Akt、PLC-y表达水平,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炎性产物TNF-αt、IL-1β、IL-6、IL-12的表达,且上述方法在干预小胶质细胞活化方面各具优势。
汪亮[3](2017)在《猪呼吸道上皮细胞抗病毒miRNAs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猪呼吸系统疾病(Swine respiratory diseases,SRD)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它的致病机理复杂,可以由一种或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也可随着环境、营养、应激和猪只自身健康程度的变化而改善或加重。病毒是SRD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天然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相互作用,识别病毒并启动相应信号转导通路,启动合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及一系列下游抗病毒相关分子,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增殖。上皮细胞不仅是病原微生物入侵呼吸道的物理屏障,还能启动天然免疫反应抵御病毒入侵,是防御呼吸道疾病的第一道屏障。miRNAs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长度约2125nt的非编码小RNA,通过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而参与各项生命活动,已有研究表明miRNAs与机体的疾病抗性/易感性密切相关。解析呼吸道上皮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鉴定抗病毒相关miRNAs及其作用,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关键。大多数病毒的PAMP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人工合成的ds RNA―Poly(I:C)能够有效地激活机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因此,本研究利用Poly(I:C)刺激原代培养的猪呼吸道上皮细胞,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对照组和刺激组miRNAs的表达和编辑情况、鉴定新miRNAs,在此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鉴定和诱导表达、组织表达分析,并分析了miR-20a对细胞生长、迁移、自噬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法和差速贴壁纯化法,成功获得了猪呼吸道上皮细胞,经角蛋白CK18单克隆抗体鉴定,确定为上皮类型的细胞,且纯度较高。(2)经HiSeq高通量测序,对照组和处理组各得到13,339,772和11,987,962条纯净序列,序列长度集中在1826 nt之间,峰值位于22 nt;获得差异表达显着的miRNAs 23个(p<0.01,│log2ratio│>1),其中19个在Poly(I:C)刺激下下调表达,4个上调表达。利用MIRANDA、TARGETSCAN和PICTAR三个软件,共同预测到386个基因是差异表达的miRNAs潜在靶序列,这些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生长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正负调控、胚胎发育、细胞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方面(p<0.05)。(3)随机选取两个差异表达miRNAs(miR-101和miR-20a),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定点突变方法对生物信息学预测的潜在靶基因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发现miR-101能有效地抑制所选取的所有潜在靶基因(SOX9,TLK2,RANBP9,BCL9,EZH2,SOCS5,CDH11和DR1)的表达,在选取的8个潜在靶基因中,miR-20a能对其中的5个(HLF,ITGB8,ARID4B,SLC40A1和MAP3K2)进行调控,对ENNP5,FBXL5和GPR6基因的表达无影响。(4)测序表明miRNAs中存在大量的碱基编辑现象,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8和87个miRNAs发生编辑,占所检测到miRNAs总数的57.35%和62.14%,碱基编辑包含所有的碱基替代类型,其中以A>G碱基编辑形式最多,在对照组和处理组中分别占27.89%和29.38%,其次为G>A(12.2%和12.59%)和G>T(11.39%和11.9%)。Poly(I:C)处理对碱基编辑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照组和处理组中各存在14种和5种特有的碱基编辑现象;miRNAs成熟序列5’端第5个碱基的编辑也在对照组和处理组中表现出差异。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定点突变实验表明,第5个碱基编辑对miRNAs识别和结合靶基因具有重要影响,当突变掉第5个碱基(G/T)后,miR-101失去了对靶基因的识别、结合能力。(5)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检测到83条和82条新的miRNAs,其中47个在两组中共同存在。物种间保守性分析显示,共有19个新miRNAs可以在其他物种中找到同源序列,随机选取其中的6个新miRNAs(NS-1、NS-2、NS-3、NS-6、NS-8和NS-9)进行克隆测序,证明了这些miRNAs确实存在于猪中。诱导表达分析发现,NS-2、NS-8和NS-9在不同浓度Poly(I:C)刺激下表达量变化显着(p<0.05);组织表达分析发现,NS-2、NS-8和NS-9在1月龄民猪13个组织中(心、肝、脾、肺、肾、胃、舌、膀胱、小肠、大肠、脂肪、背最长肌和皮肤)均表达,但表达模式各不相同。(6)细胞生长曲线实验证明,过表达miR-20a可以缩短pk15细胞在生长迟缓区停留的时间,提前进入对数生长阶段,显着促进细胞的增殖(p<0.05),抑制miR-20a的表达会显着减缓细胞的增殖(p<0.05);细胞划痕试验证明过表达miR-20a后,各观测时间点pk15细胞的相对迁移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抑制miR-20a的表达会显着降低细胞的迁移率(p<0.05)。(7)Real-time PCR检测miR-20a对5个细胞因子(IFN-β、IL-29、IL1-β、IL-6和IL-10)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pk15细胞中过表达miR-20a,可以显着抑制这些基因的表达(p<0.05),抑制miR-20a的表达,可以显着促进这些基因的表达(p<0.05)。(8)利用血清饥饿法诱导pk15细胞发生自噬,研究miR-20a对细胞自噬的影响,发现过表达miR-20a后,自噬标记蛋白LC3Ⅱ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抑制miR-20a的表达后,LC3Ⅱ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
刘胜蕊[4](2016)在《TREM-2在腹腔感染脓毒症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感染性脓毒症中TREM-2(髓样细胞触发受体)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的关系。方法:实验对象为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体重304±11g。实验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腹腔感染性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假手术组(n=32)、模型组(CLP组,n=40),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1](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备腹腔感染性脓毒症模型;对照组不作处理;假手术组仅麻醉和开关腹腔,不行手术处理。记录72h死亡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腹引液白细胞介素(IL)-1、IL-4、IL-6、IL-10浓度变化。第二部分为应用JAK2抑制剂AG490和STAT抑制剂雷帕霉素(RPM)干预后,观察肝组织TREM-2表达情况:分为假手术组(n=24)、CLP组(n=48)、AG490组(n=48)和RPM组(n=48),后2组分别于CLP前0.5h皮下注射AG490 8 mg/kg、RPM 0.4mg/kg,各组于术后6、24、48、72h从内眦静脉取静脉血0.3ml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清、腹引液及肝组织标本备用。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腹引液白细胞介素(IL)-1、IL-4、IL-6、IL-10浓度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TREM-2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随时间进展生命体征及腹部解剖无明显改变。CLP组大鼠术后72h腹部探查可见多脏器淤血、粘连,回肠组织明显肿胀,腹腔渗液增多伴恶臭等炎性改变。建模后72h,血液和腹引液中,CLP组IL-1、IL-6和IL-4、IL-10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P<0.01),说明腹腔感染性脓毒症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第二部分:(1)与假手术组相比,CLP组血清炎症因子浓度6h即开始升高,72h达高峰(P<0.01)。应用AG490后,血清炎症因子浓度6h即开始升高,72h达高峰,较CLP组相比无差异;RPM组IL-1、IL-4、IL-10的浓度6h最高,随时间逐渐降低,且显着低于相同时间点CLP组,而6h IL-6的浓度虽较CLP组无差异,但24h、48h、72h IL-6的浓度较CLP组显着降低(P<0.01)。(2)与假手术组相比,CLP组腹引液炎症因子浓度6h即开始升高,72h达高峰(P<0.01)。应用AG490后,腹引液炎症因子浓度6h即开始升高,72h达高峰,较CLP组相比无差异;RPM组,IL-4、IL-10 6h即达到峰值,随时间推进呈下降趋势,与相同时间点CLP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6h IL-1、IL-6的浓度虽较CLP组无差异,但24h、48h、72h IL-1、IL-6的浓度较CLP组显着降低(P<0.01)。(3)RT-PCR检测发现,CLP组肝组织TREM-2 m RNA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减低;AG490组肝组织TREM-2 m RNA的表达随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较同时间点CLP组肝组织TREM-2 m RNA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RPM组肝组织TREM-2 m RNA的表达虽在6h较CLP组TREM-2 m RNA的表达减少,但在24、48、72h显着高于同时间点CLP组TREM-2 m RNA的表达(P<0.01)。结论:1.本实验证实腹腔感染性脓毒症时大鼠肝组织TREM-2表达显着降低,而血清及腹引液炎症因子明显升高,说明TREM-2对炎症反应的级联扩大有限制作用,TREM-2缺乏,导致这种限制作用减弱,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加重脓毒症的进展。2.应用STAT抑制剂RPM后,TREM-2的表达明显增加,炎症因子释放减少,提示JAK/STAT通路可能阻碍了TREM-2的表达,抑制STAT能够上调TREM-2的表达,从而发挥其在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晨旭[5](2016)在《“安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安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为安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严格选取60例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至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辨证属痰瘀阻络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安脑颗粒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各30名患者。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脑颗粒,每日1剂,早晚两次温服,两组连续治疗,疗程14天。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积分、NIHSS积分和Bathel评分,以此为依据评价安脑颗粒疗效,同时在观察过程中记录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1.经统计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及Bathel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有降低,Bathel评分均有升高,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评分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及Bathel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明显,为安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依据。
毕丹蕾,文朗,熊伟,申勇[6](2015)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病(AD)是高发于65岁以上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而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长期炎症反应以及神经元死亡等。因此,除了衰老之外,Aβ聚集、tau过度磷酸化、慢性炎症及神经元死亡被认为是AD的主要发病假说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以上假说的AD治疗靶点的研究及药物研发进展。目前进展最快的药物都基于神经保护假说,全部5个小分子AD药物都是通过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传递通路而改善AD患者认知障碍的,但是它们的疗效非常有限。基于这一机制的新药研发也主要集中在抑制兴奋性递质受体这一方向,然而进展有限。基于tau假说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tau的磷酸化、异常聚集及病理扩散。然而,由于无法特异性抑制tau的磷酸化,目前进展较快的是tau疫苗。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中的4个tau相关药物有2个是tau的主动免疫疫苗,均处于Ⅰ期临床中。在Aβ假说方面,药物研发思路主要集中在抑制Aβ合成/聚集、促进Aβ清除上。由于γ-分泌酶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失败,目前的热点是β-分泌酶(BACE1)抑制剂以及Aβ疫苗。另外,通过抗炎药物抑制患者脑内的长期慢性炎症也被认为是AD治疗的可能手段之一。虽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尚无成功案例,但仍有以其他炎症因子为靶点的药物,如沙利度胺,处于临床试验中,进展良好,值得期待。总之,目前AD药物研发的主要障碍是药物缺乏临床应用指标,特异性不强,而临床试验多由于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不足等原因而失败。虽然如此,目前仍有82种AD药物处于临床阶段,其中18种进入了Ⅲ/Ⅳ期临床。同时,计算机设计靶向药物及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发展为AD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沈俐,夏珂,杨天伦[7](2012)在《血小板TLT-1新进展》文中认为髓细胞激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TLT-1)与髓细胞表面激发受体(TREMS)具有共同的基因起源,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类表达于血小板以及巨核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该受体在静息血小板呈低表达,血小板活化后其表达明显增加,并在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对于髓细胞激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TLT-1)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沈俐[8](2012)在《血清sTLT-1、血小板CD62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冠心病中一类典型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贯穿于ACS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其相关血清标志物在ACS早期即有明显的升高。本文通过观察血小板经典活化指标CD62P以及最新发现的血小板活化指标TLT-1在AC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以探讨该指标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8月到2012年2月期间在湘雅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3例,男46例,女37例,其中AMI为29例,UAP为26例,SAP患者28例,年龄42-72岁之间;NC为49例。分别于入院后第一天采集各组病人的空腹静脉血,分别用ELISA法测定血清sTLT-1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1)AMI组、UAP组、SAP组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1),其中:AMI组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显着高于UAP组(P=0.01);AMI组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显着高于SAP组(P<0.01)。(2)AMI组及UAP组血清sTLT-1水平明显高于NC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MI组血清sTLT-1水平显着高于UAP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CD62P与sTLT-1明显相关(r=0.49)[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sTLT-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sTLT-1水平升高更明显,提示sTLT-1与ACS的发生可能相关;冠心病患者sTLT-1水平与CD62P表达的一致性,提示sTLT-1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反映血小板活化。
张羿[9](2012)在《sTREM-1和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在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蛋白-1(sTREM-1)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水平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录2011.5-2011.7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患者,满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两项及两项以上条件的患者55例,包括35例脓毒症患者和20例非感染的SIRS患者,收集入组第一天全血,以10例健康人作对照。并记录白细胞计数、体温等数据。采用ELISA法检测sTREM-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CD64。sTREM-1、CD64水平以中位数表示,用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脓毒症组、SIRS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sTREM-1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55,34pg/ml、184.58pg/ml和128.64pg/ml,三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脓毒症组CD64阳性百分率中位数为79.96%,高于SIRS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7.50%、16.37%),三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O.05)。血清sTREM-1诊断脓毒症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5%CI,0.63-0.88)(P=0.002),在临界值取208.86时,sTREM-1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4%、特异度为70%。CD64阳性百分率以57.83%为界时,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75%,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5%CI,0.76-0.96)(P<0.001)。两指标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5-0.96),敏感性为90%,阳性预测值为98%。肺炎与菌血症引起的脓毒症血清sTREM-1水平显着高于SIRS组(P<0.05)。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其sTREM-1与CD64两组数据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脓毒症血清sTREM-1水平高于非感染SIRS组和正常对照组,说明sTREM-1在脓毒症诊断具有一定价值。2.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阳性百分率明显高于非感染SIRS组和正常对照组,说明CD64对于脓毒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血清sTREM-1和CD64两者联合测定,对于脓毒症早期诊断更具有意义。4.血清sTREM-1水平对肺部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陈晓菊[10](2010)在《LP17对脓胸大鼠炎症反应的干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LP17是个由CDR-3和TREM-1胞外区域的“F”β链组成的结构类似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 TREM-1)的合成肽。在微生物成分存在的情况下,TREM-1的活化可放大炎症反应,并可引起败血症及肺炎初期的过度反应。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用LP17对化脓性胸膜炎的大鼠炎症反应的干预效应。方法对雄性Wistar大鼠进行胸腔穿刺注射铜绿假单胞菌(PAO1 strain)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建立化脓性胸膜炎的大鼠模型,对其行随机分组进行或不进行TREM-1源性的合成多肽LP17干预,然后分别在注射后6h、12h、18h、24h采集大鼠胸水、血清、胸膜标本进行研究,并观察各组8天生存率情况。将大鼠随机分为:(1)单纯脓胸组(n = 44),单纯胸穿注射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悬液; (2) LP17组(n = 44)在胸穿注入LP17多肽1mL溶液(1mg/mL)后马上注射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悬液;(3)生理盐水对照组(n = 44),在胸穿注射生理盐水1mL后马上注射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悬液。我们分别在胸穿后第6 h、12 h、18 h、24 h 4个时间点分批处死大鼠(单纯脓胸组[n= 24]、LP17组[n = 24]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 = 24],每组每个时间点处死6例)。处死后开胸收集胸水及胸膜组织病理标本,并进行胸水细胞计数,胸水及血清标本的TNF-α、IL-6浓度测定。剩下单纯脓胸组(n = 20)、LP17组(n = 20)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 = 20)用于8天内生存率测定。使用细胞计数板测出总胸水细胞数。胸水细胞涂片予瑞氏染色,并根据细胞形态进行手工细胞分类。用ELISA法进行血清与胸水中TNF-α、IL-6的浓度测定。将胸水细胞用CD11b/CD18单克隆抗体或空白对照抗体标记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胸水细胞表面的CR3 (CD11b/CD18)的表达。将脏层、壁层胸膜标本使用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单纯脓胸组相比,LP17组在时间点18 h和24 h可降低总胸水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P < 0.05)。在时间点18 h、24 h,LP17的胸水TNF-α、IL-6浓度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脓胸组(P < 0.05)。在时间点24 h,LP17的血清TNF-α浓度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脓胸组(P < 0.05)。但LP17不影响胸水细胞的比例,及中性粒细胞的CR3 (CD11b/CD18)的表达(P > 0.05)。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单纯脓胸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胸膜出现了严重的损伤(蛋白渗出、白细胞浸润),但LP17干预可明显减轻炎症程度。单纯脓胸组(n=20)、LP17组(n=20)、生理盐水对照组(n=20)胸穿注射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悬液后8天的生存情况显示LP17组生存率达40%,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单纯脓胸组生存率均仅有15% (P < 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4 h内导致大鼠发生严重的化脓性胸膜炎。在脓胸大鼠中,LP17的干预可减少胸水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胸水炎症因子TNF-α、IL-6的浓度、明显减轻大鼠胸膜炎症反应程度并改善其生存率。对于化脓性胸膜炎的大鼠,通过使用合成多肽LP17调节TREM-1信号通路,可明显减轻脓胸大鼠的炎症反应程度并改善其生存率。
二、TREMs受体的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EMs受体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髓系细胞触发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标志物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 |
2 脑脊液标志物数据 |
3 磁共振(MR)脑体积数据 |
4 FDG-PET葡萄糖代谢数据 |
5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
2 rs9357347与脑脊液标志物 |
3 rs9357347与颅脑磁共振、FDG-PET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2)“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PPswe/PS1dE9小鼠脑葡萄糖代谢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1. 医籍中对AD的记载与描述 |
2. AD的病因、病机 |
3. 针灸治疗AD的临床研究 |
4. 展望 |
综述二 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
1. MRI在AD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 |
2.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在AD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 |
3. 其他分子影像学技术在AD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 |
4. 思考与展望 |
综述三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
1. 小胶质细胞的特性 |
2. 小胶质细胞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炎性反应 |
3. 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产物发挥神经毒性作用 |
4. 思考与展望 |
实验部分 |
前言 |
实验一 不同治疗对APPswe/PS1dE9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PPswe/PS1dE9小鼠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通督启神”法不同电针对AD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近研究与思考---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聚集 |
2.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
3.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
4. 干预方法的选择依据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本研究创新点 |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猪呼吸道上皮细胞抗病毒miRNAs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病毒感染与呼吸道的天然免疫机制 |
1.2.2 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
1.2.3 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抗病毒机制 |
1.2.4 miRNAs对天然免疫调节的初步研究 |
1.2.5 miRNAs对抗病毒细胞因子的调控 |
1.2.6 RNA病毒对天然免疫的逃避机制 |
1.2.7 miR-20a在细胞增殖和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
1.2.8 细胞自噬与抗病毒天然免疫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1.5 主要生物学软件及生物信息网址 |
2.2 方法 |
2.2.1 猪呼吸道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鉴定 |
2.2.2 测序样本处理及总RNA提取 |
2.2.3 测序数据初步分析 |
2.2.4 miRNAs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构建 |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
2.2.7 Stem-loop RT-PCR |
2.2.8 miR-20a过表达体系建立 |
2.2.9 细胞增殖检测 |
2.2.10 细胞迁移检测 |
2.2.11 细胞炎症因子Real-time PCR检测 |
2.2.12 细胞自噬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原代分离鉴定 |
3.1.1 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纯化 |
3.1.2 呼吸道上皮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
3.2 小RNA的H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 |
3.2.1 数据处理及长度分布 |
3.2.2 基因组比对 |
3.2.3 已知miRNAs的比对 |
3.2.4 小RNA分类注释 |
3.2.5 miRNAs表达分析 |
3.2.6 miRNAs聚类分析 |
3.2.7 新miRNAs鉴定 |
3.3 差异表达miRNAs的功能分析 |
3.3.1 生物信息学预测靶基因 |
3.3.2 差异表达miRNAs通路分析 |
3.3.3 miR-101靶基因实验验证 |
3.3.4 miR-20a靶基因实验验证 |
3.4 miRNAs编辑及功能鉴定 |
3.4.1 miRNAs的碱基编辑分析 |
3.4.2 miRNAs Position 5编辑对靶基因识别的影响 |
3.5 诱导表达分析 |
3.6 组织表达分析 |
3.7 miR-20a的功能分析 |
3.7.1 不同浓度模拟物对转染效果的影响 |
3.7.2 Q-PCR检测模拟物和抑制剂的过表达效果 |
3.7.3 模拟物稳定性的评价 |
3.7.4 miR-20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3.7.5 miR-20a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
3.7.6 miR-20a对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7.7 miR-20a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猪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
4.2 miRNAs的差异表达分析 |
4.3 miRNAs的碱基编辑 |
4.4 新miRNA的分析鉴定 |
4.5 miRNAs过表达效果的评价 |
4.6 miRNAs与抗病毒细胞因子在天然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
4.7 细胞自噬与天然免疫的调控关系 |
4.8 部分候选靶基因的功能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TREM-2在腹腔感染脓毒症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腹腔感染性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分组 |
1.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1.3 标本收集 |
1.1.4 观察指标 |
1.1.5 检测方法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1.2.2 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LP组三组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 |
1.2.3 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LP组三组腹引液炎症因子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TREM-2与JAK/STAT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分组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3 标本收集 |
2.1.4 观察指标 |
2.1.5 检测方法 |
2.1.6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 |
2.2.2 各组大鼠腹引液炎症因子的变化 |
2.2.3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TREM-2mRNA的表达 |
2.2.4 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TREM-2蛋白的表达 |
2.3 讨论 |
2.3.1 JAK/STAT信号通路与脓毒症 |
2.3.2 TREM-2与脓毒症 |
2.3.3 TREM-2对炎症因子IL-1、IL-4、IL-6、IL-10的影响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JAK/STAT、TREM-2与脓毒症关系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安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 中风病病因病机解析 |
2.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 |
3.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
4. 中风病的预防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1. 脑梗死的分型 |
2.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3.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 |
4. 脑梗死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和脱落 |
2.6 终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合并用药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资料 |
4.2 实验室指标 |
4.3 观察指标 |
4.4 疗效评价标准 |
5. 安全性评定 |
5.1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级 |
5.2 不良反应与药物因果关系判定 |
5.3 不良反应记录与处理 |
5.4 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7. 结果 |
7.1 治疗前一般资料可比性检验 |
7.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7.3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
7.4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7.5 安全性分析 |
8. 讨论 |
8.1 立法依据 |
8.2 方义详解 |
8.3 适应症与禁忌症 |
8.4 临床疗效分析 |
8.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保护假说 |
1.1胆碱能传递 |
1.2谷氨酸能传递 |
1.3GABA能传递 |
2tau假说 |
2.1微管稳定药物 |
2.2抑制tau的磷酸化 |
2.3抑制tau的聚合及纤维化 |
2.4增强异常折叠的tau的降解 |
2.5抑制tau的病理扩散 |
3Aβ假说 |
3.1抑制Aβ生成 |
3.2抑制Aβ聚集 |
3.3促进Aβ清除 |
4炎症假说 |
4.1不同细胞的参与 |
4.1.1小胶质细胞 |
4.1.2星形胶质细胞 |
4.1.3神经元 |
4.2分子调节因子 |
4.3补体系统 |
4.4临床研究 |
5结语 |
(7)血小板TLT-1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1 TLT-1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规律 |
1.1.1 T LT-1的结构特点 |
1.1.2 T LT-1的分布规律 |
2.1 TLT-1的功能和作用 |
2.1.1 T LT-1与免疫调节 |
2.1.2 T LT-1与止血 |
3小结 |
(8)血清sTLT-1、血小板CD62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注释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主要试剂与仪器 |
2.标本及其来源 |
3.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1 各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各组间血小板膜CD62P以及血清sTLT-1水平比较 |
3 血清sTLT、血小板膜CD62P等与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CD62P与疾病的关系 |
2 TLT-1的主要功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小板TLT-1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9)sTREM-1和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在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基本临床资料 |
2.2 sTREM-1、CD64对脓毒症的诊断效果评价 |
讨论 |
3.1 脓毒症的流行病学 |
3.2 sTREM-1、CD64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10)LP17对脓胸大鼠炎症反应的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部分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综述部分 |
三、致谢 |
四、TREMs受体的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髓系细胞触发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标志物相关性分析[D]. 田美玲. 青岛大学, 2020(01)
- [2]“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PPswe/PS1dE9小鼠脑葡萄糖代谢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D]. 曹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猪呼吸道上皮细胞抗病毒miRNAs鉴定[D]. 汪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1)
- [4]TREM-2在腹腔感染脓毒症的作用研究[D]. 刘胜蕊.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5]“安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晨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毕丹蕾,文朗,熊伟,申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04)
- [7]血小板TLT-1新进展[J]. 沈俐,夏珂,杨天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18)
- [8]血清sTLT-1、血小板CD62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研究[D]. 沈俐. 中南大学, 2012(02)
- [9]sTREM-1和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在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D]. 张羿. 兰州大学, 2012(10)
- [10]LP17对脓胸大鼠炎症反应的干预效应[D]. 陈晓菊.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