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务部论文_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务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务部,外交部,衙门,总理,官制,外交政策,清末。

外务部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7)在《清末外务部驻日随员贪污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政府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同治年间。由于当时中国社会风气保守未开,对科举考取功名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大部分人对出国留学一事嗤之以鼻,加上所需费用很高,能出国学习的学生只是少数人。直至光绪年间才掀起出国留学的热潮。管理不严贪污频发清朝时(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报》期刊2017-05-19)

冉彦[2](2017)在《晚清外务部之承政官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承政官制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务部的工作效率,也打通了部内官员升迁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内官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对司员工作的监督力度。(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7年12期)

张季[3](2014)在《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季部院用人体制改革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廷官制改革的开端,其选材用人不循常规;至外务部创设,选材用人进一步突破定制,取用司员由考试京官改为奏调各项专门人材,对于出使人员的取用也日益注重专门学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用人模式的沿革,不仅反映了官制改革进程中,职官体系职能分工的专职化及选材用人的专门化,同时也反映了在官制改革与铨选制度变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14年02期)

石胜昌,黄秋艳[4](2013)在《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首开新政之先河,它取代总理衙门成为清末主管外交的行政机构,进一步满足了帝国主义掌控中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一座中国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过渡的桥梁。本文拟从清末新政中外交部设立的背景、组织结构、设立后产生的影响以及留给世人的启示四个方面试对之作出分析。(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赵涛[5](2012)在《清末联芳任外务部右侍郎史实考订》一文中研究指出《晋阳学刊》所载赵玉敏《清徐寿朋卒年及其遗缺补授情形疏正》一文,对《清史稿校注》部院大臣表中外务部官员徐寿朋卒日、那桐继任左侍郎、联芳署任右侍郎左侍郎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订,澄清了一些史实,但对联芳署任外务部右侍郎问题的论述有误。文章认为,"自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九日起,联芳实际上一直都以候补叁四品京官署理外务部右侍郎。"(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2年05期)

薛朝广[6](2011)在《浅析袁世凯任外务部尚书时的对日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日本战败沙俄、吞并朝鲜、占据南满灭亡中国之意愈发明显。时值袁世凯担任清王朝外务部尚书(1907-1909)一职,期间他推行抵制日本的外交政策,实施了一系列抵制日本的外交活动。袁世凯希望通过和美国、德国结成盟友抵制日本以保全自己地位,延续大清的气数。无奈在内外交困、弱肉强食的年代,这些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24期)

川岛真,薛轶群[7](2011)在《晚清外务的形成——外务部的成立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理衙门与外务部在中国的近代外交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理衙门既是与欧美各国驻华公使馆交涉的窗口,也是主要负责洋务的军机处临时性附属机构。但1901年成立的外务部,被赋予了"六部之上"的地位。先行研究中强调外务部的设立是出于辛丑条约交涉过程中列强的压力,而对其设立过程语焉不详。文章利用此前未被利用的各国史料,揭示了外务部的形成并非只是外国的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清朝自身的主张,并指出外务部形成过程中仅仅着重于中央组织的职能,遗留下驻外公使、领事及地方交涉制度等未充分讨论的课题。(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川岛真[8](2010)在《外务部的成立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绪论本文的探讨对象为1901年成立后一直延续至1912年的外务部。该机构介于总理衙门及中华民国外交部之间,负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近代外交的胎动》一书中讨论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而1901年成立的该机构,冠以外务之名,而非夷务或洋务,既体现为对此前对外关系的一个终结,也是对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的展望。回顾先行研究,关于外务部的研究并不多见。除了早先陈体强对外交行政的重要研究外,研究总理衙门的坂野正高只是对外务部略作涉及。~①笔者也仅将其作为民国外交部形成的前身作了简单介绍。~②(本文来源于《近代中国:文化与外交(上卷)》期刊2010-08-11)

[9](2009)在《《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合作编辑的《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一书,近期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共计5册,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晚清中英关系档案史料的汇编。时间始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止于宣统(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09年04期)

曾金莲[10](2009)在《从储才馆的成立看清季外务部制度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钱穆一席话道出制度与人事的关系。清季外务部成立后,其各项制度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为新政时局所迫,但外务部职位多由旧人出任,当欲设立储才馆培养新式外交人才以替换这些旧人时,即出现极大的阻力与困难。制度虽确立了,而相应的人事运作却远远滞后于制度,这一问题在晚清新政外务部制度转型过程中尤为特出。本文欲藉储才馆成立的过程,见微知着,探求清季新政外务部制度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真相。(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外务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承政官制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务部的工作效率,也打通了部内官员升迁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内官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对司员工作的监督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务部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清末外务部驻日随员贪污案[N].中国档案报.2017

[2].冉彦.晚清外务部之承政官制[J].人民论坛.2017

[3].张季.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季部院用人体制改革初探[J].历史档案.2014

[4].石胜昌,黄秋艳.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及影响[J].安顺学院学报.2013

[5].赵涛.清末联芳任外务部右侍郎史实考订[J].晋阳学刊.2012

[6].薛朝广.浅析袁世凯任外务部尚书时的对日政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川岛真,薛轶群.晚清外务的形成——外务部的成立过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8].川岛真.外务部的成立过程[C].近代中国:文化与外交(上卷).2010

[9]..《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出版[J].历史档案.2009

[10].曾金莲.从储才馆的成立看清季外务部制度转型[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

论文知识图

光绪叁年魏光焘书《增修叁关口车路记...上海分会教育电影学校巡回队24)考察...清朝外务部于光绪叁十一年九月二...一34外务部迎宾馆东楼(1910)那桐-那桐历史颐和园管理处

标签:;  ;  ;  ;  ;  ;  ;  

外务部论文_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