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1]2003年在《星形胶质细胞与IL-8相互作用对神经元保护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体观察脑缺血不同部位AS表达GFAP的消长改变及GB的防治效应;体外研究IL-8对AS及神经元的影响。从而阐明缺血后AS表达GFAP与IL-8及神经元的相互关系;通过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GB对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GB对GFAP表达影响的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鼩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缺血不同时间,以及给予GB后,半暗区、远隔区及对侧皮层GFAP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平均灰度值。在体外进行AS及神经元培养,并与不同浓度IL-8分别作用4、24及72h,用MTT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神经元存活力及AS表达GFAP的平均灰度值并计数阳性细胞数量。结果:缺血后24h半暗区AS表达GFAP达高峰(P<0.01),同时AS的形态发生显着改变;72h仍维持较高水平,而AS形态改变有所缓解;远隔区及对侧皮层AS于72h时表达GFAP增多(P<0.05);光化学反应6h给予GB后,AS表达GFAP减少。在培养的神经元和AS中加入不同浓度IL-8后,神经元数量及其形态及AS表达GFAP无明显改变,但AS数目增多;中浓度组作用72h后AS数量显着增多(P<0.01),而高浓度组作用24h即可见到AS数量显着增多(P<0.01)。结论:脑缺血后24hAS表达GFAP增多具有改善微环境的作用,但由于此时缺血性损伤严重且AS功能障碍,因此神经元受损严重。脑缺血后72hAS表达GFAP仍高同时脑组织中IL-8水平升高,并伴随受损神经元修复;说明GFAP表达及IL-8可能在神经元的抗损伤中具有作用。细胞培养结果显示IL-8对神经元无损伤作用但能使AS增殖,提示脑缺血后IL-8水平升高可通过与AS作用而具有脑保护效应。脑缺血后神经元受损是引起AS表达G队P的主要原因:GB通过拮抗队F的作用保护神经元从而使AS表达GFAP减少。远隔区及对侧区G队P表达是脑缺血后扩布性抑制的一种特殊表现,半暗区与这两个区域G队P表达的机制存在差异。
王二朴[2]2013年在《人巨细胞病毒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诱导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IL-6和IL-8》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 virus, HCMV)感染对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IL-6和IL-8的表达变化。2.探讨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在HCMV感染致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泌改变中的作用。方法:1.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扩增HCMV病毒,并用空斑定量法测定病毒滴度。2.原代培养人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计算细胞纯度。3. HCMV感染人星形胶质细胞,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HCMV-IE,确定HCMV能否在人原代星形胶质中建立感染。4.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CMV感染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IL-6和IL-8表达变化。5.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的细胞核移位,Western blotting检测阻断NF-κB细胞核移位后,IL-6和IL-8的表达变化。结果:1. HCMV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5d左右,超过80%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呈典型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空斑测定结果显示将病毒液稀释10-5倍后,平均空斑数为5.5,计算后空斑形成单位为1.1×107pfu/ml。2.分离、纯化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有较强的特异性绿色荧光,GFAP阳性率达到95%以上3.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HCMV的星形胶质细胞均可检测到HCMV-IE的表达,而未感染的细胞则检测不到。4. RT-PCR检测HCMV感染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0、6、12、24、48和96h时mRNA比值IL-6/β-actin分别为0.23±0.05、1.31±0.07、1.18±0.05、1.13±0.04、0.74±0.02和0.67±0.04,IL-8/β-actin分别为0、0.65±0.04、0.54±0.06、0.42±0.04、0.19±0.03和0.36±0.05。感染组IL-6和IL-8mRNA的表达较未感染细胞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感染0、36、48、72、96和120h时蛋白比值IL-6/β-actin分别为0.043±0.01、0.931±0.02、0.852±0.05、0.983±0.03、1.32±0.02不和0.95±0.02,IL-8/β-actin分别为0、0.42±0.01、0.61±0.02、1.12±0.03、1.55±0.02和10.81±0.04。感染组IL-6和IL-8蛋白的表达较未感染细胞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CMV (?)感染原代星形胶技细胞2、4、7h时,NF-κB发生了细胞核移位,其中7h的细胞核移位最为明显;而用10μM PDTC(NF-κB活化的抑制剂)孵育的细胞用HCMV感染时未见明显的NF-κB细胞核移位。Western blotting检测未染毒、PDTC孵育、HCMV感染及HCMV与PDTC共同作用的细胞蛋白比值IL-6/β-actin分别为0.023±0.01、0.017±0.03、1.642±0.01和0.102±0.01,IL-8/β-actin分别为0、0、1.12±0.01和0HCMV感染细胞IL-6和IL-8蛋白的表达较其它叁组细胞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CMV能够在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建立感染。2.HCMV感染诱导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泌IL-6和IL-8。,3.HCMV感染致星形质细胞分泌的IL-6和IL-8表达异常是通过活化NF-κB实现的。
周贤用[3]2016年在《matrilin-3在缺血性脑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据先前报道,matrilin-3主要分布在全身各处的软骨上,在心、脑等器官未发现有分布,而我们的近期研究工作表明matrilin-3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不同脑区间均有表达。因此,本文旨在进一步研究matrilin-3在脑缺血中的变化,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死亡和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体内,采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tMCAO)模型,以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atrilin-3在脑缺血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在体外,培养原代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采用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或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eperfusion)模型,以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atrilin-3在OGD或OGD再灌注过程中的表达变化;通过干扰或过表达matrilin-3,以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法检测其对OGD或OGD再灌注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以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atrilin-3过表达后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瘢痕的标志性蛋白GFAP,neurocan和phosphacan的表达;在atg5-/-MEF及干扰atg5的星形胶质细胞中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atrilin-3的表达。结果: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tMCAO)中,在再灌注1天或3天后,matrilin-3分别在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缺血中心区中的表达减少,但在缺血再灌注7天的免疫组化中,matrilin-3在梗死边缘区的形成胶质瘢痕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显着增多。在模拟胶质瘢痕的氧糖剥夺(OGD)再灌注模型中,matrilin-3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显着升高,这与体内的结果一致,但matrilin-3在神经元的变化并不显着。此外,干扰matrilin-3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速度显着变慢,其细胞形态变得肥大不规则,并且在给予OGD 6h处理后,干扰matrilin-3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的大量死亡,而且LDH结果显示,matrilin-3干扰组的LDH释放率显着升高,进一步加重了经OGD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但是在神经元的LDH结果表明,干扰matrilin-3对OGD诱导的神经元的损伤即无保护作用,也没有进一步加重损伤。这些结果都说明matrilin-3在缺血损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的功能是不同的。而在过表达matrilin-3后,在OGD 6 h再灌24h的模型中,matrilin-3过表达组的LDH漏出率显着降低,减轻了星形胶质细胞OGD再灌注后的损伤,并且胶质瘢痕的标志性蛋白GFAP,neurocan和phosphacan的表达也显着减少,说明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来起作用的。另外,atg5-/-MEF及atg5干扰的星形胶质细胞中,matrilin-3的表达都显着下降,说明自噬可能参与了matrilin-3的调节。结论:以上结果表明matrilin-3在缺血损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的功能是不同的。matrilin-3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是必须的,而下调matrilin-3会进一步加重了经OGD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但过表达matrilin-3对OGD再灌注诱导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保护作用是可能通过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来起作用的。另外,自噬可能参与了matrilin-3的调节。
崔丽[4]2002年在《七叶皂苷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 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再灌注即刻腹腔内注射七叶皂苷钠,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面积的变化。2. 观察七叶皂苷钠治疗组缺血脑区NF-κB活化程度及凋亡细胞数目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差异。3. 观察不同组缺血脑组织局部炎性损伤的情况:比较缺血脑区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及ICAM-1免疫阳性血管数。4. 观察脑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尤其是IL-6与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七叶皂苷钠治疗组及一般治疗组脑梗死病人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1.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七叶皂苷钠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Nagasawa法,阻塞左侧大脑中动脉2h,再灌22h后进行Zealonga评分,断头取脑,视交叉部的脑组织块行TTC染色,采用图像分析法计算视交叉吻端冠状切面梗死面积百分比,相邻脑组织冠状切片行常规HE及TUNEL染色、NF-κB p65、ICAM-1、MPO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缺血半球NF-κB p65染色强度,计数凋亡细胞、小胶质细胞及ICAM-1免疫阳性血管、MPO阳性细胞。2. 34例确诊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发病6h内就诊),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大面积梗死组及小面积梗死组;依据用药不同分为一般治疗组及七叶皂苷钠治疗组;对入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例年龄相当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ELISA法检测脑梗死病人不同时间点(6h内、24-36h、3天、7天)血清IL-6、IL-8、TNF-(、IL-1(水平。结果:1. 七叶皂苷钠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1);梗死面积缩小(P< 0.01)。2. <WP=7>七叶皂苷钠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切片示:NF-κBp65阳性细胞数及核染色强度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轻,且治疗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3. 再灌注即刻腹腔内注射七叶皂苷钠后,缺血半球MPO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小胶质细胞增生减轻(P<0.01);尽管治疗组ICAM-1阳性小血管数较对照组少,但无统计学显着差异(P>0.01)。4. 脑梗死病人血清IL-6水平在发病6h内明显升高,24h-36h达高峰,7天后基本降至正常,大面积梗死组IL-6水平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h,P<0.01;24-36h,P<0.05),且血清IL-6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间存在正相关(r=0.87,P<0.01),七叶皂苷钠治疗3天后血清IL-6水平下降明显(P<0.01),脑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清IL-8水平升高(P<0.05),但与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间无相关性,无感染并发症的脑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清TNF-(、IL-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1. 再灌注即刻腹腔内注射七叶皂苷钠能减少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 七叶皂苷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阻断NF-κB的激活,减少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减少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有关。3. 七叶皂苷钠对小血管的“封闭作用”,可抑制局部炎性细胞的渗出及小胶质细胞增生,但不直接影响血管内皮表面ICAM-1的表达。4. 脑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清IL-6水平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激反应程度,与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相关性。5. 脑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清IL-8水平升高,可能加重缺血脑组织局部炎症反应,但与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间无相关性。6. 无感染合并症的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清TNF-(、IL-1(水平无明显变化。7. 七叶皂苷钠治疗3天后病人血清IL-6水平下降明显,与其抗炎、抗渗出、抗氧自由基等神经保护作用相关,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机体的应激反应。
冯蕊[5]2011年在《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TLR4介导的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血栓性脑缺血树(鼠句)皮层及海马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表达的改变,进一步探讨缺血后适应对皮层及海马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TLR4表达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旨在探讨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是否与调控TLR4表达及抑制脑内炎症反应有关。方法:光化学法建立局灶性血栓性脑缺血模型,于脑缺血4h后夹闭右颈总动脉5mmin,再打开5min,共计3个循环建立缺血后适应模型。HE染色观察皮层及海马组织学改变,MPO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记法测定皮层及海马TLR4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皮层及海马TLR4mRNA表达。结果:缺血4、24、72h后皮层神经元损伤及皮层炎性细胞浸润进行性加重,24h达高峰,后适应处理后损伤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脑缺血后皮层MPO表达增强,后适应后24及72h表达减少(PP<0.05)。脑缺血后皮层TLR4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0.05),24h达高峰;与脑缺血组比较,后适应4、24h皮层TLR4蛋白表达减少(P<0.05),但后适应72h皮层TLR4蛋白表达增加(P<0.05)。缺血后适应组TLR4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皮层TLR4mRNA的表达趋势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后适应4、24h皮层TLR4mRNA表达减少(P<0.05),而后适应72h皮层TLR4mRNA表达增加(P<0.05)。脑缺血4、24、72h海马神经元损伤进行性加重,24h达高峰;后适应处理后24、72h海马神经元损伤显着减轻(P<0.05)。脑缺血后海马TLR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后适应4及24h TLR4蛋白表达减少(P<0.05),后适应72h TLR4蛋白表达增加(P<0.05)。海马TLR4mRNA的表达趋势与海马TLR4蛋白表达基本一致。结论:脑缺血时皮层及海马TLR4表达明显增强,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机制可能部分与调控TLR4表达及抑制脑内炎症反应有关。
邹明明[6]2011年在《姜黄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发生率高,危害严重。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脊髓损伤确定性的治疗方法,其重要原因是损伤机制不十分清楚。中枢神经损伤(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后有意义的神经束再生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由反应性胶质化导致的胶质瘢痕的形成。反应性胶质化(gliosis)或称反应性胶质增生,是一个复杂修复反应,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在创伤后被激活,以GFAP、Vim为标志的中间丝蛋白表达上调,细胞肥大增生,最终形成胶质瘢痕。损伤部位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尤其是星形胶质细胞)都可以分泌抑制性细胞外基质中的主要成分CSPGs。反应性胶质化所构成的致密网络结构可以作为物理性屏障在空间上封闭生长锥的前进;而CSPGs则成为抑制轴突出芽的化学性屏障。故而,胶质瘢痕形成被视为抑制轴突再生最主要的障碍。如何有效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甲基强的松龙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近来因其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受到质疑。姜黄提取自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干燥梗茎中,因其具有多种药理学特性如抗氧化、抗炎症、抗菌、抗病毒、抗真菌而且安全,无毒被广泛应用于癌症、代谢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疾病、糖尿病等的临床治疗。此外,由于姜黄素具有显着的安全性并具有多向神经保护潜能而被应用于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迟发性运动障碍,严重抑郁,癫痫和其他相关的神经变性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实验研究中被证实有效。由于脊髓损伤是突发机械性创伤导致的出血、组织坏死,原发损伤及继发损伤多种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恰好与姜黄素的抗氧化、抗纤维化、抗炎、抗胶质细胞等特性相契合。因此,我们将姜黄素作为干预措施,观察其对预防和治疗脊髓损伤的功效。通过建立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给予姜黄素预处理、甲基强的松龙干预治疗及单纯脊髓损伤大鼠作对比,通过受损脊髓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运动学功能评分评价姜黄素对SCI的治疗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姜黄素对于损伤后GFAP、Vim、CSPGs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脊髓损伤后早期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观察了不同浓度姜黄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对GFAP、Vim和CSPGs表达的影响和炎症反应的作用,初步探讨了姜黄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通过研究姜黄素对大鼠SCI后脊髓组织病理改变、胶质瘢痕形成、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早期炎症反应的作用,探讨姜黄素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构建大鼠模型:2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单纯损伤组②姜黄素预处理组(术前30min,300mg/kg,i.p.)③-⑤姜黄素治疗(大300mg/kg、中100mg/kg、小剂量30mg/kg,i.p.)组和⑥甲强龙治疗组(30mg/kg,i.v.)。以50g力的动脉瘤夹钳夹胸T9-10段脊髓1分钟制造脊髓钳夹损伤模型并按计划给药。伤后1d,1-8w每周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及斜板试验,术后2w、8w大鼠,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GFAP mRNA、Vim 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GFAP、CSPGs蛋白的表达差异。Elisa法检测SCI后1h、3h、6h、12h、24h、72h各个时间点的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NF-κB、TGF-β1、TGF-β2、SOX-9表达变化。结果建立了大鼠脊髓钳夹损伤模型,以50g力的动脉瘤夹钳夹T9-10胸段脊髓1min造模,SCI后大鼠呈现典型的截瘫症状;1、病理学大体标本观察到SCI后8w,姜黄素治疗各组损伤处脊髓缩窄、粘连减轻。HE染色显示SCI后2w,用姜黄素治疗后,相比于单纯损伤组和甲强龙组,脊髓形态较为完整,神经元固缩、溶解、坏死减轻,炎症反应较轻,姜黄素预处理组组织损害轻于甲强龙组;SCI后8w,用姜黄素治疗后,脊髓组织结构较为清晰,更多正常的神经元,胶质瘢痕较规则,组织空洞小于单纯损伤组(P<0.05),姜黄素预处理组也较单纯损伤组空洞范围小。提示姜黄素可以减少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及缩小空洞,有助于再生的轴突穿越胶质瘢痕到达损伤区的远侧端,建立新的神经通路和功能联系。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CI后2w、8w姜黄素治疗组、姜黄素预处理组、甲强龙组损伤中心区边缘GFAP、CSPGs染色均不同程度减弱,表达降低,瘢痕、空洞缩小,其中,姜黄素治疗组随剂量增大,抑制效果越趋明显,而姜黄素预处理组则优于甲强龙组。说明姜黄素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GFAP、CSPGs表达,削弱胶质瘢痕、囊腔空洞及其中的抑制性因子的物理、化学屏障作用,有利于轴突的再生。3、RT-PCR结果显示姜黄素治疗、姜黄素预处理以及甲强龙治疗脊髓损伤后2w、8w大鼠脊髓损伤段GFAP mRNA、Vim mRNA表达相比于单纯损伤组均有所降低。而姜黄素治疗组中随剂量增加疗效增强,姜黄素预处理组比甲强龙组抑制作用明显。说明脊髓损伤后应用姜黄素治疗能抑制损伤区周围脊髓组织GFAP mRNA、Vim mRNA表达的增加。4、Western blot检测均提示2w、8w各组GFAP和CSPGs蛋白的表达上调,姜黄素治疗后的表达明显弱于单纯损伤组大鼠,大剂量组最明显,姜黄素预处理组也可抑制GFAP和CSPGs的升高。5、行为学后肢运动评分显示脊髓损伤后完全性后肢瘫痪的各组大鼠逐渐恢复运动功能,姜黄素各组2、8w的行为功能均显着优于单纯损伤组和甲强龙治疗组,大剂量组效果最好(P<0.05),姜黄素预处理组在术后4w起也较单纯损伤组表现出更好的行为学功能。6、Elisa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组织中检测的各前炎症细胞因子在伤后1h开始升高,至12h达峰值,而后逐渐减弱,持续降低至损伤后72h(观察最后时间点),各个时间点姜黄素大剂量组、中剂量组表达均低于单纯损伤组,而高于甲强龙组。姜黄素预处理组在对各前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中未表现出与其他组有明显的含量差别。提示大、中剂量姜黄素能不同程度的抑制SCI急性期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结论1、姜黄素能够促进SCI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以抑制损伤部位中间丝蛋白标志物GFAP、Vim的生成,并抑制性细胞外基质成分CSPGs的表达,减弱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胶质化,减少胶质瘢痕形成及缩小空洞,削弱了因胶质瘢痕形成给轴突再生造成的物理、化学屏障,姜黄素可以抑制各组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NF–κB、TNF-α、SOX-9、TGF-β1及TGF-β2)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改善SCI伤后局部的微环境,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与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减轻胶质瘢痕形成有关。2、姜黄素在神经保护的作用优于甲基强的松龙,在30-300mg/kg的剂量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
穆艳云[7]2003年在《针刺调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免疫功能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从调节免疫功能的角度探讨针刺疗法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康复的效应,及治疗机理。 结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加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两组治疗药物相同。实验结果提示在脑梗塞急性期sIL-2R、IL-6、IL-8均显着升高,可见在急性期的炎症损伤中,细胞因子的调节在脑缺血损伤的病理变化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患者的体液免疫系统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总体变化相对不明显,而C3、C4却均处于正常偏低值状态。两组中均可见部分患者IgG轻度升高超出正常值范围,部分患者C3、C4低于正常值,提示免疫力有潜在下降的趋势。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使全身调节能力下降及机体外周系统的感应力和敏感度下降,因此,实验结果证实了中风急性期患者体液免疫系统抵抗能力存在着潜在的下降趋势。 经治疗后,两组自身前后对照sIL-2R、IL-6、IL-8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IL-2R、IL-6的降低又更显着,IL-8的降低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可以促进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助于改善脑缺血急性期的损伤,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而体液免疫细胞,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的,偏高者治疗后有所下降,偏低者治疗后有所升高,说明针刺治疗在机体生理功能范围内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治疗组中C3、C4降低者,治疗后有显着意义的升高(P<0.05),说明针刺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 结论:针刺治疗能够调节缺血性中风忠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其途径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个大网络,调整机体神经递质、肽类物质、激素和免疫细胞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患者在其生理功能调节极限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代偿或康复。
李俊旭, 郑继旺, 梁建辉[8]2003年在《脑源性白介素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传统观点认为白介素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然而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能够产生和分泌白介素 ,即脑源性白介素。脑源性白介素可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神经递质相互作用 ,影响动物的行为、学习记忆 ,并与早老性痴呆、抑郁症等疾病相关。深入研究脑源性白介素对理解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有积极意义
周涌涛[9]2002年在《癫痫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与β淀粉样蛋白(β-AP_(1-28))含量改变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癫痫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中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β淀粉样蛋白(β-AP_(1-28)含量变化,分析IL-8、TNF-α和β-AP_(1-28)在癫痫发病中可能的作用,以及与癫痫病程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36例癫痫患者、1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40例正常献血员的血清,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24例癫痫患者血清中IL-8、13例癫痫患者TNF-α和31例癫痫患者血清中β-AP_(1-28)的含量改变,应用SPSS及Origin统计软件,将癫痫组与其它各组进行比较,并对IL-8与TNF-α、β-AP_(1-28)含量变化与病程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结果显示:癫痫组患者血清中IL-8水平明显增高(0.85±1.38ng/ml,n=24,平均数±标准差),与血管性痴呆组(0.17±0.04ng/ml,n=6)、缺血组(0.06±0.03ng/ml,n=17)及正常组(0.04±0.03 ng/ml,n=37)比较P均<0.001;癫痫组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增高(1.56±0.84,n=13),与痴呆组(1.39±0.22ng/ml,n=6)及正常组(1.27±0.46 ng/ml,n=11)比较P均<0.001;癫痫组患者血清中β-AP_(1-28)水平明显增高(1.22±0.87ng/ml,n=31),与血管性痴呆组(0.56±0.12ng/ml,n=4)、缺血组(0.53±0.20ng/ml,n=18)及正常组(0.42±0.16 ng/ml,n=40)比较P均<0.001。 2、将癫痫组患者血清中IL-8和TNF-α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相关方程为Y=0.06+5.81X,P<O.001,表明癫痫患者增高的IL-8和TNF-α含量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痴呆组两者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相关方程为Y=0.49-0.22X,P<0.05,正常组两者之间则无相关性。 3、将癫痫组患者病程与血清中β-AP_(1-28)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病程长短中文摘要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与血清fi-AP。s含量增高呈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石7,相关方程为Y==0石6+O.13X,P<0刀1。将癫痈患者血清中的p个;。s含量与IL8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一0.50,相关方程为 Y==.90—0.29X,P<0刀5,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 结论: l、癫痫患者血清IL-8、hF-口及p-AP;。s含量较痴呆组、缺血组及正常组明显增高,提示并不单纯是由于癫痫发作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或神经元变性坏死所致,可能与癫痈发作的病因有关。 2、癫痫患者血清中IL8与TNF-a含量增高存在者高度的正相关,说明细胞因子通过免疫机制以多种形式共同参与了癫痫的发病过程,且在癫痈的致病机制中有相互影响作用。 3.癫痫组患者病程的长短与血清中的e-AP;。s含量存在中度正相关,提示p-AP1。s在癫痈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可能与长期癫痫发作导致神经元的变性坏死有关,这种神经毒性可能通过细胞因子发挥其神经毒性。
林庆宾[10]2016年在《活血通督汤促进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夹闭腰动脉法建立合适的兔SCII模型,探索合适的夹闭时限,用活血通督汤进行干预,观察活血通督汤对兔SCII后肢功能的影响,研究其对脊髓组织TNF-a、IL-1 β、IL-8及BDNF、Slit2、GFAP表达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活血通督汤治疗SCII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不同夹闭时限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腰动脉模型的比较研究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C20组、C30组、C40组,每组各8只。C20组、C30组、C40组分别阻断第3-6腰动脉20min、30min、40min来建立兔SCII模型。再灌注后12h、24h、48h采用Jacobs法对兔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计算截瘫率。最后一次评分后,取出L!-L。节段脊髓,通过HE染色进行病理观察,计数正常神经元的数目。2.活血通督汤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采用夹闭第3-6腰动脉30min来建立兔SCII模型。活血通督汤组术前7天和后术21天予以活血通督汤灌胃,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再灌注后1d、3d、7d、14d、21d分别观察各组兔后肢功能,并参照Jacobs法和BBB法对各组兔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3.活血通督汤治疗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64只(分为再灌注0.5h、 1h、4h、8h、1d、3d、7d、14d等8个亚组,每组各8只)和活血通督汤组64只(分为再灌注0.5h、1h、4h、8h、1d、3d、7d、14d等8个亚组,每组各8只)。活血通督汤组兔术前7天和术后予以活血通督汤灌胃,模型组兔术前7天和术后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组织TNF-a、IL-1β、IL-8、BDNF、Slit2、GFAP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TNF-a和GFAP勺表达,TUNEL法检测脊髓神经元凋亡。结果1.不同夹闭时限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腰动脉模型的比较研究1.1 Jacobs法评级:C20组、C30组、C40组的Jacobs法评级在12h、24h、48h互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为P<0.01)。C20组在12h、24h和48h均优于C30组和C30组(均为P<0.01)。C30组与C40组在12h、24h、48h互相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均为P>0.05)。1.2截瘫率:C20组、C30组、C们组的截瘫率分别为0%、75%和87.5%。C卸组截瘫率优于C30组和C40组(P<0.05),C30组和C40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1.3 HE染色病理学观察:C20组脊髓组织形态较完整,轻度肿胀,组织问有出血点,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较多,神经元胞体较大,核仁、核膜清晰,胞体内可见丰富噬碱性染色颗粒。C30与C40组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主要表现为:脊髓组织肿胀,可见出血点,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减少,神经元周围间隙增大呈空泡状,神经元胞体固缩,细胞核深染,核膜、核仁不清晰甚至消失,胞质内噬碱性染色颗粒不明显。1.4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的计数:C2。组>C30组>C40组,叁组两两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活血通督汤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2.1 Jacobs评级: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Jacobs评级结果从1d至21d逐渐增高。活血通督汤组兔Jacobs评级结果在7d、14d、21d均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BBB法评分: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兔BBB法评分结果从1d至21d逐渐增高。活血通督汤组兔BBB法评分优于模型组相比较,在3d、7d、14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21d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活血通督汤治疗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3.1 ELISA法:3.1.1 TNF-a、IL-1β、IL-8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脊髓组织TNF-a、 IL-1β、IL-8的表达在0.5h、1h、4h、8h显着增高(0.5h、1h、4h、8h均为P<0.01);活血通督汤组脊髓组织TNF-a、IL-1β、IL-8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在0.5h、1h、4h、8h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2BDNF、Slit2、GFAP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脊髓组织BDNF、Slit2、 GFAP的表达在1d、3d、7d、14d显着增高(P<0.05或P<0.01):活血通督汤组脊髓组织BDNF、Slit2的表达与模型组组相比在1d、3d、7d、14d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FAP的表达在3d、7d、14d显着降低(P<0.05或P<0.01)。3.2免疫组化法:3.2.1 TNF-a的表达:假手术组脊髓组织未见明显的棕黄色染色神经元: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均可见脊髓前角神经元及部分胶质细胞呈棕黄色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吸光度值在0.5h、1h、4h、8h显均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h、 1h、4h、8h均为P<0.01);活血通督汤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在0.5h、1h、4h、8h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h、1h、4h、8h均为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在0.5h、 1h、4h、8h均有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h为P<0.05, 1h、4h、8h均为P<0.01)。3.2.2 BDNF的表达:假手术组脊髓组织未见明显的棕黄色染色神经元;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均可见脊髓组织内有较多明显呈棕黄色染色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吸光度值在Id、3d、7d、14d显均着增i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d、 3d、7d、14d均为P<0.01);活血通督汤组吸光度值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在Id、3d、7d、 14d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d、3d、7d、14d均为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征1d、3d、7d、14d均有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d为P<0.05、1d、7d、14d均为P<0.01)。3.3 TUNEL法:凋亡的神经元深染,呈棕黄色。假手术组凋亡细胞较少:模型组各和活血通督汤可见凋亡神经元。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凋亡指数在4h、8h、1d、3d显均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8h、1d、3d均为P<0.01),其中1d组最高;活血通督汤组凋亡指数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在4h、8h、1d、3d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8h、1d、3d均为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在4h、8h、1d、3d均有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为P<0.05,8h、1d、3d为P<0.01)。结论1.夹闭第3-6腰动脉30min可导致脊髓部分不可逆性损伤,可用于建立兔SCII模型。2.活血通督汤具有改善兔SCII后肢运动功能的作用,对SCII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神经元凋亡,改善脊髓神经修复环境。
参考文献:
[1]. 星形胶质细胞与IL-8相互作用对神经元保护机制的探讨[D]. 李凡. 昆明医学院. 2003
[2]. 人巨细胞病毒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诱导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IL-6和IL-8[D]. 王二朴. 青岛大学. 2013
[3]. matrilin-3在缺血性脑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D]. 周贤用. 苏州大学. 2016
[4]. 七叶皂苷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D]. 崔丽. 第二军医大学. 2002
[5]. 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TLR4介导的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D]. 冯蕊. 昆明医学院. 2011
[6]. 姜黄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邹明明. 第叁军医大学. 2011
[7]. 针刺调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免疫功能的观察[D]. 穆艳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8]. 脑源性白介素的研究进展[J]. 李俊旭, 郑继旺, 梁建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9]. 癫痫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与β淀粉样蛋白(β-AP_(1-28))含量改变的研究[D]. 周涌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2
[10]. 活血通督汤促进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D]. 林庆宾.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基础医学论文; 星形胶质细胞论文; 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 神经胶质细胞论文; 脑缺血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神经元细胞论文; 姜黄素论文; 脊髓炎论文; il-6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