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库下游冲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峡水库,河道冲淤,泥沙恢复,床沙补给
水库下游冲刷论文文献综述
董炳江,许全喜,袁晶,朱玲玲[1](2019)在《近年来叁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强烈冲刷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相继建成蓄水运用以来,叁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出现了较强冲刷,同时坝下游冲刷逐渐向下游发展,城陵矶以下河段河床冲刷强度明显增大。根据实测水沙资料以及坝下游河道地形资料,初步分析了近年来坝下游河道强烈冲刷原因,一方面,由于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相继建成蓄水运用,叁峡水库入库和出库泥沙进一步减少,导致坝下游含沙量大幅偏小。另一方面,坝下游汛期洪峰较大,洪水过程持续时间偏长,同时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区间来水较大。加之城陵矶以下河道床沙组成较细,造成城陵矶以下河段发生大幅度冲刷。研究成果可为坝下游防洪、航运及河道治理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2](2019)在《叁峡泥沙专家组组织开展“叁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冲刷及其影响”查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4月22~26日,叁峡泥沙专家组组织开展了"叁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冲刷及其影响"查勘,长江航道局全程给予了配合,做好了组织与协调工作。本次查勘由叁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胡春宏院士领衔,泥沙专家组部分专家以及特邀专家参与,水利部叁峡工程管理司、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道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航道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宝利,卢书慧,张治昊[3](2018)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冲刷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冲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流域历经枯水少沙系列年,大洪水较少;一般情况下水库下泄清水,洪水期间水库以异重流为主排出细泥沙,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明显减少。2000—2015年,黄河下游河道发生持续冲刷,累计冲刷泥沙量为8.895亿m~3,河道淤积萎缩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本文来源于《水利建设与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耿旭,毛继新,陈绪坚[4](2017)在《叁峡水库下游河道冲刷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工程运行10余年以来,水库拦截了上游约75.5%的泥沙,破坏了原天然河道的自然形态与水沙条件的相对平衡,叁峡大坝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致使河床明显粗化。根据叁峡水库蓄水后下游河段实测地形及床沙级配资料,分析了河道冲淤变化,并总结了四种床沙粗化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接近冲淤平衡的宜枝河段实测资料对四种方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韩其为方法的床沙粗化级配和冲刷深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较客观地反映了叁峡水库下游河道的冲刷粗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耿旭[5](2016)在《叁峡水库下游河道冲刷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自2003年开始蓄水运用以来,上游大量泥沙被拦截在库中,枯水期下泄流量加大,汛期下泄流量减少,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破坏了下游河道水沙的相对平衡状态,致使下游河道发生冲刷下切,床沙级配粗化等。本文研究了叁峡水库下游河段河道演变特点及不同水库运行方式下宜枝河段的冲刷粗化现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纳如下:(1)分析了荆江河段河道水沙变化及河床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荆江河段2003-2014年各主要水文站的年径流量与多年(1955-2002年)均值差别不大,2003-2014年年均输沙量与多年(1955-2002年)输沙量均值相比,明显减少,减少幅度沿程递减,年均含沙量明显减小,减小幅度沿程递减;叁峡水库修建后2003-2014年叁口分流比明显变小,与1999~2002年相比,年均分流比由14%减小至12%,从月分流比来看,每年较大的分流比发生在5-10月,分流比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2002年10月~2014年10月,枝江河段、石首河段分别在枯水、平均、平滩、洪水河槽情形下冲淤量基本相当,沙市河段冲刷量稍小一些,公安河段冲刷量最小,监利河段在不同河槽情形下冲刷量差别较大,在洪水河槽下冲刷量是五个河段的最大值;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荆江纵向深泓以冲刷为主。(2)分析了叁峡水库下游宜昌至枝城2000-2013年断面和床沙级配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宜昌至枝城河段2010年以后断面形态已基本稳定,不再发生冲刷,床沙级配发生明显粗化。(3)总结了韩其为、何文社、秦荣昱及尹-杨四种方法并应用它们研究丹江口水库下游汉江黄家港至光化河段的冲刷粗化现象,结果表明,韩其为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冲刷深度及床沙粗化程度能够较好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冲刷粗化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研究宜昌至枝城河段冲刷粗化现象的可行性。(4)还原了叁峡水库蓄水后蓄水期坝址处的自然径流量,并计算了叁峡水库在1950-2013年按照原蓄水方案和不同蓄水时间及起蓄水位进行蓄水时水库蓄满率,结果表明:按原蓄水方案进行蓄水时,蓄满率仅为81.2%;当蓄水时间不迟于9月10日,起蓄水位不变时,水库蓄满率明显增加,为93.8%;若起蓄时间在9月20日之前,起蓄水位为150m时,蓄满率均能达到95.3%以上;当蓄水时间不迟于9月20日,起蓄水位不低于155-160m时,水库蓄满率均达到98.4%。综合考虑了水库的防洪安全和综合效益,推荐在起蓄水位为150m的前提下,在一般年份,蓄水时间可提前至9月10日,在预报入库来水偏多的年份,蓄水时间可推迟至9月20日的蓄水方式。(5)分析了1991-2000年叁峡水库上游朱沱站、武隆站及北碚站与宜昌站的日均流量相关性,得出了叁峡水库蓄水后还原水库非蓄水阶段宜昌站日均流量的关系式,并还原了宜昌站2003-2013年的日均流量;分析了叁峡水库在推荐的调度方式下宜枝河段的代表流量为55000m3/s。(6)当宜昌至枝城代表流量为55000m3/s时,与目前该河段相对稳定状态时沿程冲刷深度相比,还将继续发生冲刷,应用冲刷粗化模型对冲刷深度和床沙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极限冲刷深度最小的是距宜昌站下游6.0km的昌14断面,冲刷深度为0.84m;冲刷深度超过6m的断面分别是距宜昌站下游40.6km.43.0km、45.5km和48.6km的宜69断面、宜71断面、宜73断面和宜75断面,其中冲刷深度最小的是宜75断面,为6.75m,宜71和宜73断面冲刷斜切深度均为10.0m,是最大值;在代表流量下该河段的平均冲刷深度为4.56m,与目前河床相对稳定阶段的冲刷刷深度2.56m相比较,宜昌至枝城河段还将冲刷2.0m;此时宜昌至枝城河段河床继续粗化,河床级配与2010年的级配比较,床沙粗化现象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5-01)
李元[6](2016)在《水库下游沙卵石河床冲刷调整变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的修建,使得下泄水流含沙量明显减小,水流挟沙能力处于严重次饱和状态,导致下游河床冲刷发生很大变化,给防洪、航运、灌溉、生态与环境及岸线开发利用等均会带来影响。尽管许多学者对水库下游河床冲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沙卵石河床的冲刷调整机理仍不充分。因此本文分析了叁峡水库下游宜昌至杨家脑河段实测冲刷演变特点,并通过水槽试验,研究不同沙卵石河床组成条件下,床沙冲刷粗化过程中的床沙级配变化、床面形态调整、水流阻力变化,从而研究河床粗化调整对挟沙水流的反馈作用机制。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叁峡水库运用以来,宜昌至杨家脑河段整体表现为冲刷,水位下降、深泓下切、床沙粗化、阻力增大。初期河床冲刷主要集中在宜都河段;2008年后河段的主要冲刷带明显下移至枝江河段;2010年后宜昌河段、宜都河段冲刷越来越小,枝江河段则冲刷幅度增大。局部河段冲刷明显、水面线出现跌水、深泓下切显着;同时局部河段深泓也有淤高。芦家河浅滩经历了淤积扩展、冲刷萎缩、淤积向上游扩展、冲刷缩小、冲刷分裂的变化过程。(2)水槽试验表明。距离水库近的上游河段率先完成冲刷,水位下降、床面高程降低、沙卵石床沙级配中0.6-10mm床沙缺失而粗化,连续级配向不连续级配过渡;床沙组成直接影响最终冲刷后水位比降、冲刷深度、紊动强度、沙粒阻力,沙含量42%的试验组冲刷完成后的比降最大,沙含量55%的试验组冲刷程度最大,沙含量30%的试验组紊动强度、沙粒阻力最大;边滩的阻拦会抑制上游水位的下降,改变主流线摆动,影响河段冲刷状态。(3)在边滩头部流速最大、冲刷最显着,在边滩尾部末端出现狭长的淤积带,在边滩尾部、外缘有回流产生。因水流与床沙的相互作用,同一垂线紊动强度随相对水深的关系曲线近似“L”形;边滩形态影响紊动强度,边滩远处的紊动强度较大;下边滩的紊动强度平均值比上边滩的大。(4)沙粒阻力与断面平均流速正相关,与初始沙含量负相关,交错双边滩的沙粒阻力比单边滩的大。质量分形维数具有统计分形特征,可较好地描述床沙级配;质量分形维数与初始沙含量正相关;质量分形维数与平均流速、中值粒径负相关,交错双边滩的质量分形维数比单边滩小。沙粒阻力与中值粒径的比值与质量分形维数以指数形式正相关;提出了使用质量分形维数Dm、弗汝德数Fr、中值粒径d50计算沙粒阻力系数nb的公式mb=0.034(Dm1+0.3Fr2d50)1/6。(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6-05-01)
陈建国,周文浩,韩闪闪[7](2014)在《叁门峡水库水沙运动的若干规律——兼论水库溯源冲刷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浪底水库的合理运用对于延长水库寿命,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减淤、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与小浪底水库河谷地貌、水沙运动基本相似的叁门峡水库潼关以下库段和下游河道数十年的基本资料,分析了水库造床及冲淤形态、水库拦粗排细和水库泄空、溯源冲刷的特点,以及溯源冲刷本身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这些对于深化认识和科学制定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的运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王冬,李义天,邓金运,杨云平[8](2014)在《水库下游冲刷河道最低通航水位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受出库流量及河床冲刷两方面的影响,天然河流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计算方法不再适用。本文利用水库下游河床的渐进性调整原理,提出通过分析河段水位下降趋势、河床冲刷趋势及数学模型,量化水库下游冲刷河段枯期同流量下水位随蓄水时间变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由河段设计通航流量推求其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用此方法推求叁峡水库下游沙市-监利站未来某时期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对比数模成果及实测成果,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能较全面的确定枢纽下游冲刷河道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方法适用性强,结果合理。(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万占伟,安催花,闫朝晖[9](2012)在《小浪底水库对下游河道的冲刷效果及趋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效果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通过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黄河下游冲刷效果明显,至2010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19.4亿t,2 000 m3/s同流量水位下降1.6 m左右,下游河道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初的不足1 800 m3/s提高至4 000 m3/s;②在小浪底水库主要拦沙期的2008—2020年,下游河道基本不淤积,2020年以后下游河道快速回淤,在2028年左右回淤量达到建库前水平,届时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恢复的4 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将难以维持。建议尽早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争取在2025年前后建成生效。(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2年05期)
卢金友,黄悦,王军[10](2011)在《叁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水库泥沙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叁峡工程蓄水运用后的实测资料,简述叁峡库区泥沙淤积、坝下游河道冲刷,并与论证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叁峡工程蓄水运用8年,水库泥沙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等出现的情况尚在原预测范围之内,表明原预测的研究成果可行;本次实测与预测对比,在时间上略显短促,仍需今后观测并作进一步对比;今后应加强原型观测及有关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水库下游冲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4月22~26日,叁峡泥沙专家组组织开展了"叁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冲刷及其影响"查勘,长江航道局全程给予了配合,做好了组织与协调工作。本次查勘由叁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胡春宏院士领衔,泥沙专家组部分专家以及特邀专家参与,水利部叁峡工程管理司、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道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库下游冲刷论文参考文献
[1].董炳江,许全喜,袁晶,朱玲玲.近年来叁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强烈冲刷机理分析[J].泥沙研究.2019
[2]..叁峡泥沙专家组组织开展“叁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冲刷及其影响”查勘[J].中国水运.航道科技.2019
[3].张宝利,卢书慧,张治昊.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冲刷特征分析[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8
[4].耿旭,毛继新,陈绪坚.叁峡水库下游河道冲刷粗化研究[J].泥沙研究.2017
[5].耿旭.叁峡水库下游河道冲刷粗化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
[6].李元.水库下游沙卵石河床冲刷调整变化规律试验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6
[7].陈建国,周文浩,韩闪闪.叁门峡水库水沙运动的若干规律——兼论水库溯源冲刷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J].水利学报.2014
[8].王冬,李义天,邓金运,杨云平.水库下游冲刷河道最低通航水位确定方法[J].水力发电学报.2014
[9].万占伟,安催花,闫朝晖.小浪底水库对下游河道的冲刷效果及趋势预测[J].人民黄河.2012
[10].卢金友,黄悦,王军.叁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水库泥沙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