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致死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剂量,杀虫剂,效应,烟碱,生长发育,棉蚜,卵黄。
亚致死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管博文,卢延华,苏路路,李程程,荆学双[1](2019)在《亚致死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造血免疫功能远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4 Gy、6 Gy全身照射后6个月C57BL/6 J小鼠的造血和免疫等功能指标变化。方法对8~12周的C57BL/6 J小鼠分别进行4 Gy和6 Gy全身照射,照射6个月后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胸腺系数及脾系数、外周血及脾免疫细胞分型、脾T细胞p16表达水平。结果照射后6个月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计数仍然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小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周血细胞分类结果显示照射组小鼠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呈现细胞分化偏移现象。与对照组相比,6 Gy照射后6个月,胸腺系数明显降低(P<0. 05)。脾系数无差异。外周血流式分析,结果显示4 Gy、6 Gy照射后,B淋巴细胞、NK细胞仍然低于对照组,提示受照后6个月未完全恢复。受照组CD4比例高于对照组。CD8、单核细胞与对照组未见差异。脾免疫细胞进行流式分析,结果显示4 Gy和6 Gy照射后6个月,B220对于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均具极显着性差异(P<0. 01)。相比于对照组,6 Gy组脾T细胞p16表达有升高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亚致死剂量照射后6个月各项检测基本恢复,但是外周血分类中性粒持续升高,胸腺系数及外周血、脾B淋巴细胞比例仍低于对照组。提示可能有远期损伤。本项实验数据为中高剂量照射后造血免疫功能长期损伤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彭建红,李耀发,高占林,党志红,安静杰[2](2019)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拒食作用的差异,通过铷标记法、蜜露法以及两种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铷标记法和蜜露法测定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的拒食率均在80%以上,而对棉蚜的拒食率均在25%以下。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后麦长管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而棉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叁种方法测定结果一致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具有很强的拒食作用,而对棉蚜没有明显的拒食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贾冰[3](2019)在《寄主植物及叁氟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牧草盲蝽发育、繁殖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棉花和苜蓿等经济作物。本文主要就转换寄主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及2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亚致死剂量叁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牧草盲蝽内参基因的筛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8种供试寄主植物绿豆Vigna radiata、赤小豆Vigna ubellate 大豆Glycine max(yellow soybean cultivar)、黑豆Glycine max(black soybean cultivar)、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四季豆 Phaseolus vulgaris、苜蓿 Medicago Sativa 及玉米Zea mays,就寄主转换对牧草盲蝽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繁殖能力的影响,以及对牧草盲蝽成虫淀粉酶、海藻糖酶活性的研究,来综合判断牧草盲蝽对寄主转换的生理生化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牧草盲蝽成虫、若虫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同影响。苜蓿和四季豆对牧草盲蝽种群的适合度比较高,使用四季豆饲养牧草盲蝽,对其生长发育更具有促进作用。牧草盲蝽由四季豆转主寄生于苜蓿及棉花上,淀粉酶活性升高,转在玉米上活性基本不变;而寄主转换对海藻糖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2.评价叁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的亚致死效应,计算叁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的亚致死剂量LC5和LC25,研究亚致死剂量的叁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叁氟氯氰菊酯会导致牧草盲蝽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历期缩短,单雌产卵量减少,F1代若虫发育历期略有延长,存活率显着降低。3.选取选取α-微管蛋白基因(α-tubulin)、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激动蛋白基因(ACT)、延伸因子基因(EF)、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A基因(SDHA)、泛素基因(UBQ)、转录起始因子TFIID亚基基因(TAF)、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核糖体蛋白L32基因(RPL32)、TATA盒结合蛋白基因(TATA-box)10个基因为候选基因,对其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筛选出在不同条件下牧草盲蝽的最优内参基因或最优基因组。结果表明:BestKeeper、NormFinder、geNorm及RefFinder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成虫部位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RPL32、TAF、RPL32、RPL32;不同抗性成虫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RPL32、GST、RP、EF、L32、不同温度处理成虫的最优内参基因均为UBQ;不同性别成虫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TAF、SDHA、SDHA、SDHA不同杀虫剂处理成虫的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RPL32、EF、β-tubulin、β-tubulin;不同龄期牧草盲蝽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ACT、UBQTAF、TAF。上述不同六组的内参基因组合分别确定为:RPL32+TAF、RPL32+GST、UBQ+ACT+β-tubulin、SDHA+GST、β-tubulin+TAF+RPL32、TAF+GST+UBQ。(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孔利利,崔春利,张廷伟,彭怡,魏雪娟[4](2019)在《啶虫脒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采用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啶虫脒亚致死剂量(LC_(25)、LC_(15)、LC_5)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发现啶虫脒对豌豆蚜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2.751 mg/L。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均有显着影响。经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豌豆蚜若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成蚜期、成蚜产蚜天数、平均产蚜量和日平均产蚜量与对照相比明显缩短或降低,亚致死剂量越大差异越明显。表明了啶虫脒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4期)
张松,鲍海波,张建华,张懿熙,刘泽文[5](2019)在《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觅食和亲系识别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觅食和亲系识别能力的损害,重点观察通过个体交流传递杀虫剂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拟觅食情景,观察农药处理对日本弓背蚁觅食能力的影响;通过Y形管试验和EAG(electroantennography)试验,观察农药处理对亲系识别能力的影响;通过攻击行为试验,观察农药处理对异种蚂蚁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农药直接处理和通过个体交流获得的间接处理,均导致蚂蚁招募行为的丧失; 2种处理对同巢蚂蚁的识别能力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影响对异巢蚂蚁的识别能力;在对异种蚂蚁的攻击行为和巢穴保护方面,仅直接处理组出现显着影响。[结论]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可以直接影响日本弓背蚁的觅食和亲系识别能力;而且通过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农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传递给其他未直接接触到药剂的蚂蚁,从而影响日本弓背蚁的种群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蔚添添[6](2019)在《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影响意大利蜜蜂学习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通过授粉服务不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蜜蜂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胁迫下数量骤减,引发全球关注。其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广泛使用被认为是促使蜜蜂数量减少的因素之一。吡虫啉(imidaclorprid)是新烟碱类农药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农药种类,作用于蜜蜂脑部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引起蜜蜂嗅觉学习缺陷。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筛选相关功能基因,并利用qRT-PCR对功能基因进行时空表达分析,同时针对mrjp1对蜜蜂学习记忆行为的调控作用,采用RNAi技术进行基因功能验证。首次从分子机制角度探析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蜜蜂学习行为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选取蜜蜂在现实采集环境中可能接触到的吡虫啉剂量(20 ppb),研究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相同日龄蜜蜂学习行为的影响。蜜蜂在接触20 ppb吡虫啉长达11 d后,利用学习设备对蜜蜂进行气味联想性学习实验。结果表明,20 ppb吡虫啉虽对蜜蜂无致死毒性,但却使蜜蜂在第二次和第叁次学习中喙伸反应率极显着降低(P<0.01),即蜜蜂受吡虫啉胁迫后学习能力降低。2.利用RNA-Seq对吡虫啉处理后的蜜蜂和对照组蜜蜂的脑部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评估吡虫啉对蜜蜂学习能力的影响。吡虫啉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基因表达谱显示有131个基因差异表达(padj<0.05),其中有130个基因在吡虫啉处理组蜜蜂中下调表达。脑部下调基因主要涉及免疫基因、解毒基因以及抗氧化反应基因。GO富集表明长期接触吡虫啉引起的氧化应激可能导致蜜蜂脑部氧化还原反应失衡。KEGG通路富集表明吡虫啉处理组蜜蜂中光传导通路中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和Arrestin 2显着下调表达,IPA分析表明5个下调基因也可能参与调控蜜蜂的嗅觉学习行为。3.运用qRT-PCR对功能基因进行时空表达分析发现qRT-PCR和RNA-Seq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测序结果具有可靠性,并且其中有20个基因在处理组蜜蜂中显着下调(P<0.05或P<0.01)。进一步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通过下调蜜蜂脑部的免疫、解毒和化学感受器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蜜蜂受吡虫啉胁迫后表现出差强人意的嗅觉学习能力。4.转录组学分析表明major royal jelly protein 1(mrjp1)在吡虫啉处理组蜜蜂脑中显着下调。mrjp1在蜜蜂触角叶、视叶和蕈形体中均有表达,采用RNAi技术将mrjp1基因特异性沉默进一步验证mrjp1在蜜蜂嗅觉学习行为中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ds-mrjp1组与ds-egfp组学习行为差异显着(P<0.05),ds-mrjp1组蜜蜂的学习能力降低,但两组蜜蜂的2 h记忆无显着差异(P>0.05)。qRT-PCR结果同样表明学习能力降低的实验组对应的mrjp1表达水平也降低(P<0.05),进一步表明mrjp1基因调控蜜蜂学习行为。(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3-01)
杨晓霞,龚久平,张伟,张雪梅,朱金山[7](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指标的土壤亚致死剂量汞对蚯蚓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亚致死剂量(1.0、5.0、25.0 mg·kg~(-1))汞污染土壤中4周,以蚯蚓个体(致死率、体重增长率)及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为指标研究其对汞的动态毒性响应,并采用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A-DA)对暴露组及对照组的代谢物进行分类,进而识别潜在的标记物.结果表明,蚯蚓对汞的吸收尚未达到稳态,蚯蚓体内代谢物的响应依赖于暴露剂量及暴露时间.暴露1周时,蚯蚓体重略有增长但不显着;最低暴露剂量(1.0 mg·kg~(-1))导致蚯蚓体内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组氨酸、酪氨酸、5-氧脯氨酸、2-脱氧肌苷显着低于对照水平,柠檬酸、肌苷酸与腺苷在5.0、25.0 mg·kg~(-1)剂量下显着高于对照水平;暴露4周时,最高暴露剂量(25 mg·kg~(-1))显着抑制了蚯蚓的生长;汞添加组的蚯蚓体内谷氨酸、酪氨酸、马来酸、2-脱氧肌苷水平显着低于对照.上述代谢物对汞的动态变化表明它们可作为潜在生物标记物,用于诊断土壤汞污染.对代谢途径分析发现,1.0~25.0 mg·kg~(-1)汞即可破坏蚯蚓正常氨基酸代谢、叁羧酸循环,扰乱能量代谢,对蚯蚓产生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个体水平的受试终点,代谢组学指标比个体水平指标能更敏感地响应较低剂量汞,是土壤汞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诊断的有效指标.另外,本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汞污染的风险评估及相关环境标准的修订提供大量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昌燕,万正煌,焦春海,李莉,刘良军[8](2018)在《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阐明豆蚜发育及繁殖与亚致死剂量的关系。在(25±1)℃,光周期L∶D=16 h∶8 h,相对湿度(RH)70%~80%条件下,采用带叶浸虫法确定吡虫啉的亚致死剂量,通过叶碟饲养,记录其发育历期、产蚜量和寿命。结果表明,豆蚜经处理后,平均寿命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着短于对照,而LC_(20)和LC_(10)处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平均产蚜量表现为LC_(30)处理后显着低于对照组。LC_(10)、LC_(20)、LC_(30)处理豆蚜后,F_1代若虫和成虫期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但若蚜存活率均显着低于对照。表明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豆蚜后,对其寿命和繁殖力均起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3期)
王立,崔丽,王芹芹,王奇渊,芮昌辉[9](2018)在《氟啶虫胺腈的杀虫作用机理及亚致死剂量影响昆虫生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砜亚胺类杀虫剂如氟啶虫胺腈代表着一类新的杀虫剂,其表现出与新烟碱类等对乙酰胆碱酯酶(nAChRs)不同的作用方式及对其他药剂产生抗药性的刺吸式害虫优异仿效而被人们所关注。结合之前报道,本文综述了氟啶虫胺腈的杀虫作用机理及与其他杀虫剂的交叉抗性和抗性管理。同时综述了杀虫剂对昆虫生殖力、发育的影响和有关解毒酶的作用机制。阐述了卵黄原蛋白(Vg)及卵黄原受体蛋白(Vgr)对昆虫生殖力的影响。杀虫剂亚致死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应展开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李昭,郭圆,刘勇,王小平,朱智慧[10](2018)在《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两种蚜虫翅型、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翅型、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两种蚜虫的毒力,并计算了实验所需的亚致死浓度LC10;采用微虫笼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桃蚜和萝卜蚜翅型分化、发育和生殖的影响。【结果】在20℃下,烯啶虫胺延长了桃蚜的发育历期;噻虫啉显着增加了桃蚜的产仔数量。在25℃,噻虫啉显着降低萝卜蚜有翅蚜比例;噻虫啉、吡虫啉、阿维菌素和烯啶虫胺延长了萝卜蚜发育历期;噻虫啉、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嗪显着降低了萝卜蚜产仔数量。【结论】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发育历期及产仔数量均有影响,但仅对萝卜蚜的翅型比例产生影响,对桃蚜的翅型分化比例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亚致死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拒食作用的差异,通过铷标记法、蜜露法以及两种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铷标记法和蜜露法测定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的拒食率均在80%以上,而对棉蚜的拒食率均在25%以下。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后麦长管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而棉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叁种方法测定结果一致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具有很强的拒食作用,而对棉蚜没有明显的拒食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致死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1].管博文,卢延华,苏路路,李程程,荆学双.亚致死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造血免疫功能远期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9
[2].彭建红,李耀发,高占林,党志红,安静杰.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9
[3].贾冰.寄主植物及叁氟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牧草盲蝽发育、繁殖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孔利利,崔春利,张廷伟,彭怡,魏雪娟.啶虫脒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19
[5].张松,鲍海波,张建华,张懿熙,刘泽文.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觅食和亲系识别能力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6].蔚添添.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影响意大利蜜蜂学习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7].杨晓霞,龚久平,张伟,张雪梅,朱金山.基于代谢组学指标的土壤亚致死剂量汞对蚯蚓的毒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8].刘昌燕,万正煌,焦春海,李莉,刘良军.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8
[9].王立,崔丽,王芹芹,王奇渊,芮昌辉.氟啶虫胺腈的杀虫作用机理及亚致死剂量影响昆虫生殖的研究进展[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李昭,郭圆,刘勇,王小平,朱智慧.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两种蚜虫翅型、发育和生殖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