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王悦欣[1]2004年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曾以自身优秀的美学体系光照世界。然而进入近现代,中国画却呈现出僵化停滞的潜在危机。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中国画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在新的历史境遇坚守并创造与西方霸权文化同等的话语权,重建中国画艺术在全球格局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肯定,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着手现象剖析本质,力求从较系统的理论层次探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画面临的困境、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些思路。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前言部分介绍提出问题的宏观背景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谈百年中国画发展的融突历程。通过回顾百年中国画融突变革的发展历程,分析关系中国画前途的四次论争,廓清中国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缘起和来龙去脉,认识中国画升沉起伏的根源和动力。 第二章廓清全球化的新语境与中国画的新世纪思考。解读全球化概念的内涵,思考在新的语境下中国画的弊端和面临的困境,并指出了中国画改革的客观必然因素。 第叁章论证全球化视野中中国画的坚守与创新。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在于它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民族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 最后是结语:中国画面临新的挑战,也面对新机遇。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精神不倒,明天会更加辉煌。

钱亚兰[2]2016年在《艺术程式化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程式语言出现于各门类艺术形式之中,是艺术赖以发展的基本之法,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提炼才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形式。中国画的程式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嬗变形成一套完整的形式语言,是历代画家慢慢摸索研究出来的智慧结晶,历代程式语言之间存在继承与创新关系,符合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中国画的学习是以临摹程式语言为先,只有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程式技法,才能进一步发展与革新中国画。程式语言的继承与创新是推动中国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不可偏废。发展当代中国画的关键在于在程式语言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正确对待中国画的程式特征。中国画发展至现代开始爆发出各种对其发展方向的质疑,接踵而来的变革论争把中国画一次次推向风口浪尖,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语境背景下,中国画的改革迫在眉睫。程式是传统中国画凝练成抽象的语言形式,程式既是一门艺术的简要公式,亦是个人艺术风格的一种展示。中国画的程式语言主要体现在其线条、笔墨、章法及题材之中,经过历史的嬗变,发展至明清时期,中国画的程式语言到达巅峰时期,之后的中国画一直盘旋于“新瓶装旧酒”的模式里,或独自走上新、奇、特的发展道路,这都不利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程式对于中国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便于中国画的流传以及为后人模仿学习提供了捷径,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又限制着中国画的自然生长与发展。在传统中国画之中,程式特征的形成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社会制度与审美观念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的艺术形式,是区别于他国艺术之根本。程式语言并不是落后的模板、公式,而是艺术语言、技法的一种凝炼,能否推动艺术在不断根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关键取决于能否正确对待程式语言。西方艺术之中也含有程式语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曾对西方戏剧表演的程式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程式语言既有缺陷,又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程式语言要有选择的吸收与发展。中国画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的哲学文化之上,有相关的绘画理论作指导,中国画的发展具有一个文化脉络可言,程式语言就是寓于文脉之中发展而来,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断不能脱离了传统文化之命脉,不能丢失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也不能一味青睐中国画的程式语言,这样会造成风格、形式、技法语言陷入自我局限之中,落入无止境的重复传统之中。研究程式化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不仅可以对传统中国画的程式语言进行梳理与认知,而且还能正确的指导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与学理价值。

王希茹[3]2011年在《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中国画改革是近代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部分,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革命性延续。对这段时期中国画改革的评价,一直以来褒贬不一,本文立足以积极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同时也不乏客观的问题评价,希望藉此能较为确切地看待、认识这段不同寻常的绘画历史。中国画的发展、变化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迂不断变化,历经多个阶段的变化而得以成长。今天看来民国时期中国画变革也是转变阶段间的关联点,上一个阶段是清朝时期的审美观念、创作手法,而今天的审美观念、创作手法更为多样化,与清朝“文人画”的流行风格相比趋于多元化。本文在表述民国中国画的改革这一论题时,就意图表达近代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变化都是在民国时段中形成的。文章总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全盘西化的历史背景,以外来文化的输入为主要内容,分从传教士、留学潮和办学运动说起;第二部分是基于当时西化背景下的改革呼声,以出现年限早晚不同依次为凋敝说、改良说、革命说和折衷说;第叁部分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国画的改革状况,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主要变革地域述说,同时以观念变革、形式革新为切入点。其中观念的变革从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民族主义叁点入手,形式革新分从写实化、大众化、色彩化叁个方面论述;第四部分交代其改革价值,并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所在,以调动中西融合、促进转型和民族性缺失叁大块为主。

刘军平[4]2013年在《艺术与大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20世纪中外艺术的发展,以通俗性、平民性、日常性与流行性为特征的大众艺术逐渐成为主流。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不同国家有着特殊的转型与呈现方式。在“叁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中国,“艺术和大众”的变奏与不同阶段的历史主题相互呼应。其中,洪毅然的艺术思想极具典型性,其审美的大众化理论和公共参与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紧密地与“启蒙与救亡”、“权力话语与民众话语”、“民主化与多元化”等主题产生关联。洪毅然早年受“新文化运动”、杜威思想及普罗艺术思潮的影响。他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期间,已将研究视角逐渐转向艺术理论的探索。后来,他在抗战艺术批评与美学大讨论中,其美学思想因具有鲜明的大众化色彩而风格独具。在20世纪80年代艺术新思潮的背景下,他从通俗化的视角来研究公众艺术审美,为当代设计美学理论的建构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他对物质形态(包括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进行的研究,为探讨20世纪中国设计美学理论的演进提供了重要思路。同时,洪毅然从生活和实用的角度来研究艺术,为后技术美学阶段探讨设计艺术的理论问题提供了思想养料。洪毅然主张艺术创作态度的平民化。他从生活意识的传达出发来探讨艺术本质的核心问题;从西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角度将艺术创作推向民族与世界之间转换的辩证关系之中。洪毅然延续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倡大众的全民艺术美育,主张艺术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艺术接受方面,洪毅然广泛收集大量的民间语言材料,并着力研究大众的艺术审美习惯,从而形成了其“大众美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获得广泛的认可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美学界称为“大众美学的开拓者”。洪毅然的大众美学理论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一方面,它是20世纪中国在启蒙、救亡的主题下文艺大众化的延续;另一方面,它是大众生活美学向大众文化的过渡,一定程度上又可视为当代消费艺术的前兆。洪毅然在以视觉图像的形式传达艺术思想的同时,还对美术史论研究给予了持续而高度的关注。这种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特点体现了其学术研究的丰富性。总之,洪毅然主张“艺术走向大众”和提升大众艺术审美。在艺术与大众的双向互动中,消弭艺术上精英与大众的界限,从而实现艺术自由、平等的民主化进程。本文以洪毅然的艺术思想为个案,采取上、下篇的叙述模式,上篇重在艺术史与美学史的梳理,下篇重在对其艺术理论进行阐释。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全篇注重对一手文献材料和未刊稿的考察分析。笔者试图整合洪毅然的艺术理论体系,进而探索中国艺术大众化和公众艺术审美理论的发生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D]. 王悦欣. 河北大学. 2004

[2]. 艺术程式化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研究[D]. 钱亚兰. 湘潭大学. 2016

[3]. 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D]. 王希茹.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4]. 艺术与大众[D]. 刘军平. 中央美术学院. 2013

标签:;  ;  ;  ;  ;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