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后代论文_孙朝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性后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后代,产量,锈菌,多倍体,辣椒,唐菖蒲,落叶松。

无性后代论文文献综述

孙朝华[1](2017)在《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无性后代致病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树腐烂病是由黑腐皮壳属(Valsa spp.)引起的一种为害苹果树的枝干、果实等多个部位并对树体造成重大危害的病害之一。该病可使苹果树主干枯死,树势衰弱,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果园大量减产,果实品质严重下降,甚至毁园等现象。近年来该病在我国苹果产区普遍发生,给我国苹果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综合已有文献发现,关于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种类鉴定、无性型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生物学特性、是否可以形成无性后代及其在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流行中的作用以及其与无性型的关系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以上现存问题,采用单孢分离技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进行分离、其单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有性型单孢菌株的无性型后代与原无性型菌株间的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分离通过单孢分离共获得了16株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7d长满培养皿,菌落正面与背面均为乳白色,菌丝浓密,且连续培养30d未产生子实体。有性型单孢菌株具有致病力,且其致病力显着低于无性型菌株,在30d左右,有性型单孢菌株在离体枝条上形成了无性子实体。2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有性型单孢菌株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有性型单孢菌株均能在p H范围为3~9的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p H为6,酸性条件更适宜其菌丝生长。光照可以明显促进有性型单孢菌株菌丝的生长。有性型单孢菌株对各供试碳源利用程度基本相同,其对葡萄糖的利用程度最大,可为最佳碳源,其次是麦芽糖和乳糖。有性型单孢菌株可能存在较高效率的氮代谢途径,氮源种类对有性型单孢菌株的生长影响很大,对酵母膏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牛肉膏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次之,硫酸铵利用程度最低。3有性型单孢菌株无性后代培养性状观察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随机配对,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上,25℃暗培养不能形成子囊壳。部分组合在菌落交界处产生了黑色分生孢子器,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分生孢子角溢出,部分组合未产生分生孢子器且在菌落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苹果树腐烂菌有性型单孢菌株存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产生分生孢子器的数量显着高于ABA培养基,分生孢子成熟时间为14d。有性型单孢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单个或多个腔室,腔室之间的分界不明显,其无性后代的分生孢子相比原菌株分生孢子萌发力和致病力较弱。4苹果树腐烂病不同菌株潜育期的比较在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有性型单孢菌株无性后代的潜育期显着长于原无性型菌株的潜育期。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潜育期随保湿时间的延长而缩短,温度对苹果树腐烂病潜育期影响显着,在25℃时潜育期最短,苹果树腐烂病在嫩枝上潜育期最短,在光暗交替条件下(12h黑暗+12h光照)时潜育期最短。(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超,石瑛,唐宏亮,时启冬[2](2014)在《马铃薯杂种后代无性系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马铃薯产量性状的评价和育种技术实践提供参考,用延薯4号为母本,鲜食品种Chieftain、炸片品种Genesee和Andover为父本配置3个杂交组合,在黑龙江省讷河和哈尔滨种植无性二代材料,评价组合及杂种后代无性系的产量表现及产量构成情况。结果表明:组合1010(延薯4号×Genesee)、组合1011(延薯4号×Andover)的单株产量和结薯数量分别极显着、显着高于组合1009(延薯4号×Chieftain),各组合间的平均单薯重和商品薯率差异不显着。马铃薯产量性状讷河试点优于哈尔滨试点。优选单株产量>600g的无性系有17个,其中无性系1010-15和1010-33的产量潜力高,结薯数量偏多;无性系1009-21和1010-24的单株产量较高,结薯数量少,平均单薯重大,商品薯率高。17个优选无性系均可进一步评价,并将其优良特性在育种中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马娥姣,余仲东,胥生荣,杜婷[3](2014)在《落叶松—杨栅锈菌无性繁殖后代反应型及接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叶盘法对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混合菌系Hj的4个无性系菌株Hj1,Hj2,Hj3,Hj4进行反应型测定,结果证明4个菌株致病力一致,属于1个生理小种。4菌株夏孢子不同接种浓度和杨树互作结果表明,随着夏孢子接种浓度的增加,感病杨树品种健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Robusta’、杂交杨P.deltiodes×P.trichocarpa、波兰15号杨P.×euramericana cv.‘Polska 15A’、川杨P.×szechuanica和卜氏杨P.purdomii产生的夏孢子堆数量增加;免疫品种美洲黑杨P.deltiodes不感病。(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4年02期)

许兰珍,何永睿,彭爱红,雷天刚,刘小丰[4](2013)在《抗菌肽ShivaA基因在转基因柑橘无性繁殖后代中的遗传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明确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柑橘无性繁殖后代中的遗传稳定性及目标性状表现,本研究以转双价抗菌肽基因(Shiva A-cecropin B)纽荷尔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无性繁殖后代植株为材料,通过PCR扩增,Southern杂交和实时定量PCR检测,以及温室抗病性评价分析等,对抗菌肽Shiva A基因在转基因柑橘后代株系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抗菌肽Shiva A基因在转基因及其无性后代中能够稳定整合与表达。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Shiva A基因在无性繁殖后代基因组中为1个拷贝,而在T0代中为2个拷贝,由此推测T0代植株为混合嵌合体。定量PCR分析表明,Shiva A基因在T0代中的表达水平低于其无性繁殖后代。本研究中外源基因的表达与拷贝数的多少成负相关。研究结果为开展转基因柑橘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材料,积累了有效的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钱美玲[5](2013)在《胁迫引发的DNA甲基化在喜旱莲子草无性后代的继承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具有丰富表型可塑性以及对生境胁迫具有极强的忍受力和抵抗力的入侵种,然而入侵到中国的喜旱莲子草遗传背景却非常单一。大量的证据表明,植物快速响应胁迫、产生表型变异、甚至可以把变异稳定遗传给后代,都与表观遗传机制具有紧密的联系。DNA甲基化是植物响应胁迫的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的表达和转录子的调控具有重要的联系。对喜旱莲子草而言,有研究表明在水陆生境中喜旱莲子草会产生快速的非随机的DNA甲基化修饰,并在喜早莲子草生长过程中表现出器官和发育的特异性,但对于喜旱莲子草胁迫引发的DNA甲基化的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却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在同质园实验中选取喜旱莲子草昆明基因型与N26基因型两种基因型,对其第一代植株分别进行水淹,盐,水杨酸,茉莉酸胁迫处理,并通过根段和茎段无性克隆繁殖第二代,第二代中不施加任何胁迫处理。采取第一代和第二代所有个体的叶组织和茎组织进行MSAP分析,以此进行胁迫引发的DNA甲基化在喜旱莲子草后代的继承性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胁迫能引发喜旱莲子草DNA甲基化的变化,而且不同的胁迫引发的甲基化模式不同。在第一代中,不同胁迫组的昆明基因型的喜旱莲子草相对对照组都产生了明显的DNA甲基化变化水平的增高。经方差分析(ANOVA),第一代不同胁迫组产生的DNA甲基化变化的25个具体位点与对照组的相比具有显着的差异。2)胁迫引发的DNA甲基化变化至少部分能具有继承性,并且第一代出现的DNA甲基化模式在不同繁殖方式中具有不同的继承性。昆明基因型的无论是叶组织和茎组织均观察到约有50%左右的甲基化位点从第一代传递到不同繁殖方式的第二代。本研究发现,不管是茎组织还是叶组织,在以根段无性克隆繁殖的第二代,第一代出现的甲基化模式差异基本上全部“消失”,而以茎段繁殖的第二代的这种甲基化模式的差异还存在。3)不同的基因型的DNA甲基化变化对相同的胁迫刺激的响应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N26(粗茎)基因型在应对胁迫时产生的DNA甲基化效应并不显着。并且其第一代发生的甲基化变化基本上在第二代发生了回复,而昆明基因型应对胁迫发生了显着的DNA甲基化变化,并明显的传递给下一代。以上结果显示,胁迫能引发DNA甲基化变化,这种变化至少部分是可继承的。这种DNA甲基化变化并非随机变化,可以产生特异的甲基化模式,这种甲基化特意模式也具有继承性。虽然DNA甲基化只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喜旱莲子草在应对胁迫时与表观遗传机制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强调了表观遗传修饰可遗传性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且独立的角色。(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3-05-01)

韩耀祖,黄嘉鑫,徐永胜,车代弟[6](2013)在《唐菖蒲多倍体诱导及其后代无性系繁殖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菖蒲(Gladiolus hybrids Hort.)同源多倍体用秋水仙素诱导的最佳条件为用0.5 mg/L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其试管苗幼嫩顶芽3周,并接种于含0.5 mg/L 6-BA、0.1 mg/L NAA的芽分化培养基上。利用染色体计数法对诱导出的多倍体株系进行分析,并对后代无性系变异植株进行繁殖。结果表明,通过诱导方式产生的多倍体均为四倍体,染色体基数为2n=4x=60。(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李萍,陈方新,潘月敏,郭敏,孟超[7](2012)在《辣椒疫霉无性及有性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情况下,无性繁殖、杂交或是自交均会对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起到关键的作用。研究表明,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无性繁殖对于病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卵孢子是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寄主体外存活的主要繁殖体,但针对有性生殖对辣椒疫霉群体结构影响的调查甚少,关于辣椒疫霉无性及有性后代群体遗传的多态性比较尚未见报道。作者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辣椒疫霉的无性及有性后代4个群体的各30个菌株进行群体结构的分析,筛选出的5个随机引物对120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共获得71个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71个,达100%,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4~0.73。结果表明,有性群体的多样性明显高于无性群体。在无性和3个有性群体中,76.26%的遗传多样性是由群体内部,仅23.74%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各群体间的基因流为0.803 5,表明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很小;有性和无性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80 9,基因流为2.454 2,说明无性及有性群体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关系。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生殖方式对辣椒疫霉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0)

戚仁德,汪涛,李萍,丁建成,高智谋[8](2012)在《安徽省辣椒疫霉交配型的分布及在无性后代的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采自安徽省岳西、潜山、和县、合肥、寿县、淮南、阜南、亳州等不同地区的64株辣椒疫霉菌株的交配型,并用10μg/mL的甲霜灵处理A1交配型的菌株HN8和A2交配型的菌株HN3,分别获得抗性突变菌株HN8-Mrt和HN3-Mrt,进一步测定交配型在HN8、HN3及其抗性突变株游动孢子后代中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发现,供试菌株中A2交配型58株(占90.6%);A1交配型6株(占9.4%),未发现A0、A1A2和A1,A2交配型;A2交配型全省各地均有分布,A1交配型只出现在和县、淮南和阜南3地;HN8-Mrt与HN8、HN3-Mrt与HN3的交配型分别相同,各菌株单游动孢子后代的交配型均与其亲本分别相同。结果说明,辣椒疫霉交配型在安徽的分布呈不均等的态势,其中以A2型占绝对优势;用甲霜灵处理不会诱导辣椒疫霉交配型的变异,交配型在辣椒疫霉的游动孢子后代中能稳定遗传。(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烨军,徐奕鼎,方吴云,夏先江[9](2011)在《茶树无性系后代抗性生理因子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叁年生凫早二号新梢和迎霜、龙井43的留养秋梢茶树叶片为供试材料,通过对茶树无性系后代单株间抗性生理因子的差异分析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叶位变化,S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叶龄增加,增长幅度减缓,活性也渐趋于稳定,且茶树无性系后代单株间,SOD、POD、MDA和电导率的差异不显着,个别甚至达到了极不显着水平;对于试验时的取样部位,考虑到修剪、采摘、病虫害、光线、温度等因素影响,建议选用木质化部位的成熟叶叶片,以减少实验误差。(本文来源于《茶业通报》期刊2011年01期)

冉景松,顾洪如,沈益新,丁成龙,张霞[10](2010)在《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产量及植物学性状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象草N51在南京地区经短日照处理自交得到86个无性系,在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生长后测定产量及植物学性状,根据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3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86个无性系共聚为11类。同一类群的不同亚类群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以聚类分析所得的亚类为基本单元,以株高为分类指标,分蘖数和干物质产量为属性指标进一步分类,共分为高秆、中高和矮秆3种植株类型。对干物质产量和植物学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无性系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在控制株高的条件下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干物质产量与分蘖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无性后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马铃薯产量性状的评价和育种技术实践提供参考,用延薯4号为母本,鲜食品种Chieftain、炸片品种Genesee和Andover为父本配置3个杂交组合,在黑龙江省讷河和哈尔滨种植无性二代材料,评价组合及杂种后代无性系的产量表现及产量构成情况。结果表明:组合1010(延薯4号×Genesee)、组合1011(延薯4号×Andover)的单株产量和结薯数量分别极显着、显着高于组合1009(延薯4号×Chieftain),各组合间的平均单薯重和商品薯率差异不显着。马铃薯产量性状讷河试点优于哈尔滨试点。优选单株产量>600g的无性系有17个,其中无性系1010-15和1010-33的产量潜力高,结薯数量偏多;无性系1009-21和1010-24的单株产量较高,结薯数量少,平均单薯重大,商品薯率高。17个优选无性系均可进一步评价,并将其优良特性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性后代论文参考文献

[1].孙朝华.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无性后代致病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2].王超,石瑛,唐宏亮,时启冬.马铃薯杂种后代无性系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表现[J].贵州农业科学.2014

[3].马娥姣,余仲东,胥生荣,杜婷.落叶松—杨栅锈菌无性繁殖后代反应型及接种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4

[4].许兰珍,何永睿,彭爱红,雷天刚,刘小丰.抗菌肽ShivaA基因在转基因柑橘无性繁殖后代中的遗传与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

[5].钱美玲.胁迫引发的DNA甲基化在喜旱莲子草无性后代的继承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3

[6].韩耀祖,黄嘉鑫,徐永胜,车代弟.唐菖蒲多倍体诱导及其后代无性系繁殖与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3

[7].李萍,陈方新,潘月敏,郭敏,孟超.辣椒疫霉无性及有性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8].戚仁德,汪涛,李萍,丁建成,高智谋.安徽省辣椒疫霉交配型的分布及在无性后代的遗传[J].植物病理学报.2012

[9].王烨军,徐奕鼎,方吴云,夏先江.茶树无性系后代抗性生理因子的差异研究[J].茶业通报.2011

[10].冉景松,顾洪如,沈益新,丁成龙,张霞.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产量及植物学性状聚类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杏异后代与原种无性后代的芳别一1酉己对菌株的菌丝融合带Fig.3一1HyP...1 YM9 和 D16、D59 无性后代形成引物扩增野生型菌株的电泳结果龙眼胚珠形态(×40)恢复系的诱导及其嫁接变异性状的遗...

标签:;  ;  ;  ;  ;  ;  ;  

无性后代论文_孙朝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