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考课标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代,官员,考课,考词
考课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霍存福[1](2015)在《从考词、考事看唐代官员的考课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考课令》规定对官员考课的内容及程序;唐律也有惩治考课时考、校不实的专门条款,但那只是制度。唐代考课的考词,野史笔记中较多存留,正史也有记载。同时,反映唐代考课情况的考课实例,简略提到官员的考课等级及事迹梗概,正史、野史都有一定程度的记载。此外,唐代官员个人及相关机构尤其是考功司,先后提出考课制度实施的许多建议和意见。将考词与考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唐代《考课令》及唐律考课条文的实施情况,及官场的实际状态。考词、考事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研究当时行政、执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年04期)
王东洋[2](2011)在《中国古代“品行”考课标准的确立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课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其中"品行"标准的确立经历了较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考绩仅重视官员的政绩而轻视其品行;秦汉虽出现注重官员品行的萌芽,但品行尚未被正式纳入考课标准;魏晋借助九品中正制的平台和法律儒家化的背景而逐渐将品行纳入考课标准。品性考课标准的确立,反映了儒法两家的考课思想及其标准由冲突走向融合,彰显了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略出现新变化。(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1年05期)
何亚妹[3](2011)在《浅析唐县官常考制度的考课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唐王朝在200余年的统治中,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地方县官考课制度,分为定期常考制度和不定期巡考制度。在常考中,考课标准虽能因时而异,但仍然是以经济指标为首要标准给县官定考绩级别,故造成考课偏重政绩而轻视德行方面。(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1年14期)
王东洋[4](2009)在《魏晋南北朝官员考课的政绩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考课的政绩标准是由所居官位职责决定的,集中表现为官员履行职务的能力及其效果。地方长官的政绩标准主要表现为农桑生产、赋税征收、户口、垦田、社会治安、荐举人才等。政绩标准可以通过数字化展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王东洋[5](2008)在《魏晋南北朝“年劳”考课标准的确立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考课标准发生重大变化,而年劳标准的确立是其重要表现。年劳标准虽与政绩、品行标准有一定的矛盾性,但因能够适应官僚政治的运转,叁者逐渐融合,对唐代考课标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考课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课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其中"品行"标准的确立经历了较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考绩仅重视官员的政绩而轻视其品行;秦汉虽出现注重官员品行的萌芽,但品行尚未被正式纳入考课标准;魏晋借助九品中正制的平台和法律儒家化的背景而逐渐将品行纳入考课标准。品性考课标准的确立,反映了儒法两家的考课思想及其标准由冲突走向融合,彰显了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略出现新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考课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1].霍存福.从考词、考事看唐代官员的考课标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
[2].王东洋.中国古代“品行”考课标准的确立及影响[J].北方论丛.2011
[3].何亚妹.浅析唐县官常考制度的考课标准[J].传承.2011
[4].王东洋.魏晋南北朝官员考课的政绩标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
[5].王东洋.魏晋南北朝“年劳”考课标准的确立及其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