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冲绳海槽北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冲绳,黑潮,沉积物,东亚,海平面,柱状,天然气。
冲绳海槽北部论文文献综述
徐烨,常凤鸣,李铁刚,赵松,崔亦鹍[1](2019)在《中全新世冲绳海槽北部的水文气候变化:浮游有孔虫群落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东北部的浮游有孔虫群落结构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暖流的显着影响。对冲绳海槽北部NOKT-3岩芯178个样品中浮游有孔虫的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壳径大于150μm的种属28种。其中,低温低盐种Globigerina quinqueloba的百分含量在中全新世早期波动剧烈,而中晚期呈逐渐下降趋势。G.quinqueloba是长江冲淡水指示种,长江冲淡水的强弱受到东亚夏季风降雨的控制。因此,据6330aBP以来G.quinqueloba含量的变化将中全新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量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6330~4950aBP降雨较强,为全新世适宜期;(2)4950~4600aBP期间降雨开始减少,全新世适宜期结束;(3)4600~3890aBP间降雨量明显降低,气候显着变干。降雨量这一变化过程的机制可能是全新世早期以来北半球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小,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季风前缘锋面逐渐向东南方向退缩,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全新世降雨量逐渐降低。此外,黑潮指示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的变化显示,中全新世早期6330~5100aBP期间,黑潮比较强,对冲绳海槽的影响持续而强劲;中全新世晚期5100~4000aBP P.obliquiloculata含量显着降低,对应着P.obliquiloculata极小值事件(PME),表明中全新世晚期PME发生时区域气候并没有明显变冷,且海槽北部的PME事件也无法用赤道太平洋长期的类El Ni1o状态来解释。(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黄鑫,陈法锦,祁雅莉,侯庆华,陈清香[2](2018)在《冲绳海槽北部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对热液活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冲绳海槽北部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样品中正烷烃显示出明显的双峰分布,其中高分子正烷烃显示出明显的奇数碳优势;低分子的正烷烃显示出偶数碳优势,其丰度最大值位于C16和C18处。该柱状沉积物中120~140cm层样品(样品S10-7)中沥青、正烷烃以及脂肪酸的含量都要远高于其他层位样品,且该层位样品中正十八烷酸质量比(16.915μg/g)要高于其他层位样品1~2个数量级。S10-7样品中3个成熟度参数也高于其他样品,预示该层位样品受到明显的热蚀变。S10-7样品中有机质的分布和组成情况预示该柱状沉积物样品周围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热液区。本研究旨在揭示该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同时评估该区热液活动的可能性。本研究的开展可为该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及热液活动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徐烨[3](2018)在《末次盛冰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水文条件的快速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对冲绳海槽北部PC-1和NOKT-3岩芯的浮游有孔虫属种鉴定统计、Mg/Ca和氧同位素分析等,重建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区域表层海水温盐的变化,识别出了LGM以来的千年尺度气候事件,揭示了LGM以来黑潮强度的变化,分析了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与冰芯、东亚夏季风及热带太平洋记录对比,探讨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对北半球高纬气候的响应过程和机制。浮游有孔虫G.ruber Mg/Ca古温度和氧同位素(δ~(18)O)记录显示,LGM 24.3ka 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记录了包括H2事件、H1事件、B/A暖期、YD事件和8.2 ka冷事件等北大西洋典型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事件,说明了西太边缘海环境条件与北半球高纬气候变化间的密切相关性。据6330 a BP以来长江冲淡水指示种G.quinqueloba含量的变化将中全新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量变化划分为叁个阶段:(1)6330-4950 a BP之间降雨较强,为全新世适宜期;(2)4950-4600 a BP期间降雨开始减少,全新世适宜期结束;(3)4600-3890 a BP间降雨量明显降低,气候显着变干。降雨量这一变化过程的机制可能是全新世早期以来北半球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小,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季风前缘锋面逐渐向东南方向退缩,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全新世降雨量逐渐降低。浮游有孔虫特征种含量、表层海水温度及盐度记录指示,LGM时期黑潮主流轴并没有移出冲绳海槽,但其强度显着减弱。冰消期~15 ka BP开始,海平面上升,黑潮增强,且在全新世早期进一步增强。全新世中晚期~8 ka BP以来,黑潮强度波动剧烈,可能是受热带ENSO活动的影响。中全新世晚期5-3 ka BP间,发生P.obliquiloculata极小值事件(PME),但气候变冷导致的黑潮减弱以及赤道太平洋长期类El Ni?o状态都不足以解释区域PME发生的原因。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受包括海平面、古河流和长江冲淡水以及黑潮强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末次盛冰期(~24.3-18 ka BP),海平面降低导致古长江和古黄河河口更靠近冲绳海槽,大量淡水输入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盐度显着降低且保持基本稳定。H1事件期间(~18-15 ka BP)古河流输入的淡水依然显着影响着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导致这一时期表层海水盐度依然较低。B/A暖期(~15-12.7 ka BP)表层海水盐度较高,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导致古河流的淡水输入量减弱。YD事件期间(~12.7-11.7 ka BP),海平面已相当高,古河流输入的淡水对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盐度的影响很弱;同时,东亚夏季风在此时期又明显减弱,导致YD事件发生时表层海水盐度相对较高。全新世早期~11.7-6 ka BP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盐度波动剧烈,可能是受增强的黑潮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影响。~6 ka BP以来,在东亚夏季风的控制下,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盐度较低且基本保持稳定。对比北极冰芯和东亚夏季风记录,发现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水文条件的变化与二者基本一致,但也存在部分差异,如:海槽北部的表层水文变化滞后于北极冰芯和东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海槽北部水文对北半球高纬气候的响应幅度不同。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北半球高纬千年尺度事件通过大气重组迅速影响东亚夏季风的强度,但通过温盐环流影响热带海区和西太边缘海的表层海水温度。此外,温室气体对冰川-大气-海洋各气候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赵德博[4](2017)在《40万年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演化史及其环境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IODP346航次于冲绳海槽北部所钻取的U1428和U1429站两个长钻孔岩芯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沉积矿物(碎屑矿物、单矿物以及粘土矿物)分析及沉积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常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中更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输入演化历史及其控制机制,重建了东亚东部边缘海尤其是浙闽隆起带的演化,建立了黑潮强度演化指标,并且探讨了黑潮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与日本九州岛。其中黄河沉积物输入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低海平面时期由于陆架出露,黄河古河道在陆架上发育,使得大量的沉积物被搬运到海槽,高海面时期河口后退,加上黑潮的屏障作用,使得沉积物输入量大大减少。九州岛粗粒级沉积物输入主要受到季风降水的影响,全新世增强的夏季风降水使得九州岛粗粒级物质向海槽北部输入增多。九州岛粘土粒级沉积物输入则受到黑潮强度变化的控制,黑潮强度增强,对于九州岛粘土粒级沉积物的阻挡作用则增强,从而使其难以被搬运到海槽北部而输入量降低,反之则升高。根据九州岛粘土粒级沉积物输入建立了34 ka以来的黑潮强度演化指标,发现黑潮强度与末次冰期快速气候变化事件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文章进而讨论了黑潮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千年尺度上,当太平洋区域发生类厄尔尼诺过程时,黑潮强度减弱,导致低纬西太平洋区域的热量不能被有效地输送到北半球高纬度区域。此时,增强的哈德雷环流通过大气将热量向北运输,热量传输到西风带影响区域时,便被向东输送到北美区域,从而造成了冰盖的溶化,大量淡水注入北大西洋使得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减弱或被阻断,进而使全球气候发生变化。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研究区来自黄河的沉积物在末次冰期的化学风化程度要高于现代黄河沉积物。其控制因素主要为沉积物物源的变化,全新世相对增多的低化学风化程度的黄河上游物质被输送到冲绳海槽北部,使得该阶段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降低。此外,冰期沉积物在陆架上的再次风化也可能对该现象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冰期出露的陆架使得沉积物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接受风化,而陆架区可观的降水量为沉积物风化提供了另一个必要条件。此外,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的沉积物再悬浮及搬运沉积作用可以使先前被风化过的物质被输送到研究区,同样可以使冰期的物质化学风化程度增大。千年尺度上,低海面且海平面相对稳定时期,沉积物化学风化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陆架区早期沉积的沉积物被再次悬浮搬运到海槽沉积下来,使得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增大。物源示踪结果显示,约40万年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与九州岛沉积物的混合。其中九州岛粘土粒级沉积物输入则主要受到黑潮强度的控制,黑潮强度增强,九州岛粘土粒级物质输入量减少。反之则升高。据此建立了约40万年以来的黑潮强度演化指标。黑潮指标显示,在长时间尺度和轨道尺度上,黑潮具有与ENSO和东亚夏季风相同的周期,分别为62 ka和21 ka周期。黑潮强度在424?370 ka、260?160 ka及60?0 ka与东亚夏季风演化有很好的相关性,表现为夏季风增强,黑潮强度增强,反之则相反。在370?260 ka和160?60 ka,黑潮与ENSO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现为当赤道太平洋区域更加趋于类厄尔尼诺过程的阶段,黑潮强度减弱,而在趋于类拉尼娜的阶段,黑潮强度则增强。长时间尺度上,黄河粘土粒级沉积物输入主要受冬季风演化的控制。424?100ka期间,冬季风逐渐增强,使得冬季风暴更容易突破黑潮水的屏障作用,将更多的黄河物质向海槽输运。100 ka以来,冬季风减弱导致黄河物质穿过黑潮屏障的能力减弱,使得更多的黄河沉积物被阻挡在陆架上,难以向海槽输运,从而导致输入量减少。冰期-间冰期尺度上,黄河沉积物输入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表现为低海面时期高的黄河物质输入量,高海平面时期则相反。U1428站位底部的巨厚砂层顶部年龄约为424 ka,物源示踪结果显示砂质沉积物及其中的夹层细粒级物质都主要来自于黄河,表明在424 ka之前黄河物质已经可以影响到冲绳海槽北部。424 ka处的粗-细粒级沉积物转变记录了浙闽隆起带大规模下沉。424 ka之前,由于浙闽隆起带的阻挡,黄东海陆架区发育大规模的河流相以及湖相地层,黄河口靠近冲绳海槽北部,导致陆架上的较粗的河流相和陆相沉积物被输送到海槽。424 ka以后,浙闽隆起带下沉,黄东海发生大规模海侵,黄河口后退,此后向海槽输入细粒级沉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11-01)
朱志敏,杨克红[5](2015)在《冲绳海槽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对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海冲绳海槽是一个年轻弧后盆地,发育高沉积速率、富有机质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其高热流值和多构造裂隙环境有利于烃类转化和运移,适合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相关地质构造分析、底层水温实测以及地球物理调查等工作表明,冲绳海槽具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范德江和杨作升,2004;方银霞等,2005;陈建文,2014)。相对于在海槽中部和南部发现了反映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BSR(拟海底反射层)地震反射特征(唐勇等,2003;2005),冲绳海槽北部缺乏天然气水合物的详细实测研究资料。(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朱爱美,石学法,邹建军,吴永华,张辉[6](2015)在《8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物源及沉积通量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CSH1岩心131个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进行分析,恢复了冲绳海槽北部88k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及古环境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88ka以来稀土元素含量发生了剧烈的波动,范围为111~171.3μg/g(均值为130.9μg/g),高值出现在MIS2期,低值主要出现在MIS1期。在MIS4期存在显着的Ce负异常,这与底层水体通风减弱相关。物源分析表明,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存在火山碎屑的贡献,MIS2—MIS5a期以陆源碎屑为主。在MIS2期与MIS4期及末次冰消期早期和晚期沉积物来源存在显着的差异。海平面与东亚夏季风是控制冲绳海槽北部陆源碎屑物质累积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5期)
朱爱美,石学法,邹建军,张辉,吴永华[7](2015)在《8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古环境演化: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CSH1岩心全样沉积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过去88ka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成分、水动力条件及陆源碎屑物质源区风化历史。冲绳海槽北部碎屑沉积物母岩主要以长英质为主,在MIS 1期沉积物存在大量火山源物质。过去88ka,沉积物源区风化程度较弱,但是自冰消期以来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沉积物Zr/Nb比值表明在MIS 1期和MIS 5.1期水动力较为强烈,这与黑潮增强的时间一致,可能是指示黑潮强度的一个指标。冲绳海槽北部陆坡沉积物陆源碎屑贡献在低海平面时期显着增加,而在MIS 1和MIS 5.1期生源贡献显着增加。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成分变化明显受到黑潮和入海径流的调节,实际上受海平面和东亚季风的制约。(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江书龙[8](2015)在《冲绳海槽北部HOBAB-S5岩芯柱沉积物物质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冲绳海槽作为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过渡带,因为其具有十分特殊的沉积环境,同时也由于其构造环境的独特性,并且因为黑潮主流的经过对其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一直以来,冲绳海槽都是中外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区域。本次研究对冲绳海槽北部沉积HOBAB-S5岩心柱进行了干容重含和水量的测定及分析,粒度测试及分析,粘土矿物的测试与分析以及粘土粒级微量元素的测试与分析。粒度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HOBAB-S5沉积岩心柱的粒度垂向上的总体变化比较均一,含量以细颗粒的粘土和粉砂质为主,但是在不同层段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底部层段的平均粒径相对较粗,说明在底部,沉积环境相对还是比较复杂的。通过粘土矿物的测试分析显示,伊利石含量最高,蒙皂石的含量次之,绿泥石和高岭石的含量明显低于前两者的含量;粘土矿物研究表明中国东部河流长江与黄河的入海物质是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的主要来源,而台湾的东西部河流入海物质对海槽沉积物的影响很弱。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长江黄河物质是海槽沉积物主要来源。稀土元素研究显示,稀土元素总含等量的平均值为133.44,LREE/HREE平均值为10.05,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含量明显地高于重稀土元素含量,反映出在稀土元素总量中,轻稀土元素的贡献量远高于重稀土元素,而在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研究中,若轻稀土元素富集,则说明沉积物具有明显的陆源特征。通过DF判别函数表明,沉积物的来源与黄河沉积物关系更为密切。(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姜韬[9](2015)在《冲绳海槽北部S9柱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柱状样S9进行AMS14C测年、含水量、粒度、有机碳氮、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获得了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北部高分辨率的沉积学记录。从粒度方面讨论了千年尺度和百年尺度S9柱沉积物反应的古环境信息,从有机碳氮和碳同位素数据方面讨论了S9柱沉积物物源信息和古气候信息,从微量元素方面讨论了S9柱沉积物来源信息。结果显示,千年尺度上,S9柱粒度组成呈现明显的两段式变化特征:10.5~8.0 ka B.P.,平均粒径逐渐变粗并达到最高值、粉砂含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高值;8000~1000a B.P.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递减的趋势,粘土含量相对增加。S9柱粒度千年尺度上变化与区域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显示了海平面对区域物质输运的控制作用。7.5 ka B.P.以来,海平面趋于稳定,粒度特征呈现出百年尺度上波动。S9柱粒度变化参数与源区指示季风降雨量石笋记录的δ18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7.5 ka B.P.以来持续减小的平均粒径对应于持续减弱的区域夏季风降雨。此外,S9柱记录了多期粒度显着变细的百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对应了区域季风降雨的减少时期。根据有机碳氮和碳同位素的数据,S9沉积物柱状样的有机质以海相输入为主,有机碳氮和碳同位素数据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百年尺度的气候事件。根据S9沉积物柱状样的微量元素分析,可以判断其稀土元素基本来源于长江和黄河。S9柱粒度、有机碳氮、碳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组成信息揭示了全新世以来长江黄河物源、区域海平面变化及季风降雨的强弱对冲绳海槽沉积物组成的影响,同时也为利用海洋沉积物沉积特性来重建古气候等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5-05-01)
徐兆凯,常凤鸣,李铁刚,南青云,蒋富清[10](2012)在《24ka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来源的高分辨率常量元素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北部24ka来柱状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物源和古环境指示意义,对PC-1孔进行了402个常量元素和粒度及344个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其平均样品分辨率高达百年时间尺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3段式垂向变化特征,并记录到了7.3和12.7cal.kaBP时的两次火山事件;物源判别图解及R型因子分析则揭示出主要氧化物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附近陆源物质输入,而热液活动和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及火山物质的影响较小。特别是不同陆源物质对研究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与海平面波动及对马暖流形成演化间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但期间的典型古气候事件却并未明显改变沉积物中的陆源物质组成,从而为揭示24ka来冲绳海槽北部地区陆源物质输入演化历史,及其主要控制因素提供了新的高分辨率资料。(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2年04期)
冲绳海槽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冲绳海槽北部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样品中正烷烃显示出明显的双峰分布,其中高分子正烷烃显示出明显的奇数碳优势;低分子的正烷烃显示出偶数碳优势,其丰度最大值位于C16和C18处。该柱状沉积物中120~140cm层样品(样品S10-7)中沥青、正烷烃以及脂肪酸的含量都要远高于其他层位样品,且该层位样品中正十八烷酸质量比(16.915μg/g)要高于其他层位样品1~2个数量级。S10-7样品中3个成熟度参数也高于其他样品,预示该层位样品受到明显的热蚀变。S10-7样品中有机质的分布和组成情况预示该柱状沉积物样品周围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热液区。本研究旨在揭示该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同时评估该区热液活动的可能性。本研究的开展可为该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及热液活动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绳海槽北部论文参考文献
[1].徐烨,常凤鸣,李铁刚,赵松,崔亦鹍.中全新世冲绳海槽北部的水文气候变化:浮游有孔虫群落证据[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2].黄鑫,陈法锦,祁雅莉,侯庆华,陈清香.冲绳海槽北部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对热液活动的指示[J].海洋科学.2018
[3].徐烨.末次盛冰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水文条件的快速变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4].赵德博.40万年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演化史及其环境响应[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5].朱志敏,杨克红.冲绳海槽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对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的指示[J].矿物学报.2015
[6].朱爱美,石学法,邹建军,吴永华,张辉.8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物源及沉积通量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7].朱爱美,石学法,邹建军,张辉,吴永华.8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古环境演化: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J].海洋学报.2015
[8].江书龙.冲绳海槽北部HOBAB-S5岩芯柱沉积物物质来源[D].东华理工大学.2015
[9].姜韬.冲绳海槽北部S9柱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
[10].徐兆凯,常凤鸣,李铁刚,南青云,蒋富清.24ka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来源的高分辨率常量元素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