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郭毅[1]2008年在《中国残疾人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歧视,是当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形形色色的歧视屡见不鲜,给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权益造成了巨大损害。在所有遭受就业歧视的群体中,笔者选取了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我国学者历来偏重于研究性别和户籍歧视,而对基于残疾的就业歧视关注甚少。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事业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消除歧视,才能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益,促进两个社会的实现。文章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大体遵循了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文章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残疾人就业中所遭遇歧视的现象,分别以残疾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作为支撑,结合了相关案例,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说明残疾人所受到的就业歧视;第二部分围绕残疾人就业被歧视的原因展开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个人偏见、成本收益考虑和歧视者为歧视行为付出代价过低等是残疾人被歧视的主要原因;第叁部分详细分析了歧视带来的消极后果,指出歧视无论给残疾人及其家庭、劳动力市场、社会以及政府,均造成了重大损失;最后一部分则是笔者对解决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受歧视问题所作出的探讨。该部分首先反思了我国治理就业歧视方面的不足,继而盘点了国外反就业歧视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政府必须加强对市场失灵领域的干预,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关措施。

咸星兰[2]2016年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在收入分配的过程当中,"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逐步地成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一直对在城市的就业和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然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多元分割的状态下,他们在城市当中实际的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要远低于其本来的预期。这就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落差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原因之一。用人单位招不到工人,不仅阻碍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也会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产生不利的影响。想要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就需要从解决处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与收入问题入手。本研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分割作为分析的切入点,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差距是多少?其中有多少是由于不平等因素造成的?城乡、行业、区域分割是否会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就业歧视和收入不平等?有哪些对策可以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和收入不平等问题?本文根据CHIP即中国国家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为资料,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利用明瑟工资方程、多元回归以及收入分解的方法,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就业获得同城市居民进行比较,分析其受到就业歧视和收入不平等待遇的原因和程度,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给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数量和提升其收入水平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显示:1.不管是群体间还是内部各员工之间均有着收入差距,通过个体禀赋间差异理论能够很好解释产生差异的部分原因,其他结果指出该差异主要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女性劳动力所遭受的就业歧视造成的。2.在职业获得方面,与城镇市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高收入行业中专业技术人才和办事人才两种职位受到存在歧视。但是在单位管理者、仪器操作者和商业服务者将受到反向歧视(经济市场高估当地居民劳动力价值高估),这意味着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群中,拥有当地身份证明的居民能够得到各种制度或者经济上的政策优惠。此外,在职业中,农民工受到待遇正从直接歧视向间接歧视转变,受到各种间接不平等、不公平政策对待。女性劳动力在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叁类职业的获得上均存在歧视,而在商业服务业人员职业的获得上城镇市民中的女性劳动力有着反向歧视(经济市场高估男性劳动力市场价值)。在专业技术员工和普通员工职位的员工受到上两个群体中的女性劳动力均存在歧视。3.在行业进入方面,与城镇市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中等工资水平职业进入方面受到某种程度歧视,而在制造业、建筑业和咨询行业等第一类行业和卫生文教事业、科研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第叁类行业的进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则存在反向歧视(市场对城市居民劳动力价值高估)。性别歧视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劳动者在低收入职业的进入方面经常受到歧视。在中等收入职业的进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女性劳动力普遍受到歧视。在高工资行业的进入上,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男性相比,女性劳动力存在反向歧视(市场对男性劳动力价值高估)。4.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存在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高。当地市场经济水平高,表明当地教育回报率程度相应较高,然而教育回报率的不公平造成新生代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接受培训技术也存在差距,进而拉大收入差距。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在各个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受到歧视,但农民工收入方面遭到歧视与所处经济市场环境的关系并不大。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1区(北京、天津、上海)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歧视程度较深,经济发展欠发达的3区(中西部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歧视包含内容较多。此外,两个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方面存在歧视并不具普遍性。5.从行业层面分析,在制造业、建筑业领域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在科教文卫、政府单位部门差异较小。在有关劳动密集型、劳动强毒性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的收入歧视相抵较低。从新生代农民工歧视的职业分布分析,在金融保险行业工资歧视非常严重;在科教文卫、交通输运领域收入歧视问题必须重视;政府单位收入歧视较低;餐饮服务业收入歧视较大;在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收入歧视相对较低。6.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歧视职位层面分析,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职位存在严重收入歧视,并且在职位晋升方便同样不公平;在金融保险、交通输运、邮电通信职位方面,收入歧视普遍存在,但职位晋升较为公平;在建筑业、制造业等同类型行业中收入歧视基本不存在,但职位晋升方面存在严重偏差;在科教文卫、政府单位等行业,收入歧视和职位晋升歧视较低。最后,本文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收入不平等的对策建议。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和收入的不平等的基础,就是在制度上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户籍等制度化和社会化因素均是限制这劳动力自由流动、造成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是导致户籍歧视根本原因。所以,必须深化户籍体制、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完善,打造城乡区域一体化、公平公正、高质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将人口就业与户籍脱离,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岗位、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等各种权益,降低甚至消除人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户籍歧视。同时,降低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发展非正规就业,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与就业数量质量的提高;出台反就业歧视法规,以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结构,以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推进城市福利体制改革,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以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钱雪[3]2016年在《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上升以及社会上对女性就业者的偏见等原因,女性就业数量虽有提高却仍然低于男性,而我国从建国初期就非常重视男女平等问题,为此也颁布了各种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但事实上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发挥它们的全部作用,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依然存在,而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消除女性就业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成为了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监督机构的弱化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性别意识缺失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公共政策的角度,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有关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发现政策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以及国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运行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为后文的论述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的阐述,这部分主要对论文中几个重要概念和理论的阐释,只有清晰的界定概念和理论才会为后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因此这部分即是承上启下,又贯穿全文。第叁部分是我国现有女性平等就业的政策分析,本文以公共政策的角度归纳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有对法律法规的深入了解才能知道目前我国政策的盲点和优势,这些都是为后文的论述埋下伏笔。第四部分是关于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对于实现女性平等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只有了解到我们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有根据性的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便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根源,实现女性平等就业。第五部分是实现女性平等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建议,经过对西方国家的政策分析和阐述,找到他们政策的成功之处,然后实事求是的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公共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以便实现男女平等就业的目标。本文从我国现有的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公共政策入手,运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揭示出我国现有就业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找到就业政策之所以不断的制定但是仍然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本文认为我国政策之所以没有起到应有效果的原因在于,政策的不完善、执法监督的不到位、以及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性别意识缺失等问题,并为此提出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期早日消除女性就业歧视,实现女性平等就业。

邹洁波[4]2008年在《我国反就业歧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现象。就业歧视降低了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剥夺和损害了部分劳动者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和权利。许多国家都在对其进行研究,以找出行之有效的反就业歧视措施。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劳动力经济学中的就业歧视问题给予了深度的关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有关就业歧视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我国有关就业歧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是结合外国就业歧视理论研究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特别吸收了在反就业歧视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的美国反就业歧视经验。我国是一个就业歧视问题非常严重的国家,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和生理歧视等多种就业歧视现象,而且近些年来地域歧视等新型歧视现象也愈演愈烈。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教育、户籍、社保制度也还不完善以及劳动者维权意识不强,我国的就业歧视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关注。为了维护劳动者公平就业权利,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我国就业歧视进行研究。本文以西方就业歧视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等研究方法,借鉴美国反就业歧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法律、制度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就业歧视的状况和成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为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就业环境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反就业歧视措施。

王利迁[5]2010年在《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当代中国而言,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①实现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一段时期以来,严峻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失业率不断攀升、由就业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爆发的形势下,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阐释入手,站在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高度,创新性地探讨了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涉性,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讨论了由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因素,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出路及对策。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从实证研究入手,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就业与和谐社会理论阐释上,采用了文献综述与理论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涉性考量上,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的就业现状分析上,主要采取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就业问题解决与和谐社会构建路径上,则主要采取了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理论,在现实层面提出促进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对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阐释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西方就业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对古典学派就业理论、近代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保守主义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等西方主要就业理论进行了总结与评析,为我国就业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概括了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评析;梳理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就业理论的创新与突破。第二部分梳理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和谐社会思想,并重点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理论,为全文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涉性考量是本文研究的哲学基础。文章的第二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建构之间的关涉性和互促性。从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视角来看,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目的一致性。人的生存、价值体现和全面发展是人们就业和工作的目的,而人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二者在实现途径上也存在着互促性,即,充分就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从各个层面为充分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二者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具体而言,就业关乎社会的民生问题、关系社会的底线公平、是否充分就业影响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社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中合理的就业政策、完备的法律制度、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的就业保障都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将使就业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对当代中国就业现状的分析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文章的第叁章在大量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了我国就业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探讨了我国当代的就业发展与态势,总结了目前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就业制度的发展上,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社会转型期双轨制就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通过就业制度的改革调整,不断适应就业状况的发展,有效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对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态势分析,探讨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下失业问题存在的总体现状;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群体的就业现状分析,反映社会主要就业群体的就业现状;并以2009年为例对年度就业现状进行了客观反映。就业叁大基本矛盾突出、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歧视普遍存在是当代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客观分析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因素,是研究探寻以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之对策的基本前提与现实依据。文章的第四章归纳总结了由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来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就业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化状态,而且由于就业与收入的直接关联引发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对抗倾向并导致了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沉降。失业问题导致现有利益格局的重组,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出现分层化,而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受到轻视和挤压,出现边缘化的倾向。同时,失业的存在直接挤压了人的社会活动,使失业者失去了展现自我价值、张扬自我个性的空间,从而导致整个人文进步的落差。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引发了社会公平的失落和错位,性别歧视、残疾人歧视、大学生就业歧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普遍存在,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不和谐音。探寻解决就业问题有效路径及对策,以充分就业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落脚点。第五章是全文的收篇章,综合探寻了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对策,指出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推进。首先,在就业问题的解决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强化自身责任,通过制定科学的就业政策、贯彻各种就业法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就业市场监管等措施,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其次,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经济的发展。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本文认为应通过加大第一产业调整、稳固就业人数,加强第二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加快第叁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再次,加大综合治理,构建促进就业的社会综合体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大教育投资以提高就业素质、鼓励自主创业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指导以改善就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以解决就业隐忧、加快城镇建设以增加就业容量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张婷婷[6]2013年在《平等就业权的原理与保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等就业权是就业者平等地获得和维持就业机会的权利,作为平等权和就业权的结合,平等就业权是一项具体人权,它追求在平等基础上的实质平等,其核心内涵是就业者有权平等享有就业的权利和资格、有权平等的参与就业机会的竞争,同时允许特定条件下的差别对待。解决就业问题、帮助就业者实现平等就业,是关涉国计民生的大事,不仅有利于权利的保护与彰显,也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我国社会就业歧视泛滥、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保障平等就业权尤显必要。然而当前平等就业权的保障,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制度设计不完善的双重难题。纵观平等就业权的发展与保障实践,国际上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平等就业权的理论创设、制度运行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在平等就业问题上形成了初步的法律制度体系,但是还存在着立法不完善、行政不充分、救济不畅通等问题,使得当前就业歧视盛行,就业者的平等就业权受到严重侵害。因此,当前需要围绕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现状与问题,从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强化司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工作,以推动平等就业权的法定化、制度化,实现对平等就业权的有效保障。本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平等就业权及其实现原理。首先,从平等权和就业权这两个基础概念开始谈起,界定平等就业权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平等就业权的性质和效力。其次,阐述平等就业权的实现原理,包括平等就业权实现的一般特性、一般过程、制约条件、实现途径等。第二部分分析域外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理论与实践。由于平等就业权的理论发轫于西方,且国内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平等就业权理论,故以域外的理论来对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原理进行阐述,并归纳总结域外的实践经验。在理论方面,主要分析平等权保障理论和反就业歧视理论这两大保障平等就业权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在制度实践方面,则从保障平等就业的立法、反歧视专门机构、司法救济机制、行政执法和公众参与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性分析。第叁部分讨论我国平等就业权的保护现状与问题。本部分从现行法律保护制度、就业歧视现状、与其它权利之间的冲突状况等叁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平等就业权保护现状;从平等就业权的立法缺陷、行政保护不力、救济渠道不畅通等叁个方面分析当前阻碍我国平等就业权实现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探讨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制度设计问题。本部分在借鉴国外平等就业权保障经验,正视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平等就业权的宪法保护、建立统一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加强行政保障机制建设、完善保障平等就业权的救济机制等四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我国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水平。

唐静晖[7]2016年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视域下的中国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平等观,揭露资本主义平等观局限性的基础上,阐明了平等的内涵及实质,分析了平等问题的相对性、历史性、阶级性等特征,指明了实现社会平等的主要路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指导解决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就业歧视是我国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侵害了人的尊严和人格权,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人力资本的严重浪费,危害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不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指导,分析我国就业中的歧视问题及其原因,探索解决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的现实路径。本文主要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做了全面的梳理与概括。在系统追溯和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沿革的基础上,论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主要内容、实质、辩证特性及其社会意义。考察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核心思想、辩证特性及其重大意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解决我国就业歧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对我国就业歧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基于笔者通过数据收集和文献查阅获取的资料,采取数据分析与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从总体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劳动者遭遇的就业歧视问题。其次,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全面分析我国就业歧视问题,从器物、制度、观念、行为等多视角深入剖析造成我国就业歧视的原因,探究我国就业歧视问题对受歧视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叁部分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的现实路径,提出树立马克思主义就业平等观、多渠道全面发展经济、建立健全就业平等立法体系、推进相关就业制度改革、更新就业和用人观念、营造平等就业社会环境和提高劳动者自身就业能力等具体对策。

高岳涵[8]2016年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部分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实施情况,研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对就业等相关问题的解读与反应,探讨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分析其就业质量与就业预期的关系,最终对其就业预期的调整所面临的一些难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有着较高的预期,然而,其就业预期理想与就业实际之间存在着不少差距。作为少数民族年轻人群中接受了高等教育且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其就业预期和就业状况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运用民族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使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大量访谈和文献资料,通过对西北地区相关本科院校的部分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近几年内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探究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各种相关因素,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要求、就业质量,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一定层面上的对策路径。首先,论文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劳动时长、职业培训、工作环境等未来工作各方面的就业预期调查。其次,论文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对西北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各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比较,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影响因素的详细对比等,这是当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理想”及其集中反映。再次,论文对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不同民族间的就业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此部分反映出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许多刚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这是当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现实”及其集中反映。接下来,论文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的差距进行分析。当前的就业现实是,就业市场现状的形势严峻,就业受到经济结构和产业状况的影响,学校专业设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来自家庭的影响等方面,都造成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最后,论文对提升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动性,制定鼓励与支持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改革民族院校的办学性质与专业设置,增设就业市场新兴岗位等。通过这几点思考,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策略调整,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以及拓宽就业途径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路径。

毛海强[9]2005年在《我国就业歧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介绍就业歧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六种主要就业歧视形式——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疾病歧视、学历与经验歧视、身高与容貌歧视,并对它们的成因分别做了简要分析。针对这六种就业歧视形式中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在我国武汉地区城市企业职工中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职工收入中的性别歧视程度进行了回归分析,证明了在我国存在性别歧视,并给出了性别歧视的歧视程度。就业歧视的产生在我国有着特殊的背景,同时,就业歧视在我国有着严重的危害性,介绍并借鉴美国反就业歧视主要举措,结合我国就业歧视存在的特殊背景,为解决我国就业歧视问题,提出加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设立反就业歧视的行政执行机构; 继续深化劳动体制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 调整劳动关系,加强工会等第叁方谈判力量; 完善国家职业标准; 鼓励企业加入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以及加大宣传教育、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等七条举措来应对就业歧视问题。

刘波[10]2011年在《就业歧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是民生之本,“找工作”叁个字的背后是一张张忧虑困顿的面孔和一双双焦灼期待的眼睛,然而这些忧虑困顿的面孔和焦灼期待的眼睛却因年龄、性别、相貌、学历、身高、户籍、疾病等因素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上遭遇着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人力资源巨大浪费。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就业问题既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和极其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虽然制定并颁布了调整和规范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采取了一些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干预,使我国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这却与我国彻底解决就业问题的目标仍然相差甚远。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却未受到足够重视而加以彻底解决的就业歧视问题,就是我国就业目标难以实现的重大障碍之一。本文对我国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产生缘由、负效应以及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缺陷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借鉴国外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立法思路及其对策。从法律视角,对就业歧视现象,促进就业平等权的真正实现进行探讨,以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就业立法,实现平等就业。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就业歧视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历史背景,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立法的欠缺以及国内外对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现状,最后结合《就业促进法》,引出本文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第一部分围绕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加以论述,主要包括对就业歧视涵义的解释,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的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理论学说及禁止就业歧视的必要性分析。其中总结出了我国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历史原因、劳动法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雇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及用人单位不理性的用人方式、劳动者的个人素质等原因。第叁部分是归纳国际公约、欧盟规定及反就业歧视法律非常完备的美国法规定,总结目前世界上反就业歧视的流行趋势以及对我国反就业歧视的借鉴参考意义。第四部分根据上一章的分析并借鉴国外在反就业歧视领域的先进立法和经验,针对我国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提出建议。在立法完善方面,首先要明确关于就业歧视的概念,并成立专门机构来代表弱势就业者的权利。针对大量存在于我国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的歧视性条款,要加紧清除,在法律中要明确规定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办法。当然,从法律上规制就业歧视行为,不仅仅在立法方面要完善,更要建立解决纠纷的机制。首先要赋予公民以更广泛的诉权并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其次在诉讼中要确立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毫无疑问,法律是消除就业歧视的最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全部手段。只有合理地组合和使用其他社会和政策手段,才能最终控制就业歧视行为,并把危害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中国残疾人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 郭毅. 西北大学. 2008

[2].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D]. 咸星兰.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 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D]. 钱雪. 吉林大学. 2016

[4]. 我国反就业歧视研究[D]. 邹洁波. 南昌大学. 2008

[5]. 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 王利迁.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6]. 平等就业权的原理与保障[D]. 张婷婷.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7].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视域下的中国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 唐静晖. 武汉理工大学. 2016

[8].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D]. 高岳涵. 兰州大学. 2016

[9]. 我国就业歧视研究[D]. 毛海强. 武汉科技大学. 2005

[10]. 就业歧视法律问题研究[D]. 刘波. 吉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