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盟,中国,经贸关系,贸易,国家,自由贸易区,外交。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勤[1](2019)在《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中国和东盟是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与之相应,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表现为中间产品占双边贸易的半壁江山。当前,全球价值链面临着调整与重组,我国应有计划地逐步在中国—东盟区域构建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平行的、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链或供应链,从而构建新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微观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期刊2019年02期)
项梦曦[2](2018)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逐步深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10月26日讯 记者项梦曦报道 今天,由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主办、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与走出去智库(CGGT)承办的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发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发布了全球首个综合评价对外投资重点国别、产业收益和风险的指数体系—(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8-10-27)
王志鹏[3](2018)在《东盟国家的“泛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盟作为一个中小国家结成的联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随着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体化进程不断进展,其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位置来看,东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理区位,历来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区域,但东盟各成员国及其整体实力都相对较弱,这使得东盟国家意识到不能仅靠某个大国来保障其外部安全。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东盟成员国——新加坡主张的“平衡战略”逐渐得到东盟国家的认可,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东盟国家开始效仿并普遍推行“平衡战略”。在“平衡战略”的指导下,东盟国家在中美等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寻求实现成员国自身及东盟的利益最大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显着变化,东盟国家的“平衡战略”也进入到深化拓展阶段,“泛平衡战略”兴起。东盟国家重点对中美大国关系进行了调整,并加强与日本、欧盟、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合作,力求在大国间建立广泛和稳定的联系,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作为东盟重要的贸易合作国,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经贸领域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但经贸关系的火热背后却隐藏着东盟部分国家与中国在南海主权、贸易政策等方面存在的政治互信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东盟“泛平衡战略”的影响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走向会出现何种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与东盟的地缘政治、经济产生何种影响?“泛平衡战略”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又会产生何种影响?研究通过分析东盟国家提出“泛平衡战略”的内外部形势,梳理东盟国家“泛平衡战略”提出、演进与深化的时间结构以及“泛平衡战略”的空间结构,认为“泛平衡战略”作为“平衡战略”的新形式是东盟国家在面对内部政治经济形势与周边地缘环境变化提出的新外交政策。在“泛平衡战略”的影响之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经贸、军事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经济技术合作进展不俗,但经贸关系的发展未能加强双边的政治互信。通过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计算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分和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偏低阻碍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但中国与东盟多国仍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此外,随着东盟国家“泛平衡战略”的推行,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贸环境将有所改善,但也会增大双边贸易摩擦,加剧地区内大国间的经济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盟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5)
谷合强[4](2018)在《“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性举措,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和"一带一路"涵盖的重要区域之一,东盟则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一带一路"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注入了"平等协商""互助共建""开放共享"新理念,搭建起"系统化工程""跨国工业园区""优势产业合作""多元化创新"与"战略对接"新平台,建立了"决策与对接""市场化运行"与"跨国联通"新机制。同时,"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推进面临来自东盟国家内部民族主义滋长和域外大国力量干扰等因素的消极影响。在未来双边经贸合作中,中国需要更加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发扬奉献精神和展示必要的宽容胸怀。(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许婷[5](2017)在《商务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近年来不断取得新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见习记者许婷报道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7月10日召开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暨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不断取得新成果。从贸易方面看,目前,中国继续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是中国第叁大贸易伙(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7-07-11)
闫磊[6](2017)在《多重利好将提振今年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东盟2016年双边贸易额出现下降,但接受记者采访的政商界人士预计,2017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产能合作深入、双边投资范围更广泛等因素,中国与东盟的商业关系将持续向好。在日前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和东盟北京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东(本文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期刊2017-01-20)
陆建人,文樟梅[7](2016)在《东盟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随着东盟在亚太地区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美国对东盟的关注也日益增多,双方的经贸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但美国主导的TPP在带给东盟相关成员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了东盟。出于"大国平衡"战略和"东盟中心地位"的考虑,东盟不仅进一步在政治安全上依赖美国,同时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关系,试图摆脱经济上依赖中国的状况,但双方发展经贸关系不会对中国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亚太经济》期刊2016年03期)
佟湾[8](2016)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体制下老中经贸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区域经济的构建,其中一些国家开始通过构建自贸区来拓展区域经济,还有一些通过达成双边协定的方式来打造经济区域体。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消除国家之间贸易保护比例,而且还有助于资本及劳动力成本的优化,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从而汇集该区域经济中的诸多国家。进入至上世纪90年代,中日韩与东盟代表国家开始积极推动全新的发展形式以促进东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在此需求基础之上,在进入新千年之后的2002年11月4日,东盟诸多国家和中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在2003年初开始启动了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谈判工作。当时预计能在2010年完成CAFTA即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经过两年的发展,《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实施,降税工作进入到深入发展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自贸区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性,首先,从理论层面,当前与中国和老挝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贸合作研究相关的文献还比较少,而建立在CAFTA框架体系下的研究就更少。本文正是基于该框架体系下两个国家的合作研究,因此能够给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其次,从现实意义层面来看,由于本文的研究核心是基于CAFTA框架体系下中国和老挝之间的经贸合作探究,要知道CAFTA是中国至构建最早的自贸区,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极为重视,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挝则有着更好的沟通性,那么通过两个国家的合作努力就有助于形成在CAFTA框架下的合作样本。另外老挝近些年在先进社会主义制度支持下,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自1989年老中关系正常化后,两国经贸来往日益密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等方法对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背景的老中经贸关系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分为七个部分,首先通过绪论环节讲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背景,相关的文献综述内容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然后,对涉及老中两国经贸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涉及到的概念有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下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东盟诸多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历程,并对当前两个经济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CAFTA的历史演化和框架进行了阐述,尤其是其主要内容及特性,同时对该系统的早期收获计划进行了阐述;随后对老挝和中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优先阐述了老挝的总体情况,然后从不同历史时期来分析两个国家的经济往来,并在该章节的末尾阐述了老挝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根据前文对老中关系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两个国家的外贸情况,比如贸易的平衡度、进出口的状态及问题和主要结构等。首要阐述的是老中贸易产品的主要结构及互补特性。然后对这两个国家在该体系下的所处地位展开论述。接着对中国针对老挝的投资进行分析,因为相对于老挝而言,中国的经济水平较高,投资比重也较大。然后对中国和老挝以及其他一些的经济组织的合作情况进行阐述,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不断促进老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以CAFTA框架体系为基础的情况下,老挝应该开展的怎样的经济合作战略,同时阐述了该模式能为老挝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及挑战,并对老挝在该环境下所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了,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后,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了CAFTA框架背景下的老中经贸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改革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5-01)
张颖,徐阳华[9](2016)在《首脑外交视角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是代表国家主权的最高级行为体,地位举足轻重,首脑外交影响广泛深远。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不可或缺的一环。首脑外交对于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东盟首脑之间的互动、沟通有利地推动了双方的经贸关系。本文以首脑外交为视角,着重考察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同东盟经贸关系的战略规划、合作方向及路径选择等问题,力求实现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经济合作》期刊2016年02期)
沈铭辉,仇莉娜[10](2016)在《中国—东盟经贸关系40年: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5年中国承认东盟以来,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促进了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快速增长。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利用率还不高,未来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一些新问题与挑战。中国—东盟升级版的合作关系为双边经贸合作打开了广阔前景,双方应进一步加深互信,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提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利用率,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双边经贸关系。(本文来源于《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期刊2016年01期)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北京10月26日讯 记者项梦曦报道 今天,由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主办、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与走出去智库(CGGT)承办的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发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发布了全球首个综合评价对外投资重点国别、产业收益和风险的指数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勤.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J].国际贸易.2019
[2].项梦曦.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逐步深化[N].金融时报.2018
[3].王志鹏.东盟国家的“泛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8
[4].谷合强.“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J].东南亚研究.2018
[5].许婷.商务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近年来不断取得新成果[N].金融时报.2017
[6].闫磊.多重利好将提振今年中国东盟经贸关系[N].经济参考报.2017
[7].陆建人,文樟梅.东盟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6
[8].佟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体制下老中经贸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6
[9].张颖,徐阳华.首脑外交视角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J].国际经济合作.2016
[10].沈铭辉,仇莉娜.中国—东盟经贸关系40年:回顾与展望[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