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企业联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联盟,演进路径,演进机制,功能域
国际企业联盟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智,许晖,张海军[1](2016)在《基于功能域和结构域双重视角的国际企业联盟网络演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家中国国际化企业为典型案例,从适应性选择的理论视角出发,归纳了两种不同的联盟网络演进路径,并探讨了不同演进路径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实现探索活动与开发活动的域间(功能域和结构域之间)均衡是促进网络演进的有效途径,知识获取和升级压力是创业型联盟网络演进的重要实现机制,而网络地位提升和知识分享是主导型联盟网络演进的重要实现机制。(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翟璇[2](2014)在《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路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资源全球配置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跨越国界的联盟便是其中的典型形式。在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关系着联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对其处理的方式和结果还直接影响到联盟关系能否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国际企业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给出了知识的类型和基于国际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的过程,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动因,最后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优化路径。(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4年03期)
曲波[3](2012)在《基于合法性视角的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问题。通过对战略联盟内部合法性、外部合法性概念、作用的阐述,构建了一个整合框架,进而分析了企业特征、环境特征对企业获取合法性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基于制度理论的战略联盟研究,为国际企业的跨区域扩张,尤其是为新兴经济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整合提供了新的解释与思路。(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2年16期)
许秋红,尹涛,李青[4](2009)在《基于制度创新的旅游企业战略联盟优势——以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制度创新和战略联盟理论,以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为例,研究了战略联盟作为制度创新的一种方式给联盟企业带来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提高联盟内企业的竞争力和在企业间进行资源共享与相互学习。(本文来源于《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期刊2009年01期)
王前锋,徐静,康博宇[5](2009)在《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动因理论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战略联盟和知识转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国际企业战略联盟内知识转移的动因,对联盟双方的获益和风险进行了阐释,希望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对我国企业发展国际企业战略联盟带来启示。(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09年04期)
黄西真[6](2006)在《国际企业策略联盟绩效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1997至2000年间中国台湾宣告国际策略联盟为样本。来探讨国际策略联盟宣告对公司营运风险、营运绩效的影响,其中主要以股东权益风险做为分析对象,并对宣告前后作比较,说明策略联盟是否能降低企业的营运风险,增加营运绩效。研究结果发现,当公司宣告国际策略联盟后,确实能够降低营运风险,增加营运绩效,同时,亦显示策略联盟宣告期间能够获得正的超额利润,但对未来公司的绩效却没有显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情况》期刊2006年19期)
谢海[7](2006)在《中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组织选择——基于国际企业联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评价、培育、提升中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本文以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为基础,对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服务进出口贸易和技术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作者认为,缔结或参与国际企业联盟是培育、提升中国外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06年02期)
赵志泉[8](2005)在《论国际企业联盟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组织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主要采取集团化形式是大胆的尝试。但中国企业的集团化和集团化路径存在着种种制度性障碍,本国企业家对企业集团化也存在浓厚的“行政厌恶”。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在WTO的框架内,转变战略视角和战略范式,放弃惯常思维,奉行超常规战略,力争以小搏大,以弱搏强,而缔结或参与国际企业联盟无疑是中国企业的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董小麟,蔡靖,周泳宏[9](2004)在《从企业集群到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珠江流域经济区”国际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叁角洲相对成熟的企业集群与外向型经济使得跨国企业战略联盟成为新的竞争优势的载体;要充分体现这种产业组织的优势,就要求珠江叁角洲的能量辐射和能量吸收必须面向更广阔的内地市场,从而形成在“珠江区域经济区”或“泛珠叁角”组建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明确其面临的任务,构建其宏微观的基础,以及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可行的发展导向。(本文来源于《国际经贸探索》期刊2004年03期)
赵志泉[10](2004)在《国际企业联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企业联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企业联盟,因其率先并主要被跨国公司采用而得名。西方学者关于国际企业联盟的研究多集中于联盟的概念、类型、功能绩效、联盟伙伴选择等内容,但过于直观、表象,内容残缺,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且实证分析多于理论研究,管理学分析多于经济学研究。 本论文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国际企业联盟的内涵、外延、特征与分类。笔者认为,所谓国际企业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长期协议、股权安排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跨国松散网络型组织体。从外观上看,企业联盟是一种以价值链为纽带的准市场网络组织,其实质则是企业间为竞争而合作的同盟博弈。 国际企业联盟具有组织的松散性与联盟成员的平等性、目标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合作的互利性、战略的竞合性、合作的长期性等特征。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虚拟企业不同。企业集团与企业联盟在连接纽带、法律地位、经营目标等方面形貌相似,但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在维系纽带、组织构架、管理模式、成长空间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与传统企业相比,虚拟企业与企业联盟都是“新技术”“新竞争”的结果,都具有组织动态化、结构扁平化、网络化,边界模糊等特点,但虚拟企业和企业联盟在法律人格、规制规则、维系纽带、网络化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笔者同时认为,国内外学者关于国际企业联盟类型的研究虽然较为细致,但欠系统。因为,国际企业联盟在客观上存在纽带维、历史维、地位维与功能维等四维角度。因此,可以从四维角度出发对企业联盟进行分类,而企业应根据其自身实力和战略目标选择适宜的联盟形式。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动因与功能绩效。笔者认为,国际市场结构的网络寡占态势是国际企业联盟产生的重要原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国际反托拉斯法对结构主义的摒弃和行为主义的回归,则为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扫除了法律障碍。企业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根本目的有二:降低交易费用以及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缔结联盟所获得的收益大于独自行动的收益,是企业由传统“达尔文式”竞争转向联盟式“非零和”竞争的深层次原因。国际企业联盟的绩效取决于联盟成员的战略目标、企业发展阶段、联盟各方文化协调、联盟管理、联盟治理等因素。但一般而言,缔结战略联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连接经济、速度经济,有助于实现异质性资源外取与资源共享,有助于实现企业间隐性知识转移或价值创造,有助于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风险,构筑企业静态进入壁垒。同时,以“技术换市场联盟”是跨国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第叁,国际企业联盟的生命周期与联盟运行管理。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扩展至企业联盟,企业联盟也有一个孕育、发展、维系和解体(死亡)的过程。笔者认为,企业联盟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磨合期、稳健发展期、联盟解体和“联盟蜕变”四个阶段。在联盟酝酿与组建期,选择联盟伙伴是工作的重点。成功的伙伴关系构成因素有叁:贡献、亲密和远景。实践中,一般根据“3c”原则选择联盟伙伴。在联盟的震荡与磨合期,建立联盟信任机制最为关键;在联盟规范运作与任务执行期,应特别关注联盟目标管理与确保联盟运行的合法性;联盟的归宿具有多种选择:解体、“联盟蜕变”与并购。 联盟各方的欺诈背德行为与机会主义倾向影响着联盟存续与联盟绩效提升。规避联盟风险,延展联盟生命,提高联盟绩效,必须加强审慎、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制度管理。这要求:第一,在联盟内部实施有效的文化管理制度,分析识别文化差异,选择文化整合方式,建立联盟文化冲突解决机制。第二,充分发挥联盟声誉管理机制,联盟成员在诚信规则和声誉机制的约束下,进行合作博弈。第叁,强化联盟产权管理,谨防联盟管理机构“骇形化”。第四,加强知识管理与技术秘密保护,防止“空心化”:第五,规范联盟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与测试。 第四,国际企业联盟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历经了四个阶段,其具体实践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范式”虽略有差异,但战略思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路和模式选择与邓宁、阿。茹的研究大体吻合。然而,“国际生产折衷范式”的理论缺陷制约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因为,以“国际生产折衷范式”作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指导,意味着中国企业将永远处于追赶地位。笔者认为,缔结或参与国际企业联盟是实现产业积聚,提高中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首选组织形式。中国企业在缔结联盟时,必须努力创造竞争优势,从知识、资金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多向流动,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建立对等、均衡的企业联盟,避免长期处于联盟团体的边缘与从属地位。同时,中国企业在缔结联盟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应强化联盟管理,以提升联盟绩效。关键词:国际企业联盟外部一体化企业网络跨国经营组织选择(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4-16)
国际企业联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资源全球配置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跨越国界的联盟便是其中的典型形式。在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关系着联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对其处理的方式和结果还直接影响到联盟关系能否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国际企业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给出了知识的类型和基于国际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的过程,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动因,最后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优化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企业联盟论文参考文献
[1].王睿智,许晖,张海军.基于功能域和结构域双重视角的国际企业联盟网络演进机制[J].管理学报.2016
[2].翟璇.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路径优化[J].企业经济.2014
[3].曲波.基于合法性视角的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4].许秋红,尹涛,李青.基于制度创新的旅游企业战略联盟优势——以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
[5].王前锋,徐静,康博宇.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动因理论解析[J].商场现代化.2009
[6].黄西真.国际企业策略联盟绩效评估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6
[7].谢海.中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组织选择——基于国际企业联盟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
[8].赵志泉.论国际企业联盟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组织选择[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董小麟,蔡靖,周泳宏.从企业集群到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珠江流域经济区”国际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04
[10].赵志泉.国际企业联盟研究[D].四川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