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

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

李洪泊[1]2003年在《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锂系阴离子溶液丁苯连续聚合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建立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模试装置的基础上,对以正丁基锂(n-BuLi)、四氢呋喃(THF)和环己烷分别为引发剂、调节剂和溶剂的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进行实验研究,合成了丁苯无规共聚物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详细考察了极性添加剂、物料平均停留时间及聚合温度等对共聚反应转化率、共聚产物微观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中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溶液共聚合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模拟计算。研究了阴离子活性种动态平衡行为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本文还对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液位波动对阴离子聚合过程的影响、反应器参数灵敏度及动态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共聚合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THF/n-BuLi比值可明显增加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共聚反应速度,但当THF/n-BuLi比值达到70左右后这种增加趋势变缓。随着THF/n-BuLi比值的增加,共聚物中的结合苯乙烯含量明显增加,1,2结构含量增加,而1,4结构含量减少,当THF/n-BuLi比值达到34左右后这种变化趋势开始减缓。随着物料平均停留时间的增加,单体转化率明显增加,共聚产物的分子量增加。平均停留时间的变化对共聚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不显着,共聚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接近于2。提高反应温度可显着增加聚合反应速度,反应动力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 由完全混合全混流和单一活性种假设,建立了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中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溶液共聚合数学模型。模型给出了共聚反应转化率和共聚产物分子量分布的各阶矩。结合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求取得到反应动力学常数。在此基础上,对共聚反应转化率和共聚产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模拟分析还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明,引发反应为瞬间反应时,单体的转化率与丁二烯/苯乙烯的进料摩尔浓度_比和平均停留时间与引发剂进料浓度的乘积有关。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中反应物料的液位波动对阴离子聚合过程影响的模拟结果表明,在阴离子连续聚合过程中,CSTR中物料的液位波动将导致流出物料中单体浓度、聚合物分子链长及其分布的同周期波动,但单体浓度、聚合物分子链长及其分布指数的平均值与稳态值相比其差别很小,且波动幅度相对于平均值的比例也很小,阴离子连续聚合过程对csTR的液位波动不敏感,平均停留时间越长,反应器液位波动对阴离子连续聚合的影响越小。 用概率与统计方法建立了阴离子活性种多状态动态平衡系统中活性种处于各种状态的累积时间分布函数,量分‘布的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并给出了用该函数计算聚合产物分子聚合物活性种不同状态增长反应活性差异越大,分子量分布越宽;活性种状态间转换速度越快,分子量分布越窄。 反应器参数灵敏度模型化研究和模拟分析表明,在CSTR中实施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时,存在反应温度对操作参数的敏感区域;反应器动态行为的理论分析表明,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存在多重解和周期解现象。在适宜的引发速度条件下,其解为稳定极限环,随引发速度的增加,极限环消失,解由稳定极限环变成稳定焦点。

李洪泊, 孙建中, 胡俊杰, 周其云, 翁志学[2]2002年在《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L的搅拌釜式反应器中,对以正丁基锂(n-BuLi)、THF和环己烷分别为引发剂、调节剂和溶剂的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进行了实验研究。用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共振仪分别实测了单体转化率、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和共聚物的微观结构。考察了平均停留时间和THF/Li+比值对丁苯连续共聚合的转化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和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THF存在下,由n-BuLi引发剂引发的丁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可获得微观结构较合适的丁苯无规共聚物; 平均停留时间对转化率有明显影响,而对共聚物的微观结构的影响较小;THF/Li+ 比值对聚合速率及共聚物中的结合苯乙烯含量有明显影响,对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如1,2-结构1,4- 结构及顺反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THF/Li+ 比值对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有显着的影响,而对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无明显影响。 研究表明合适的THF/Li+ 比值为70。

张春庆[3]2005年在《不对称醚及TMEDA存在下的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聚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具有低滚动阻力、高抗湿滑性的二元结构溶聚丁苯橡胶(SSBR)的核心技术是新型调节剂的研究,通用对称醚类调节剂不能同时保证高1,2-结构含量和高的聚合物偶联效率。本文针对这一关键问题,采用Williamson法合成出八种不对称醚类调节剂,即乙二醇丁基仲丁基醚(以下简称GBSE)、乙二醇丁基异丁基醚(GBIE)、乙二醇丁基环己基醚(GBCE)、乙二醇丁基苯基醚(GBPE)、二乙基氨基乙基丁基醚(ABE)、二乙基氨基乙基仲丁基醚(ASBE)、二乙基氨基乙基异丁基醚(AIBE)及乙二醇二乙基氨基乙基丁基醚(GABE)。将所合成的不对称醚类调节剂用于丁二烯阴离子聚合,经研究发现,GABE对聚合速率及微观结构的调节能力最强。进而全面考察了GABE对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的聚合动力学、聚合物微观结构及偶联反应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GABE用量的增加,丁二烯和苯乙烯的均聚合速率及丁苯共聚合速率均加快,聚合物中1,2-结构含量升高,最大可超过70%。聚合温度升高,丁二烯均聚合速率加快,苯乙烯均聚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丁苯共聚合速率加快,聚合物中1,2-结构含量降低。GABE不影响丁苯共聚物的偶联反应,在相同的调节剂用量下(A/Li=1.0)使用GABE时的偶联效率接近50%,远高于目前使用的对称醚类调节剂2G时的偶联效率(不足5%)。GABE完全符合用于合成低滚动阻力、高抗湿滑性的二元结构溶聚丁苯橡胶所需调节剂的要求,对我国二元结构SSBR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综合性能优异的“集成橡胶”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橡胶(SIBR)由于组成复杂,关于调节剂对聚合动力学、聚合物微观结构及组成分布的影响规律方面的基础研究缺乏,限制了SIBR的工业开发。本文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了以N,N,N′,N′-四甲基乙二胺(TMEDA)为调节剂的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的阴离子聚合,考察了TMEDA及聚合温度对各均聚,二元及叁元共聚动力学、聚合物微观结构、共聚物组成分布等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TMEDA用量的增加,丁二烯均聚合速率增加,异戊二烯均聚合速率降低,苯乙烯均聚合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丁二烯、异戊二烯及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速率增加,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合速率降低;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叁元共聚合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聚合温度升高,均聚合及共聚合速率都升高。得到不同温度下的聚丁二烯的1,2-结构含量及聚异戊二烯的1,2+3,4-结构含量与TMEDA/Li之间的经验公式,掌握了聚合物微观结构的调控方法。利用改进的曲

李洪泊, 孙建中, 周其云[4]2004年在《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反应模型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n-BuLi引发剂引发的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反应,结合共聚机理与反应器操作模式,建立了完全混合全混流模式下共聚单体转化率及分子量分布模型,并借助共聚单体转化率实验结果,对共聚单体转化率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求得了4个链增长速率常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子量分布模型的模拟计算,并将模拟结果与共聚物分子量分布的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较为满意地描述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反应的单体转化率和分子量分布。

陶晓伟[5]2009年在《高温条件下SSBR聚合反应、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溶聚丁苯橡胶(SSBR)已经成为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之一。现今普遍采用烷基锂作引发剂,添加极性结构调节剂来控制产物微观结构的阴离子聚合技术来制备它。其中结构调节剂的选择以及聚合工艺是合成高性能溶聚丁苯橡胶的关键,如何使用以及使用什么样的调节剂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传统的极性调节剂如四氢呋喃(THF)的调节能力低、不仅用量大,且不易回收,并且反应温度比较高时容易导致活性链失活。在聚合工艺方面,国外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高温聚合工艺。与目前低温间歇工艺相比,其表现出以下优点:聚合产物结构和性能均一、生产效率高、工艺容易操作和调整等。本文采用Darzens缩合法合成了四种不对称醚:A、B、C、D。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环己烷和正己烷混合溶液为溶剂,将合成的新型结构调节剂应用于丁二烯/苯乙烯高温溶液阴离子聚合,考察了它们对聚合反应动力学、聚合产物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所研究项目的工艺设备,先进行了结构调节剂的筛选工作,决定采用不对称醚类作为结构调节剂,并对此体系下的溶剂回收单元进行了模拟和溶剂精馏实验,都表明不对称醚能够在溶剂回收单元中可以被脱除。本文接着研究了不同调节剂用量、不同调节剂种类、不同聚合温度下、不同引发剂浓度下的聚合动力学行为和共聚物微观结构变化情况。此研究表明,调节剂的加入能够使得SSBR的嵌段减少甚至为零,通过改变调节剂的用量可以灵活控制聚合物中乙烯基含量,各调节剂无规化能力的大小依次为:A>C>D>THF>G_2。动力学研究表明调节剂的加入能够显着改变聚合反应速率,各调节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力依次为:A>C>D>THF;聚合温度升高可以提高聚合反应速率,但存在一个最佳聚合温度;调节剂用量增加,聚合反应速率随之提高,但是这种趋势减缓。对A调节体系下的聚合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此种调节剂有着很好地无规化能力、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强、对偶联具有高效性、能够显着加快聚合速率以及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对SSBR硫化胶的研究表明:不对称醚体系下可以获得具有优异物理机械性能的SSBR产品,兼具高抗湿滑性和低滚动阻力的特点,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物性指标。

史工昌[6]2006年在《丁二烯/苯乙烯连续溶液共聚合模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溶聚丁苯橡胶(SSBR)是合成橡胶的主要胶种之一。通过分子设计的手段,以烷基锂为引发剂,经阴离子溶液聚合,可以合成出汽车轮胎所需的低滚动阻力和高抗湿滑性的SSBR胎面用胶。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和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SSBR的需求比例持续增长。自溶聚丁苯实现工业化以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了连续聚合法。与间歇法相比,连续法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点如:聚合物结构和质量均一、生产效率提高、工艺容易操作和调整等等。但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反应釜内凝胶的抑制。反应器中产生的凝胶,导致反应器的堵塞,从而过早地终止反应器的周期运行,凝胶的形成也严重影响聚合物的均一性、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即阻碍了连续聚合的发展。抑凝剂的作用是通过链转移或链终止以减少可增长的大“活性”分子链的数目,以及凝胶的产生。 本文在建立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模试装置的基础上,对以正丁基锂(n-BuLi),四氢呋喃((THF)或四甲基乙二胺(TMEDA)和环己烷分别为引发剂、调节剂和溶剂的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进行实验研究。详细考察了单体浓度,极性添加剂、物料平均停留时间及聚合温度等对共聚反应转化率、共聚产物微观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线性回归法和非线性法建立了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中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溶液共聚合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模拟计算。利用叁釜串联连续聚合模试转化率线性模型求得多级串联连续溶液聚合过程中不同引发剂浓度[n-BuLi](3.58×10~(-4),6.72×10~(-4),8.96×10~(-4)mol/1),不同聚合温度(50℃、60℃、70℃、80℃、90℃),不同THF/Li(0、15、30、50、70、100)下的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度常数K_B'、K_S'。利用非线性模型对叁釜串联连续溶液聚合产品偶联SSBR-a的不同单体浓度,不同调节剂用量THF/Li,直链SSBR-b不同调节剂用量THF/Li,不同反应温度,SSBR-c的不同调节剂用量TMEDA/Li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求取了各反应条件下的k_(BB)、k_(ss)、k_(BS)、k_(SB),4个链增长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丁二烯表观竞聚率r_B,苯乙烯表观竞聚率r_S,结果表明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调节剂用量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聚合反应达到稳态时所需的反应时间明显缩短,稳态时单体的相对转化率增大。并计算了各反应条件下苯乙烯结合量,共聚物组成分布,微观结构和链分布,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曲线基本吻合,说明所求取的参数准确性较高。对凝胶产生的机理以及抑制凝胶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马驰[7]2008年在《丁二烯、苯乙烯在乙苯—环己烷中的阴离子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的制备是连续本体法制备AB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在现有的阴离子聚合理论基础上,采用乙苯—环己烷复合溶剂体系制备了一系列满足连续本体聚合工艺需求的原料胶。采用本聚合体系可以节省连续本体聚合工艺的溶胶过程,从而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而且本工艺和原有溶胶工艺相比可以保证ABS接枝聚合用的橡胶溶液体系在微观上的均一性,有利于改善所得ABS的冲击性能。本论文分别研究了在乙苯、混二甲苯、对二甲苯与环己烷的复合溶剂中,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丁二烯均聚合、丁二烯—苯乙烯无规、嵌段共聚合的反应规律。在参考相关专利的基础上,合成了两种高效的结构调节剂:乙氧基乙基吗啉(EOEM)和吗啉乙醇钠(MEONa)。并将四氢呋喃(THF)和两种自制的结构调节剂应用于上述聚合反应,全面考察了调节剂对聚合反应动力学、聚合产物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膨胀计法研究了调节剂用量、反应温度及溶剂配比叁方面因素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求取了各种条件下的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溶剂中乙苯等溶剂的存在,聚合体系内存在链转移反应,导致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分布变宽,分子量分布在1.2—2.5之间变化。同时由于乙苯的添加使聚丁二烯的1,2-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不添加调节剂的情况下,其1,2-结构在10%~15%之间变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乙苯等溶剂和调节剂的加入能提高聚合反应速率;调节剂用量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加快。产物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叁种调节剂对聚合产物均有一定的1,2-结构调节能力,控制引发温度在40~60℃之间变化,通过改变调节剂种类及其用量,可以实现聚丁二烯中的1,2-结构含量在10%~70%之间灵活变化。以EOEM和MEONa的复合调节剂体系制备了丁二烯—苯乙烯无规共聚物,通过改变调节剂配比可以使丁二烯段乙烯基含量高达68%。以THF为调节剂合成了丁二烯—苯乙烯线型两嵌段聚合物。在通过H~1NMR、GPC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得到了不同分子量、不同微观结构和不同单体配比的聚合产物,用以满足连续本体聚合需要。按本文所研究的工艺路线进行原料胶放大实验,并与购买的其他两种原料胶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原料胶是满足连续本体ABS制备需求。

刘昌伟[8]2010年在《高反式丁二烯/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发展同时具有低滚动阻力、高路面抓着力和优良耐磨性的高性能轮胎,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的重大课题。轮胎高性能化一方面是结构上子午化,另一方面是要有与之相应的高性能胶料。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共聚物(即集成橡胶SIBR)的显着特点是分子链既有柔性和顺丁橡胶相近的链段,也有刚性的丁苯胶链段,使其可同时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和提高其抗湿滑性,因而是发展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的理想材料。具有高反式结构的橡胶作为胎面胶可同时提高轮胎的耐磨损性,撕裂强度和低温性能。故制备高反式的SIBR是胎面胶的发展趋势。本论文首先合成了二乙二醇单乙醚基钡,并采用二乙二醇单乙醚基钡(BaDEGEE)/叁异丁基铝(TIBA)/正丁基锂(n-BuLi)复合引发体系,以环己烷为溶剂,利用阴离子聚合法制备反式结构可调的高反式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TSBR)和高反式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TSIBR)。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该引发体系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对聚合物的聚合动力学、微观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纵观全文,得出如下结论:1.叁元引发体系在调节反式结构含量时,是Ba助引发剂和Al助引发剂一同与n-BuLi配位协同增加trans-1,4结构含量的结果,是两种助引发剂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随着引发剂中Al/Li的提高,聚合物反式结构先增大后减小,当Al/Li为4/4时达到最大值。2.首次采用BaDEGEE/TIBA/n-BuLi引发体系成功合成了丁二烯链段反式结构可调的高反式TSBR。当聚丁二烯部分反式结构小于80%时,共聚物的DSC曲线上没有熔融峰,而当反式1,4-结构含量大于80%时,共聚物DSC曲线上出现了冷结晶和熔融峰,说明随反式结构含量的提高共聚物的立构规整性变好,出现结晶现象。通过氢核磁谱图上可看出所得TSBR中有聚苯乙烯嵌段,在DMA谱图上出现宽的双峰,随反式结构的增加两峰间距加宽。3.首次采用BaDEGEE/TIBA/n-BuLi引发体系合成了丁二烯链段反式结构可调的高反式SIBR。聚合物的GPC谱图显示分子量的分布呈单峰分布;DSC测试可知,共聚物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且Tg随着共聚物中反式结构含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并结合氢核磁谱图的分析可知所得SIBR为无规共聚物而非混合物或嵌段共聚物。对所合成共聚物进行了DMA测试并与国内外样品进行比较,TSIBR的综合性能优与其他样品。

吴家红[9]2011年在《基于阻滞阴离子聚合制备星形PS及SAN》文中指出SAN树脂即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具有丙烯腈和苯乙烯两种组分的协同性能,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塑料。目前主要采用连续本体法聚合工艺生产,遵从自由基共聚反应机理。NaH/i-Bu3A1阻滞阴离子聚合引发体系的发现,实现了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在廉价引发体系、高温、本体条件下进行活性阴离子聚合,使其可与工业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相媲美。故阴离子型SAN树脂将是其发展趋势。本文以乙苯为溶剂,首次采用“先核后臂”法以二乙烯基苯(DVB)、St与NaH/i-Bu3A1引发体系反应制备的多钠(m-Na)为引发剂,合成了星形聚苯乙烯树脂(cs-PS)。考察了DVB四种组分与聚苯乙烯钠、苯乙烯与m-Na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了[DVB]/[NaH]对cs-PS分子参数的影响。采用“先臂后核”法,以NaH/i-Bu3A1直接引发苯乙烯聚合,DVB作偶联剂,也合成了星形聚苯乙烯(as-PS)。考察了[DVB]/[NaH]对as-PS分子参数的影响。首次采用“先臂后核”法,以NaH/i-Bu3A1引发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DVB作偶联剂,合成了星形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SAN)。考察了两种加料方式中单体的共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了一步加料时温度和单体投料比对聚合的影响规律。采用“先核后臂”法以预先制得的m-Na为引发剂,合成了星形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cs-SAN)。考察了两种加料方式中[DVB]/[NaH]对cs-SAN分子参数的影响;研究了m-Na体系滴加聚合时苯乙烯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和四氢呋喃(THF)对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VB四种组分与聚苯乙烯钠、苯乙烯与m-Na的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均呈表观一级动力学关系;随[DVB]/[NaH]的增加,cs-PS和as-PS的分子量均呈双峰分布,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加,分子量分布均变宽,平均臂数也随之增大,且cs-PS的变化更为明显。“先臂后核”法制备as-SAN时,一步加料的最佳聚合条件为m(St)/m(AN)=3/1,聚合温度为120℃,此时单体总转化率为35%;滴加聚合最佳条件为m(St)/m(AN)=3/1,聚合温度为105℃,此时单体总转化率为80.3%;提高苯乙烯的投料量,可使as-SAN由S-S序列所占比例增加,两种单体始终呈无规分布;“先核后臂”滴加聚合制备cs-SAN时,添加THF可使多钠阴离子活性中心解缔,最佳投料量为[THF]/[NaH]=5。随[DVB]/[NaH]的增加,cs-SAN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加,分子量分布变宽。

丁晨[10]2014年在《氢化钾(钠)体系引发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的研究》文中提出近20年,Deffieux等研究发现在体系中加入烷基金属和烷基碱金属等路易斯酸可与烷基锂形成一种新型络合物,而这种络合物可有效降低活性中心活性,据此提出了阻滞阴离子聚合的概念,这一发现为提供高浓度负离子聚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该小组先后研究了Mg/Li、 B(Zn)/Li、Al/Li等引发体系的阻滞聚合行为,在其基础上,采用烷基金属氢化物/Lewis酸体系代替丁基锂引发体系直接引发苯乙烯聚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依据前人关于阻滞阴离子聚合的研究,相对于正丁基锂引发剂,制备一种金属氢化物/烷基金属络合的引发体系,详细研究该种引发体系对于苯乙烯/丁二烯的聚合行为,对反应机理及聚合条件进行探讨。KH/i-Bu3Al体系引发苯乙烯/丁二烯的聚合,研究发现该体系下引发活性受K/Al比影响显着。通过加入极性调节剂、升高聚合温度等方法可有效提高反应活性。通过对共聚合动力学研究,该引发体系下,苯乙烯活性高于丁二烯。对于KH/B(Et)3体系引发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研究发现K/B>1.5时才具有引发活性,加入极性调节剂后可有效提高其反应活性。该体系下,引发高温高浓度苯乙烯聚合反应平缓。但该体系不能引发苯乙烯聚合,高温下却能引发丁二烯-苯乙烯聚合。对于NaH/i-Bu3Al引发体系的补充研究发现,该体系引发丁二烯均聚合可得到均相胶液,引发共聚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通过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速率先快后慢,且温度越高聚合速率越快。

参考文献:

[1]. 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D]. 李洪泊. 浙江大学. 2003

[2]. 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J]. 李洪泊, 孙建中, 胡俊杰, 周其云, 翁志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2

[3]. 不对称醚及TMEDA存在下的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聚合研究[D]. 张春庆.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4]. 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反应模型化研究[J]. 李洪泊, 孙建中, 周其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4

[5]. 高温条件下SSBR聚合反应、结构与性能研究[D]. 陶晓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6]. 丁二烯/苯乙烯连续溶液共聚合模试研究[D]. 史工昌.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7]. 丁二烯、苯乙烯在乙苯—环己烷中的阴离子聚合研究[D]. 马驰.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8]. 高反式丁二烯/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研究[D]. 刘昌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9]. 基于阻滞阴离子聚合制备星形PS及SAN[D]. 吴家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10]. 氢化钾(钠)体系引发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的研究[D]. 丁晨.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标签:;  ;  ;  ;  

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