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与GLP(论文文献综述)
张城达[1](2021)在《儿科用药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探索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科药物研发是近年来新药开发的热点之一,儿科用药的安全性问题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几十年来,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数据主要参考已有的成年动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数据或成人的临床数据,这对儿科用药带来无法预测的安全风险,特别无法评估药物对儿童特定发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幼龄动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技术,来支持儿科用药的安全性风险评估。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幼龄动物毒理学评价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到中药儿科新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中。一、建立并优化了幼龄动物(大鼠)毒理学试验技术体系,完善了主要关键技术指标1.离乳前不同抚育方式的选择比较:探索比较了出生窝、交叉窝两种不同的抚育方式对幼龄SD大鼠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抚育方式对幼龄大鼠的一般临床症状、体重和生长发育未见明显影响,对离乳前幼龄大鼠的分组设计无明显干扰作用。2.不同给药途径最早可开始给药日龄与最大给药容量的研究:分别对出生第3天(PND3)至出生第20天(PND20)的幼龄SD大鼠开展了静脉注射(i.v.)、口服(p.o.)、肌肉注射(i.m.)、皮下注射(s.c.)等给药途径最早可以开始给药的日龄以及最大给药容量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口服给药最早可在PND3以最大给药容量2.0m L/100g给药,在PND5以最大给药容量3.0m L/100g给药;静脉注射给药最早可在PND20以最大给药容量3.0m L/100g给药;肌肉注射给药最早可在PND3-PND5以最大给药容量(单侧)0.5 m L/100g给药;皮下注射最早可在PND2以单点最大给药容量0.3m L/100g(4个部位注射,1.2ml/100g)给药,在PND5可以单点最大给药容量1.0m L/100g(4个部位注射,4ml/100g)给药。3.幼龄大鼠清醒状态下多次颈静脉采血技术的建立优化:采用出生后45天的大鼠(PND45),在优化采血工具及采血方式后,连续6次颈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在90%以上。4.初步探索不同日龄幼龄SD大鼠的血液、生化参考值。5.试验终点指标的优化、规范化研究:对幼龄SD大鼠的生长发育(体重、顶臀长、股骨长),骨发育(骨密度、血清骨钙素、股骨长),行为学(改良Irwin’s行为评价、水迷宫、旷场实验)等观察指标及技术方法进行了筛选、优化、规范化,使这些指标更易于统一操作,更符合GLP规范。二、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技术体系在儿科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将已初步建立的幼龄动物安评试验相关技术体系,对一种儿科用中药新药——复方蒲公英制剂,开展了全面的幼龄动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试验选择体格生长、行为学(学习记忆)、骨骼发育、免疫发育、性激素分泌等考察指标,对幼龄SD大鼠连续4周(PND27~PND54,覆盖儿童期初期至青少年期)经口给予“复方蒲公英制剂”和停药恢复4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可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剂量(12 g/kg)组大鼠出现流涎,雄鼠体重及摄食量降低,以及红细胞系部分指标异常(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等),血清生化学部分脂代谢、糖代谢相关指标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下降),部分尿液指标异常(酮体、蛋白质、白细胞、比重、p H值、微白蛋白升高),脾脏重量及系数升高,雄鼠Ig G升高;脾脏、肝脏轻微/轻度髓外造血以及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轻度增生等,上述现象均在给药结束4周后恢复正常;对性征发育、骨骼系统发育、生长激素、行为记忆、眼科、性激素、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影响;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异常影响。在本试验剂量条件下,复方蒲公英制剂对出生后27-54天(PND27~PND54)的幼龄大鼠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剂量(NOAEL)为3.8 g/kg;毒性出现剂量为12 g/kg,但有一定的可逆性,主要毒性靶组织为血液红细胞。本研究建立的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体系研究既覆盖了常规重复给药毒理指标,又涉及了幼龄动物生长发育相关的特定关键评价指标,可以很好地预测受试药物在儿科人群中的用药安全。上述复方蒲公英制剂幼龄大鼠4周毒性试验很好地验证了该关键技术体系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是本GLP实验室参照ICH S11指导原则、国家药监局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开展儿科药物幼龄动物毒性试验体系优化的实践探索,为进一步完善幼龄动物毒性试验在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领域的应用、以及ICH S11指导原则在中国的落地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杨洋,周林,谭慧,符德欢,朱兆云,曹国丽[2](2019)在《以彝族药痛舒胶囊开发为例探索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民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民族药在民间的应用实践十分丰富,是极为重要的新药开发来源,但由于在开发研究及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差、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意识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民族药的创新发展。本文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成功开发的彝族药痛舒胶囊为例,总结民族药开发实践经验,探讨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为民族药的新药开发、产业化发展及国际化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佟笑[3](2018)在《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面临巨大的成药性风险。如果能够对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规避、减小和控制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成药性风险,从而降低失败率,不仅可以减少在失败方案中的研发投入,显着降低研发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中药新药注册申报不予批准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的较为多见,有的比较少见,但无论是哪种问题,一但出现都可能会直接导致注册申报不成功。中药新药的研究者们必须对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规避防范。论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可能引起中药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根据中药新药注册申报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将可能引起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发生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发生在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中的,导致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不予批准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研发立题问题、组方合理性问题、适应症问题、非临床有效性问题、非临床安全性问题、工艺确定的合理性问题、质量标准与稳定性研究问题、研究资料规范性和真实性问题以及药代动力学问题等方面;另一大类是发生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导致中药新药申报生产注册上市不予批准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有效性问题、安全性问题、合法合规性问题、工艺或处方问题、资料规范性和真实性问题等方面。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中药新药的研发周期与进程,对影响中药新药研发的风险因素按照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阶段,分别进行了评估。通过构建结构模型、计算单排序、计算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计算出两个阶段的一级风险因素和二级风险因素的指标权重,并对这些风险因素的权重数值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与排序。为减少中药新药研发风险的发生、提高中药新药注册申报的成功率,论文针对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两个阶段,按照一级风险指标的排序顺序(二级风险指标对应识别顺序)分别对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中的9大方面、41个风险点,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5大方面、18个风险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以期为以后的中药新药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尹可佳[4](2018)在《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建设规模和覆盖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药物创新平台,已成为国务院“十三五”工作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于增强新药研发的综合能力,加快新药研发的进程速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建立好技术先进、与国际接轨的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在新药临床前评价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资源零散分割、碎片化,一些平台大多分布在大学院校,难以真正实现开放共享,不能满足多环节交叉、进程式的新药研发需求;二是供需不平衡,各级冲突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三是政府对平台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建设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案例研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深入分析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资源整合、供给侧改革、政府监管,得出如何建设高质量药物临床前技术服务平台的启示,为全国其他地方政府建设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王帅,刘强,任春婵,陈玉文[5](2015)在《中药新药长期毒性实验的风险管理》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和掌握中药新药研发中长期毒性试验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该文作者运用风险分析工具FTA对中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过程进行了初步风险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长期毒性试验研究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Editorial Offi ce of Progress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6](2015)在《“创新药物研发高层论坛”专家观点》文中提出对2015年1月30日召开的"创新药物研发高层论坛"的专家报告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从事药品注册、创新药及仿制药研发、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及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工作的人士提供信息参考。
冯俊敏,宋菲,慕媛,韩晨光[7](2014)在《临床应用新药不安全事件成因探析》文中指出在新研发药品的临床应用中如何有效防范药品相关不安全事件,一直是药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为确保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大多数国家制定了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并以立法的形式加强药物安全性评价规范执行的力度,药物安全性评价贯穿于新药研制过程中的临床前试验研究、临床研究及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3个阶段。本文分别从新药的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实验室数据,药品质量标准与危险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上市后多中心
王全军,原野,马华智,廖明阳,吴纯启,丁日高[8](2014)在《药物毒理学发展展望》文中指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药物毒理学无论在药物毒理学学科建设上,还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国外药物毒理学发展新趋势相比,在转化毒理学研究及早期毒性预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结合国外药物毒理学发展新趋势,对我国药物毒理学发展做一综述。
董延生[9](2012)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平台的规范化建设与实践》文中指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是新药研发链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环节,其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药研发的质量和水平。毒性病理学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领域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学科专业之一,药物急性毒性研究实验、长期毒性研究实验、致癌性实验及致畸性实验等安全性评价研究项目都需要毒性病理学的检查和诊断。故此,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基础的毒性病理学的能力水平的发展在直接影响和制约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质量的同时,也间接影响和制约着新药研发的进展。我国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Good Laboratory Pratice, GLP)和毒性病理学的规范性实施因起步较晚,与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新药研发的质量与进步。具体表现在硬件上,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使得实验系统发生不确定性误差可能性增加;软件上,毒性病理学从业人员GLP意识及执行力不强,从业人员缺少完善的培训及资格认证管理体系,具体工作流程缺少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等。本研究立足国内GLP行业毒性病理学现状,参照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毒性病理学标准,以当前世界公认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及美国毒性病理学会(Society of Toxicological Pathology, STP)有关毒性病理学的指导原则、最佳实践指南及其它相关学术成果为依据,旨在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科学、先进的毒性病理学标准,并以此标准指导后续常规的毒性病理学研究及操作,为国内毒性病理学从业者提供可借鉴的建设经验,(?)此快速提高我国毒性病理学发展水平和标准化程度,缩小我国毒性病理学与国际技术水平和能力间的差距,为我国新药研发产业和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本研究从毒性病理学相关先进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引进、管理与运行的硬件建设,具体实验的动物解剖、脏器称重、标本修切、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切片镜检、同行评议、报告生成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规程制定,标准化诊断术语及诊断标准、实验动物脏器重量及自发疾病背景数据库的软件建设,工作人员的资质认证及培训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取得各个环节建设的规范化成果。经过近三年的工作,本课题取得以下结果:1、硬件规范化建设调研并引进了毒性病理学规范化平台建设所必需的蜡块打号机、玻片打号机、自动脱水机、石蜡包埋机、自动切片机、染色封片机等仪器设备,以及毒性病理学新方法所涉及的显微成像系统、数字切片扫描装置等仪器设备,建立了毒性病理远程会诊系统。上述设备制定了详细的管理类及单机版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认证、使用及维护,并获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2、软件规范化建设制定了符合国际规范的动物解剖、脏器称量、标本留样修切、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技术流程的标准操作规程,建立并验证实验室标本信息管理(Lab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MS)系统—EasyGLP。规范切片镜检、同行评议、报告生成等环节具体操作方法。建立了毒性病理学规范的诊断术语和诊断标准体系,建立了毒性病理学常用实验动物脏器重量、脏器系数、自发疾病的背景数据库及常见自发肿瘤病理组织图像数据库。3、人员的规范化建设规范了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毒性病理学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受教育背景及资质认证的具体要求和实施办法,毒性病理学课题负责人通过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家资质认证。建立了人员培训及考核上岗制度体系,详细规定了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培训者、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制作了动物解剖视频教学资料供新上岗人员培训使用。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中国国情,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毒性病理学实践规范。具体包括了硬件规范化建设过程中仪器设备法规要求,法规依从性调研、仪器设备购置、管理、认证、使用、维护与维修等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及流程,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所有硬件设备和系统在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指导下良好的运转,为毒性病理学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障。该部分规范对国内毒性病理从业人员在规范化硬件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知道和参考意义。尤其在国内专职的毒性病理从业人员缺少专业的仪器设备等硬件管理和认证知识的情况下,这部分规范性实践就更加凸显其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该套毒性病理学实践规范在软件建设方面系统地规范了动物解剖、脏器称量、标本留样修切、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切片镜检、同行评议及报告生成等毒性病理学操作各流程的操作方法、操作细节及操作要点。建立并验证实验室标本信息管理(Lab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系统—EasyGLP的毒性病理模块。建立了毒性病理学规范的诊断术语和诊断标准,毒性病理学常用实验动物脏器重量、脏器系数、自发疾病的背景数据库及常见自发肿瘤病理组织图像数据库。这些术语及标准对规范化毒性病理学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规范详述了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毒性病理学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及资质认证的具体要求和实施办法,建立了人员培训及考核上岗制度体系。其中,强制要求毒性病理学课题负责人需获得中国畜牧兽医病理学家资质认证在我国GLP领域内尚属首次。本研究获得的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毒性病理学实践规范从“物”(硬件建设)、“法”(软件建设)、“人”(人员建设)三个方面详细阐明了毒性病理学规范化建设的方法和内容,多层次立体地构建了规范化的GLP条件下毒性病理学平台。其中,许多内容和观点的提出在国内尚属首次,为其他毒性病理学从业人员、GLP机构管理者及药审部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陈龙,杨琳,吕强,张之颢,翟进,张君则[10](2010)在《ICH对药物临床前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文中研究指明以动物或动物组织为实验对象的心脏安全性评估是各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国际协调会(ICH)已制定了关于心脏安全性评估的框架性指南S7B文件。ICH指南对当前临床前药物的心脏安全评估的法规及具体技术应用有:在体动物心电图、离体动物心脏心电图、离体动物心脏动作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各离子通道电流、高通量离子通道功能筛选、浦氏纤维动作电位、分离的心室肌细胞或浦氏细胞动作电位等。为了使我国临床前药物的心脏安全性评估更加规范,文中就ICH的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文件S7B以及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及技术平台进行介绍和分析,同时对西方制药企业在临床前药物的心脏安全性评估方面涉及的技术、离子通道、动物的种类等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为我国新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心脏安全性评价提供借鉴。
二、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与GL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与GLP(论文提纲范文)
(1)儿科用药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探索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儿科用药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本文研究依据及研究思路 |
1 研究内容 |
1.1 建立并完善幼龄动物毒性试验关键技术方法 |
1.1.1 动物分组设计的比较 |
1.1.2 最早适宜给药年龄及最大给药体积的探索 |
1.1.3 建立幼龄大鼠毒理学指标的参考值范围 |
1.1.4 幼龄动物试验考察指标及方法优化 |
1.1.5 采血方法优化 |
1.2 幼龄动物毒性试验技术体系的应用研究 |
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的探索 |
第一节 不同抚育方式对离乳前幼龄SD大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分组及抚育方式 |
1.3.2 观察指标 |
1.3.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体重 |
2.2 一般临床症状 |
2.3 生长发育指标 |
3 讨论 |
第二节 幼龄SD大鼠不同给药途径的最早给药年龄和最大给药体积的探索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动物分组 |
1.3.2 动物给药 |
1.3.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初步探索幼龄SD大鼠血液学、生化学参考值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分组 |
1.2.2 血液学检查 |
1.2.3 血清生化学检查 |
1.2.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幼龄动物试验考察指标及方法的选择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比较 |
1.2.2 骨骼发育相关指标比较 |
1.2.3 改良Irwin’s行为评价优化 |
1.2.4 Morris水迷宫试验的建立与优化 |
1.2.5 旷场实验的应用探索 |
2 结果 |
2.1 生长发育指标相关性分析 |
2.2 骨骼发育指标相关性分析 |
2.3 改良IRWIN’S行为评价优化 |
2.3.1 观察方式 |
2.3.2 评价指标 |
2.3.3 观察方法和评分标准 |
2.3.4 统计分析与结果评价 |
2.3.5 评价体系标准化建设 |
2.4 MORRIS水迷宫试验优化 |
2.4.1 试验装置及试验环境条件 |
2.4.2 水迷宫操作方法优化 |
2.4.3 评价指标优化选择及统计分析 |
2.4.4 评价体系标准化建设 |
2.5 旷场实验测试结果 |
3 讨论 |
第五节 幼龄大鼠颈静脉少量多次采血技术的改进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器材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幼龄动物毒理学技术在儿科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动物分组及剂量设计 |
1.3.2 剂量设计依据 |
1.3.3 起始给药年龄和给药期限 |
1.3.4 检测指标 |
1.3.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 |
2.2 体重 |
2.3 摄食量 |
2.4 血液学 |
2.5 血清生化学 |
2.6 尿液 |
2.7 眼科检查 |
2.8 骨髓细胞形态学 |
2.9 骨骼系统发育及生长发育 |
2.9.1 骨骼系统发育指标检查 |
2.9.2 性征发育指标 |
2.9.3 对生长激素/生长因子的影响 |
2.10 性激素检测 |
2.11 行为记忆学 |
2.11.1 一般行为学检查 |
2.11.2 Morris水迷宫试验 |
2.12 免疫学指标检 |
2.13 脏器重量及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以彝族药痛舒胶囊开发为例探索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痛舒胶囊开发 |
1.1 民间调查,寻访民族用药经验 |
1.2 资源考查,系统掌握种源和资源 |
1.3 现代科技,助推痛舒胶囊开发 |
2 痛舒胶囊产业化 |
2.1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2.2 知识产权保护 |
3 痛舒胶囊国际化注册 |
3.1 组建研究团队 |
3.2 申请新药临床前会议 |
3.3 创新研究 |
3.4 美国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FDA-Good Laboratory Practice,FDA-GLP)依从性检查 |
4 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
5 讨论 |
5.1 我国民族药产业发展水平低、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
5.2 以民族药知识及应用经验为导向是民族药新药研发的重要途经 |
5.3 产业化过程中民族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 |
5.4 融合创新推进民族药国际化进程 |
(3)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药研发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
1.2.2 新药研发风险管理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文章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风险管理理论回顾 |
2.1 相关概念 |
2.2 风险的基本特征 |
2.3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 |
2.3.1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
2.3.2 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 |
2.3.3 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
第三章 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及其基本要求 |
3.1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 |
3.1.1 临床前研究阶段 |
3.1.2 临床研究阶段 |
3.1.3 新药上市后研究 |
3.2 中药新药的注册管理概述 |
3.2.1 中药新药注册管理依据 |
3.2.2 中药新药注册管理机构 |
3.2.3 中药新药注册分类及说明 |
3.3 中药新药注册审批的基本程序 |
3.3.1 新药临床研究审批程序 |
3.3.2 新药生产审批程序 |
3.3.3 实行特殊审批的新药 |
3.4 中药新药注册申请资料的基本要求 |
3.5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特点 |
第四章 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与获批情况 |
4.1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情况 |
4.1.1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总体情况 |
4.1.2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具体情况 |
4.2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获批情况 |
4.2.1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获得批准临床试验的品种情况 |
4.2.2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获得批准生产上市的品种情况 |
4.3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与获批情况分析 |
4.3.1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与获批品种的类别情况 |
4.3.2 2010~2015年间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与获批品种的剂型情况 |
第五章 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识别 |
5.1 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的识别过程 |
5.2 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中的风险识别 |
5.2.1 研发立题问题 |
5.2.2 组方合理性问题 |
5.2.3 适应症确定问题 |
5.2.4 非临床有效性问题 |
5.2.5 非临床安全性问题 |
5.2.6 工艺确定问题 |
5.2.7 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问题 |
5.2.8 研究资料规范性和真实性问题 |
5.2.9 药代动力学问题 |
5.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风险识别 |
5.3.1 临床有效性问题 |
5.3.2 临床安全性问题 |
5.3.3 合法合规性问题 |
5.3.4 工艺处方问题 |
5.3.5 研究资料规范性和真实性问题 |
第六章 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评估 |
6.1 风险评估方法 |
6.1.1 发放调查问卷表 |
6.1.2 数据收集情况 |
6.2 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中的风险评估 |
6.2.1 构建层次递阶结构 |
6.2.2 计算指标的层次单排序 |
6.2.3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6.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风险评估 |
6.3.1 构建层次递阶结构 |
6.3.2 计算指标的层次单排序 |
6.3.3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6.4 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评估小结 |
6.4.1 临床前研究中各风险因素排序 |
6.4.2 临床研究中各风险因素排序 |
第七章 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控制 |
7.1 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中的风险控制 |
7.1.1 药代动力学方面的风险控制 |
7.1.2 适应症确定方面的风险控制 |
7.1.3 研发立题方面的风险控制 |
7.1.4 组方合理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
7.1.5 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方面的风险控制 |
7.1.6 工艺确定方面的风险控制 |
7.1.7 非临床有效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
7.1.8 非临床安全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
7.1.9 研究资料规范性和真实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
7.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风险控制 |
7.2.1 工艺处方方面的风险控制 |
7.2.2 临床有效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
7.2.3 合法合规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
7.2.4 临床安全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
7.2.5 研究资料规范性和真实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目录 |
致谢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件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4)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3.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价值 |
2.1 我国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背景 |
2.1.1 我国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2.1.2 我国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 |
2.2 我国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1 我国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发展历程 |
2.2.2 我国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现状 |
2.3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价值 |
第三章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案例描述 |
3.1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 |
3.1.1 决策阶段 |
3.1.2 实施阶段 |
3.1.3 成效阶段 |
3.2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
3.2.1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与技术方案 |
3.2.2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主要研究内容 |
3.3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情况 |
3.3.1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
3.3.2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社会效益 |
3.3.3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经济效益 |
3.3.4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生态效益 |
第四章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科技资源配置的整合优化分析 |
4.1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
4.1.1 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共享程度较低 |
4.1.2 科技资源重复建设,科研投入浪费现象严重 |
4.1.3 公共科技资源转化效率较低 |
4.2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化措施 |
4.2.1 资源合理分类,构建整合基础 |
4.2.2 政府引导,建立整合模式 |
4.2.3 强化资源共享,规范资源管理 |
4.3 成效 |
4.3.1 实现科技资源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
4.3.2 推进平台资源信息化建设 |
4.3.3 强化职能部门风险控制能力 |
第五章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供给侧改革分析 |
5.1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 |
5.1.1 公共技术服务供给不足 |
5.1.2 公共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
5.1.3 公共技术服务供给协作性欠缺 |
5.2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协作性公共技术服务供给改革措施 |
5.2.1 产业结构重新布局 |
5.2.2 多元共建产业联盟 |
5.2.3 完善的协作性管理 |
5.3 成效 |
5.3.1 完善协作管理契约,管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
5.3.2 公共服务绩效提升,科技转化效率提高 |
5.3.3 打破政府垄断,权力寻租空间减少 |
第六章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监管措施分析 |
6.1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存在的监管问题 |
6.1.1 资金投入效用低下 |
6.1.2 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 |
6.2 四川省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监管机制的建立 |
6.2.1 平台扶持资金的监管措施 |
6.2.2 建立平台准入制 |
6.3 成效 |
6.3.1 提高了财政扶持的效用 |
6.3.2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推进新药研发 |
第七章 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启示 |
7.1 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成功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基础 |
7.2 公共技术服务供给侧改革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重要手段 |
7.3 平台建设中政府的监督措施是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价值的保证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药新药长期毒性实验的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LTT研究过程 |
2LTT的风险 |
3风险控制 |
4结束语 |
(6)“创新药物研发高层论坛”专家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议题:创新药物研究热点及国内外进展趋势 |
议题:针对药品国内注册法规的建议 |
药物临床(GCP)新进展及GLP工作与创新工作的结合点 |
(7)临床应用新药不安全事件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从新药的GLP实验室数据探讨导致该药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内在机制 |
2 从新药的质量标准与危险性评价相关数据分析导致该药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客观因素 |
3 从新药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后临床安全监测研究能够预知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的临床表现 |
(9)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平台的规范化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平台规范化的硬件建设 |
第一节 毒性病理平台规范化建设相关仪器设备的调研、购置 |
第二节 毒性病理平台规范化建设相关仪器设备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 |
第三节 毒性病理平台规范化建设相关仪器设备的运行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平台规范化的软件建设 |
第一节 毒性病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建设 |
第二节 毒性病理诊断标准及诊断术语的规范化建设 |
第三节 实验动物背景数据库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平台规范化的人员建设 |
第一节 毒性病理从业人员资质规范化建设 |
第二节 毒性病理从业人员培训体系规范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讨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ICH对药物临床前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 ICH以及与心脏安全性相关的文件 |
2 ICH关于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文件S7B |
3 心脏电生理概述 |
4 临床前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技术 |
4.1 在体动物心电图 (In vivo ECG) |
4.2 离体动物心脏心电图 (In vitro ECG) |
4.3 离体动物心脏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on isolated heart) |
4.4 形成动作电位的各离子通道电流 (ion channel currents underlying the action potential) |
4.5 高通量离子通道功能筛选 (technologies for high-throughput ion channel function screening) |
4.6 浦氏纤维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of the purkinje fiber) |
4.7 分离的心室肌细胞或浦氏细胞动作电位 (native cardiac cell action potential recording) |
4.8 心室楔形标本动作电位及心电图 (ventricular wedge) |
4.9 综合风险评估 (concept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 |
5 结语 |
四、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与GLP(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科用药幼龄动物毒理学试验关键技术探索及应用研究[D]. 张城达.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2021(02)
- [2]以彝族药痛舒胶囊开发为例探索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J]. 杨洋,周林,谭慧,符德欢,朱兆云,曹国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12)
- [3]中药新药成药性风险管理研究[D]. 佟笑. 沈阳药科大学, 2018(07)
- [4]四川省药物临床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案例研究[D]. 尹可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
- [5]中药新药长期毒性实验的风险管理[J]. 王帅,刘强,任春婵,陈玉文. 医药导报, 2015(08)
- [6]“创新药物研发高层论坛”专家观点[J]. Editorial Offi ce of Progress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药学进展, 2015(02)
- [7]临床应用新药不安全事件成因探析[J]. 冯俊敏,宋菲,慕媛,韩晨光.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12)
- [8]药物毒理学发展展望[J]. 王全军,原野,马华智,廖明阳,吴纯启,丁日高. 中国新药杂志, 2014(17)
- [9]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平台的规范化建设与实践[D]. 董延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2)
- [10]ICH对药物临床前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J]. 陈龙,杨琳,吕强,张之颢,翟进,张君则. 中国新药杂志, 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