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新生儿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护理与健康教育。结论对新生儿肺炎的护理可以降低围生期新生儿死亡风险。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儿科护理
新生儿肺炎(neonatalpneumonia)可发生于宫内、分娩过程中,称为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或发生于出生后,称为产后感染性肺炎。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死于新生儿肺炎,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将新生儿肺炎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为胎儿在宫内、分娩过程中,通过血行传播或羊水感染所致,多与产科因素有关。产后感染性肺炎发生率最高,为呼吸道途径或医源性感染。下面将新生儿肺炎的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病因
1.1血行传播途径病毒为最常见病原体,弓形虫感染也有一定比例,细菌感染最少见。母孕期受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细菌等感染,病原体经血行通过胎盘、羊膜侵袭胎儿。
1.2通过羊水感染羊膜早破24小时以上或羊膜绒毛膜炎时,产道内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白菌、李斯特菌、B族链球菌等上行导致感染,或胎儿在产前、产时吸入污染羊水而致病。
1.3呼吸道途径接触婴儿者如患呼吸道感染,其病原体可经飞沫由婴儿上呼吸道向下传播至肺;也可因婴儿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等),其上呼吸道感染下行引起肺炎。
1.4医源性传播由于医用器械如吸痰器、雾化器、供氧面罩、气管插管等消毒不严格,或使用呼吸机时间过长等引起肺炎;病房拥挤,消毒制度不严,医护人员洗手不勤等均易引起婴儿肺部感染;广谱抗生素使用过久容易发生念珠菌肺炎;早产儿及颅脑疾患病儿因吞咽功能不协调,反射差或缺如,易发生呕吐物、乳汁吸入性肺炎。
产后感染性肺炎病原体多为细菌,致病菌种类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深部真菌多见。近年来机会致病菌增多,如克雷白菌、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此外,厌氧菌也应引起重视。
2病理
产前感染性肺炎的肺病理改变广泛,肺泡渗出液中含多核细胞、单核细胞和少量红细胞。镜检可见到羊水沉渣,如角化上皮细胞、胎儿皮脂和病原体等。常见病理改变有三种:①透明膜形成。②化脓性改变。③间质性肺炎。
产后感染性肺炎以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为主,病变分散,影响一叶或数叶,有时小病灶可融合成大片改变,肺不张和肺气肿较易发生。
3护理评估
3.1健康史了解母亲产前有否感染,有无羊膜早破,羊水是否混浊;询问有无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史,有否吸入羊水、胎粪或乳汁史,生后新生儿有无感染接触史。
3.2身体状况检查患儿反应,注意有无体温不升、青紫、吐奶、口吐白沫,有无气促等呼吸节律改变,听诊双肺呼吸音有否改变;分析周围血象及X线胸片检查结果。
3.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儿家长对本病病因、表现、护理知识的认识程度,评估有无焦虑及其程度。
4护理诊断
4.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感染有关。
4.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狭窄、分泌物多、咳嗽反射功能不良有关。
4.3体温不升或体温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
4.4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5护理目标
5.1患儿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逐渐减轻,呼吸平稳。
5.2患儿呼吸道通畅。
5.3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5.4患儿不发生心力衰竭或发生时能及时被发现。
6护理措施
6.1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患儿翻身拍背,以利于肺内分泌物排出。保持环境相对湿度在55%~65%,必要时采取雾化吸入和吸痰,以湿化气道和促进分泌物排出。
6.2合理用氧多采用面罩法供给氧气,氧气应预先湿化并加温至31℃~33℃,以改善呼吸功能和使患儿舒适。
6.3维持正常体温应注意采取保暖措施,将环境温度调节至中性温度,以减少耗氧,有助于改善缺氧症状。体温过高时实施降温措施,体温过低时更需注意保暖。
6.4保证营养供给根据患儿病情采取适当喂养方式,病情严重者可用鼻饲管喂养,或静脉补液。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量不能过多以防呕吐后误吸。护士在喂患儿时需耐心,并注意观察反应。
6.5合理应用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宜采用静脉给药,以保证药量和取得较好疗效。遵医嘱采用抗菌谱广、对新生儿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6.6密切观察病情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应认真观察和做好记录。特别需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青紫明显加重,以及肝脏的变化,以及时发现心力衰竭、气胸或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并积极配合抢救工作。
6.7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述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护理要点,及时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
参考文献
[1]柳淑舫.新生儿肺炎护理的几点体会[J].山东医药;1980年09期.
[2]沈秀芳,胡雁.提高护生儿科护理实习质量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