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单胞菌菌株论文_黄朝

导读:本文包含了假单胞菌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铜绿,胞菌,菌株,吩嗪,鞭毛,基因,表型。

假单胞菌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黄朝[1](2019)在《铜绿假单胞菌DN1高产鼠李糖脂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污染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被认为是理想的方法。石油污染物由于水溶性小致使生物可利用性低,一般需投加表面活性剂提高其修复效率。鼠李糖脂作为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无毒、易降解、可增溶疏水性有机物等优点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鼠李糖脂的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等问题而没有被广泛使用。本论文以产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DN1为研究对象,构建高产鼠李糖脂基因工程菌株并对营养参数进行优化,促进其产鼠李糖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究鼠李糖脂协同降解菌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首先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鼠李糖脂合成关键基因rhlAB和rhlC分别转入铜绿假单胞菌DN1,构建基因工程菌株DNAB和DNC;然后对微生物摇瓶生产鼠李糖脂过程中的营养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6种碳源(棕榈油、菜籽油、豆油、甘油、玉米油、橄榄油)为唯一碳源培养时,橄榄油是最佳的碳源;6种氮源(氯化铵、硝酸钠、硝酸铵、硝酸钾、硫酸铵、尿素)为唯一氮源,最佳氮源是硝酸钠。当C/N比为20时,工程菌株DNAB和DNC的鼠李糖脂产量分别达到19.3g/L和22.5g/L,相比DN1的14.2g/L增加到1.35倍和1.58倍。由此可见,增加菌株DN1的rh1AB和rh1C的基因拷贝数并进行营养参数优化,可以提高鼠李糖脂的产量。同时,通过ESI-MS分析得出野生型和工程菌株之间的鼠李糖脂种类和数量差异,发现Rha-Rha-C_(10)和Rha-Rha-C_(10)-C_(10)是工程菌株产生的最优势的鼠李糖脂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鼠李糖脂协同降解菌对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通过检测石油烃的降解效率以及石油污染土壤本源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变化,探究投加鼠李糖脂协同降解菌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35天的修复过程中,相比较未经处理(NA)的石油烃去除率43%,鼠李糖脂协同降解菌修复(BMR)对石油烃的去除效果最好,可达到81%,只施加降解菌修复(BM)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为63%,而只添加鼠李糖脂修复(BR)没有明显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39%)。多样性分析表明,与未经处理(NA)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相比,只添加鼠李糖脂(BR)和只采用降解菌的修复(BM)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鼠李糖脂协同外源降解菌的修复(BMR)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群落的丰富度,而且提升了土壤群落的均匀度。属水平上发生极大变化,未经处理的(NA)土壤的优势属有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戈登式菌属(Gordonia),仅施加鼠李糖脂修复(BR)和只添加降解菌修复(BM)出现新的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而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丰度下降;鼠李糖脂协同降解菌修复(BMR)的土壤中出现更多新的石油烃降解优势属,如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根瘤菌属(Rhizobiaceae)、空洞菌属(Cavicella)和黄假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等,这些石油烃降解优势属的增加显着提高降解菌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果,使得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可达到81%。此外石油烃降解相关酶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了鼠李糖脂提高了与碳氢化合物降解和转运蛋白有关的酶,增强了降解细菌向修复部位的转运并促进生物降解碳氢化合物。由此可见,鼠李糖脂协同降解菌能有效去除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并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易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更富集,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高阳逸,樊亚蕾,张梦浩,马欣,李玉魁[2](2019)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体外抗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痰热清注射液、阿米卡星以及两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1号、耐药菌株2号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两药联合的体外抑菌作用,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根据FIC指数判定药物联合的抗菌作用;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用银染法分别测定阿米卡星、痰热清注射液及两药联合对其成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耐药菌株1号,阿米卡星的MIC为6.25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62.5μL/mL,联合用药时阿米卡星的MIC为1.56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1.95μL/mL;对于耐药菌株2号,阿米卡星的MIC为12.5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500μL/mL,联合用药时阿米卡星的MIC为0.39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125μL/mL;对于两个耐药菌株,两药联合时的FIC指数均为0.28。两个耐药菌株的成膜能力强,高浓度的阿米卡星和痰热清注射液单独使用时均对其成膜能力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阿米卡星反而有促进生物膜生长的作用(阿米卡星浓度≤3.125μg/mL促进耐药菌株1号生物膜生长,阿米卡星浓度≤6.25μg/mL促进耐药菌株2号生物膜生长),痰热清注射液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后对两个耐药菌株生物膜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说明痰热清注射液与阿米卡星联合对耐药菌株1号和耐药菌株2号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1期)

牛晓平,韩卿卿,何广正,鞠建松,徐书景[3](2019)在《铜绿假单胞菌中丙氨酸消旋酶的酶学特性及菌株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是目前各种医院内感染最广泛、最严重的致病菌之一.以分离自公共场所洗手液的菌株6-3为研究对象,其16S rRNA基因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 DSM 50071的16S rRNA基因的一致性为99.8%,初步确定其为铜绿假单胞菌;根据同源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设计菌株6-3中丙氨酸消旋酶的扩增引物,通过PCR从6-3菌株中克隆获得了丙氨酸消旋酶基因(alrPa),基因序列与P. aeruginosa PAO1中丙氨酸消旋酶Alr_(PAO1)的氨基酸同源率为98.9%,存在4个不一致的氨基酸位点;经原核表达、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了蛋白PaAlr,酶学特性分析表明,重组蛋白PaAlr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10.0;最适底物是L-Ala,具有严格的底物特异性,K_(m,L-Ala)=10.96mmol/L,V_(max,L-Ala)=1 562μmol/(L·min),K_(m,D-Ala)=8.45mmol/L,V_(max,D-Ala)=881.9μmol/(L·min),其最大反应速率约为Alr_(PAO1)的7倍;以铜绿假单胞菌中丙氨酸消旋酶为检测对象,以PCR和Western-blotting 2种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实验发现,在目的基因序列已知的前提下,采用PCR法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性和专一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诚,张钲,佘梦林,唐梦君,倪红[4](2018)在《多功能菌株假单胞菌的溶磷和解磷效果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长期受到有机磷污染的土壤里分离一株高效降解有机磷的假单胞菌MET75(pseudomonas.MET75).将MET75菌悬液(OD_(600 nm)=1.0)以2%的接种量加入含有乐果的无机盐培养基中,摇瓶培养120 h,菌株对50 mg/L乐果的降解率达89.66%.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果显示,MET75在降解乐果过程中无新的中间物质峰检出,初步预测降解是完全矿化作用.研究还发现,MET75在pH 7.0 11.0范围内对卵磷脂也有较强的水解能力,将MET75菌液与土壤混合,自然环境下作用72 h后,土壤速效磷含量由8.42 mg/kg升至16.84 mg/kg;小白菜盆栽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白菜较对照组:鲜重增加了34.63%,株高增加了12.43%,根长增加了24.36%,茎粗增加了51.79%.综上所述,MET75对磷化工污水的处理和生物农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刘洋[5](2018)在《高产吩嗪化合物绿针假单胞菌HT66的异常表型变异株研究及2-羟基—吩嗪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绿针假单胞菌是一类具有生物多样性并且对各种生态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植物促生菌,是公认的生态友好的生防菌株。它含有吩嗪合成基因簇及其修饰基因,能生成多种吩嗪衍生物,还能合成多种其他次级代谢产物(如铁载体),以此拮抗植物病原菌,使自身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并能增强对植物根际的定殖能力。吩嗪化合物作为一类广谱的生物农药,其高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筛选吩嗪化合物的高产菌株和维护高产菌株遗传与生产的稳定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先以高产吩嗪-1-甲酰胺(PCN)的绿针假单胞菌HT66和在其发酵环境高频率出现的不产PCN但自发荧光的异常表型变异菌株HT66-FLUO为研究对象,探究高产菌株变异的原因,有利于确保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与吩嗪化合物的持续高产。我们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对HT66和HT66-FLUO生长对数期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HT66为对照,鉴定了HT66-FLUO中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根据基因功能进行分类,揭示了哪些基因的表达差异导致HT66-FLUO完全不产PCN并且伴有很强的绿色荧光现象。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基因工程等手段进一步揭示了该菌株发生表型变异现象的原因。然后以本实验室能够合成吩嗪-1-羧酸(PCA)、2-羟基-吩嗪-1-羧酸(2-OH-PCA)、2-羟基-吩嗪(2-OH-PHZ)的绿针假单胞菌GP72以及衍生菌株为对象,确定了phz基因簇非编码区启动子位置以及影响2-OH-PHZ产量的限速酶等,为后期高产菌株的基因工程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初步建立了一种高通量筛选2-OH-PHZ高产菌株的方法,为提高2-OH-PHZ的关键合成酶的转化效率提供新的途径。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于RNA-sequencing技术比较分析HT66与其自发表型变异菌株HT66-FLUO在生长对数期基因表达的差异。相较于HT66,HT66-FLUO菌株中共有1418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占总开放阅读框(ORFs)的22%。其中直接参与PCN合成和直接调控吩嗪操纵子转录的群集感应系统phzI/phzR的基因表达大幅度下调,这与HT66-FLUO发酵液中完全检测不到PCN相一致。同时参与合成两种铁载体(pyoverdine和achromobactin)的相关基因显着上调。通过基因敲除和回补,证明了HT66-FLUO的超荧光现象是pyoverdine产量增多导致的。第二、由于异常表型变异菌株HT66-FLUO能够在传代培养中稳定遗传,无回复出发株的现象,利用Whole-genome sequencing技术对HT66-FLUO的基因组重新测序和分析。参考已知序列,我们在HT66-FLUO与HT66的基因组之间没有发现差异。根据表型变异菌株的菌落特征,构建了HT66-FLUO的gacA和gacS过表达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PCN产量测定,发现过表达gacS能够使HT66-FLUO的细胞表型回复到出发株(如荧光现象消失),同时再次获得PCN合成能力。过表达gacA则没有这种效果。以HT66和HT66-FLUO的基因组为模板,将gacA和gacS基因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通过PCR测序,验证Gac系统在DNA水平无差异。我们大胆推测HT66-FLUO的gacS基因可能发生了DNA水平的修饰(如甲基化等)或者翻译后修饰导致GacS蛋白激酶失活,进而影响Gac/Rsm系统对下游基因表达(如PCN合成或铁载体的分泌)的调控作用。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测定以及RT-PCR检测rsmX、rsmY和rsmZ在HT66和HT66-FLUO两菌株中转录水平的表达差异,发现叁种sRNAs在HT66-FLUO中表达均下调,以rsmX下调最为明显。进一步证明了gacA/S基因表达并无明显差别,但由于GacS蛋白失活无法激活下游叁种sRNAs的表达,进而影响对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调控。在HT66-FLUO中分别转入rsmX、rsmY和rsmZ的过表达质粒,通过KB固态平板的单菌落形态观察,发现叁种sRNAs过表达都能使表型变异菌株向出发株靠拢,但程度不同。检测这叁种过表达菌株的PCN产量,结果同样显示,过表达rsmX/Y/Z都能够使HT66-FLUO重新获得合成PCN的能力,其中过表达rsmX的效果更为明显。第叁、通过5'RACE对绿针假单胞菌GP72的phz基因簇和phzR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进行精确定位,其中phz基因簇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phzA基因上游112 bp,phzR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其下游29 bp。构建lacZ重组质粒,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进一步验证了5'RACE结果分析的正确性。对phz基因簇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不同长度的非编码区进行分段处理,探究是否存在影响其转录水平的抑制区域,结果表明,在这段区域不存在明显影响下游基因表达的抑制区域。同时构建参与合成2-OH-PHZ的各个基因的过表达质粒,初步确认了PhzE和PhzO为影响2-OHPHZ产量的限速酶。第四、通过发酵2-OH-PHZ高产菌株ND3,分离得到2-OH-PHZ纯品。用酶标仪分别对100 mg/L PCA的甲醇溶液和100 mg/L 2-OH-PHZ的甲醇溶液以及相应的KB发酵液进行全波长扫描,分析光吸收图谱,发现2-OH-PHZ在430 nm的吸收波长与PCA有较大吸收差异。故选用430 nm作为2-OH-PHZ高产菌株高通量筛选的检测波长。利用GeneMorph II random mutagenesis kit试剂盒,构建phzO基因易错PCR文库。同时引进TIANprep Rapid N96 Plasmid Kit以及96孔PCR排管,实现大批量的提取和转化重组质粒。舍弃那些不产砖红色2-OH-PHZ而呈乳白色突变菌株(约占整体的30%),达到初筛的目的。随后将初筛后的菌株转移到24深孔板培养,稀释后的发酵液以野生phzO为对照,测其在430 nm的光吸收值。从而构建了一种高通量筛选高产2-OH-PHZ菌株的方法,为2-OH-PHZ的高产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一方面揭示了绿针假单胞菌HT66的基因组无差异却产生异常表型变化的现象,并分析了产生表型差异的原因。通过对高产PCN菌株表型变异菌株的深入研究,为维护吩嗪化合物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绿针假单胞菌GP72的吩嗪合成基因簇的转录起始位点进行精确定位、确认合成2-OH-PHZ的限速酶,建立2-OH-PHZ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对高产吩嗪菌株的筛选与改造提供了研究策略。(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谢国艳,肖敏[6](2018)在《铜绿假单胞菌D-试验阳性及阴性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试验阳性现象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发生率及其现象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386株PA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对D-试验阳性及阴性株分别检测AmpC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结果 386株PA分离株中,有132株为D-试验阳性株,D-试验阳性的PA发生率为34.2%,总产酶率为73.5%,其中MBLs占40.1%,AmpC酶占30.3%,混合酶占3.0%。D-试验阴性株总产酶率为9.0%,其中MBLs占3.0%,AmpC酶占6.0%。两者在总产酶率、产MBLs和产AmpC酶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6.4,14.7,均P<0.01)。其中98株(74.2%)菌株为D1型(亚胺培南耐药),34株(25.8%)菌株为D2型(亚胺培南敏感),D1型与D2型相比较,在产MBLs和产AmpC酶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3.9,均P<0.05)。结论实验室应高度重视D-试验阳性的PA株的检测。推测PA株D-试验阳性现象的产生可能与MBLs和AmpC酶的大量产生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王雨舟[7](2018)在《恶臭假单胞菌KT2442鞭毛关键调控基因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鞭毛是细菌膜外的主要运动器官,其生物合成需要多种蛋白的参与。鞭毛的缺陷可能影响菌膜形成和分泌蛋白分泌等生物过程。因此,对鞭毛合成关键基因进行敲除,研究鞭毛的缺失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相关生物过程的调控机制,对工业菌株的有目的性改造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通过敲除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染色体上与鞭毛合成相关的基因,构建了鞭毛缺失的突变菌株,并通过表型分析和转录水平的分析探究各菌株鞭毛合成、六型分泌系统的调控机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同源重组等分子生物学原理,分别敲除了恶臭假单胞菌KT2442菌株中fleQ、fliA、rpoN、bifA和hcp1等鞭毛合成相关,胞内信使c-di-GMP降解和细菌六型分泌系统基因,构建了ΔfleQ、ΔfliA、ΔrpoN、Δbif A和Δhcp1等突变株,同时构建了相应的回补菌株。(2)通过半固体平板运动性、分泌蛋白SDS-PAGE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和RT-qPCR实验,分别确定了fleQ、fli A和rpo N是恶臭假单胞菌中合成鞭毛所必需的基因,而bifA和hcp1的敲除对恶臭假单胞菌的鞭毛运动性无显着影响。其中rpoN基因的敲除对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ΔrpoN的生长速率低于野生型,且稳定期能达到的OD也低于野生型。(3)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对数前期ΔfleQ中,包含hcp1基因的六型分泌系统(T6SS)的相关基因都发生了显着上调。在对数中后期KT2442中,大多数T6SS相关的基因也发生了上调,但有个别基因在两种情况下受到了不同的调节。结果表明FleQ可能参与调控了部分T6SS基因,而不是所有的基因。同时,在ΔfleQ的转录组数据中,多个编码c-di-GMP合成或降解相关蛋白的基因受到了显着的调节。此外,胞外多糖中纤维素合成基因和细菌表面粘附蛋白编码基因lapA等在fleQ缺失的条件下受到调控。FleQ对纤维素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而对表面粘附蛋白的表达具有激活作用。(4)通过分泌蛋白SDS-PAGE和RT-qPCR实验,发现恶臭假单胞菌KT2442在对数中后期能分泌大量的六型分泌系统蛋白Hcp1,而在对数前期不显着。在ΔfleQ、ΔfliA、ΔrpoN中Hcp1的分泌在对数前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明显高于该时期的野生型。结合RT-qPCR的分析,说明FleQ和RpoN对六型分泌系统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5)通过T6SS活性缺失菌株Δhcp1的抗细菌实验,研究恶臭假单胞菌六型分泌系统的功能。发现该六型分泌系统对环境中竞争性菌株的生长具有拮抗作用。本课题中FleQ参与调控恶臭假单胞菌鞭毛合成、六型分泌系统、胞外多糖合成和表面粘附蛋白表达等多个生物过程,为研究和定向改造恶臭假单胞菌中的调控网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1-01)

李九龙,郭嘉义,张燕,陈一帆,满耕孝[8](2017)在《铜绿假单胞菌PA0861突变菌株表达谱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野生型菌株PAO1及PA0861突变菌株基因表达谱,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GGDEFEAL基因PA0861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以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及PA0861基因转座子插入失活的突变体菌株为材料,利用结晶紫染色方法进行细菌生物膜的表型分析;利用Microarray技术分析其基因表达谱的变化;采用半定量RT-PCR验证Microarray结果。结果 PA0861突变株生物膜的合成量在4、8、12h均高于PAO1(P<0.05),在12h时增加了近1倍;利用Microarray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517个,其中319个上调,198个下调。生物分子功能注释和Pathway分类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除涉及代谢过程中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外,突变体PA0861中涉及铁载体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增高。半定量RT-PCR验结果一致。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突株PA0861基因表达谱发生改变,其中铁载体生物合成基因高表达,提示c-di-GMP可能通过对铁载体的调控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侯圆圆[9](2017)在《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对苦瓜和黄瓜枯萎病防治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瓜类枯萎病给瓜类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其防治十分困难。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G5菌株是一株具有生防功能的内生细菌。以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为生防因子,进行苦瓜枯萎病和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对苦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momodicae)SG-15菌株和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FOC菌株的菌丝具有明显拮抗作用,采用不同接种方法,G5菌株对SG-15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60%以上;两点对峙法试验G5菌株对FOC菌株抑制率达到78.39%。2、利用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对温室盆栽苦瓜枯萎病进行防治试验。G5菌株对苦瓜枯萎病幼苗防病效果达到31.32%;利用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处理黄瓜幼苗,温室盆栽黄瓜枯萎病防病效果达到72.88%。3、利用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处理黄瓜种子,48 h后测量黄瓜种子胚根长度,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促生效果达到37.36%。再用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处理发芽的黄瓜种子,播种40 d后,株高、茎粗、叶面积、干重、鲜重、壮苗指数均高于空白对照处理,并且G5菌株处理能使黄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分别增加1.6%、4.8%、1.1%。4、进行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与海藻肥复配对温室苦瓜幼苗的促生试验,单独施用海藻肥、单独施用生防菌、施用海藻肥与生防菌混合液叁个处理的苦瓜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干重、鲜重、叶片数、壮苗指数均高于空白对照处理,且生防菌与海藻肥混合使用时试验效果最佳。5、单独施用海藻肥、单独施用生防菌、施用海藻肥与生防菌混合液叁个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苦瓜产量,其中施用G5菌株与海藻肥的混合液处理效果最佳,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增产率达到43.70%。6、不同稀释倍数恶霉灵对苦瓜枯萎病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稀释倍数增大,抑制效果下降。测量不同稀释倍数带毒平板中病原菌的直径,得到毒力回归方程为y=1.9926x+5.0178,相关系数为0.9915。温室盆栽条件下,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与恶霉灵复配对苦瓜枯萎病和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要高于单独使用化学药剂和生防菌剂,其中G5菌株与恶霉灵复配对苦瓜枯萎病防病效果达到75.64%,G5菌株与恶霉灵复配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达到90.16%。(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高阳[10](2017)在《水貂铜绿假单胞菌强弱毒菌株及其毒力因子的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可以导致水貂的出血性肺炎。目前,水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相关研究多局限于感染菌株的流行血清型调查,但有关该病原菌毒力基因的研究鲜有深入报道。本研究旨在发掘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并研究该基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性。因此,本研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小鼠致病性实验筛选出强弱毒菌株,并通过比较转录组学测序及Real-time PCR验证的方法筛选获得与毒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缺失菌株,研究选定基因与毒力的相关性。试验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调查从山东省不同采集地区分离鉴定获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选取水貂(60株)、人(16株)和羊源(2株)PA共78株分别进行O-抗原血清分型、H-抗原鞭毛分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显示:水貂PA感染与血清G型和鞭毛A型高度相关(P<0.01);病人源PA感染优势血清型为E型且与鞭毛A型显着相关(P<0.01);2株羊源PA感染均为血清I型和鞭毛B型;PFGE谱型显示所研究PA菌株彼此间亲缘关系复杂,水貂源PA分离株来源相同,但彼此亲缘关系存在差异。2.水貂铜绿假单胞菌强弱毒菌株的筛选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代表菌株,采用小鼠感染模型,根据小鼠的死亡率来对分离株毒力进行判定。结果显示:相同攻毒剂量下,血清型G、B型菌株的致死率均较高(大于80%),M型和部分G型的致死率较低(小于20%)。筛选出两株强毒菌株11092618、11092304,两株弱毒菌株11082616、QT1进行后续实验。3.水貂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筛选鉴定对小鼠致病性试验筛选获得的PA强弱毒菌株进行比较转录组学测序,以菌株RNA为模板,采用Illumina Truseq ~TMM RNA sample prep Kit试剂构建文库,在Hiseq2500测序平台,进行2×100 bp测序。通过差异基因GO注释、KEGG注释等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注释及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初步获得30个差异表达基因。随后以拷贝数恒定不变的16S rDNA基因序列作为内参,采用??CT(近似值法)默认扩增效率E=2,通过Real-time PCR验证,最终筛选出9个可能与毒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4.水貂铜绿假单胞菌pyoS5基因毒力的相关研究于差异表达基因中,选定可编码产生绿脓菌素的pyoS5基因(pyoS5,11092618菌株,PA0985)进行基因敲除及其功能性研究。将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基因缺失的DNA片段克隆入自杀质粒pCVD442中,利用缺失基因两端的同源片段,定位自杀质粒的整合位点。利用同源性DNA片段可发生重组的原理,筛选获得基因敲除突变株11092618ΔpyoS5,并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DNA测序以及Real-time PCR的方法验证敲除准确。为了进一步研究pyoS5基因的毒力,进行11092618ΔpyoS5敲除突变株的相关生物学特性以及小鼠和水貂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1092618ΔpyoS5较野生株相比,到达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和生长速率没有明显差异;突变株不转录pyoS5基因(pyoS5,PA0985);在不同攻毒剂量的小鼠致病性试验中,突变株的半数致死量LD_(50)比野株低了一个数量级,毒力显着下降;在相同攻毒剂量的水貂致病性试验中,突变株的致死率也较野生株降低。结果表明pyoS5基因(pyoS5,PA0985)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一个重要毒力基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4-28)

假单胞菌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痰热清注射液、阿米卡星以及两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1号、耐药菌株2号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两药联合的体外抑菌作用,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根据FIC指数判定药物联合的抗菌作用;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用银染法分别测定阿米卡星、痰热清注射液及两药联合对其成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耐药菌株1号,阿米卡星的MIC为6.25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62.5μL/mL,联合用药时阿米卡星的MIC为1.56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1.95μL/mL;对于耐药菌株2号,阿米卡星的MIC为12.5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500μL/mL,联合用药时阿米卡星的MIC为0.39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125μL/mL;对于两个耐药菌株,两药联合时的FIC指数均为0.28。两个耐药菌株的成膜能力强,高浓度的阿米卡星和痰热清注射液单独使用时均对其成膜能力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阿米卡星反而有促进生物膜生长的作用(阿米卡星浓度≤3.125μg/mL促进耐药菌株1号生物膜生长,阿米卡星浓度≤6.25μg/mL促进耐药菌株2号生物膜生长),痰热清注射液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后对两个耐药菌株生物膜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说明痰热清注射液与阿米卡星联合对耐药菌株1号和耐药菌株2号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假单胞菌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黄朝.铜绿假单胞菌DN1高产鼠李糖脂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高阳逸,樊亚蕾,张梦浩,马欣,李玉魁.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3].牛晓平,韩卿卿,何广正,鞠建松,徐书景.铜绿假单胞菌中丙氨酸消旋酶的酶学特性及菌株检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诚,张钲,佘梦林,唐梦君,倪红.多功能菌株假单胞菌的溶磷和解磷效果及其应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刘洋.高产吩嗪化合物绿针假单胞菌HT66的异常表型变异株研究及2-羟基—吩嗪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8

[6].谢国艳,肖敏.铜绿假单胞菌D-试验阳性及阴性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差异性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8

[7].王雨舟.恶臭假单胞菌KT2442鞭毛关键调控基因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8

[8].李九龙,郭嘉义,张燕,陈一帆,满耕孝.铜绿假单胞菌PA0861突变菌株表达谱检测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7

[9].侯圆圆.绿针假单胞菌G5菌株对苦瓜和黄瓜枯萎病防治技术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7

[10].高阳.水貂铜绿假单胞菌强弱毒菌株及其毒力因子的筛选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烧伤病房环境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咔唑降解菌通过有角度双加氧途径代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携带第1类整合...野生株PAK和突变株PAKΔdsbM的生长...株活性菌株对尖刀镰孢菌的抑菌效果一2部分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外膜蛋白...

标签:;  ;  ;  ;  ;  ;  ;  

假单胞菌菌株论文_黄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