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发展史论文-王珏

地质构造发展史论文-王珏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质构造发展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壳运动,地质发展史,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发展史论文文献综述

王珏[1](2019)在《柳江地区矿山地质构造发展史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地史的分析方法,根据地质构造岩相古地理分析。来追溯地柳江地区矿山地质构造的变化历史。(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1期)

田智勇[2](2016)在《宁武—静乐盆地的地质构造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武—静乐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期次构造。(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6年04期)

王靖,王帅[3](2014)在《江宁区湖山村西貌头地区地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宁区湖山村西貌头地区位于南京城东约28公里,自南京有公共汽车直通汤山镇、湖山等地,交通便利。本区位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地形上由叁列山组成,走向北东东。北列山海拔高度120至170米,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一般标高为160至250米,主要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山头。宁镇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层区下扬子地层区分区宁镇地层小区。本区地质图如下:(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4年25期)

卓万生[4](2007)在《安溪县地质构造发展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地质作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工程建设和减灾等环境科学问题,也与构造地质的研究直接相关联。加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四个发展时期阐述了安溪县的地质构造发展史。(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07年03期)

姚伯初[5](1999)在《东南亚地质构造特征和南海地区新生代构造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它是由许多来自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的微陆块经过古生代至新生代一系列构造活动而最终缝合在一起的。其中,除一些古陆块外,还有一些是火山弧及增生楔,后者是在构造活动中新产生的地体。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是在中生代早期碰撞缝合在一起的,构成了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南海地区经历过四次构造事件,发生过两次陆块分离和海底扩张,产生了四个次海盆,形成了今日的构造景观。多扩张中心和多次海底扩张受控于周缘陆块的构造运动的形式(平移和转动)及方向。这是边缘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特征。(本文来源于《南海地质研究》期刊1999年00期)

王广瑞[6](1996)在《新疆北部及邻区地质构造单元与地质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北部及邻区在区域构造上分属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及塔里木叁大板块,它们被两条时代不同(石炭—二迭纪、志留—泥盆纪)、规模宏伟的板块缝合构造带所分隔,缝合构造带与两侧板块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却无隶属的“父子”关系,叁大板块自元古宙发生解体裂移后,增生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主要是依据各陆缘的不同特征分别形成岛弧或边缘海盆;进入晚古生代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培里木板块已率先完成碰撞缝合,此时除斋桑—额尔齐斯—线尚有古亚洲洋残余外,绝大部分地区均进入陆内构造发展阶段,其主要构造活动是“手风琴式’的开合构造,形成一些裂陷槽、裂谷和上迭盆地。研究区内共分出15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4个叁级单元。(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1996年01期)

愚夫[7](1991)在《《华北地台北侧早古生代地质构造发展史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科研课题取得可喜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矿部“六五”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北方板块构造与成矿规律研究”的二级课题“华北地台北侧(内蒙古中部地区)早古生代地质构造发展史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经过研究者们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果。在1987年3月河北地质学院对该成果评审的基础上,5月又通过了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地科院岩石圈中心、黑龙江地矿局、北京大学等专家教授组成评委会的部级鉴定。反映这一成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周良仁,秦克令,张正祥[8](1981)在《北祁连山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史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祁连山的地质调查,解放前只局限于交通沿线,解放后,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区域调查、普查勘探和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值的提出的是,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地质队的综合考查以及1958年至今所进行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完成,对北祁连山解决了一些根本性的地质问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期刊1981-06-30)

周良仁,秦克令,张正祥[9](1981)在《北祁连山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史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祁连山的地质调查,解放前只局限于交通沿线,解放后,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区域调查、普查勘探和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值的提出的是,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地质队的综合考查以及1958年至今所进行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完成,对北祁连山解决了一些根本性的地质问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并由此引起愈来愈多的地质工作者的兴趣.如黄汲清从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进(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科学》期刊1981年01期)

汤锡元,李旭[10](1978)在《陕甘宁盆地西缘沙井子断折带地质构造及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沙井子断折带位于陕甘宁盆地西缘隆起南段东侧,在甘、宁交界处,北起环县萌城,南至平凉,东以萌城——车道坡大断裂(即一号大断裂),西以青龙山——彭阳大断裂(即二号大断裂)为界,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10—20公里,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图1)。陕甘宁盆地西缘隆起,北起桌子山,南到陇县,以其极为突出的南北向断裂、折皱,构成了中国东部地台区的北东向构造线和中国西部地槽区的北西向构造线的天然分界,早就引起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注意。但由于各家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对本区大地构造的认识和构造单元的划分、命名,则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78年02期)

地质构造发展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宁武—静乐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期次构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质构造发展史论文参考文献

[1].王珏.柳江地区矿山地质构造发展史初探[J].世界有色金属.2019

[2].田智勇.宁武—静乐盆地的地质构造发展史[J].华北国土资源.2016

[3].王靖,王帅.江宁区湖山村西貌头地区地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简介[J].科技视界.2014

[4].卓万生.安溪县地质构造发展史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7

[5].姚伯初.东南亚地质构造特征和南海地区新生代构造发展史[J].南海地质研究.1999

[6].王广瑞.新疆北部及邻区地质构造单元与地质发展史[J].新疆地质.1996

[7].愚夫.《华北地台北侧早古生代地质构造发展史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科研课题取得可喜成果[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1

[8].周良仁,秦克令,张正祥.北祁连山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史的初步探讨[C].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1981

[9].周良仁,秦克令,张正祥.北祁连山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史的初步探讨[J].西北地质科学.1981

[10].汤锡元,李旭.陕甘宁盆地西缘沙井子断折带地质构造及发展史[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

标签:;  ;  ;  

地质构造发展史论文-王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