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中[1]2003年在《世界水果果实害虫种类及其信息资源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有益于开展进口水果害虫风险分析,准确鉴定口岸截获水果害虫,预测国内可能成为水果出口障碍的害虫种类,提高水果害虫检疫技术水平,本文收集研究世界各地水果果实害虫信息资料,并进行开发应用。 水果果实害虫收录条件为:寄主果实一般可供人鲜食;能够为害果实部分;具有随果实传带可能性;原发性种类。共收录整理了20科304种果实害虫的关于名称、分类地位、分布、寄主、生物学、形态特征等信息数据,并出版发行专着《水果果实害虫》一书。同时,在国际标准ISO1998-7563《新鲜水果蔬菜—名词》的基础上,还整理出相关的水果名录。 在分析研究已有检疫性种类筛选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提出了新的危险性种类评估方法。依据考虑对象的危险性大小筛选危险性种类。提出了计值公式:[危险性值]=[分布值]×[随寄主传带可能性值]×[寄主重要性值]×[扩散能力值]×[经济重要性值]。并拟订了相关计值标准。应用上述方法,明确有228种水果果实害虫具有检疫意义。 为了研制计算机检索系统,编制了涉及几乎所有种类的成虫检索表及少量鳞翅目幼虫检索表。制作出的计算机检索表实际上是一种新式的昆虫检索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研制出本机运行的《水果果实害虫咨询与辅助鉴定系统》,并利用ASP技术和Java语言编写程序,制作出网络运行版本。该系统有如下功能:根据学名查询;根据产地、寄主、分类地位查询;危险性种类查询;根据形态特征的检索辅助鉴定种类;预测我国出口水果可能障碍种类。 综合起来,本文有如下特色和创新之处:(1)符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水果生产、贸易和检疫工作实践需要,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首次尝试构建水果果实害虫知识体系。整合世界范围的水果果实害虫信息,并开发应用。(3)改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筛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新方法。(4)设计出新式的昆虫分类检索表。(5)建立计算机昆虫检索系统制作新方法。
詹开瑞[2]2006年在《桔小实蝇的检疫技术与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室内饲养观察、阳间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桔小实蝇的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快速鉴定技术以及桔小实蝇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系统分析了桔小实蝇的适生性与风险性,为改进桔小实蝇的口岸检疫技术手段与制定检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桔小实蝇的鉴定技术 形态特征是种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根据室内饲养观察记录,本文描述了桔小实蝇的主要鉴定特征,同时与其近缘种进行鉴别特征比较,制作了果实蝇属Bactrocera常见种类的分类检索表,以满足桔小实蝇的快速准确鉴定的需要。根据诱集反应观察,可以利用桔小实蝇对引诱剂Me的特异性反应特征的辅助鉴定方法。利用PCR结合DGGE的技术可以有效分离桔小实蝇及其近缘种的鉴定和分离,这为解决实蝇卵及幼虫无法通过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的问题提供了方法学的依据,为实蝇的早期鉴定奠定基础。 2.桔小实蝇的生物学特性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田间系统调查,探明了桔小实蝇卵孵化、幼虫生长发育、化蛹、羽化和成虫繁殖特征;在全省范围内调查了桔小实蝇的主要寄主及寄主的受害程度;记录了桔小实蝇的为害特点和嗜食现象;测定了桔小实蝇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探明了福州地区桔小实蝇的年生活史,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3.桔小实蝇的种群系统 本文把桔小实蝇种群系统作为果园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探明桔小实蝇种群系统与其它种群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傅丽君[3]2005年在《农药对枇杷园生态系的影响与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鉴于推广绿色枇杷生产技术的需要和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枇杷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类,测定了枇杷园常用化学农药在枇杷叶片和果园土壤的残留动态,对常用农药对土壤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做了分析。运用害虫生态控制理论及指标评价等多种生态控制措施组建了枇杷园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系统。旨在为生态果园的建立、减少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和绿色枇杷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枇杷主要害虫和天敌研究 枇杷园生态系统内节肢动物群落共包括16个目(昆虫纲14个目和蛛形纲2个目),在整个昆虫群落中,已明确为害虫的有7个目56种,常见害虫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有35种。福建地区叶片主要害虫为枇杷瘤蛾(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ampson)和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 Bremeret Grey);果实主要害虫为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燕灰蝶(Rapala varuna Horsfield)和长卷蛾(含柑桔长卷蛾 Homona coffearia Nietner和保长卷蛾Homona nakaoi Yasyda)。6~9月是苹掌舟蛾防治的关键时期;7月和8月是枇杷瘤蛾防治的关键时期;梨小食心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是4~5月。确定了枇杷瘤蛾的各虫态的发育情况,为寄生蜂的饲养接种和田间释放确定最佳时间。梨小食心虫在田间表现出寄主生态选择性,偏嗜乌躬白、解放钟,对白梨和早钟六号较少为害。 2 化学农药对枇杷害虫和天敌的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广谱性化学农药对枇杷瘤蛾和梨小食心虫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地控制枇杷主要害虫的为害。但喷施化学农药后,草蛉、瓢虫和蜘蛛的量迅速下降,即化学杀虫剂对果园生态系统中第叁级营养阶层——天敌的影响极大,这将会大大削弱了自然生物因子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3 化学农药在枇杷园土壤和枇杷叶片上的残留 甲基托布津在叶片中的残留期属于中等,施药1天后降解率达47.57%,7天后降解了65.99%,28天后达85.96%。施用甲基托布津28天后在枇杷叶片
董文勇[4]2013年在《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葡萄是世界重要的果树树种,其栽培面积和产量曾长期位居世界五大重要水果之首。台湾葡萄约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由先民自大陆引入,但其真正发展仅50余年。台湾虽然地处亚热带至热带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均在葡萄适栽范围之外,但经数十年栽培经验的积累,已成功发展出亚热带地区独特的栽培模式。目前栽培种绝大多数为葡萄Vitis viniferaL.和美洲蘡薁V. labrusca L.的杂交种。台湾葡萄以进口为主,但也有少量出口,日本和泰国为两大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欲开辟中国大陆这一新兴出口市场。本研究应台湾欲出口葡萄至大陆的要求,通过分析其提供的葡萄技术资料,查阅相关专着、数据库(如CABI、维普、TaiBNET)以及重要国际与国家组织官网(如EPPO、NLBIF、ScaleNet),按照《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包括环境风险和活体转基因生物分析》(ISPM第11号)提出的分析方法和步骤,并部分参考孙楠等建立的进境水果果实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实用方法中的分析要素,运用半定量方法对进境台湾葡萄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经过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5种,即香蕉肾盾蚧、木槿曼粉蚧、日本臀纹粉蚧、烟草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中风险9种,即螺旋粉虱、橘小实蝇、槟栉盾蚧、刺盾蚧、台湾黄毒蛾、丝鳞粉蚧、南洋臀纹粉蚧、大洋臀纹粉蚧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低风险3种,即腹突皱针蓟马、葡萄苦腐病菌和葡萄枝枯病菌。根据ISPM第11号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义,均将其列为进境台湾葡萄检疫性有害生物。根据上述风险评估结果,对于超过“很低”风险的有害生物,提出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果园管理、包装厂管理、包装要求、冷处理要求、出口前检疫和证明文件要求在内的装运前要求;包括证明文件核查和进境检验检疫在内的进境要求;以及不符合要求的处理。这些措施的实施,可将进境台湾葡萄的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叶济蓉[5]2007年在《龙眼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提出龙眼是重要的热带南亚热带果树。为了全面了解龙眼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及给研究龙眼的专家、学者及决策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决策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9-2006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采用回溯性文献检索方法,利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1989-2006年)为文献数据源,建立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利用《AGRIS》(粮农组织农业索引)(1989-2006年)及《CABI》(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1989-2006年)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源,建立国际龙眼文献数掘库。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分类主题分布、作者分布等进行数据提取、计量分析;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确定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核心期刊;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作者。对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年份分布、分类主题分布以及作者所属国家分布进行数据提取、计量分析。利用建立的国内、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出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在龙眼研究总文献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统计出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不同分类主题的龙眼文献量在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后分别对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果树的计量分析结果相比,我国在龙眼研究方面年均发文量居中下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龙眼研究的人力、物力投入;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2个领域,龙眼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献量相对较少;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和栽培管理技术2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较显着,而育种及生物技术2个领域的文献量相对较少;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这2个领域的文献量在数据库中所占比例与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相比较小;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年文献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我国龙眼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总体上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年文献量逐年增多,近几年年文献量增长尤为显着;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年文献量的变化态势与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大体上一致;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文献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占30.0%),其次是泰国(占19.0%),美国第叁,占16.3%;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作者有38位;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期刊有10种;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在龙眼研究总文献量中所占百分比为89.6%,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的文献量在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中所占百分比都超过80%,表明我国龙眼研究在国际上占领先地位;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6个龙眼分类主题的年文献量在近几年基本上均呈增长态势,说明这6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不断增加,最后对这6个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
徐荣侠[6]2007年在《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园林花木害虫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研究了苏州园林花木害虫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研制了绿化苗木害虫诊治专家系统。据作者调查研究,苏州等地花木害虫和天敌已知有422种,隶属于12个目88个科(包括甲壳纲鼠妇目1个科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1个科),其中含有2个新种,46个江苏新记录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布种类数最多的4个目为:同翅目77种,鞘翅目56种,鳞翅目235种,半翅目33种。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桔小实蝇在苏州的寄主范围、分布、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研制的苏州园林花木害虫诊治专家系统,具有害虫识别诊断、防治咨询等功能,实现了园林害虫诊治的信息化,希冀将对园林花木的植保知识的普及、提高害虫的防治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孙兰凤[7]2009年在《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果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果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为广泛的从业人数和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以及对社会需要和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由此,近年我国林果业发展进入新一轮高潮,这就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方式,以改变传统的片面追求的数量型的粗放经营模式。本文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己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己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的今天,强调林果业是在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倡一种对环境、对社会以及对人更为友好的方式和态度,来确保其具有可以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的问题。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新疆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由于种植栽培历史早,形成了众多的名特优果品。新疆特色林果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发展,己初具规模。目前,林果业己成为新疆仅次于粮食、棉花的第叁大产业,2007年林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72%,2006年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把林果业列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以此带动新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广大果农增加收入。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是实现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疆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新疆虽为果品生产大省区,林果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林果大区和支柱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宏观背景下,如何协调种植业与林果业之间的关系,探寻把林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目前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实践需要与理论研究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审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林果业的发展问题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很多省区都做了林果业发展规划,将林果业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但是,林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尚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对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或者是集中在以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的经验总结方面,或者是对产业发展对策等局部内容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建立系统的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丰富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特色林果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理论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业实践,梳理了当前的林果业研究理论,探讨了林果业发展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主要阐述作为研究林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并阐述之所以选择这些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世界林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主要林果发达国家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从中提炼出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借鉴,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大背景。基础篇: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性及定量分析了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具备的优势,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另一背景。研究篇:对林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用来解释和分析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的“钻石模型”,探讨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及借鉴林果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尝试地对林果业可持续法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提出了适合新疆区情的林果业发展战略;探寻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策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基地能力建设、加工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市场营销能力建设、灾害防控能力建设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等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马平[8]2009年在《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来生物入侵是国际性问题,引起了国际上公众、科学家、有关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现状和严峻发展趋势以及我省对防止生物入侵的紧迫需求和我国现在对区域性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分析工作很少的情况,为了保护云南农林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促进对外贸易,把好云南边境口岸一线的国门关,本文通过对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与分析,针对潜在的和局部危害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入侵风险分析的研究,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预警,对控制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现状通过早期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云南省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09种,植物158种,占全省外来入侵物种的75.6%。无脊椎动物22种,占外来入侵物种的10.53%。病原微生物13种,占外来入侵物种6.22%,脊椎动物16种,占外来入侵物种的7.66%。2.云南边境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通过云南口岸截获统计资料整理分析,1998年~2007年,云南省进境植物检疫中共截获有害生物479种,其中昆虫361种,占75.3%;线虫44种,占9.2%;真菌42种,占8.8%;病毒7种,占1.4%;杂草10种,占2%;螨类9种,占1.9%;其它6种,占1.3%。3.云南地区经济水平与外来入侵物种的关系研究研究为探讨地区经济因素对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云南地区经济指标(GDP和进出口贸易额)同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的关系分析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线性方程,分别为:y=3.289+0.077504x;y=3.5593+0.095914x。结果表明,地区的GDP值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无线性关系,而进出口贸易额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措施。4.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以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为依据,通过对云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的研究成果,建立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中的目标层(R值),包含了5个准则层(Pi),其下级为指标层(Pij),由17个多指标因子组成,并根据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R值的分值范围在0和3之间,并对其进行4个等级分级:0.5(不含0.5)以下为低度风险,0.5~1.5(不含1.5)为中度风险,1.5~2.5(不含2.5)为高度风险,2.5以上为极高风险,以此为据确定云南入侵有害生物风险等级。5.云南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外来入侵生物已引起了云南省的重视,尤其是外来入侵害虫,给云南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通过实验筛选,选择21种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利用云南检疫性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给出了量化的风险值,并针对不同物种和风险值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6.基于GIS与气候相似性的谷班皮蠹在云南适生区的预测根据谷斑皮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利用气候相似距原理分析该虫在气候因子影响下云南可能适生分布地区,结合运用GIS对谷斑皮蠹的寄主在云南分布的分析,利用GIS将气候适生区和寄主分布区图层迭加,得出了谷斑皮蠹在云南的可能适生区。结果表明,谷斑皮蠹在云南可能的适宜分布范围主要在云南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适生区主要有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楚雄、临沧、德宏等地区,云南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无明显的谷班皮蠹适生环境。
于文惠[9]2013年在《桔小实蝇对几种寄主果实的选择和嗅觉学习行为》文中指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隶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triphitidae,果实蝇属Bactrocera Macquar,属于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分布区域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桔小实蝇寄主广泛,繁殖能力也很强,分布区域有日渐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桔小实蝇开始爆发蔓延,严重的为害到当地的水果及蔬菜产业的发展。本学位论文是以桔小实蝇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桔小实蝇对香蕉、脐橙、莲雾、苹果、番茄、梨、柿子七种寄主果实的产卵趋性;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桔小实蝇对香蕉、脐橙、苹果、梨四种寄主果实和红橘、脐橙、柠檬叁种挥发油的嗅觉行为反应;探讨了桔小实蝇幼虫在经过不同饲养经历后成虫产卵选择性差异以及桔小实蝇蛹期经芳樟醇等化合物诱导后成虫是否存在嗅觉记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桔小实蝇不同实验种群对不同寄主果实的产卵趋性经人工饲料饲养的第一代至第叁代(F1-F3)及香蕉饲养的第十五代(F15)实验种群桔小实蝇雌成虫对罩有不同水果产卵容器上的产卵量存在显着差异。与人工饲料饲养的F1-F3代相比,香蕉F15实验种群在7种供试果实平均产卵量均最大。香蕉F15实验种群更趋于选择在罩有香蕉、脐橙的产卵容器上产卵,在罩有香蕉、脐橙产卵容器上的产卵量最大达到229.66粒和213.33粒,是人工饲料F1-F3代平均产卵量的1.7倍。供试果实挥发性物质是引诱桔小实蝇产卵的主要因子。人工饲料饲养的F1、F2和F3代桔小实蝇雌成虫在供试的7种寄主果实中,同样对香蕉和脐橙产卵趋性最强,平均产卵量最大;对莲雾产卵趋性次之,对苹果、番茄、梨和柿子的产卵趋性较弱,平均产卵量较低。随着人工饲料饲养的桔小实蝇代系的延续,桔小实蝇雌成虫在香蕉、脐橙上平均产卵量有增加的趋势;人工饲料饲养F1代雌成虫在脐橙上的平均产卵量较低,仅为61.50粒,F2和F3代平均产卵量明显增加。结果表明,香蕉和脐橙是桔小实蝇最佳的产卵寄主,而经长期用香蕉饲养的桔小实蝇对香蕉和脐橙表现出更强的趋性和选择性。2桔小实蝇对四种水果嗅觉行为的研究桔小实蝇对供试的四种水果挥发性气味的选择滞留时间存在显着差异,桔小实蝇对脐橙的挥发性气味滞留时间最长,达3154.33s,其次是香蕉为1956.67s,对苹果和梨的滞留时间较短,分别为1667.00s和1424.66s。桔小实蝇对香蕉、脐橙、苹果和梨的访问频率分别是8.67次、6.75次、4.67次和6.15次。桔小实蝇对香蕉的选择系数为4.11,显着高于其它叁种水果;对脐橙的选择系数为2.84,显着高于苹果和梨的选择系数。桔小实蝇在以苹果、梨、脐橙、香蕉作为味源的处理一区的滞留时间超过120s的频率分别是0.33次、0.67次、4.67次、5次。桔小实蝇在脐橙和香蕉作为味源的滞留时间超过120s的频率显着大于在梨和苹果处理区的频率。表明香蕉和脐橙对桔小实蝇的引诱力最强,苹果和梨对桔小实蝇的引诱力较弱。3桔小实蝇对叁种挥发油的嗅觉行为测定桔小实蝇对脐橙挥挥发油,红橘挥发油和柠檬挥发油的滞留时间分别分别为70.4s,49.1s,122.62s。桔小实蝇对柠檬的挥发油的滞留时间显着高于脐橙挥发油和红橘的挥发油,橙挥挥发油显着高于红橘的挥发油的滞留时间。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对这叁种挥发油的趋性依次为柠檬挥发油,脐橙挥发油,红橘挥发油。4幼虫取食经历对成虫寄主选择行为及产卵量的影响经不同供试寄主果实饲养的桔小实蝇种群在香蕉,脐橙,苹果以及梨上的产卵选择性均以香蕉及脐橙为主,在香蕉及脐橙上的平均产卵量最大,在苹果和梨上平均产卵量最低。在各种寄主果实中产卵量最多的成虫在幼虫期都是由相同的果实饲养,表明桔小实蝇成虫对幼虫期取食经历具有明显的学习与记忆能力。5蛹期经历与桔小实蝇成虫的嗅觉记忆桔小实蝇蛹期用不同浓度的芳樟醇和苯甲酸乙酯处理,在羽化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桔小实蝇成虫的滞留时间在对照和处理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羽化后的桔小实蝇成虫对芳樟醇和苯甲酸乙酯不具有记忆能力。
吕庆峰[10]2013年在《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到2012年正好120年历史。历经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叁个时期巨大创伤,新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生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经济迅速起飞,中国葡萄酒产业随之进入迅速发展轨道。历经叁十年快速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如今已达到生产量世界第六、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仍然很微弱,我们虽然已是葡萄酒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作为工业是从西方传入,现在的葡萄酒文化主要是指以法国葡萄酒文化为蓝本西方葡萄酒文化,但中国也有很深厚葡萄用于酿酒的历史积淀。在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导致对“本原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中国”生活形式的内在韵律和自我指向始终没有能够被揭示、发挥、确立出来。从产业化角度系统研究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是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自身历史连续性的问题,是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自我审视。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的连续性,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是从研究上确立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努力。只有抱着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政治眼光,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经验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价值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也为以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产业化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发展方向、葡萄酒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葡萄酒产业国际化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也有助于以后将中国葡萄酒产业纳入产业经济学、文化学、政策学的体系和框架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以葡萄酒产业链条为横轴,以近现代百余年葡萄酒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历程为纵轴,综合运用历史学、产业经济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近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并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所得出的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诞生到当前的发展历史,采用“横排竖写”的方式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作传。将原料栽培、酿酒和设备、流通和市场到产业化道路的葡萄酒产业问题从产业诞生到21世纪初的历史系统梳理,力求建立起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的完整性。(2)在观照中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并仔细审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后,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国际化前景。葡萄酒消费在中国将持续高速增长很长时间、中国葡萄酒文化将会确立、中国葡萄酒产业必将进入主要出口国行列。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提高水准、锻炼国际眼光,主动参与行业国际竞争、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步实现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化。(3)伴随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量剧增,吸引大批国内外财富集团投资中国葡萄酒业。大量国外投资和进口酒涌入一方面为中国带来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国产葡萄酒生产提出挑战。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和文化水准,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4)从文化政治意义来讲,中国葡萄酒文化只有抵抗才有现代性,中西方文化迥异,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制度、饮食结构相差甚大,一旦全盘接受西方葡萄酒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就丧失了个性,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就等于放弃对自身普遍性的追求,从而就没有未来的路可走。中国葡萄酒产业通向未来的路,必须要回到自身存在的本原,并具把自身特色都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最终要创造出鲜明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之路必须经由对自身历史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对外来的现成的葡萄酒文化的单纯模仿不是路。如果我们总是在模仿西方葡萄酒文化,追赶法国葡萄酒产业,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最高只能达到其复制品或者叫赝品的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等同或超越它们的高度。中国葡萄酒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从自身历史找到自觉、自信,从而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世界水果果实害虫种类及其信息资源的研究与应用[D]. 陈乃中.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2]. 桔小实蝇的检疫技术与风险分析[D]. 詹开瑞.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3]. 农药对枇杷园生态系的影响与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研究[D]. 傅丽君. 福建农林大学. 2005
[4]. 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D]. 董文勇.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5]. 龙眼文献计量学研究[D]. 叶济蓉. 福建农林大学. 2007
[6]. 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D]. 徐荣侠. 苏州大学. 2007
[7]. 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D]. 孙兰凤. 新疆大学. 2009
[8]. 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D]. 马平. 云南农业大学. 2009
[9]. 桔小实蝇对几种寄主果实的选择和嗅觉学习行为[D]. 于文惠. 西南大学. 2013
[10]. 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D]. 吕庆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标签:植物保护论文; 园艺论文; 脐橙论文; 外来入侵物种论文; 水果营养论文; 害虫论文; 葡萄酒历史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物种入侵论文; 香蕉论文; 葡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