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培养论文_周晖国,任静,徐世友,吴元元,张生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酵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酵母,条件,小曲,犊牛,芽孢,采食,黄曲霉。

发酵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周晖国,任静,徐世友,吴元元,张生琰[1](2019)在《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条件,提高荚膜多糖产量。方法通过30 L发酵罐培养W135群脑膜炎球菌,分析不同补加葡萄糖方式、发酵温度、接种量对发酵液中生物量和荚膜多糖产量的影响,优化培养条件;并对优化的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优化条件为分批补加5 g/L葡萄糖,发酵温度为37℃,接种量为16%;2批W135群脑膜炎球菌精制多糖的核酸含量、蛋白含量、唾液酸含量、O-乙酰基含量、K_D值、回收率及多糖含量,均符合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质量标准。结论获得了更适宜W135群脑膜炎球菌的发酵培养条件,提高了荚膜多糖含量,为建立完整的发酵工艺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魏凤,段力萌[2](2019)在《微藻二十二碳六烯酸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作为新一代功能食品药物保健因子,成为全球科研和产业研究的热点。菌种选育技术是微藻DHA提取的前提和基础,发酵培养是直接决定微藻DHA产量的核心技术,因此对微藻DHA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技术进行研究对微藻DHA的产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微藻DHA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的技术链,比较了微藻DHA菌种选育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的重要技术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微藻DHA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技术的优化、创新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从而有效提高微藻DHA的产量。(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郭金英,赵翠敏,张云龙,王宁宁,郑素月[3](2019)在《血红栓菌液体发酵产漆酶培养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体培养,考察碳源、氮源、Cu~(2+)及其他培养条件对血红栓菌产漆酶的影响。采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测定血红栓菌菌株所产漆酶的酶活力。结果表明,以葡萄糖15 g·L~(-1)和蔗糖15 g·L~(-1)为碳源,蛋白胨2 g·L~(-1)和硝酸铵2 g·L~(-1)为氮源,CuSO_4 2.0 mmol·L~(-1),初始pH 5.0,300 mL叁角瓶装液量为100 mL,接种量8%,温度28℃,在此条件下,发酵液漆酶酶活为165.19 U·mL~(-1),比优化前的53.80 U·mL~(-1)提高了3倍。(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9年11期)

郭永清,赵宇飞,张小宇[4](2019)在《酵母培养物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断奶后犊牛日粮补充酵母培养物(YC)对犊牛采食、生长和瘤胃发酵的影响。将24头3月龄健康荷斯坦犊牛按体重和日龄随机分配至3个处理组,每组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YC(CON),2个处理组分别按日粮干物质1%(YC1)和2%(YC2)比例添加YC。试验期为60 d。结果显示,犊牛日粮添加YC显着增加了犊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平均日增重(ADG)以及饲料效率(P<0.05);犊牛血液生化指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YC处理显着增加了犊牛血浆中BHBA浓度(P<0.05);对于免疫指标IgG、IgA和IgM,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犊牛日粮添加YC处理对瘤胃pH值、瘤胃液中乙酸和丁酸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增加了丙酸和总挥发酸浓度(P<0.05);对于消化酶活性,淀粉酶在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YC处理显着增加了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P<0.05);此外,YC处理显着增加了瘤胃液中MCP浓度。结果表明,叁月龄犊牛日粮补充酵母培养物增加了犊牛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提高了饲料效率,同时增加了瘤胃液中纤维素酶活性和挥发酸浓度,稳定了瘤胃内环境。综上所述,补充酵母培养物对断奶后犊牛生长和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田亚东,邹旸,韩琳洁,刘正,郝东升[5](2019)在《叁种同型发酵乳酸菌混合培养的发酵特性及对黄曲霉抑菌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植物乳杆菌(L)、乳酸片球菌(P)、凝结芽孢杆菌(B)及叁种菌混合培养液对黄曲霉的抑菌作用,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叁种菌及其混合培养的上清浓缩液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叁种菌及其混合培养的上清浓缩液均对黄曲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乳酸片球菌、植物乳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及其叁者混合培养的上清浓缩液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5.860±0.050)、(15.737±0.155)、(14.287±0.096) mm和(15.173±0.032) mm,其中植物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的抑菌直径最大(P<0.05)。(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21期)

李桂英,陈静,郭德军,尹艳镇[6](2019)在《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食品发酵工程的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北部湾大学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果蔬优势资源,以及我院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生源特点,我们尝试探索食品发酵工程的教学改革,从发酵工程的理论教学(课程内容与理论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近叁年来的教学改革,发酵工程的教学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我院发酵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也获得了北部湾地区食品企业的认可,使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递增。(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李锐,杨玉贤,杨强,陈申习,还萍[7](2019)在《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稀释培养方法,将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入池、发酵第四天和出窖时酒醅中的可培养细菌分为九大功能群(蛋白质降解细菌群、淀粉降解细菌群、纤维素降解细菌群、木质素降解细菌群、脂肪降解细菌群、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产丁酸细菌群和产己酸细菌群),探究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各种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组成以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数量较多的优势功能细菌群为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和产丁酸细菌群.对分离的各功能群的细菌进行核糖体RNA亚基编码基因(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的可培养细菌主要为乳酸菌和芽孢杆菌两大类,分别属于3个属、10个种.(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芳,廖先清,周荣华,饶犇,陈伟[8](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BZJN1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ZJN1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BZJN1菌株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25.0 g/L、鱼粉25.0 g/L、工业蛋白胨15.0 g/L、玉米浆5.0 g/L、碳酸钙1.0 g/L、硫酸镁0.3 g/L、磷酸二氢钾0.1 g/L。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0、培养温度30℃、接种量4%、转速220 r/min,在此条件下,发酵液芽孢数可达9.68×10~9 CFU/mL,相比初始基础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水平提高了约2倍。(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汤志宏,徐宁宁,叶均安[9](2019)在《复合益生菌和酵母培养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抗应激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新型复合益生菌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特征和血清抗应激指标的影响,选取45头泌乳后期荷斯坦奶牛,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复合益生菌组和酵母培养物组分别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复合益生菌20 g/(d·头)和酵母培养物100 g/(d·头)。结果显示:日粮添加复合益生菌和酵母培养物显着提高了热应激奶牛产奶量(P=0.03),但对乳成分没有影响;且提高了瘤胃液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浓度(P=0.04),但对挥发酸产量没有影响。复合益生菌和酵母培养物显着提高了热应激奶牛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且复合益生菌的提升效果优于酵母培养物。此外,复合益生菌和酵母培养物显着提高了热应激奶牛血液中叁碘甲腺原氨酸浓度(P<0.01)。因此,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够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并且效果显着优于酵母培养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桂英,陈静,郭德军,尹艳镇[10](2019)在《食品发酵工程教学中需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的发酵工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好发酵工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吃苦耐劳、不畏失败与挫折的精神,塑造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性格。只有兼顾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培养,发酵工程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20期)

发酵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藻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作为新一代功能食品药物保健因子,成为全球科研和产业研究的热点。菌种选育技术是微藻DHA提取的前提和基础,发酵培养是直接决定微藻DHA产量的核心技术,因此对微藻DHA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技术进行研究对微藻DHA的产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微藻DHA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的技术链,比较了微藻DHA菌种选育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的重要技术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微藻DHA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技术的优化、创新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从而有效提高微藻DHA的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酵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晖国,任静,徐世友,吴元元,张生琰.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

[2].魏凤,段力萌.微藻二十二碳六烯酸菌种选育和发酵培养技术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3].郭金英,赵翠敏,张云龙,王宁宁,郑素月.血红栓菌液体发酵产漆酶培养条件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

[4].郭永清,赵宇飞,张小宇.酵母培养物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9

[5].田亚东,邹旸,韩琳洁,刘正,郝东升.叁种同型发酵乳酸菌混合培养的发酵特性及对黄曲霉抑菌作用的研究[J].饲料工业.2019

[6].李桂英,陈静,郭德军,尹艳镇.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食品发酵工程的教学改革[J].山东化工.2019

[7].李锐,杨玉贤,杨强,陈申习,还萍.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刘芳,廖先清,周荣华,饶犇,陈伟.枯草芽孢杆菌BZJN1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9

[9].汤志宏,徐宁宁,叶均安.复合益生菌和酵母培养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抗应激指标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10].李桂英,陈静,郭德军,尹艳镇.食品发酵工程教学中需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山东化工.2019

论文知识图

各菌株产酶的活性情况和AF34408在PDA培养基上共培...灵芝菌丝体的两阶段培养叁羧酸循环基因相对表达水平Fig.3-5R...接种密度对细胞生长环境及细胞生长的...粗酶水解乳糖和乳清粉酶解产物的薄层...

标签:;  ;  ;  ;  ;  ;  ;  

发酵培养论文_周晖国,任静,徐世友,吴元元,张生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