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扬[1]2003年在《肉毒梭菌的筛选及菌株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简称肉毒梭菌)在厌氧环境下可产生一系列毒性极强烈的外毒素——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目前,肉毒毒素已广泛应用于眼科、神经科、康复科、消化科及皮肤科(多汗症、美容)等领域的病症治疗,并在美容抗皱方面有极好的效果。此外,肉毒毒素也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灭鼠农药。因而,肉毒毒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论文对肉毒毒素的产生菌——肉毒梭菌的筛选方法、分离纯化及检测手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 1.从豆制品、肉制品、水产品等食品加工场所采集了50份样品,结果表明芽孢杆菌以在豆制品加工场所的土壤样品中为多。 2.针对芽孢杆菌的筛选,样品预处理采用了两种方法——加热处理法和乙醇处理法。试验结果表明,乙醇处理法的效果优于加热处理。 3.经富集培养、分离培养及多次分离纯化后,最终从豆腐坊附近土壤样品中获得一株具有肉毒梭菌典型特征的菌株。 4.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该菌株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为粗大杆菌,两侧平行,两端钝园,直杆状或稍弯曲,芽孢为卵圆形,位于次极端,呈网球拍形;乳糖卵黄牛奶平板上,其菌落下培养基为乳浊,菌落表面及周围形成彩虹薄层,与肉毒梭菌的典型形态特征相符。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分解蛋白质的肉毒梭菌B、F组中的一型。毒性试验结果说明筛选得到的菌株属于B型肉毒梭菌。免疫学鉴定表明菌株所产毒素与B型抗血清出现沉淀反应,确定该菌株属于B型肉毒梭菌。依据毒性试验及免疫学鉴定结果基本确认该菌株即B型肉毒梭菌。 5.毒性试验中,大体判定该菌株发酵液中毒素的毒力为1000~10000MLD/ml,毒力较高。
董银苹, 徐进, 王伟, 白莉, 胡骁[2]2015年在《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中梭状芽胞杆菌的分离及鉴定》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对新西兰进口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市售婴幼儿配方粉样品中分离的梭状芽胞杆菌进行鉴定。方法根据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普通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等表型特征,结合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结果,对分离菌株进行综合鉴定。结果 78份样品中有16份(20.5%)被梭状芽胞杆菌污染,其中2份为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14份为婴幼儿配方粉样品。共分离到梭状芽胞杆菌17株,包括生胞梭菌12株、拜氏梭菌2株,丁酸梭菌2株和第叁梭菌1株。结论新西兰进口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中厌氧微生物污染严重,经鉴定污染的主要微生物为生胞梭菌。
陈会君[3]2017年在《奶粉中肉毒梭菌的检测》文中提出肉毒梭菌归属于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大杆菌(约为4×1μm),多单个存在,菌体两侧平行,两端钝园,呈直杆状或稍弯曲,芽孢位于次级端,大于菌体宽度,呈卵圆形,使菌体呈匙形或网球拍状。有4~8根周生鞭毛,运动迟缓,无荚膜。肉毒梭菌能产生肉毒毒素(外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导致人体死亡。肉毒毒素不耐热,沸水煮1min或75℃加热5~10min毒素就能被完全破坏。毒素被释放到细菌体外后,在适应的条件下,毒性能被胰酶激活而引起人体中毒。肉毒毒性极强,比氰化钾毒性还强万倍。对于食品或者是环境中肉毒梭菌的检测都需要进行增菌培养,目的是使其达到一定含量以便检出,常用的前增菌液有疱肉培养基和胰蛋白酶胰蛋白胨葡萄糖酵母膏(TPGYT)培养基,用以识别肉毒梭菌的培养基有卵黄琼脂培养基和血平板。肉毒梭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有16SrRNA基因比对法,特异性基因RCR扩增检测法。通过传统检测培养获得疑似肉毒梭菌的单个菌落,将单个菌落进行增菌培养后获得大量菌落,便于进一步进行快速检测,从而确证可疑菌是否为肉毒梭菌。通过16SrRNA基因比对法获得可疑菌可能是何种菌种的范围,给定了检测方向,大大节约了试验时间。所有可疑菌16SrRNA基因比对结果发现,不仅仅只有肉毒梭菌。有些可疑菌的比对结果是蜡样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假蕈状芽孢杆菌和炭疽芽孢杆菌,有些是乳杆菌,还有些是地衣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16SrRNA基因比对结果给出的只是与可疑菌亲缘较近的菌株名称,是否是还得需要进一步验证。针对16SrRNA基因比对结果给出的范围,选择相应的RCR方法进行验证,必要时进行全套鉴别生化试验。最后验证结果与16SrRNA基因比对结果基本一致,试验样品最后分别检出生孢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和乳杆菌。本论文的研究是通过大量抽检样品,探索肉毒梭菌及其毒素快速检测方法(PCR、16SrRNA应用)的有效性。最后还通过最终检测数据,得出奶粉易受哪些非肉毒梭菌的同属于厌氧芽孢菌属的其他菌的污染,以及讨论这些非肉毒梭菌的芽孢菌对食用者的安全隐患。
苏裕心[4]2010年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人类死亡、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目前,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主要依靠传统的分离培养和免疫学分析等方法,耗时长、操作繁琐,每次只能确定或排除一种病原体,无法满足公共安全卫生监控、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实际需要。食源性致病菌如痢疾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肉毒梭菌等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重要食源性和传染性致病菌。所以,为有效监控食品、生活用水的卫生安全,建立多重、快速、有效的检测技术十分必要。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是1992年由日本人Higuchi第一次提出,真正市场化是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1996年推出的qPCR仪,从而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是TaqMan探针法。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扩增时加入两条寡核苷酸短链引物和一条双标记的探针。当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随着PCR的进行,当引物延伸至探针位置时,Taq酶发挥其5’→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5’端的荧光分子从探针上切割下来,淬灭分子失去对荧光分子的淬灭作用,从而使荧光分子发出荧光,切割的荧光分子数与PCR产物的数量成比例。许多食品基质、培养基、核酸提取试剂都可能会对PCR有抑制作用,导致检测敏感性显着降低,甚至出现假阴性结果。通过改善样品预处理过程来解决这种抑制现象,并通过一些手段对处理后的每一个PCR反应进行评估,来判断抑制是否消除。目前,唯一能够达到这种目的的途径就是在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中引入内质控(IAC),并且再加入一条能够与IAC特异结合的标记有另(?)种不同荧光基团的探针,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通过这两个标记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探针,就可以既达到定量检测靶序列的目的,又能同时对PCR的效率或抑制现象进行有效评估。本研究拟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沙门氏菌、肉毒梭菌等食源性致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分析,遴选出各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建立几个基于TaqMan探针的多重qPCR方法,既能定量检测致病菌特异基因信号,又能同步检测到控制假阴性的IAC信号。通过lambda噬菌体DNA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痢疾志贺菌,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核酸(gDNA)定量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同时将各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克隆到相应质粒载体中作为其溯源的工作参考物质,然后以该工作参考物质为基础,通过qPCR技术完成微生物量值溯源传递途径的分析,以及模拟样品和实际样品特定微生物量值溯源传递途径的分析、评估。日的:1.通过lambda噬菌体]DNA标准物质候选物的制备研究,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沙门氏菌,肉毒梭菌等食源性致病菌gDNA定量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2.利用SmartCycler系统建立一种高敏、特异、简便、快速的q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沙门氏菌、肉毒梭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并在LightCycler 2.0, ABI 7300仪器上对所建立的体系进行评估。方法:1.以lambda噬菌体λcI857 Sam7突变株为候选物,研制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核酸量值溯源的一级标准物质。2.金葡菌ATCC 6538株、痢疾菌ATCC 51197株、沙门氏菌ATCC 14028、肉毒梭菌A型62A株、B型621株、E型619株为侯选物,研制食源性致病菌核酸定值二级标准物质。3.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沙门氏菌,肉毒梭菌等的特异性基因保守区;用Beacon Designer 7.5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将筛选出的引物及探针进行Blast比对,确定其特异性,建立检测体系。4.对q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引物、探针浓度。5.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沙门氏菌,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内质控IAC,并对IAC浓度进行优化。通过利用另一个标记不同荧光基团的Taqman探针来检测IAC信号,使体系能同时检测IAC与靶基因扩增。6.针对肉毒梭菌A/B/E叁型,建立叁重qPCR反应,能在一个反应管中同时检测到这叁种不同型的肉毒梭菌。7.收集61株近源或食品相关病原菌的标准菌株对体系的特异性进行验证。8.选取上述6种病原菌定量检测靶序列的两端序列,用Primer primer 5.0设计合成引物,扩增含靶序列的片段,连接入pMD18-T载体,构建工作参考物重组质粒,并用EcoRⅠ酶切线性化,用EASY Dilution液稀释制成标准模板溶液,构建工作参考物标准曲线。9.分别以10倍梯度稀释的工作参考物重组质粒、纯化的gDNA,菌落计数菌液10倍梯度稀释液提取的gDNA为模板,对反应体系的灵敏度进行评估。10.用金葡菌ATCC 6538株、痢疾菌ATCC 51197株、沙门氏菌ATCC 14028株污染饮用水和牛奶,用肉毒梭菌A型62A株、B型621株、E型619株污染牛奶来模拟实际样本,采用该体系来检测模拟样本以评价体系的性能。11.选择LightCycler 2.0和ABI 7300等两款荧光定量PCR仪对所建立的体系进行评估验证。结果:1.通过对不同方法提取lambda噬菌体DNA进行比较,最终选取用QIAGEN公司的λ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纯化得到λDNA标准物质(一级标准物质)。并经酶切鉴定、PCR鉴定以及测序鉴定,最终都表明所提取的DNA为lambda噬菌体突变株λCI857 Sam 7株的DNA。2.通过对两种不同试剂盒提取细菌gDNA进行比较,最终选取用北京TIAGEN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gDNA,制备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标准物质(二级标准物质)。3.利用上述61株标准菌株验证本体系特异性,结果仅目的菌的靶基因有特异性扩增,其他细菌均无扩增,即没有扩增信号出现,显示体系是100%特异的。无论目的基因是否有扩增,内质控IAC扩增的JOE荧光均出现阳性信号(针对金葡、痢疾、沙门菌),Ct为33个循环左右。4.建立的工作参考物线性质粒定量标准曲线Ct值与模板拷贝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曲线斜率接近于理论值-3.32,由斜率得出的PCR效率E>90%。5.以含靶基因片段的线性质粒作为模板,针对金葡菌、痢疾菌、沙门菌等,反应体系的灵敏度最低可达到2拷贝/反应体系(金葡菌)、10拷贝/反应体系(痢疾菌)、5拷贝/反应体系(沙门菌);针对肉毒梭菌A/B/E叁重PCR,最低分别能检测到5拷贝/反应体系(A型)、2拷贝/反应体系(B型)、5拷贝/反应体系(E型)的线性质粒;以gDNA为模板,最低均能检测到lOfg/反应体系。6.用涂平板法计数并10倍梯度稀释的菌液提取的gDNA为模板,最低能检测到5.0×101 cfu/ml(金葡菌)、2.74×101 cfu/ml(痢疾菌)、1.41×101 cfu/ml(沙门菌),2.11×101 cfu/ml(肉毒A型)、1.02×101 cfu/m(肉毒B型)、5.38×101 cfu/ml(肉毒E型)的细菌细胞。7.针对模拟饮用水样,最低分别能检测到5.0×101 fu/25ml水样(金葡菌)、2.74×101 cfu/25ml水样(痢疾菌)、1.41×101 cfu/25ml水样(沙门菌)的细菌细胞。8.针对模拟牛奶样,最低分别能检测到5.0×102 cfu/25ml牛奶样(金葡菌)、2.74×102 cfu/25ml牛奶样(痢疾菌)、1.41×102 cfu/25ml牛奶样(沙门菌)、2.11×10225cfu/ml牛奶样(肉毒A型)、1.02×102 cfu/25ml牛奶样(肉毒B型)、5.38×102 cfu/25ml牛奶样(肉毒E型)的细菌细胞。9.所建立的qPCR体系,在SmartCycler, LightCycler 2.0、ABI7300等这叁款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仪器上都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完全适用于这些不同的荧光定量PCR仪。结论:1.国内首次提出了研究食源性致病菌gDNA的含量测量溯源路线,并对标准物质的制备、定值进行了探索。2.本研究所建立的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沙门氏菌的qPCR检测方法,具有IAC,既能定量检测食物传播病原体,又能监测PCR体系以防止假阴性发生或低估病原菌污染量,对食源菌诊断研究领域又是一个补充。3.本研究建立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沙门氏菌以及肉毒A/B/E的多重、快速qPCR检测技术平台,该技术快速、灵敏、特异,能够适用于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仪器,在公共安全卫生监控、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具广泛的应用前景。
王鸣秋, 杨硕, 刘艳, 王兰兰, 邵翠翠[5]2014年在《16SrRNA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市场上现售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肉毒梭菌的检测,探索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抽取湖北省市场上57份婴幼儿配方乳粉,根据GB/T 4789.12-2003标准对肉毒梭菌进行前增菌、分离培养和革兰氏染色以初步鉴定。选取3株可疑菌株,利用MicroSEQ ID微生物鉴定系统(ABI)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种属。结果经初步鉴定10份样品中存在可疑肉毒杆菌,但经16SrRNA基因测序证实其中3株均为苏云金芽孢杆菌。结论 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高效客观,在食品微生物鉴定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杨大伟[6]2011年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快速检测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产黄曲霉毒素菌,白色念珠菌,A型肉毒梭菌,凝结芽孢杆菌及发酵乳杆菌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常规的PCR,初步建立了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以期为食品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通过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应用PCR反应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食品中产黄曲霉毒素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以编码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的转录激活子aflR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并优化了快速鉴别产黄曲霉毒素菌的PCR体系,扩增产物为184bp,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比较高,最低检测限可达到100cfu/ml;在随机采集的75份不同类样品中检出2份阳性样品,与普通PCR和传统方法结果一致。2、应用PCR反应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食品中白色念珠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以白色念珠菌特有的靶序列酸性蛋白酶基因SAP6设计特异性引物:F为5`-CTGGGTCTTCTGATTTGTGG-3`,R为5`-CTGGTAGCTTCGTTGGTTTG-3`,扩增片断长度为307bp,建立并优化PCR体系,结果表明其特异性良好,灵敏度检测极限为1.0×103cfu/ml,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乳粉中的白色念珠菌。3、应用PCR反应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A型肉毒梭菌的A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非A型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23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检测,并将DNA模板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引物的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度高,检测低限可达到为110ng/tube。4、以编码凝结芽孢杆菌的寡聚-1,6-葡萄糖苷酶基因与发酵乳酸延伸因子(EF-Tu)基因作为靶基因分别设计引物:(1)凝结芽孢杆菌引物序列:F为5’-TACGGCATTGGCAAGTATCA-3’,R为5’-CGACATGATTTGGTTTTCCA-3’,扩增片断长度为555bp;(2)发酵乳杆菌引物序列:F为5’-TGATGGTCCTATGCCACAAA-3’,R为5’-TCAACACCGGTAACAGTGGA-3’,扩增片断长度为456bp。建立并优化PCR体系,结果表明其特异性良好,凝结芽孢杆菌的灵敏度检测极限为1.0×102cfu/mL,发酵乳杆菌为7.6×102cfu/mL。
雷高鹏, 杨小蓉, 黄玉兰, 何树森[7]2017年在《四川省肉毒梭菌PCR基因分型方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分析4种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s,Bo NT)基因分型方法,为四川省监测和食物中毒中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分型鉴定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使用本实验室保存的6株肉毒梭菌(包括A、B、E型)验证4种肉毒梭菌PCR基因分型鉴定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多重PCR分型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两种多重PCR分型方法和一种实时荧光PCR分型方法,比较方法间的差异,并初步分析差异原因。结果 3种多重PCR方法均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检测A、B、E 3种型别肉毒梭菌。ISO多重PCR方法 1中A型检测虽能获得预期条带,但结果条带不清晰。其余两种多重PCR方法在分型检测肉毒梭菌时,可获得清晰的预期条带。实时荧光PCR分型方法能在多重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到不同型的肉毒梭菌,但由于荧光标记相同,要获得分型结果需要分别检测各毒素型别。结论美国FDA多重PCR方法和ISO多重PCR方法 2操作较简单易行,可在四川省肉毒梭菌监测中推荐使用。
吴伟, 刘志龙, 张晶, 薛正坤, 李超毅[8]2013年在《C型肉毒梭菌的分离及鉴定》文中指出【目的】肉毒毒素是梭状芽孢杆菌属肉毒梭菌在专性厌氧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极强烈的外毒素。【方法】通过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等方法,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鉴定分离的细菌。【结果】根据《常见细菌鉴定手册》[1]对其进行生化鉴定,最终鉴定其为C型肉毒梭菌。【结论】分离和鉴定C型肉毒梭菌,为今后C型肉毒梭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李秀山[9]2005年在《A型肉毒毒素重组抗原的克隆表达及其ELISA检测试剂盒的制备》文中提出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是由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生的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蛋白质外毒素,也称肉毒神经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共分A~G 7个血清型。BoNT/A、BoNT/B、BoNT/E叁型毒素主要引起人类的肉毒中毒,BoNT在结构上可分为两部分:轻链为活性结构域,具有锌依赖性金属内肽酶活性,重链为结合和转位结构域。目前,BoNT是重要的毒素战剂和高度危险的生物恐怖剂之一。因此开展BoNT重组抗原片段的研究,为研制ELISA检测试剂盒和疫苗奠定了基础,并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和军事意义。 本实验是用重组DNA技术克隆表达了A型肉毒毒素重组抗原,并利用重组抗原免疫鼠和兔,制备了鼠单克隆抗体和兔血清多抗,经过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夹心ELISA诊断试剂盒,此试剂盒主要用于临床上肉毒毒素的检测。本试验结果如下: 1.根据密码子简并性原理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优化,降低基因中的AT含量(73%降至51.8%),去掉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并引入限制性酶切位点BamHI、Hind Ⅲ,采用重迭PCR方法进行合成。 2.将肉毒毒素重组抗原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ET-his中,构建重组质粒pET-his,分别转化到表达宿主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超声破菌后分离表达的包涵体,并将包涵体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 3.以肉毒毒素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经细胞融合、筛选、克隆后得到叁株单抗,其亚型鉴定为IgGl,并测定叁株单抗的效价在10~(-4)~10~(-5)之间。特异性反应鉴定抗体只与A型肉毒毒素重组抗原片段反应,而不与B型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反应。 4.用抗原免疫兔,采取兔血清多抗,并用辛酸硫酸铵法纯化多抗,纯化后抗体效价在10~(-7)左右,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抗体纯化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其标记率较高。 5.用纯化后的单抗作为包被抗体,兔血清多抗作为标记抗体,做成夹心ELISA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的检测灵敏度为1ng/ml,且特异性强。
徐翥骍, 董路宁[10]2015年在《B型肉毒梭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提出目的建立用于B型肉毒梭菌的分离鉴定方法,为今后快速检测B型肉毒梭菌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革兰氏染色、动物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对待测食品标本进行检测,确定为肉毒梭菌,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分型。结果根据菌株特点分离出肉毒梭菌,菌株和标本均能在253 bp位置扩增出目的片段,测序结果与Gen Bank的已知序列对照检索分析,其与已知B型肉毒毒素序列的一致性达到99%以上。结论此方法可用于B型肉毒梭菌的快速分离和鉴定。
参考文献:
[1]. 肉毒梭菌的筛选及菌株的鉴定[D]. 江扬. 南京工业大学. 2003
[2]. 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中梭状芽胞杆菌的分离及鉴定[J]. 董银苹, 徐进, 王伟, 白莉, 胡骁.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
[3]. 奶粉中肉毒梭菌的检测[D]. 陈会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17
[4]. 几种食源性致病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苏裕心. 南方医科大学. 2010
[5]. 16SrRNA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J]. 王鸣秋, 杨硕, 刘艳, 王兰兰, 邵翠翠.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
[6].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快速检测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D]. 杨大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7]. 四川省肉毒梭菌PCR基因分型方法比较研究[J]. 雷高鹏, 杨小蓉, 黄玉兰, 何树森.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
[8]. C型肉毒梭菌的分离及鉴定[J]. 吴伟, 刘志龙, 张晶, 薛正坤, 李超毅. 新疆农业科学. 2013
[9]. A型肉毒毒素重组抗原的克隆表达及其ELISA检测试剂盒的制备[D]. 李秀山. 湖南农业大学. 2005
[10]. B型肉毒梭菌的分离与鉴定[J]. 徐翥骍, 董路宁.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5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特异性论文; 肉毒毒素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引物设计论文; 微生物发酵论文; 荧光蛋白论文; 荧光检测论文; 芽孢杆菌论文; 沙门氏菌论文; 致病菌论文; 肉毒杆菌论文; 荧光定量pcr论文; pcr扩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