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城南小学校武胜638400)
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达到上述目的呢?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感因素。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只有投入了情感,学生才能学得更主动,更投入,更轻松。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胡适先生也曾经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又有古人云:“情乃文之本,情者文之径。”因此,我们必须将情感教育在无形中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去引领学生迸发共鸣情感,去引导学生点燃思维火花,教学才能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情感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心理学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倡导“乐学”思想的先秦时期。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负载教师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的教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借助语言文字接触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切最深入部分,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课程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强调“情感教学”,并把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六种有效的“情感教学”策略:
一、身临其境、动之以情策略。
进行情感教学,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在课文中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把握住课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落,通过富有感情的讲析与朗读,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幅充满感情色彩的绚丽画面,去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动情,爱同爱,恨同恨,喜同喜,悲同悲,忧同忧,怒同怒,从而把作者、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融成一片,达到预期的情感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首先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富有感情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去讲析五壮士的壮行、壮举、壮言、壮心等思想内容,以情动情,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热爱五壮士,痛恨敌人,既为五壮士的跳崖牺牲而悲痛,又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而自豪,课堂上,出现了师生同时流泪的场面,由此可见以教师的感情去激发学生感情的效果。
二、感染激情、烘托气氛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创造一种十分浓厚的群体情感气氛,如欢乐、兴奋、哀怨、忧愁、抑郁、恼怒、气愤等等,让学生受到强烈感染,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产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反馈,让一股股感情的潮流去冲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较好的情感教学的效果。创造情感气氛,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或录像,等等。例如: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首先向学生讲述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视纪录片,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深深体味到人民群众为失去周总理而无比悲痛的心情,并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讲析,让学生“心临其境”,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悼念之情,这样创设一种强烈的群体情感气氛,有利于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以旧引新、对比类比策略。
对比或类比,是许多课文常用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对比或类比,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固有的对比或类比内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作对比或类比,或把同一作者写的不同题材的课文作对比或类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和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教师教学《粜米》时,引导学生把戴旧毡帽的农民与万盛米行的先生作对比,把农民去万盛米行前后的情景作对比,从而让学生加深了解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产生憎恨旧社会的感情。这样运用对比类比法进行感情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取得良好的情感反馈。
四、激活思维、想象联想策略。
想象和联想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和联想,可以再现和充实课文中的情境,可以扩展课文中情感的广阔天地,从而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掀起情感波澜。例如:教师教学《凡卡》时,在讲析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凡卡三个月的痛苦的学徒生活情景,如“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拿鱼嘴直戳我的脸。……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等等。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小凡卡过着“连狗都不如”的十分痛苦艰难的生活,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黑暗旧社会的憎恨感情。学生越是憎恨旧社会,就越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在课堂上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就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情感教学的效果。
五、自主探究、争议评论策略。
为了加深对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感受和领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对课文中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所蕴含的感情加以评论,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提出不同的看法,激起争议。这样,通过评论与争议,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又能增强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教学《风》时,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表进行评论。在评论中,学生提出几种看法:有的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老舍憎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有的认为本文写旧北京春天的大风,表达作者老舍同情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认为本文前四节写风的狂暴,是为了反衬第五节所描写的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统一了认识:本文写旧北京春天的狂暴的大风,主要是表达作者憎恨清朝统治末期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暗示了清王朝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道理。这样,学生在评论中加深领悟了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增强了情感体验。
六、身体力行、参观实践策略。
有些课文,如写景散文,写真人真事的记叙文,在进行情感教学时,可以采用参观实践的方法。根据本校实际条件,带领学生参观风景区、名胜古迹、工厂农作物或有关展览会厅等,让学生在参观实践中加深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的理解,增强情感体验,产生感情共鸣与感情反馈。例如:教师教学《花潮》时,讲析完课文后,带领学生去附近公园观赏各种鲜花,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中所表达的“春光似海,盛世如花”的思想感情,这样,情感教学的效果比较好。
上述六种情感教学策略,是互相联系,有机统一的,可以同时运用几种方法,随文而变,因课而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选用最佳的情感教学策略,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导读育人,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成为灵魂纯洁、情操高尚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