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2B电子集市重构中国流通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张赫楠[1](2021)在《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购物蓬勃发展,目前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中产阶级家庭规模不断扩大,国人对海外优质商品的需求强劲增长,消费升级带动跨境网购快速兴起。面对跨境网购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跨境网购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跨境电子商务应运而生,跨境网购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进口跨境网购平台纷纷涌现,以跨境网购平台为核心的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逐步成型。在疫情期间,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成为保障外贸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诚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境网购起步相对较晚,行业的过快扩张同时导致了成熟速度与发展速度难以并行、高增长与高质量无法同步的现实困境,众多跨境网购平台被频繁曝光,消费投诉居高不下,消费者信任水平普遍偏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如何有效建立和维系消费者信任以积极推动行业的生态演进,既是跨境网购平台企业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亦是我国对外贸易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为解决我国跨境网购高速发展与消费者信任整体偏低的现实矛盾以积极推动我国外贸的稳步增长,本文聚焦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跨境网购平台,并以其中的领导者——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为信任客体,基于理性行为理论、信任转移理论、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等相关理论,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思辨归纳、理论移植、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方法系统探究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了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成果。首先,回顾了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信任转移理论等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领域以及精细加工可能性、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等信息领域的相关理论,夯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梳理了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前人研究成果,归纳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再次,综述了跨境网购的相关文献成果,总结跨境网购消费者信任的研究现状。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思辨评述,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2)构建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模型。在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基础上,本文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视角,结合跨境网购情境特征及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特征,从跨境网购子平台内部属性感知、跨境网购子平台外部属性感知和消费者个人因素三个方面提取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整合信任转移理论,归纳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路径,提出了包含中心路径、边缘路径、信任转移路径和调节路径的25条影响路径作用关系假设,据此构建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3)检验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开展实证检验。在问卷开发阶段,本文明确了测量变量的概念,遵循问卷设计的原则选取测量量表、开发初始问卷,按照规范的问卷设计流程通过访谈法、小规模测试和问卷预试对问卷的内外部质量进行评价,经过反复修订形成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正式问卷。在正式问卷调查阶段,本文科学确定目标样本容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最终收集整理得到549份有效样本,其人口统计特征基本符合跨境网购用户画像。在实证分析阶段,本文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分析,测量模型通过了信效度检验,样本数据质量较高;在此基础上运用AMOS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合SPSS软件开展假设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模型的整体配适度较高,25条研究假设中的20条通过了假设检验。(4)提出了跨境网购情境下增强消费者信任的管理建议。通过对实证分析结果的分类讨论,本文归纳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为相关平台企业提出了有益的管理建议:为有效建立和维系消费者信任,企业应注重提升其跨境网购平台的内部质量,着力构建消费者信任的核心路径;切实优化其跨境网购平台的外部属性,努力寻求消费者信任的支持线索;充分利用其境内网购主平台的累积信任,积极推动消费者信任的优势转移;积极应对跨境网购信任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消费者信任的构建策略;密切关注跨境网购消费的个体差异,有效规避消费者信任的不利威胁。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本文揭示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得出了具有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的研究结论。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过程符合信息加工原理,消费者对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内外部属性的感知(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能够积极促进消费者信任水平的提升;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过程遵循信任转移机制,境内网购主平台消费者信任能够对其跨境网购子平台消费者信任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过程存在路径选择差异,跨境网购经验丰富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中心路径(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服务质量)建立信任,跨境网购经验不足的消费者则更倾向于依据边缘路径(感知平台声誉和感知结构保证)建立信任;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影响,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负向调节部分影响因素(感知信息质量、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主观规范)对消费者信任的作用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对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的信任建立。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新概念,引入了新的研究视域,填补了该领域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空白,提升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问题的研究深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依据。(2)融合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信任转移理论重构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双路径视角结合研究情境提出了“跨境网购子平台内部属性感知”和“跨境网购子平台外部属性感知”的新命名,明确了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实现了既有理论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3)探索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转移机制。本文在归纳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一般影响路径基础上,结合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的独特属性,基于信任转移理论提出了“境内网购主平台消费者信任”这一特殊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构建了信任转移的直接影响路径和间接影响路径,首次在跨境网购情境下通过实证检验了消费者信任的转移机制,提出了消费者信任建立的新依据。(4)本文以跨境网购经验调节变量反映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动态特征,以发展性视角阐释了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理,提高了研究模型的适用性,贡献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研究的新思路,为平台企业制定灵活多元的营销策略提供有益参考。(5)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在跨境网购情境下支持了既有理论的重要观点,同时践行了基础理论的新应用,以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中的消费者信任为切入点,扩展了既有理论的研究范畴,对于基础理论的动态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锦[2](2021)在《数字化背景下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给全世界带来了数字技术的逐步成熟,国际贸易也日趋呈现出高度数字化的特征。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数字化的重要体现,备受各国政策关注和响应,我国也在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七次提到要加快跨境电商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是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线上洽谈及成交,借助跨境物流实现商品流通的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出口商、进口商、监管部门、外贸服务各主体依托的中心,在跨境电商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B2B业务模式逐步踏上行业风口,B2B跨境电商平台也作为火热研究对象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关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应用模式、存在问题等方面。本文从新颖的视角出发,在如今被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数字技术涵盖的数字化时代下,将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作为研究对象,以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现状以及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优化其发展的策略建议,这样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时代性及必要性。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本文总结出数字化时代下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发展主要存在物流、网络安全以及人员服务三类问题。平台内部系统建设不完善、平台与物流企业合作不紧密等导致了平台物流跟踪问题与售后问题的出现。平台数据储存量大、对数据保护能力有限、同行业竞争及员工疏忽等对平台网络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员工成长速度难以匹敌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导致平台内人员服务不专业的出现。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平台维度及政府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平台发展策略。平台应该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与物流公司合作,设立专业团队保障网络安全,并向商家提供综合服务模式。政府可以从扩大海外仓建设、加大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研发,建立大数据保障体系,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对平台的引导及支持。相信在共同努力下,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现存问题会得到改善,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
彭小珈[3](2020)在《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电子商务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构筑了紧凑有序的商业联合体。农村电商的出现既能够有效推动农产品上行,降低农户经营成本、扩大农户市场销售领域,也能使二三产业产品顺利下行至农村,拓展非农产品的内生需求,从而让农民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时期的获利者、为非农领域的商家提供新的利润增长。为此,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在现阶段有着重要实践意义,能为我国三农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解决对策与方案。由此,本研究从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发掘影响农村电商效率提升的瓶颈,为下文多角度农村电商的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提供必要性支撑。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本研究通过综合整个农村电商行业相关指标的投入产出状况,对农村电商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农村电商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农村电商在区域空间差异背景下的效率特征,并根据实证结果为我国各省份农村电商发展战略的制定方向进行指引。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将农村电商分为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两部分,分别以湖南省炎陵县黄桃电商、湖南省农村淘宝店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农村电商效率研究模型对上述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解析农村电商发展中效率不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本研究分别从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以及省域农村电商角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通过进一步实证分析指出各类因素对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从而为各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各电商主体的管理优化与经营效益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的创新及结论有:(1)拓展了农村电商的概念,本文认为农村电商既不是地域概念下注册地在农村的电商产业群体,也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卖货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站,而是融合了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渠道的电商。(2)宏观层面上,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仍处于爬坡期,整体发展效率偏低,存在较大的省域空间差异,高效率区的电商产业发展已进入到成熟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商全产业链,部分地区甚至进入了电商整合、集聚重构期。中效率区中绝大多数省市农村电商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常不兼具,或其农村电商效率的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仅表现为单向高效,具有相对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低效率区中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等边沿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缺少先进的管理技术与创新型产业链模式,部分中部地区缺少发展激励政策,导致区位优势难以发挥。(3)微观层面上,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总体发展效率不高,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效率影响显着,虽然“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可以缩短农产品的交易链条,但在技术层面和规模层面上仍存在一定问题。而农村电商对消费品下行的投入不足,各类经营主体的电商市场培育行为缓慢,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进一步提升。(4)影响因素层面上,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中,决策能力、社交范围、价差和宣传对农产品上行效率有显着影响、客户距离、客户年龄、客户文化、信任度、到货时间、质量差异与消费品下行效率的提升有关联;农村网民规模、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农村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对农村电商整体发展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5)政策建议层面上,从四大方面提出了培养农村电商“新农人”、突破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瓶颈、完善农村电商基础配套设施和明确省域农村电商发展途径的建议。
孔燕[4](2020)在《新零售背景下美团“快驴进货”生鲜B2B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10月,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表示未来十年,不会有电子商务,只有“新零售”。马云的话一语激起千层浪,各大电子商务巨头纷纷布局“新零售”。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电商行业增速也不断放缓,但生鲜市场由于产品的区域局限性,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2019年生鲜交易额已经超过5万亿,被视为下一个“蓝海”。在“新零售”的驱动下,B2B模式被看成最有发展潜力的生鲜电商模式。目前国内有超过4000家不同类型的生鲜电商,能实现账面持平的不到4%,只有不到1%的生鲜电商能实现盈利,95%的生鲜电商均处于不同层度的亏损,其中也包含了快驴进货。如何对现阶段快驴进货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性优化及创新,改善目前运营成本过高,盈利能力过低的现状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归纳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美团“快驴进货”商业模式外部及内部环境的研究分析,及现有主流B2B电商企业商业模式的对比研究,阐述B2B生鲜行业现状,对比目前快驴进货商业模式与主流B2B生鲜电商商业模式的区别;再通过深入剖析快驴进货商业模式,运用九要素分析法分析“快驴进货”目前面临的困难及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关键业务、收入来源、核心资源、成本结构、重要伙伴及客户关系进行剖析,归纳出快驴进货主要存在效率提升及服务体验两位维度的问题,再分别从五个维度:平台定位、供应链优化、产品优化、服务创新及盈利模式创新方面提出了针对快驴进货商业模式的创新建议及优化。望能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探索生鲜B2B行业在“新零售”概念下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路及建议。
陈欣[5](2020)在《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例》文中认为在信息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不断地改变着传统商业的模式和物流组织方式。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逐渐成为经营者选择的渠道之一。买卖双方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在开阔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而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及在线支付等综合服务活动,为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简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电子商务也对众多行业的中介环节产生了重大影响。批发业作为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一环,连接着生产商与零售商,使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且批发市场作为城市商业空间中的重要场所,也起到了组织和调动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作用。而电子商务正深刻影响着批发业的经济组织和交易方式,零售商与生产商直接交易的日趋增加,批发业面临着被排除在流通过程之外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传统批发行业唯有进行升级和创新,才能重新确立自己在流通中的地位。鉴于此,本研究以批发市场商户的电子商务使用行为为研究对象,选择重庆市最为着名的、历史较为悠久的批发市场集群——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案例地进行深入的调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研究手段,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特征,深入了解批发商户的电商使用率、进购频率、以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的差异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影响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的使用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重点回顾了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研究、批发业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理论与研究视角,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及批发业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评述。同时,本研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批发市场的实地考察经验,进行了理论模型构建、研究假设的提出及测量量表的开发。其次,本研究对重庆市的批发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的微观调研提供支撑。一方面,重庆市批发业销售额保持稳定增长、批发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较好,朝天门市场地位突出。其次,重庆市整体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差异较大;主城区内部批发业分布不均,内环集聚,批发网点数量也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另一方面,重庆市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注重电商政策及环境建设和引导。再次,本研究以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案例地,利用交叉频数分析方法,对案例地批发市场中商户的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批发商户基本具备基础的网络使用能力以及电子商务了解度,但电子商务的实际使用率不高,仅为22.42%,商户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选择倾向于例如阿里巴巴、淘宝等已经十分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另外,其使用意愿也较低,仅为21.08%,且略低于实际使用率。(2)实体进购货物的方式仍占主导,网络进购对实体进购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有52%已使用电子商务的商户仍然选择实体进购的方式;而且在实体进购频率方面有所差异,已使用电商的商户实体进购产品频率减少。(3)产品类型不同、商店规模不同,批发商户的电子商务使用行为有所差异。服装服饰类、针纺织品类以及文体娱乐用品类产品商户的电商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意愿明显高于其它类别;在线采购、在线销售以及广告宣传是批发商户使用电子商务过程中较为注重的环节;5人及以下、6-10人规模的商店使用电子商务所占比较小,且随着商店规模的增大,使用电子商务的商店比例明显高于未使用电子商务的商店。(4)电子商务的使用对于批发商户的采购空间、销售空间及仓储空间均有不同的作用。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是批发商进行采购活动最活跃的地区;采购地点不同,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所差异;在销售空间方面,有近70%的商户其在线销售业务仅涉及到重庆市内,但随着在线销售业务涉及的省份越多,参与电商的商户数量也随之扩大;在仓储空间方面,仓库位置距离店铺较远的商户更有可能选择使用电子商务。最后,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并引入网络经验新变量,构建了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H1H7、H9假设均成立。其次,对控制变量检验后发现,年龄、学历、商店规模对商户的使用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最后,模型中的变量均能通过直接效应或间接效应影响商户的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影响效应有所差异,从高到低依次是感知易用性(0.745)、行为意愿(0.734)、感知有用性(0.482)、网络经验(0.308)、感知行为控制(0.288)、主观规范(0.269)。
李题印[6](2019)在《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发展的历程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一条从单一服务经济到多元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并通过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从最初简单的商品交易向产业链等行业发展,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随着近年来的快速稳健发展,电子商务经济以其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及民生等领域,在培育新业态、创造新需求、拓展新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共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动力,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电子商务领域中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单位就是商务网站,商务网站发展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商务领域的未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在《电子商务世界》杂志举办的“第二届中小企业应用发展大会”中提出:“互联网的第一个10年,是大门户时代;第二个10年,由于差异化的需求,必然导致众多小门户的出现,在未来会形成小门户+联盟的形式。”电子商务领域不仅受到了国家和企业方面的重视,也受到了诸多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电子商务的内涵、现状、发展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物流模式、互联网+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电子商务的核心单位是商务网站,因此,也有诸多学者对商务网站进行了剖析。对商务网站的内涵、运营模式、价值流动等进行了阐述,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引入了生态学的理论,对商务网站的“生态”进行了研究,进而形成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等新概念。当前学术界对于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的机理、机制以及动因研究较为充分,然而,价值在各个节点之间如何流动以及分配,影响均衡价值流形成的因素等研究较为匮乏或者片面,而相似研究大多聚焦于电子商务、产业链、供应链等主题。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不仅包括价值创造过程,还要涵盖价值流动、分配的问题。因此,结合学者们之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选择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流动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其流动机理和流动过程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的概念模型分别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信息价值四个维度,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进行了解析,界定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结合价值流动相关理论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流动内涵、流动过程、构成要素等进行详细的论述,构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的概念模型,将其分为了宏观抽象层面的价值流动过程,以及微观具象层面的价值流动两个方面。其中,宏观的价值流动包括价值创造、价值流动、价值分配、价值评价的过程,微观价值流动是指宏观价值流动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以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概念模型为逻辑研究框架,并逐章对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尽阐述。(2)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过程进行了解析运用效用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定义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的内涵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构建价值流动的动态机理模型,与此同时与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自身特质,剖析了其价值创造中的“四流”,并分别从这“四流”中挖掘出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模糊集-DEMATEL方法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3)运用GERT理论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过程进行了剖析首先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流动路径进行了解析,然后应用GERT理论对价值流动进行了GERT网络模型构建,并分析了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理论角度对相关的函数内容进行求解,明确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的GERT网络协同组织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模型。(4)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机制分配过程进行了解析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博弈主体、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构建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不同利益分配模式下价值创造主体行为的演化路径,并最终提出了博弈策略及建议。(5)应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流动效果进行评价运用熵权法、TOPSIS方法、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关键影响因素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据构建了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
SASITHON SAE-CHAO[7](2019)在《跨境电商平台在泰国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 ——以速卖通、亚马逊和eBay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于1994年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自从1998年以后,泰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政策,泰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1999年达到5.8亿美元。随着现代经济进一步地全球化发展,可见目前越来越多跨境电商持续进入了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泰国市场,因泰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机会,也激活了来自不同发达国家的跨境电商平台以及提高了泰国电子商务的技术水平、管理模式、人才培训等方面,同时也带动了泰国其他行业,如:第三方支付平台、物流公司、包装工厂、美工人员等方面。于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研究关于全球知名度较高的跨境电商平台在进入泰国市场后所面临的竞争,通过筛选得出三大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亚马逊和eBay,通过三大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对比,发现了该平台在泰国市场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如今存在的问题点,并为泰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本文将通过收集资料方式对有效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4M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相对合理的结果。本文重点对比了三大跨境电商平台在泰国市场发展现状、平台服务情况、泰国消费者选择使用平台购买产品原因、消费能力、消费频率以及存在问题等重要研究内容。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显示,泰国消费者使用不同平台使频率对比:eBay>速卖通>亚马逊,主要是eBay进入泰国市场较早,它所占优势是市场定位、推广人群和产品性价比;亚马逊在泰国市场的优势主要在于产品品牌定位、产品类型与质量以及网络宣传推广力度;而速卖通的优势主要在于产品价格、支付系统和地理环境使物流周期较短等。三个平台各有不同优劣,在泰国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结合三个平台对比,对泰国电子商务发展提出几点建议:1、完善及升级网络设施;2、完善跨境支付体系,提升支付安全性和便利性;3、完善跨境物流体系,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4、完善法律体制,规范平台运营;5、充分了解泰国网民生活习惯,提升网购体验。
张彬[8](2019)在《供应链视角下WLJD公司MRO工业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生产型大国、强国,我国MRO工业品生产和需求巨大。2016年工业企业MRO(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采购需求达到1.18-1.78万亿元,其整个供应链涉及各类企业上千万家,覆盖从业人员数亿人;产品涵盖二十多个大类数十万种产品。现有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已持续三十多年,受多种条件影响,发展速度缓慢,造成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普遍存在采购和销售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对供应链进行战略升级来改变现状。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供应链进行升级,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在MRO工业品领域,由于工业品独有的不同于消费品的特性,导致到目前为止,工业品领域还没有较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其中售后和物流响应时间慢、成本高、服务标准不统一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等工具,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WLJD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利用电子商务模式,重建供应链的方案。在新的供应链中,现有MRO工业品区域规模经销商将确立为新供应链的核心,并将其职能转化为提供各项服务的中间服务商,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进行双向整合,形成电子商务模式在区域的应用,再通过区域间的联合,实现电子商务模式在MRO工业品领域中应用的总体思路。根据总体思路和借鉴现有成熟电子商务平台的经验,结合目前市场的需求和WLJD公司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分析了WLJD公司在MRO工业品领域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可行性,认为将B2B、B2M和O2O电子商务模式结合行业情况进行整合、优化和创新,形成适合MRO工业品领域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可行的,提出了该模式下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方案。旨在以搭建一个阳光透明的供销双方信息展示及交易平台为依托,通过提供统一、标准的线下物流和售后服务,串联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为供应链上各单位降低进销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张培[9](2018)在《基于区块链应用的B2B平台的服务价值共创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战略实施以来,作为电商平台竞争优势的利器,价值共创是B2B平台形成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方式。价值共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影响因素及效果的研究上,而B2B电子商务领域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更是正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相关理论无法支撑B2B平台施行价值共创战略的现实需要,因此,对B2B平台服务价值共创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B2B平台价值共创的框架分析的基础上,从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的策略,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在对价值共创理论相关研究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B2B平台价值共创的重要影响要素,并通过实证确立B2B平台价值共创的三个关键因素,即信任感知和信息感知和知识共享,以此为基础构建B2B平台价值共创的概念框架;其次,从B2B平台基于价值共创的价值链视角分析得出B2B平台价值共创中的关键问题是知识共享,针对其发展瓶颈,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知识共享体系应用于B2B平台的价值共创,并对区块链知识共享体系延伸服务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信任因素在B2B平台通过知识共享实现价值共创中的重要性,对传统信任体系的现实局限加以分析,并通过结合区块链3.0阶段的应用优势构建区块链信用体系来解决,选择大型汽车制造企业FV公司价值共创的案例来分析其共创现状和发展局限,针对性地提出应用区块链进行改进的建议。基于上述具有针对性的关于B2B平台价值共创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总结B2B平台价值共创研究的不足之处,并针对B2B平台价值共创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杨卓[10](2018)在《基于B2B电子商务的长三角互联网新经济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变革使得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及演化趋势也发生变化。尤其近十年随着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经济与新经济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合,使得信息化进程在中国勾勒出的区域空间格局逐渐清晰,电子商务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已经形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功能的出现,不仅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新经济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也为当前的区域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方法。同时,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全球城市区域,关于其区域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也一直是区域研究的重点,并在长期而持续的研究下形成了系统、丰富的论断,利于对当前长三角区域的新经济空间格局与传统格局间异同的比较。基于以上的背景分析,综合当前关于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我国新经济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文章认为从电子商务发展的视角出发,重点识别长三角区域新经济的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创新性。考虑到B2B电子商务是国内电子商务的主体,且覆盖的产品门类远大于B2C及C2C电子商务,文章以“大长三角”(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作为研究范围,选取阿里巴巴网站上的B2B电商企业数据,运用多种定量研究的方法从电子商务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内部经营联系特征两个方面出发分别对“大长三角”区域新经济的空间分布和网络联系特征予以探讨。其中,电子商务企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主要针对企业在不同空间单元的分布、企业的总体集聚特征和分产品类型的集聚特征逐次分析。内部经营联系特征研究中,则主要通过城市间的总体联系特征、多中心特征以及分产品类型的联系特征等电商企业的网络结构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这些空间表征的依据。基于以上两部分的定量分析,发现长三角新经济空间格局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长三角电子商务经济空间总体上表现出高度不均衡和带状集聚的特征,沪义集聚带和温台集聚带构成了当前长三.角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空间。这一巨大的混合经济空间的浮现显示了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的特征。而这种互联网实现的升级过程在长三角的分布并不均衡,沪宁线上以“大工业”、“重工业”为特征的城市在新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所削弱,沪义集聚带悄然成为长三角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其次,长三角南翼形成了较之于北翼更加强大的物流网络,形成了与实体空间表现有所不同的功能网络格局。大量的城市关联关系发生在金义地区、温台地区、杭州和上海四者构成的空间范围内,以往“北强南弱”的网络格局并未显现。尤其网络中温台地区和金义地区的联系格局突破了以往关于浙南地区、浙中地区较为边缘、封闭的认知。电商企业网络中“南强北弱”这一格局的浮现显现出了城镇功能联系的加强,验证了南翼较之北翼显着不同的网络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未来城镇网络的实体关联和功能关联将有可能存在分离的趋势。最后,依托以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功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经济,长三角内部城镇功能联系的特色差异越发凸显,电商企业网络形成了与传统研究中明显不同的节点城市体系,除了义乌市和温州市代替南京市和杭州市成为网络联系的枢纽外,金华市、苍南县、常熟市、南通市等城市在网络中的中心度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并在空间上形成了苏州-南通-上海地区和金义地区、温台地区等三个电商企业网络关联的枢纽区域。这些城市在电商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与超越自身区位条件、行政层级的要素集聚能力等,都是南翼特色发展与互联网新经济加速城镇特色联系的真实反映。可以看到,在这一趋势下,长三角城镇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扎实的分工网络并进一步弱化、扁平化以往等级分明的城镇体系,塑造出特征更多元的区域空间结构。本文正文共约50 000字,图表55幅。
二、B2B电子集市重构中国流通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2B电子集市重构中国流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概述 |
2.1.1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相关理论基础 |
2.1.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
2.1.3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
2.2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研究综述 |
2.2.1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概念研究 |
2.2.2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制研究 |
2.2.3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跨境网购相关研究综述 |
2.3.1 跨境网购的概念及分类研究 |
2.3.2 跨境网购平台的概念及分类研究 |
2.3.3 跨境网购消费者信任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现状评述 |
2.4.1 研究成果评述 |
2.4.2 研究不足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3.1 影响因素提取 |
3.1.1 跨境网购子平台内部属性感知 |
3.1.2 跨境网购子平台外部属性感知 |
3.1.3 消费者个人因素 |
3.2 影响路径归纳与作用关系假设 |
3.2.1 中心路径作用关系假设 |
3.2.2 边缘路径作用关系假设 |
3.2.3 信任转移路径作用关系假设 |
3.2.4 调节路径作用关系假设 |
3.3 理论模型构建 |
3.3.1 理论模型框架 |
3.3.2 研究假设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初始问卷开发 |
4.1.1 问卷设计依据 |
4.1.2 初始量表选取 |
4.1.3 问卷结构安排 |
4.1.4 问卷质量评价 |
4.2 初始问卷预试 |
4.2.1 预试问卷收集 |
4.2.2 量表项目分析 |
4.2.3 量表信度分析 |
4.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 正式问卷调查 |
4.3.1 调查样本选取 |
4.3.2 调查数据收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数据分析方法 |
5.1.1 结构方程模型 |
5.1.2 多元线性回归 |
5.2 基本统计分析 |
5.2.1 同源偏差检验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1 结构模型分析 |
5.3.2 中介效应分析 |
5.3.3 调节效应分析 |
5.3.4 假设检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果讨论与管理建议 |
6.1 结果讨论 |
6.1.1 中心路径作用关系讨论 |
6.1.2 边缘路径作用关系讨论 |
6.1.3 信任转移路径作用关系讨论 |
6.1.4 调节路径作用关系讨论 |
6.2 管理建议 |
6.2.1 着力提升跨境网购平台的内部质量 |
6.2.2 切实优化跨境网购平台的外部属性 |
6.2.3 充分利用境内网购平台的累积信任 |
6.2.4 积极应对跨境网购信任的动态变化 |
6.2.5 密切关注跨境网购消费的个体差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研究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贡献 |
7.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数字化背景下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1.3.1 创新之处 |
1.3.2 不足之处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数字化的概念 |
2.2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概念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数字化及数字经济的研究 |
2.3.2 关于B2B跨境电商平台的研究 |
2.3.3 关于跨境电商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
2.3.4 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现状 |
3.1 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
3.2 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历程 |
3.3 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利好政策 |
3.4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阿里巴巴国际站 |
4.1 平台介绍 |
4.2 平台发展现状 |
4.3 平台现存问题及成因 |
4.3.1 物流问题及成因 |
4.3.2 网络安全问题及成因 |
4.3.3 人员服务问题及成因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现存问题 |
5.1 物流问题 |
5.2 网络安全问题 |
5.3 人员服务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策略建议 |
6.1 结论 |
6.2 策略建议 |
6.2.1 完善物流服务,增进企业合作 |
6.2.2 加强数据保护,保障网络安全 |
6.2.3 融合人与技术,综合服务商家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电商 |
2.1.2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 |
2.1.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电子商务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2.5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沿革与现实考察 |
3.1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 |
3.1.1 信息服务提供阶段(1994-2005) |
3.1.2 在线交易发展阶段(2005-2014) |
3.1.3 服务体系建设阶段(2014-至今) |
3.2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
3.2.1 农村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
3.2.2 农村电商零售规模 |
3.2.3 电商进村示范县发展 |
3.2.4 农村电商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辐射 |
3.3 我国农村电商的经营模式 |
3.3.1 生产者-电商-消费者模式 |
3.3.2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
3.4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提升的现存困境 |
3.4.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3.4.2 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 |
3.4.3 金融服务与资金保障不足 |
3.4.4 驻村高层次电商人才匮乏 |
3.4.5 各农村电商主体协同低效 |
3.5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 |
3.5.1 农村电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
3.5.2 智慧农业与电商产业融合加速 |
3.5.3 农村电商扶贫效用不断强化 |
3.5.4 电商产业品牌化进程加快 |
第四章 宏观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研究——基于空间差异的DEA模型分析 |
4.1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理论分析 |
4.2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模型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选取 |
4.2.2 变量选取 |
4.2.3 统计分析 |
4.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实证分析 |
4.3.1 DEA模型分析 |
4.3.2 回归模型分析 |
4.3.3 剔除环境变量的DEA模型分析 |
4.3.4 剔除环境变量之后的DEA模型对比分析 |
4.4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分析 |
4.4.1 高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4.2 中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4.3 低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4.5.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整体不高 |
4.5.2 环境变量对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显着 |
4.5.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存在较大省域空间差异 |
第五章 微观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研究——基于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的DEA模型分析 |
5.1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效率研究 |
5.1.1 理论分析 |
5.1.2 模型与变量选取 |
5.1.3 实证分析 |
5.2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效率研究 |
5.2.1 理论框架 |
5.2.2 效率模型与变量选取 |
5.2.3 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5.3.1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效率小结 |
5.3.2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效率小结 |
第六章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1 模型选用及指标选取 |
6.1.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1.3 线性回归结果 |
6.1.4 影响因素分析 |
6.2 消费品下行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模型选用及指标选取 |
6.2.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2.3 线性回归结果 |
6.2.4 影响因素分析 |
6.3 农村电商总体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变量设定 |
6.3.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3.3 线性回归结果 |
6.3.4 影响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1.1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 |
7.1.2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发展效率 |
7.1.3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的发展效率 |
7.1.4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 |
7.2 政策建议 |
7.2.1 明晰落实省域农村电商发展思路 |
7.2.2 全方位多举措培养农村电商“新农人” |
7.2.3 构建多层次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
7.2.4 加快农村电商配套设施信息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附录1: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调查问卷 |
附录2:消费品下行发展效率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4)新零售背景下美团“快驴进货”生鲜B2B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1.3 研究方法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有关“新零售”研究现状 |
2.1.1 “新零售”概念内涵解读 |
2.1.2 “新零售”产生的原因 |
2.1.3 “新零售”发展的趋势及路径 |
2.2 生鲜B2B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
2.2.1 B2B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 |
2.2.2 生鲜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 |
2.2.3 生鲜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及供应链管理研究 |
2.3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方面 |
2.3.1 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3.2 国内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第三章 美团“快驴进货”商业模式外部环境分析研究 |
3.1 生鲜B2B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环境分析 |
3.1.2 国家政策引导 |
3.1.3 生鲜保鲜技术环境的改善 |
3.2 生鲜B2B微观环境分析 |
3.2.1 人们购物思维及习惯的转变 |
3.2.2 生鲜B2B企业模式对比 |
第四章 美团“快驴进货”商业模式内部环境分析 |
4.1 美团“快驴进货”商业模式九要素剖析 |
4.1.1 客户细分 |
4.1.2 价值主张 |
4.1.3 渠道通路 |
4.1.4 关键业务 |
4.1.5 收入来源 |
4.1.6 核心资源 |
4.1.7 成本结构 |
4.1.8 重要伙伴 |
4.1.9 客户关系 |
4.2 美团“快驴进货”商业模式问题分析 |
4.2.1 平台定位问题 |
4.2.2 供应链搭建问题 |
4.2.3 平台产品问题 |
4.2.4 服务模式问题 |
4.2.5 盈利模式问题 |
第五章 快驴进货商业模式改进与创新 |
5.1 平台模式改进与创新 |
5.2 供应链优化创新 |
5.2.1 建立大区集采制度 |
5.2.2 搭建产品溯源体系 |
5.3 创建自有品牌 |
5.4 服务模式创新 |
5.5 盈利模式创新 |
第六章 实施保障措施 |
6.1 信息与技术保障 |
6.1.1 线上线下融合 |
6.1.2 溯源体系信息技术 |
6.2 资源管理保障 |
6.2.1 集采资源管理保障 |
6.2.2 “当日达”最后一公里配送资源保障 |
6.3 平台服务体验保障 |
6.3.1 平台服务制度优化 |
6.3.2 平台服务流程优化 |
6.3.3 服务能力提升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5)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总结性评述 |
1.4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基本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2.1.1 模型构建 |
2.1.2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 |
2.1.3 测量量表开发 |
2.1.4 问卷设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核密度估计法 |
2.2.3 交叉频数分析法 |
2.2.4 结构方程模型 |
2.3 研究数据 |
2.4 研究思路 |
第3章 重庆市批发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
3.1 重庆市批发业的发展 |
3.1.1 批发业销售额保持平稳增长 |
3.1.2 批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
3.1.3 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较多,朝天门市场地位突出 |
3.1.4 商品交易市场整体交易额在全国地位突出 |
3.2 重庆市批发业空间格局 |
3.2.1 全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分布格局差异较大 |
3.2.2 主城区批发网点数量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内环以内过度集聚 |
3.3 重庆市电子商务的发展 |
3.3.1 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
3.3.2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 |
3.3.3 注重电商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特征分析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2 数据来源与整理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描述统计 |
4.3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的一般特征 |
4.3.1 电商经验、使用率及使用意愿 |
4.3.2 电商的进购频率 |
4.3.3 不同产品类型下电商使用行为 |
4.3.4 不同商店规模下电商使用行为 |
4.4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的空间特征 |
4.4.1 采购地点与电商使用行为 |
4.4.2 销售空间与电商使用行为 |
4.4.3 仓储空间与电商使用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5.1.1 问卷的信度 |
5.1.2 问卷的效度 |
5.2 结构方程分析 |
5.2.1 拟合度检验 |
5.2.2 验证性因子检验 |
5.2.3 控制变量检验 |
5.2.4 结果分析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成果 |
(6)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 |
2.1.1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内涵 |
2.1.2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维度 |
2.1.3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特征 |
2.2 价值流动理论 |
2.2.1 价值流动的起源 |
2.2.2 价值流动的定义及分类 |
2.3 模糊理论 |
2.3.1 模糊理论的内涵 |
2.3.2 DEMATEL |
2.4 演化博弈理论 |
2.4.1 演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涵 |
2.4.2 演化博弈论的分类及分析原理 |
2.4.3 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 |
2.5 协同理论概述 |
2.5.1 协同学 |
2.5.2 协同管理 |
2.5.3 协同理论的原理 |
2.5.4 哈肯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的模型框架 |
3.1 价值的界定 |
3.1.1 经济价值 |
3.1.2 社会价值 |
3.1.3 生态价值 |
3.1.4 信息价值 |
3.1.5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 |
3.2 价值流动的内涵解析 |
3.2.1 价值流动的内涵 |
3.2.2 价值流动的三个假设 |
3.2.3 价值流动过程 |
3.3 价值流动机理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3.3.1 价值流动机理内涵 |
3.3.2 价值流动的构成要素 |
3.4 价值流动机理的概念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解析 |
4.1 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界定 |
4.1.1 效用理论 |
4.1.2 价值链理论 |
4.1.3 价值创造的内涵及动态模型 |
4.2 价值创造中的“四流” |
4.2.1 价值创造中的商流 |
4.2.2 价值创造中的信息流 |
4.2.3 价值创造中的资金流 |
4.2.4 价值创造中的物流 |
4.3 价值创造影响因素解析 |
4.3.1 商流影响因素 |
4.3.2 信息流影响因素 |
4.3.3 资金流影响因素 |
4.3.4 物流影响因素 |
4.4 价值创造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4.2 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数据处理 |
4.4.3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微观价值流动解析 |
5.1 价值流动的路径 |
5.2 价值流动过程 |
5.2.1 GERT的内涵及应用 |
5.2.2 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构建 |
5.2.3 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关键影响因素 |
5.2.4 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价值传递函数构建 |
5.2.5 价值流动等价传递概率确定和等价矩母函数建立及求解 |
5.3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GERT网络协同组织机制 |
5.4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解析 |
6.1 价值创造博弈主体及影响因素 |
6.1.1 博弈主体分析 |
6.1.2 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6.2 假设与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模型构建 |
6.2.3 均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
6.3 模拟仿真分析 |
6.3.1 不同主体价值创造能力影响下的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6.3.2 不同程度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6.4 价值分配影响因素下博弈演化分析 |
6.4.1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含义 |
6.4.2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目标 |
6.4.3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原则 |
6.4.4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影响因素 |
6.4.5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类型 |
6.4.6 不同利益分配模式下价值创造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6.5 博弈策略分析及建议 |
6.5.1 增强参与度及保持优秀的品牌形象 |
6.5.2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6.5.3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效果评价 |
7.1 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界定 |
7.1.1 熵权法 |
7.1.2 TOPSIS方法 |
7.1.3 灰色关联度方法 |
7.2 关键影响因素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2.1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模型 |
7.2.2 关键影响因素 |
7.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3.1 构建原则 |
7.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4 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 |
7.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7.4.2 基于灰色关联的改进TOPSIS模型 |
7.5 实例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8.2.1 研究局限性 |
8.2.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跨境电商平台在泰国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 ——以速卖通、亚马逊和eBay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跨境电子商务理论研究 |
2.2 泰国电子商务市场理论研究 |
2.3 进入策略相关研究 |
2.4 营销策略相关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泰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3.1 泰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 泰国电子商务发展相关政策 |
3.2.1 信息通信技术的政策 |
3.2.2 电子交易政策 |
3.2.3 物流方面政策 |
3.2.4 宽带网络发展政策 |
3.3 泰国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3.3.1 平台建设 |
3.3.2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
3.3.3 支付系统 |
3.3.4 物流系统 |
4 速卖通、亚马逊和eBay在泰国市场的竞争力比较 |
4.1 速卖通 |
4.1.1 速卖通发展介绍 |
4.1.2 速卖通在泰国市场发展 |
4.2 亚马逊 |
4.2.1 亚马逊发展介绍 |
4.2.2 亚马逊在泰国市场发展 |
4.3 eBay |
4.3.1 发展介绍 |
4.3.2 eBay在泰国市场发展 |
4.4 速卖通、亚马逊和e Bay在泰国市场竞争比较 |
4.5 SWOT分析速卖通、亚马逊和e Bay在泰国市场的发展 |
5 问卷调查速卖通、亚马逊和eBay在泰国市场发展的差异 |
5.1 调查统计的对象信息 |
5.2 泰国消费者对购物进口产品的情况分析 |
5.3 泰国消费者使用三大跨境电商的情况分析 |
5.3.1 使用平台购买频率 |
5.3.2 消费额 |
5.3.3 消费时间阶段 |
5.3.4 优劣对比 |
5.3.5 存在问题 |
6 案例分析 |
6.1 基于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在泰国市场成功发展的案例分析 |
6.1.1 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简介 |
6.1.2 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在泰国的发展情况 |
6.1.3 阿里巴巴速卖通与旗下Lazada在泰国发展的成功原因 |
6.1.4 阿里巴巴速卖通与旗下Lazada在泰国发展的不足之处 |
6.2 阿里巴巴速卖通与美国亚马逊和e Bay以购物节日的独特营销策对比 |
6.2.1 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的优势 |
7 结论及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供应链视角下WLJD公司MRO工业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电子商务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1 电子商务概念 |
2.1.2 电子商务理论概述 |
2.2 电子商务一般模式 |
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3.1 供应链管理概述 |
2.3.2 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
2.3.3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式的关系 |
2.3.4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及对应电子商务模式案例 |
2.4 MRO工业品及其供应链特性 |
2.5 MRO工业品电子商务的模式概述 |
第三章 WLJD公司电子商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同行业竞争者 |
3.2.2 潜在的进入者 |
3.2.3 替代者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买方的议价能力 |
3.3 MRO工业品供应链现状分析 |
3.3.1 MRO工业品供应链各环节运营情况分析 |
3.3.2 影响MRO工业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分析 |
3.4 MRO工业品电子商务模式现状 |
3.5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第四章 WLJD公司电子商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介 |
4.1.1 组织架构 |
4.1.2 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 |
4.1.3 员工情况 |
4.2 WLJD公司经营现状 |
4.2.1 销售模式 |
4.2.2 服务模式 |
4.2.3 经营覆盖范围 |
4.2.4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WLJD公司资源分析 |
4.4 WLJD公司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
4.5 WLJD公司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
4.5.1 优势 |
4.5.2 劣势 |
4.5.3 机会 |
4.5.4 威胁 |
第五章 成熟电商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分析与借鉴 |
5.1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5.1.1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模式概述 |
5.1.2 京东商城服务模式 |
5.1.3 京东商城赢利模式 |
5.1.4 京东商城竞争优势分析 |
5.2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5.2.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模式概述 |
5.2.2 阿里巴巴服务模式 |
5.2.3 阿里巴巴盈利模式 |
5.2.4 阿里巴巴竞争优势分析 |
5.3 美团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5.3.1 美团电子商务模式概述 |
5.3.2 美团服务模式 |
5.3.3 美团的盈利模式 |
5.3.4 美团网竞争优势分析 |
5.4 电子商务模式借鉴 |
第六章 WLJD公司电子商务模式设计与运营 |
6.1 设计原则 |
6.2 设计内容 |
6.2.1 平台运营模式 |
6.2.2 平台模块及功能介绍 |
6.2.3 平台服务内容 |
6.2.4 营销策略设计 |
6.3 WLJD公司电子商务模式运行 |
6.3.1 经营模式 |
6.3.2 结算支付模式 |
6.3.3 物流配送服务模式 |
6.3.4 售后服务模式 |
6.3.5 盈利模式 |
6.4 保障措施 |
6.4.1 组织机构保障 |
6.4.2 人力资源保障 |
6.4.3 资金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区块链应用的B2B平台的服务价值共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B2B平台服务概述 |
2.2 B2B平台价值共创概述 |
2.2.1 价值共创的涵义演进 |
2.2.2 不同参与主体下价值共创的研究现状 |
2.2.3 不同业务模式下B2B平台的服务价值共创 |
2.3 区块链概述 |
2.3.1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 |
2.3.2 区块链的特征 |
2.3.3 区块链的应用前景 |
第三章 B2B平台服务价值共创的框架分析 |
3.1 B2B平台服务价值共创的关键要素分析 |
3.1.1 B2B平台价值共创初期的影响因素 |
3.1.2 B2B平台价值共创过程的影响因素 |
3.2 实证分析 |
3.2.1 问卷设计 |
3.2.2 数据分析 |
3.3 B2B平台服务价值共创的关键要素确立 |
3.4 B2B平台服务价值共创的概念框架 |
第四章 B2B平台区块链架构的价值共创知识共享体系构建 |
4.1 B2B平台中的区块链构架 |
4.2 基于价值共创的B2B平台的价值链分析 |
4.2.1 基于价值共创的B2B平台的价值链 |
4.2.2 B2B平台价值共创中的关键问题 |
4.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共享体系构建 |
4.3.1 点对点式知识共享体系构建 |
4.3.2 知识获取流程 |
4.4 知识共享体系的延伸服务 |
4.4.1 信息交易服务的内容 |
4.4.2 信息交易服务的流程 |
4.4.3 信息交易服务的价值 |
第五章 B2B平台区块链架构的价值共创信任体系构建 |
5.1 关于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
5.1.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
5.1.2 加入信任的博弈模型分析 |
5.2 B2B平台价值共创中的传统信任体系问题分析 |
5.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共创信任体系构建 |
5.3.1 构建分布式信任体系 |
5.3.2 信用主体认证流程 |
5.3.3 区块链信任体系的价值 |
5.4 区块链应用于价值共创的案例分析——以FV公司为例 |
5.4.1 FV公司的价值共创背景 |
5.4.2 FV公司的价值共创现状 |
5.4.3 FV公司价值共创的问题分析 |
5.4.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改进措施 |
5.4.5 区块链知识共享平台的优势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基于B2B电子商务的长三角互联网新经济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空间组织方式,城市区域空间特征研究亟需新的视角和方法 |
1.1.2 在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激烈竞合下,长三角作为互联网新经济热点集聚区的区域空间格局逐渐清晰 |
1.1.3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识别长三角内部的互联网新经济空间组织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
1.2 研究缘起与研究目标 |
1.3 概念界定 |
1.3.1 B2B电子商务 |
1.3.2 互联网新经济 |
1.4 研究综述 |
1.4.1 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研究 |
1.4.1.1 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
1.4.1.2 长三角区域产业特征和布局研究 |
1.4.1.3 研究采用的数据和方法 |
1.4.2 区域互联网新经济空间格局相关研究 |
1.4.2.1 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
1.4.2.2 电子商务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
1.4.2.3 研究采用的数据和方法 |
1.4.3 总结评述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思路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来源、获取与处理 |
2.2.1 数据来源与获取 |
2.2.2 数据处理 |
2.2.2.1 确定空间单元统计标准 |
2.2.2.2 电商企业分类整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电商企业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分析 |
2.3.1.1 全局空间自相关 |
2.3.1.2 局部空间自相关 |
2.3.2 电商企业分产品类型分布特征分析 |
2.3.2.1 区位基尼系数 |
2.3.2.2 集中度指数(CR_n) |
2.3.3 电商企业内部经营网络特征分析 |
2.3.3.1 城市联系网络分析 |
2.3.3.2 中心体系分析 |
2.4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长三角新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
3.1 总体特征:轴带集聚 |
3.1.1 省际省内特征:差距显着,梯度扩散 |
3.1.2 区域总体格局:两大集聚带凸显 |
3.1.2.1 发展主轴:沪义集聚带 |
3.1.2.2 发展次轴:温台集聚带 |
3.1.3 空间集聚特征:相邻区域高度集聚 |
3.2 分产品类型的长三角新经济产业空间特征 |
3.2.1 电商企业特点: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混合体 |
3.2.2 产业关联特征:与地方产业发育程度高度相关 |
3.2.3 空间分布特征:高度集聚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
第四章 长三角新经济网络联系特征 |
4.1 总体网络格局:网络化+等级化+多中心化 |
4.1.1 联系区域:南强北弱,两大集聚带基础上略有延伸 |
4.1.2 关联强度:等级分布,分化严重 |
4.1.3 节点层级:多中心格局凸显 |
4.2 省际省内联系格局:倾向内聚 |
4.2.1 省际联系特征:上海是枢纽 |
4.2.2 省内联系特征:南翼双结构,北翼单结构 |
4.2.3 南北两翼差异分析 |
4.3 网络中心城市:显着分异的特点 |
4.3.1 长三角联系格局比较:上海广而均衡,义乌、温州极化而内聚 |
4.3.2 联系企业类型比较:上海更多元,义乌更单一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B2B电子集市重构中国流通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 张赫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2]数字化背景下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发展问题研究[D]. 李锦.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3]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彭小珈.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4]新零售背景下美团“快驴进货”生鲜B2B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孔燕. 广西大学, 2020(07)
- [5]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例[D]. 陈欣. 西南大学, 2020(01)
- [6]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及评价研究[D]. 李题印. 吉林大学, 2019(02)
- [7]跨境电商平台在泰国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 ——以速卖通、亚马逊和eBay为例[D]. SASITHON SAE-CHAO. 浙江大学, 2019(02)
- [8]供应链视角下WLJD公司MRO工业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 张彬.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9]基于区块链应用的B2B平台的服务价值共创研究[D]. 张培. 东南大学, 2018(05)
- [10]基于B2B电子商务的长三角互联网新经济空间特征研究[D]. 杨卓. 南京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