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118-02
【摘要】目的改良先天性巨结肠术前回流灌肠方法,提高灌肠效果。方法将204例需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2例采用改良的回流灌肠法进行灌肠;对照组102例按传统方法进行灌肠,比较两组平均灌肠时间、灌肠液的入出量、肛管重插次数、肠粘膜损伤及肛周皮肤发红情况。结果两组平均灌肠时间、灌肠液的入出量、肛管重插次数、肛周皮肤发红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后的回流灌肠法灌肠速度快,液体入出量基本平衡,灌肠效果好,省时省力,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方法改良
回流灌肠是先天性巨结肠的首要治疗措施[1],也是术前准备的重要护理操作,常规采用注射器回流灌肠法,但这一操作方法费时费力,达不到尽快清除肠腔内粪便的目的,有时注液用力不均匀,冲击力较大,使患儿不适,合作不好,肛管易滑脱,需重新插管,为提高灌肠质量和护理技术水平,减少患儿的痛苦,在临床实践中对传统回流灌肠进行改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3年1月-2008年1月在小儿外科住院需行根治术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204例,其中男130例,女74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8岁。其中常规型154例,中长段型12例,短段型38例,按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用物一次性500ml负压引流瓶1个,大小合适的肛管2条,在肛管的前端每隔2cm剪1个小侧孔,共3个,输液器1条,一次性三通管2个,手套,38-40℃的生理盐水[1](按需准备),输液架,石蜡油,便盆,胶布,中、胶单各1条,一次性小儿尿裤2条,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选择合适的号码,用清洁剪刀在尿裤与肛门相应的位置剪一个直径约2cm大小的圆孔备用。
1.3方法准备床单元,铺中、胶单,患儿取平卧位,双腿屈曲略抬高臀部,将灌肠液挂于输液架上,液面距离肛门高度40-60cm,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连接三通管的一腔,将一次性负压引流瓶上的胶管连接三通管的另一腔,操作者戴上手套,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同时也涂抹肛周皮肤(起保护作用),按常规左手分开患儿肛门,另一手缓慢轻柔将肛管插入肛门,根据患儿的年龄、病变的肠段长短掌握肛管插入的长度,当肛管通过病变肠段狭窄处时,有突破感并有大量气体或粪便排出,将肛管外口穿过一次性尿裤的小圆孔,连接三通管的最后一腔,给患儿戴好一次性尿裤,用胶布缠绕肛管一周固定于尿裤外侧面,关闭负压引流瓶上端的开关,开始滴入生理盐水,根据患儿年龄调节每次入液量,然后关闭调节夹,操作者用手顺着结肠的走向按摩腹部,必要时改变体位,松开负压瓶上方的调节夹,挤压负压引流瓶吸出灌肠液,如此反复灌洗,直至吸出液澄清为止。以上操作均由专人操作、观察、登记。
1.4对照组采用传统回流灌肠法,根据患儿年龄和病变肠段选择合适的肛管,按常规插入肛管,由家属协助,护士用大注射器抽吸灌肠液注入肠内,然后再吸出,如此反复多次灌洗。
1.5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处理观察两组患儿平均回流灌肠时间,每次灌肠液入出量,肛管重插次数,肠粘膜损伤(观察吸出液是否有肉眼可见的出血情况),肛门周围皮肤发红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平均灌肠时间、每次灌肠液入量、出量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平均灌肠时间、每次灌肠液入量、出量比较(s)
组例n灌肠时间(min)每次灌肠液入出量(ml)
入量出量
观察组10216.5+4.38163±25155±10
对照组10230+6102±1985±13
t值18.366.3126.55
P值<0.01<0.01<0.01
表1显示两组患儿平均灌肠时间、灌肠液入出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儿肛管重插次数、肠粘膜损伤和肛周皮肤发红情况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儿肛管重插次数、肠粘膜损伤、肛周皮肤发红情况比较
组别n肛管重插次数肠粘膜损伤肛周皮肤发红
观察组102122
对照组102703065
χ2值10.2829.0522.05
P值<0.01<0.01<0.01
表2显示,两组患儿肛管重插次数、肠粘膜损伤、肛周皮肤发红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改良灌肠法的优点(1)灌肠液挂于输液架上,高度固定,液体流入快而均匀,没有冲击力,不会引起患儿不适,可根据需要一次性达到要求量,负压瓶最大吸出量≥350ml/min,最小吸出量150ml/min,灌肠时吸出液体速度快而均匀,如表1所示,可明显缩短灌肠时间,灌肠液入出量基本平衡,灌肠效果好。(2)采用一次性小儿尿裤,肛管固定牢固不易滑脱,减少重新插管次数,对肠粘膜几乎没有损伤。尿裤有吸水作用,观察组患儿肛周皮肤基本没有发红情况。(3)灌肠时只需一人就可以完成操作,省时省力,操作过程没有使用患儿害怕的大注射器,患儿合作好,护士一边与患儿沟通,同时用手轻轻按摩下腹部,使患儿在轻松愉快中配合灌肠,有效提高了灌肠质量,护士工作量明显减轻。
3.2灌肠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1)灌肠前应认真评估患儿情况,充分与家长沟通,取得配合,因患儿肠壁较薄,插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免用力过大损伤肠粘膜或造成肠穿孔。(2)灌肠时液体距离肛门40-60cm,根据患儿的年龄掌握每次的入液量,使液体流入均匀,以免液体进入过多过快造成肠腔过度扩张,使患儿不适,导致肠穿孔[2]。(3)操作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腹胀、出汗情况,如出现烦躁不安、腹痛、出冷汗等现象,应停止灌肠,报告医生,对症处理。(4)注意观察吸出液的颜色、量,确认入量与出量是否平衡,如出现吸出液有血丝,表示有肠粘膜损伤,应停止灌肠。(5)灌肠液应选择生理盐水,不能用温开水、肥皂水、高渗盐水、清水,因为盐和水过多都可以引起中毒,过多的肥皂水也可以引起碱中毒[3]。
参考文献
[1]贺亚娟,余婉芬,陈薇.回流灌肠的方法与技巧.实用护理杂志,2003,16(5):33.
[2]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75.
[3]童尔昌,李海苹.小儿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