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钧[1]2004年在《环境因子对油菜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优质常规油菜品种华双3号为试验材料,首先研究了环境变化与油菜品质形成的相关关系,其次研究了因不同播种期而形成的不同环境生态条件对油菜各生育期、形态与产量性状等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因播种期不同而导致油菜生育期间光温水等条件的不同,使播期内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累积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进而影响到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等指标。播期越早,吸收的营养物质越多,根、茎枝、叶、角果等干物质累积越多,株高、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茎粗、每果粒数、产量越高。因此要实现油菜单产的提高,播种期可适当提早。 2.油菜全生育天数与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积温均呈显着正相关;多数生育阶段与目均气温呈负相关,苗期与积温呈显着正相关,除花期外的生育期与日照时数相关不显着;各个生育期随播期的波动幅度不同,初花至终花变异系数最大,出苗至抽苔最小。 3.主花序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等经济性状指标值均随着地温、辐射量、积温、日照时数等环境指标值的下降而降低。但各经济性状指标随各环境因子波动的幅度有差异。各经济性状与湿度和降水关系不明显。 4.油菜单株含油量与总积温极显着正相关,与日平均温度显着正相关,与当日最低气温相关不显着;一次分枝和主花序含油量与总积温显着正相关;一次分枝油酸含量与总积温极显着正相关,主花序油酸含量与日平均温度显着正相关;一次分枝芥酸含量与总积温显着负相关,主花序芥酸含量与日平均温度显着负相关。硫甙含量一次分枝与主花序都与日平均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但主花序硫甙含量与总积温呈显着负相关。
韩梅[2]2016年在《播期、密度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最主要和最具优势的油料作物,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对保障我国油料安全意义重大。油菜直播种植方式节本、省工、高效、适宜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国内外关于直播油菜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的研究较多,重庆市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试验以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绵杂95-97A×杂2013恢和常规种中双2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和不同密度对油菜生育进程、株高、主茎总叶数、绿叶数、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经济性状、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揭示播期和密度与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关系,探索重庆市直播油菜的适宜播期和密度范围,为本地油菜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推迟,油菜的出苗时间增加,苗期和蕾薹期缩短,全生育期缩短。10月14日播种与9月30日播种相比,两个品种油菜全生育期均缩短14d左右。早播条件下全生育期有随密度增加而缩短的趋势,晚播条件下密度对生育期几乎无影响。2.推迟播期和提高种植密度均会使油菜个体生长发育减弱。随播期的推迟、密度增大,株高、主茎总叶数和绿叶数、单株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由于个体生长势不同,播期和密度引起的个体发育差异也有所不同。绵杂95-97A×杂2013恢苗期株高受密度影响较大,蕾薹期和成熟期无显着性影响;中双220在苗期、蕾薹期和成熟期株高均有随密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密度对主茎总叶数和绿叶数的影响大于播期,随密度增大主茎总叶数和绿叶数减少,且播期越早各密度间的差异越大。单株干物质积累和根冠比总体表现为随播期推迟、密度增加而下降,但中双220蕾薹期根冠比有随播期推迟而增大的趋势。3.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绵杂95-97A×杂2013恢苗期和蕾薹期叶绿素含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盛花期各播期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中双220苗期和蕾薹期叶绿素含量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盛花期随播期推迟叶绿素含量升高。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下降,且苗期和蕾薹期各密度处理间差异较花期更大。4.播期和密度对油菜盛花期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大。不同处理间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无显着性差异。绵杂95-97A×杂2013恢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随播期推迟而增大,中双220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随播期推迟而减小。5.播期和密度对油菜茎粗、有效分枝数、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无显着性影响;一次有效分枝高度随播期的推迟、密度增加而升高。绵杂95-97A×杂2013恢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单株有效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无显着性差异;中双220总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每角粒数随播期推迟显着降低。6.播期和密度对单株产量无显着性影响,但小区产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着。绵杂95-97A×杂2013恢小区产量随密度增大而降低,中双220小区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应根据不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栽培措施,绵杂95-97A×杂2013恢适宜低密度早播,中双220适宜早播,密度可适当增加,若播期较迟,提高种植密度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7.播期和密度对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显着。油菜品质主要受品种特性的影响,栽培措施对油菜品质影响不大。主序籽粒的含油量较分枝籽粒高1%~2%,增加密度能够显着提高油菜群体主序占总分枝数的比例,从而提高油菜群体含油量。
宋蜜蜂[3]2009年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利用开顶式气室对油菜进行了二种不同CO2浓度(550μmol·mol-1、750μmol·mol-1)处理,以自然环境大气CO2浓度为对照,研究了油菜株高、叶面积、光合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变化与差异。并探讨了大气CO2浓度升高状况下油菜生长、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油菜的株高呈增加趋势。550μmol·mol-1、750μmol·mol-1与对照CO2浓度365μmol·mol-1的相比,油菜株高提高1.25%-7.83%。油菜的开花期叶面积在两种高CO2浓度条件下,分别提高13.61%和37.41%。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促进了油菜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CO2浓度升高而降低。与对照(365μmol·mol-1)相比,两种高CO2浓度处理下,油菜光合速率提高15.48%-59.6%。油菜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25%-105.66%。油菜气孔导度下降2.63%-10.23%。油菜蒸腾速率下降8.27%-22.79%。(2)低CO2浓度(365μmol·mol-1)条件下,油菜光合速率日变化出现午休现象。但随着CO2浓度的升高,油菜的光合午休现象缓解直至消失;随大气CO2浓度的提高,油菜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一日当中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油菜光合速率提高幅度为4.49%-55.4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为10.11%-115.44%;油菜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一日当中皆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有不同程度下降:蒸腾速率下降幅度为5.1%-27.87%。气孔导度下降幅度为2.24%-27.97%。(3)大气CO2浓度升高,油菜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呈现增加趋势。550μmol·mol-1、750μmol·mol-1与对照自然大气CO2浓度365μmol·mol-1相比,油菜蕾薹期叶绿素a含量增加3.31%和8.56%。叶绿素b含量增加6.88%和13.76%。叶绿素总量提高3.27%和5.18%。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油菜叶绿素b增幅大于叶绿素a,因此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降低。(4)大气CO2浓度的升高,油菜的角果总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和含油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与对照CO2浓度(365μmol·mol-1)相比,两种高CO2浓度条件下,油菜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3.78%和30.69%,含油量提高0.76%和1.6%。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对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最显着的是油菜角粒数,其次是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最小。油菜籽粒的营养元素中的磷、钾、铁元素含量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铁。与对照CO2浓度(365μmol·mol-1)相比,两种高CO2浓度条件下,油菜铁减少了4.16%-9.56%。油菜籽粒中锌、硒、锰元素含量随大气CO2浓度含量增加而增加。各种元素增幅大小不一。提高幅度最大的是锰元素。油菜中的其它元素则无明显的变化趋势。(5)油菜蛋白质含量也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下降。550μmol·mol-1、750μmol·mol-1与对照自然大气CO2浓度365μmol·mol-1相比,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0.74%和1.37%。随大气CO2浓度升高到550μmol·mol-1、750μmol·mol-1时,油菜籽粒氨基酸组分大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的是色氨酸、含硫氨酸和丝氨酸。下降幅度较小的是亮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其它12种氨基酸含量均有程度不等的下降。随CO2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也呈下降趋势。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中蛋氨酸含量有升有降,苏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其它的则都呈现下降趋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油菜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刘建霞[4]2015年在《栽培方式与移栽期对稻稻油垄栽油菜生态因子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设置栽培方式、移栽期两因素的比较试验,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和移栽期处理下油菜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和差异,并分析不同处理对油菜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光照、水分等生态因子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油菜生长发育的作用,为稻稻油叁熟制垄作免耕油菜最适移栽范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Y2-Y3处理下,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总叶片数积累、绿叶数的抽出、叶面积的扩增、株高的增长,角果干物质积累,根系发根力、单株根干重、根系体积、根茎粗、一级侧根数、平均根长的增加,根系活力的增强。有效分枝高度降低,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总角果数增多、每角果粒数减少,千粒重差异不显着,产量较高。因此9月17日-22日播种,10月17日-22日是垄作免耕稻稻油叁熟制生产下油菜的最适移栽范围。2.垄作比平作能减少推迟移栽对干物质积累的不利影响,更有利于油菜生长发育,提高油菜产量。3.油菜生育进程受生态因子的影响达显着水平。不同土层温度指标与油菜各生育期所需天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4.产量与土壤温度指标中5cm土层至≧地积温、10cm土层平均温度、≧0地积温呈极显着正相关,与15cm土层平均温度、≧0地积温呈显着正相关。5.移栽-成熟阶段生态因子都随着移栽期的延迟而呈现为先增后降趋势。除千粒重、有效分枝高度和每角果粒数受生态因子的小幅变化影响较小,单株总角果数、产量、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受生态因子的小幅变化影响大。
陈婷[5]2016年在《油菜叶片和角果光合对其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叶片和角果分别是油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主要光合器官,为明确叶片和角果光合特性,及其光合对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于2014-2015年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试验地(杨凌)进行,选用‘秦优7号’为试验材料,测定油菜生殖生长期叶片和角果的光合指标及地上干物质积累;以及分别设置初花期摘叶、终花期摘叶片或角果遮光处理,测定产量及品质指标。系统分析比较了油菜叶片和角果光合性状间的差异和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了叶片和角果光合对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了油菜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果:1.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净显着高于角果;油菜叶片和角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均具有“光合午休”现象。盛花期叶面积最大,灌浆期角果皮面积达到最大。初花期叶片是主要的光合器官、终花后到灌浆前叶片和幼果是主要光合器官,灌浆期角果是主要光合器官。2.花期油菜植株光合产物主要供给茎秆生长、花序分化和幼果形成;终花后光合产物主要分配到角果,供角果加速生长和籽粒形成;灌浆期,光合产物主要转移至籽粒,保证籽粒产量和品质。3.初花期摘无柄叶、摘短柄叶及所有叶片分别显着降低单株籽粒产量15.08%、34.13%和86.03%;降低含油量1.18%、2.75%和10.71%。初花期摘除短柄叶显着降低了角果数和角粒数,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而摘除无柄叶显着减少角粒数,且芥酸含量显着减少、棕榈酸含量显着增加。4.终花期摘除叶片降低籽粒产量15.86%,显着减少角粒数,但摘除叶片对籽粒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酸各组分含量均无显着影响。终花期角果遮光降低籽粒产量44.24%,降低籽粒含油量25.01%,终花期角果遮光显着降低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同时角果遮光显着降低含油量和亚麻酸含量,显着增加蛋白质含量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花生酸及山嵛酸含量。5.油菜单株籽粒产量与角果数、角粒数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随着角果数和角粒数的增加,籽粒产量均逐渐增加,而与千粒重呈极显着的非线性相关关系,籽粒产量随千粒重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6.油菜籽粒含油量与籽粒产量间呈极显着对数正相关关系,籽粒含油量随着产量的增加先迅速增加后保持在稳定范围;而籽粒硫甙含量与产量间呈极显着对数负相关关系,硫甙含量随着产量的增加先迅速降低后保持在稳定范围,各脂肪酸组分含量与籽粒产量均无显着关系。油菜花期叶片面积最大,其中短柄叶光合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于无柄叶,终花后角果皮面积最大,其中角果光合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大于叶片;此外油菜叶片光合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角果,而角果的光合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大于叶片。因此,在选育高光效油菜品种时,应选育短柄叶叶面积大且角果皮面积大的品种。
刘志强[6]2008年在《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播期对油菜生理生化代谢、产量、品质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平均气温、积温对油菜生长发育,角果发育、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建立积温与各个生育指标的模型,找出油菜生长发育的关键温度指标,为探讨油菜高产高效优质栽培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播期对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9月1日至11月15日期间6个不同播期处理的油菜全生育期需经历180-250天。不同年份以苗期和蕾薹期差异最大,平均差距分别为32.5、30.5天,其次是花期7.25天,角果期6.25天。方差分析表明,4年试验苗期、蕾薹期时间差异显着,角果期,花期无显着差异。播期对油菜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油菜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硫苷含量与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平均气温相关性在9月1日到10月15日四个播期中达极显着水平,蛋白质含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9月31日,10月15日两个播期中达显着水平。角果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含油量极显着负相关,均经历了缓慢-迅速-缓慢的代谢过程,蛋白质含量在角果发育初期即有较高水平并增长缓慢,硫苷含量在角果发育初期有一定波动,随后迅速降低。晚播油菜进入角果期较晚,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推迟,较高的日均温促使代谢过程加快进行。播期对油菜产量影响推迟播期降低了油菜的株高、茎粗、分枝数、有效角果数、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9月1日,9月16日播期处理在上述指标中均无显着差异,经济系数随播期的推迟升高。播期推迟至10月15日,油菜形态指标、产量构成因素降低与前面播期达显着水平,9月1日与9月16日,11月15日播期产量差距分别达601.09、2198.23kg/ha。每角粒数受开花授粉时温度、湿度和降水影响,千粒重与角果发育期气候有关,播期对其无显着影响,年际气候差异造成油菜各年份产量差异显着。10月15日前播种,密度效应不明显,播期推迟至10月15日后,增加密度可显着提高油菜产量,10月15日,10月31日,11月15日播种,密度分别从4000、16000、16000株/667m~2增加到8000、24000、24000株/667m~2,产量分别增加45.33、58.14、70.09%。播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含油量与角果发育期气象,尤其是温度有关,随播期变动不能简单的描述为规律性变动;蛋白质含量随播期推迟升高,早播和晚播差距可达到3%;10月15日前播种籽粒硫苷含量均低于20μmol/g,差异不显着,播期推迟至10月31日以后,籽粒硫苷含量显着升高,高于前面播期5-7μmol/g;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角果物质代谢有关,播期对其无显着影响。晚播高密栽培模式下,硫苷含量偏高,10月31日,11月15日播种在32000株/667m~2下分别达到44.05、45.06μmol/g。温度指标对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半冬性油菜从播种到出苗需110℃C以上的积温;苗期约占全生育期的一半以上,所需积温600-2000℃;蕾薹期10℃以上持续条件可迅速抽薹,200-400℃的积温抽薹完成;花期15℃以上平均气温,需积温量300-400℃完成开花;角果期需要550-650℃以上的积温完成生长发育,角果发育期平均温度达20℃-25℃,光照充足,适宜角果发育。温度对角果物质代谢的影响果皮形态建成需460-500℃的积温,角果代谢过程分为形态建成期,合成转化高峰期和功能衰退期叁个阶段。合成转化高峰期以可溶性糖降低1.00%/d以上,含油量升高1.50%/d为标志。18℃以上的日均温有利于可溶性糖的积累和脂肪合成,150-160℃的积温量完成糖的转化,160-230℃的积温量完成脂肪的合成。油菜角果充实后,相应过程缓慢进行,日均温19℃,220℃以上积温脱水成熟。温度指标相关模型的建立通过建立生长发育温度相关模型,得到模拟结果:苗期每100℃积温,使油菜抽出1.44片叶,叶片抽出速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与油菜干物重关系不大。花后积温达400℃,角果形态建成,籽粒干物重快速增加;500℃花后积温,角果皮功能完全,干物重不再增加,籽粒干重,糖的转化,油分的合成处于高峰期;700℃时,可溶性糖的合成转化基本完成,籽粒糖含量维持在5-7%,含油量达40%以上;800℃以后,角果生长发育缓慢,生理代谢基本完成;900℃时,成熟收获。
车升国[7]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指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朱亚娜[8]2011年在《油菜种子油脂基因的定位及温度对种子油分积累影响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产油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之一,它不仅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也是解决全球能源短缺的重要原料作物。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的油脂积累和脂肪酸代谢很大程度上存在变异,变异的原因除了控制油脂合成的关键基因以外,也包括应对环境和内源性刺激的大量基因。研究人员和育种家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鉴定参与油菜油脂形成的关键基因,但是基因与环境存在互作使鉴定过程非常复杂,至今尚无通过改变单个基因大幅提高含油量的报导。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拟南芥与油菜的比较基因组学,开发一系列油菜油脂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在DH系的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上进行含油量的基因定位并鉴定关键候选基因;以响应高温的含油量近等基因系为材料,探讨环境因子与QTL互作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菜油脂功能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根据拟南芥油脂基因数据库(http://lipids.plantbiology.msu.edu/)中通过对拟南芥全基因组序列上与油脂相关基因的序列预测,并结合每个基因在各个器官中的表达序列标签(EST)及其分布的统计分析,从中选出75个在种子中高表达的基因通过与油菜数据库的搜索比对,利用油菜中的同源EST来设计引物,分析有关基因在油菜品种Tapidor和Ningyou 7之间的等位多态性,共在75个基因上设计了150对引物,平均每个基因包含两对引物。筛选标记发现,共51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超过30%。2.含油量QTL的定位分析:在甘蓝型油菜DH系中,将开发的分子标记连锁到华中农业大学已有的TN-DH图谱上并进行QTL扫描,结果连锁到遗传图谱上的标记共15个;共检测到5个标记在含油量QTL区间峰内,分别位于第1、3、10、11以及12连锁群上,因此我们推测这5个候选基因可能在油菜种中油脂合成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5个候选基因的功能均与油脂代谢相关。3.含油量QTL区间内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为了进一步验证QTL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的功能,我们利用其拟南芥同源基因的相关位点的T-DNA插入突变体,测定突变体成熟种子的含油量及脂肪酸组分,并与野生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个关键基因位置上的等位突变体中,有3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变化导致总含油量发生了显着变化,T-DNA插入导致突变体含油量变低;2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变化没有导致总含油量的显着变化,但却导致了亚麻酸和油酸的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因此这些标记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4.温度对油菜近等基因系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油菜近等基因系总含油量随着成熟期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以及芥酸(C22:1)含量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T1、T2、T3叁种温度下,NIL-9的总含油量均高于NIL-1,但是差异度并不一致,最大的差异是在高温T3条件下,低温T1次之,差异最小的在中温T2条件下。5.利用基因芯片研究了温度对近等基因系种子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温度以及基因型与温度的互作在基因组水平分别引起4982个、19111个839个转录本的差异表达。两个近等基因系在T2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少,基因组水平有251个,位于qOC.C2.2 QTL区间的有39个;2个近等基因系在T1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全基因组水平有2933个,位于qOC.C2.2 QTL区间的有460个;2个近等基因系在T3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多,全基因组水平有3499个,qOC.C2.2 QTL区间有558个。这一研究结果与含油量的表型差异是一致的。6.目标QTL qOC.C2.2区间内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定位于QTL区间内的基因型差异表达基因可以被分成很多的大类,包括:调控胚发育、DNA的转录调控、生物非生物逆境响应(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植物盐胁迫生理;热激反应;植物受伤反应;镉胁迫反应)、光合作用相关(例如:光呼吸;光合系统化学调节;糖酵解作用;苹果酸代谢)等生理过程的基因家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与蛋白质代谢相关,例如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折迭以及蛋白质的胞间运输、转录起始、茉莉酸刺激响应等。7.温度影响QTL区间内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种子成熟期温度降至T1或者增至T3均可引起一系列基因的上调,这些基因涉及:DNA的转录调控、胚发育、生物非生物逆境响应(例如:抑菌反应;镉胁迫反应)、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磷酸化、蛋白质折迭等。与T2条件相比,T3上调了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的功能涉及:热激反应以及泛素依赖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但是下调了控制脂肪酸的合成、响应红光信号、光合作用,赤霉素刺激响应以及转录延伸的有关基因。与T2条件相比,T1上调了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的功能包括:糖酵解、苹果酸代谢、脱落酸刺激响应、叁羧酸循环以及脱水应激反应。8.不同温度条件下油脂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NIL-1和NIL-9之间的遗传差异对含油量合成相关基因BnLACS1, BnOLEO1, BnCLO1, BnFatA以及BnLHY有显着影响。与NIL-1相比,NIL-9的BnLACS1, BnCLO1以及BnLHY基因表达量高,但BnOLEO1以及BnFatA的表达水平低于NIL-1。温度升高上调了BnAB13, BnFUS3, BnTAG1, BnOLEO1,BnCLO}以及BnFaTA的表达量,但是下调了BnLEC1, BnWRI1, BnFAD2, BnFAD3,以及BnLPAT2的表达量。G×T互作显着影响了BnFAB2基因的表达,只有在T1条件下,NIL-9的表达量高于NIL-1。
徐亚丽[9]2012年在《不同生态区条件下播期和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推进和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四川油菜生产越来越要求简化省工的少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由于直播油菜在四川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区均有种植,因此有必要在不同区域下研究播种期、种植密度和生态条件对直播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而针对区域特点形成相应的直播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为此,本文于2010-2011年采用“同年多点分期播种”(邛崃市、射洪县、雨城区)和裂区试验设计,以叁个播种期为主区(D1:9月20日左右、D2:10月5日左右、D3:10月20日左右),四个种植密度为副区(M1:15万株/hm2、M2:30万株/hm2、M3:45万株/hm2、M4:60万株/hm2),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以及气象生态条件对直播油菜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在叁个生态区具有类似的规律。株高、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度和主茎基部粗都有随播期推迟和密度增大而逐渐降低的趋势,且播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播期与密度互作影响最小。油菜一次分枝部位随播期推迟而明显降低,但随种植密度加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密度对一次分枝部位的影响最大,播期次之,播期与密度互作影响最小。2、播期和密度对单株干物重和群体生物量有重要影响。苗期、花期及成熟期单株干物重和群体生物量均随播期推迟而显着或明显降低;在成熟期,单株干物重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而群体生物量随密度增加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播期对直播油菜单株和群体干物重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密度,播期与密度互作影响最小。成熟期油菜主茎、分枝和角果壳所占单株比例(%)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而籽粒所占单株比例(%)随播期推迟而升高。分枝、籽粒和角果壳所占单株比例(%)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主茎所占单株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增大。3、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在叁个试验点都随播期推迟而降低的趋势。在雅安点,籽粒产量有随密度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而射洪点和邛崃点不同种植密度间的籽粒产量则无显着差异。单株角果数均随播期推迟、密度增大呈明显减少趋势。播期对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单株角果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密度,播期与密度互作影响最小。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着水平。不同生态区条件下,籽粒产量都以早播和低密度处理产量最高,雅安点D1M2最高(3142.90kg/hm2),射洪点D1M1最高(2962.74kg/hm2),邛崃点D1M1最高(3601.80kg/hm2),而随着播期的推迟,加大种植密度的增产优势逐渐显现。4、油菜籽粒含油量(%)有随播期推迟而升高、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随密度增加而升高。亚麻酸含量(%)随播期推迟、密度增加都有升高的趋势。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处理间的油菜籽粒品质差异不显着。5、不同生态区由于光照、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的差异,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油菜全生育期总积温、降水量、日照总时数、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对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籽粒产量与开花至成熟期阶段的日照总时数正相关,与总积温、降水总量和日最低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与各阶段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显着,亚油酸含量(%)与全生育期相对湿度呈显着正相关,亚麻酸含量(%)与出苗至花期阶段、开花至成熟期阶段的相对湿度极显着正相关;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与温差呈极显着正相关。综上可见,直播油菜在不同试验地点综合生态因素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大小表现为邛崃点相对最高,射洪点次之,雅安点相对最低。在同一生态区,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油菜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均有重要影响,且播期的影响最大,密度次之,播期与密度互作影响最小。而播期和密度处理及生态条件对油菜籽粒品质均无显着影响。因此,不同生态区条件下适期早播都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尤其是在盆周山区雅安点。在邛崃点和射洪点,由于不同播期和密度下籽粒产量均无显着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推迟播期并加大种植密度,构建大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产量,加之迟直播高密度下植株个体性状更有利于油菜的机械化联合收获,因而高密度迟直播是我省平坝丘陵区油菜轻简高效栽培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旭阳[10]2016年在《光温调控对植物工厂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光照和温度是植物生命过程中两个主导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照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存在耦合关系,两者既存在互补性,又存在互激效应。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幼苗的健康生长直接影响到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以油菜'南农油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半导体照明技术调制光谱能量分布,通过空调调温,研究了不同光质和光密度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温度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优化光温参数,探讨了光温耦合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希望在植物工厂中能建立保证油菜幼苗健康生长又节约能耗的光温参数。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光质调控油菜幼苗的生长,各处理的株高、叶面积和总鲜重无显着差异,但红蓝绿光(RBG)处理的总干重显着地大于其他处理;红蓝光(RB)、红蓝黄光(RBY)和LED白光(CK)处理的叶绿素总量显着大于RBG和RBW处理;RB处理的气孔最多,RB和RBW处理的叶片和栅栏组织的厚度显着大于其他处理,RB处理的MDA含量最低,且与RBG处理无显着差异,RBY处理的CAT酶活性最高,而RBG处理的POD酶活性最高,SOD酶活性则是RBW处理最高。研究表明,RBG处理有利油菜幼苗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而光谱在红蓝光基础上添加或不添加其他光对植株的鲜质量没有影响。2.随着光密度(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的增加,油菜秧苗长势渐好,油菜株高、茎粗、根长、叶面积及干物质的积累都随着光密度的增大逐渐增大。RB400(光密度为4000μmol m-2 S-1)处理和CK(自然光条件下)处理的光合色素含量显着低于光密度为RB300(300μmol m-2·s-1)和光密度为RB200(200μmol m-2·s-1)处理;RB300处理的Ci(胞间二氧化碳浓度)、Gs(气孔导度)、Tr(蒸腾速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RB400处理的Pn(净光合速率)显着大于其他处理,这与RB400处理的叶片结构致密,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叶绿体发育良好悉悉相关,而RB200处理的叶肉细胞紊乱,叶绿体向圆形发展,且片层出现断裂、模糊现象,影响了植株生长。研究表明:RB400处理的油菜叶片发育良好,促进光合。相较300μmol m-2·s-1以下的红蓝复合光,400μmol m-2·s-1的红蓝复合光设施油菜育苗更有利于培育壮苗。3.株高和植株总干物质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4(温度为28℃℃)处理的植株总干质量显着大于T1(温度为19℃)和T2(温度为22℃)处理,T2、T3(温度为25℃)和T4处理的地上部鲜质量无显着差异,但T2和T3处理总鲜重显着大于T4处理。温度低些,气孔面积较大,但温度升高气孔开度增大。T3处理的叶片厚度显着大于T1处理,而栅栏组织长度和栅海比均显着大于其他处理。T3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T4处理蔗糖含量显着大于其他处理,T1处理的淀粉含量显着大于其他处理。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CAT(过氧化氢酶)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4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和MDA(丙二醛)含量均显着大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日温太低会限制油菜幼苗的生长,中等日温(22℃和25℃)有利于油菜幼苗的地上部生长,特别日温为25℃有利于叶片的发育。4.光温条件变化对茎粗、根长和光合色素含量无显着影响。L1T2(光密度为300μmolm-2·s-1,温度为25℃)处理的株高显着大于其他两处理,叶面积随温度增高和光密度增大有变大的趋势,L2T3(光密度为400μmol m-2 s-1,温度为28℃)处理的总干质量显着大于L1T2,L1T1(光密度为300μmol m-2 s-1,温度为19℃)处理的干质量最小。L2T3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大于其他两处理,温度升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增多,但淀粉含量则相反。光强增大会使油菜叶片的气孔面积和气孔开度增大,但会减少气孔数量。此外,L1T2处理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栅海比显着大于其他两处理,LiT1处理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栅海比最小。研究表明,日温在19℃-28℃范围内,光强在400μmol m-2 s-1以下,光照是油菜幼苗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低光强下温度较低会限制油菜幼苗的生长,升高温度可以弥补由于光能量不足对油菜生长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环境因子对油菜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影响[D]. 钱钧.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播期、密度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韩梅. 西南大学. 2016
[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宋蜜蜂. 安徽农业大学. 2009
[4]. 栽培方式与移栽期对稻稻油垄栽油菜生态因子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刘建霞.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5]. 油菜叶片和角果光合对其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陈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6]. 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刘志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8]. 油菜种子油脂基因的定位及温度对种子油分积累影响的分子机制[D]. 朱亚娜. 浙江大学. 2011
[9]. 不同生态区条件下播期和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徐亚丽.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10]. 光温调控对植物工厂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D]. 要旭阳. 南京农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