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小板激活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小板,血浆,椎间盘,干细胞,凝胶,组织,静脉。
血小板激活剂论文文献综述
戴静,陈建苏,招志毅[1](2017)在《不同比例激活剂对富血小板凝胶的生物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比例激活剂对富血小板凝胶的生物学影响,研究其用于角膜基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兔全血,经二次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将PRP与激活剂按不同比例激活,制备PRP凝胶。实验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9∶1组(PRP∶激活剂=9∶1)、11∶1组(PRP∶激活剂=11∶1)及5∶1组(PRP∶激活剂=5∶1)。将兔角膜基质细胞与PRP凝胶共同培养,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法,分别检测3个实验组PRP凝胶释放的复合生长因子促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对不同实验组制备的PRP凝胶与双层猪角膜基质进行黏附性观察。结果 9∶1组制备的PRP凝胶促进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作用强于其他实验组。3个实验组中,只有9∶1组制备的PRP凝胶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结果显示,呈有序的网状支架结构,能紧密黏附并固定双层猪角膜基质。结论 PRP与激活剂以9∶1比例制备的PRP凝胶促角膜基质细胞增殖作用最强,同时具有有序网状结构和良好的组织黏附性及相容性,是一种可以用于角膜基质再生的良好支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20期)
林涌波,周玲[2](2017)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抽选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AMI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疑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立即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改善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6 h观察组PT、a PTT水平较治疗前增加,Fbg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PT、a PTT治疗后6 h低于观察组,Fg水平治疗后6 h 24 h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MPV、PDW分别改善至(246.15±41.33)×109/L、(12.34±1.26)fl、(14.30±1.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溶栓能显着改善AMI患者血小板指标,改善凝血功能。(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17年01期)
潘希丁,杨杰[3](2014)在《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效果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为溶栓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脑梗死患者合理选择溶栓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2013)、Embase数据库(1997-2013)。全面收集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效果与安全性影响的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4-09-19)
张宁[4](2012)在《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组合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支架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组合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支架对脂肪干细胞(AD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制作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支架并植入ADSCs过程中,使用不同抗凝剂(肝素、EDTA)和激活剂(凝血酶、Ⅰ型胶原),分为EDTA与凝血酶组,EDTA与Ⅰ型胶原组,肝素与凝血酶组,肝素与Ⅰ型胶原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日计数细胞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第2、3、4、6d用MTT比色法分析各组脂肪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以ELISA定量检测生长因子TGF-β1及细胞的Ⅱ胶原。通过RT-PCR测定sox-9基因的表达。[结果]血小板计数全血为(181.75±41.44)×109/L,使用EDTA抗凝管PRP中含的血小板含量(1040.01±159.72)x109/L约为全血的5.7倍。使用肝素抗凝管PRP中含的血小板含量(795.01±140.69)x109/L约为全血的4.2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脂肪干细胞均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P<0.05),EDTA与凝血酶组脂肪干细胞增殖计数最高。各组富血小板血浆均能明显促进生长因子TGF-β1的释放和Ⅱ型胶原合成以及sox-9基因的表达,其中EDTA与凝血酶组生长因子TGF-β1和Ⅱ胶原量和sox-9基因的表达最高。[结论]EDTA与凝血酶组别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支架对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2-05-23)
罗涛,李放,张宁[5](2012)在《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联合应用对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释放生长因子影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生物效应的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富血小板血浆制备的方法、血小板的完整性、抗凝剂及激活剂的选择等。目的:比较不同抗凝剂与激活剂联合应用对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释放生长因子影响的差异。方法:抽取新西兰兔全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再用牛凝血酶和Ⅰ型胶原激活,实验共分4组:依地酸钠钙-凝血酶组,依地酸钠钙-Ⅰ型胶原组,肝素-凝血酶组,肝素-Ⅰ型胶原组。分别计数各组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数目。在激活富小板血浆后2h,1d,3d,5d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白对照组(全血)和各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的浓度,比较各组间2种生长因子释放方式和浓度的差异。结果与结论:依地酸钠钙-Ⅰ型胶原组合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累积释放量最大(P<0.05);使用Ⅰ型胶原作为激活剂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中上述2种生长因子的释放方式均为持续缓慢,并且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释放与激活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873);而凝血酶激活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释放生长因子的速度则较为快速(P>0.05)。结果证实,依地酸钠钙与Ⅰ型胶原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所释放生长因子的浓度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16期)
江选飞,张正春[6](2012)在《抗血小板治疗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所致出血性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的11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患者,根据溶栓前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分为对照组(未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30例、阿司匹林(ASA)组28例、氯吡格雷(CLP)组28例、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ASA+CLP)组25例,统计各组溶栓后HT的发生率及90天后改良的Rankin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组、ASA组、CLP组、ASA+CLP组HT发生率分别为10.0%、21.4%、17.9%、48.0%。ASA+CLP组HT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A组和CLP组与ASA+CLP组比较Ranki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前单用ASA或CLP未增加rt-PA溶栓后HT的发生率,溶栓前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显着增加rt-PA溶栓后HT的发生率,各组HT的发生未增加90天后溶栓患者的残疾率。(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2年07期)
张宁,李放,罗涛[7](2012)在《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组合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支架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组合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支架对脂肪干细胞(AD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制作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支架并植入ADSCs过程中,使用不同抗凝剂(肝素、EDTA)和激活剂(凝血酶、Ⅰ型胶原),分为EDTA与凝血酶组,EDTA与Ⅰ型胶原组,肝素与凝血酶组,肝素与Ⅰ型胶原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日计数细胞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第2、3、4、6天用MTT比色法分析各组脂肪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以ELISA定量检测生长因子TGF-β1及细胞的Ⅱ胶原。通过RT-PCR测定sox-9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均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P<0.05),EDTA与凝血酶组脂肪干细胞增殖计数最高。各组富血小板血浆均能明显促进生长因子TGF-β1的释放和Ⅱ型胶原合成以及sox-9基因的表达,其中EDTA与凝血酶组生长因子TGF-β1和Ⅱ胶原量以及sox-9基因的表达最高。结论 EDTA与凝血酶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尚庆丽,钱晔,刘崇哲[8](2006)在《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酶比色法对80例合并(组Ⅰ)或未合并RVO(组Ⅱ)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PAI-1、MPV、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及胆固醇进行测定,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Ⅲ)比较。结果组Ⅰ、组Ⅱ、组Ⅲ的PAI-1活性分别为(12.21±2.87)AU/ml、(8.91±3.43)AU/ml、(4.06±1.94)AU/ml,组Ⅰ和组Ⅱ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Ⅰ和组Ⅲ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各组MPV之间差异有显着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PAI-1、MPV变化与RVO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综合临床》期刊2006年07期)
叶兵[9](2005)在《体外凝集和新鲜、液态保存及冷冻保存人类血小板血栓素A2产生之间的联系,激活剂、pH值、血浆和盐水重悬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检测新鲜以及保存的血小板的质量的方法已有不少,包括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学、血小板介质的pH值,低渗反应, 以及激活剂引起的凝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在体外受激活剂刺激后,产生凝集反应和血栓素A2,以评估新鲜的和保存后(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期刊2005年05期)
欧阳锡林,刘景汉,孙桂香,李锡金,林子林[10](2004)在《不同血小板激活剂在薄片法聚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和评价可用于薄片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血小板激活剂。应用下列方法进行实验 :①测定常用血小板激活剂 ,包括ADP、胶原、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和瑞斯托霉素及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溶液 (c PG)在塑料薄片上诱导 15名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聚集强度和时间 ;②测定添加血小板抑制剂PGI2 、cAMP或EDTA前后常用血小板激活剂及c PG在诱导 15名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聚集时间 ;③测定不同浓度肝素对c PG诱导的 15名健康献血者小板聚集时间的影响 ;④检测c PG诱导健康献血者不同浓度血小板的聚集强度和时间 ;⑤检测c PG诱导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小板聚集时间。结果表明 :①在塑料薄片上c PG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强度最强 ,肉眼清晰可见 ,需要时间较短 ;②瑞斯托霉素、花生四烯酸和c PG均可检测出抑制剂PGI2 和cAMP对血小板的抑制 ,其中c PG检测能力相对最强 ;③ 0 .5 - 3U ml肝素对c 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时间无明显影响 ;④健康献血者血小板稀释至 30× 10 9 L仍可被c PG诱导出明显的肉眼可见的聚集 ;⑤c PG诱导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小板聚集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与常用血小板激活剂比较 ,c PG应用于薄片法血小板聚集试验中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血小板激活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抽选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AMI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疑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立即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改善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6 h观察组PT、a PTT水平较治疗前增加,Fbg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PT、a PTT治疗后6 h低于观察组,Fg水平治疗后6 h 24 h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MPV、PDW分别改善至(246.15±41.33)×109/L、(12.34±1.26)fl、(14.30±1.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溶栓能显着改善AMI患者血小板指标,改善凝血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小板激活剂论文参考文献
[1].戴静,陈建苏,招志毅.不同比例激活剂对富血小板凝胶的生物学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
[2].林涌波,周玲.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
[3].潘希丁,杨杰.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效果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4
[4].张宁.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组合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支架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
[5].罗涛,李放,张宁.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联合应用对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释放生长因子影响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6].江选飞,张正春.抗血小板治疗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所致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2
[7].张宁,李放,罗涛.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组合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支架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
[8].尚庆丽,钱晔,刘崇哲.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6
[9].叶兵.体外凝集和新鲜、液态保存及冷冻保存人类血小板血栓素A2产生之间的联系,激活剂、pH值、血浆和盐水重悬浮的影响[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
[10].欧阳锡林,刘景汉,孙桂香,李锡金,林子林.不同血小板激活剂在薄片法聚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