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时空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梨瘿蚊,捕食性天敌,发生动态,生态位
种群时空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杜浩,刘坤,赵广,李贞,张青文[1](2019)在《梨瘿蚊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和时空生态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护利用天敌对梨瘿蚊进行生态控制,在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北梨园梨瘿蚊及天敌的种群动态和时空生态位。结果表明,梨瘿蚊在老河口地区砂梨园中1年有3次为害高峰期,分别为4月中旬、5月下旬和6月中旬。梨瘿蚊时间生态位宽度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大,说明其种群发生的高峰期明显,并在全株嫩叶为害。主要捕食性天敌对梨瘿蚊有一定的跟随效应。其中,中华草蛉、异色瓢虫和黑带食蚜蝇与梨瘿蚊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迭度最大,龟纹瓢虫分布最广与梨瘿蚊种群数量灰色关联度最大,对梨瘿蚊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因此,要充分利用不同天敌种群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作用,提高防控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3期)
程雄彬,张博,马春森[2](2018)在《我国冬小麦产区麦长管蚜种群多点时空动态及广域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麦长管蚜是广域发生的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了解广域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规律有助于确定广域农药施用必要性和施用时间,为大范围内麦长管蚜综合防治提供支持。本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个地点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我国冬小麦产区范围内麦长管蚜高峰期蚜量与高峰期前2周初始虫量、高峰期前叁周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具体表达式为Log(PN)=0.478* Log(IN)-0.18* Tave-0.007* Rainfall+6.384。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自北向南逐渐递减,初始虫量、平均温度、降雨量是决定高峰期蚜量的广域因子。(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齐进哲[3](2018)在《东北豹种群时空动态分析及其栖息地人为干扰的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豹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猫科动物亚种,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交界。2013年4月~2017年10月作者及所在研究团队先后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交界的6个林业局或保护区内布设自动相机对中国境内东北豹种群进行监测,分析东北豹种群资源、时空分布动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量化研究了猎物和人为干扰对东北豹种群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以及对其所在哺乳动物群落的效应。主要研究结果与发现如下:1.中国境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及地理分布通过Extract Compare软件结合人眼识别的方法,对拍摄到的东北豹影像数据进行个体识别,记录所有东北豹个体的拍摄历史信息,包括个体编号、拍摄点坐标、时间等,并对所有拍摄点进行显空间化处理,了解其地理空间分布和活动规律。另外,将记录的所有东北豹个体与俄罗斯豹地公园于2013~2015年通过自动相机记录的东北豹个体进行了体侧花纹比较,确定同时分布于中俄两国的东北豹个体,以揭示中俄两国东北豹的跨境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4月~2017年10月整个监测期间共拍摄到东北豹影像数据660次,记录具有左右两侧花纹影像数据的东北豹个体31只,只有单侧花纹影像数据的个体18只,包括7只来自至少5只不同成年雌豹的幼豹或亚成体。此外,2016年7月于东宁市林业局南天门林场拍摄到东北豹,是世界范围内已知的野生东北豹现有分布区的最北端;通过与俄罗斯数据共享发现,在中国境内记录的所有个体中共有17只东北豹曾在俄罗斯境内也被自动相机拍摄记录到。结果显示,中国境内东北豹现有栖息地面积辽阔,东北豹种群处于增长阶段,且与俄罗斯种群交流密切。2.东北豹种群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子利用自动相机监测数据和个体识别的结果,通过显空间捕获重捕获模型(Spatial explicit capture-recapture model)预测研究区域内东北豹密度分布,并建立广义可加模型来探究驱动东北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并于2011~2013年期间在研究区域开展了有蹄类猎物(大样方)调查,计算出研究区域各种有蹄类的种群密度。显空间捕获重捕获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东北豹种群平均密度为0.620(0.374-0.897)只/100km2,该区域内个体总数约为16.58只。影响东北豹种群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包括海拔、猎物、林型及人为干扰,其中海拔和猎物总生物量对东北豹空间分布的影响可能存在阈值效应。3.基于小波分析的东北豹与猎物及人为干扰的时空动态关系研究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豹的活动节律及其与4种有蹄类猎物、总体有蹄类和人为干扰的时空互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豹夏季活动频率明显减少,春秋季节活动频繁,且表现出两个相对稳定的活动周期,分别约为9天和20天。此外,东北豹与狍活动节律的同步性主要出现在秋季空间尺度较小的时候,而与野猪则是在春季大空间尺度上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同步性。二维小波分析结果也显示出不同猎物种类与东北豹相互作用的空间尺度是有差异的。研究结果还发现东北豹活动节律的变化与人为干扰随时间的变化一致性较强。东北豹生存区域内人为干扰的管理不仅要考虑其对环境和东北豹种群分布的影响,还要考虑其对东北豹活动行为的影响。4.东北豹分布区内人为干扰的群落阈值研究利用群落阈值分析的方法,系统地量化分析了人为干扰因子对东北豹所在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珲春林业局中部区域总体人为干扰和机动车辆对哺乳动物群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阈值效应,以发生频次进行衡量,其阈值分别约为0.229次/天和0.100次/天。而珲春保护区中东部和汪清保护区东部区域的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没有探测到显着的阈值效应。该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域内人为干扰对物种及群落影响的阈值范围,对于控制研究区域内人为干扰类型和强度,保证东北豹及其所在哺乳动物群落的物种整体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数据支持。综上,本项研究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境内东北豹种群的个体数量、分布范围及时空分布动态,并从不同方面揭示了驱动东北豹种群时空分布动态变化的环境因素,对威胁东北豹及其分布区内整个哺乳动物群落持续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人为干扰进行了科学的定量化的影响效应研究。较系统的研究和揭示了我国东北豹种群资源状况、时空分布动态、驱动因子及驱动效应,填补了我国东北豹种群保护生态学研究的空白,不仅为东北豹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数据支持,而且也为其他大型濒危食肉动物的保护研究提供了技术和理论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叶小康,董斌,王成,黄慧,陈凌娜[4](2018)在《升金湖湿地时空演变对越冬鹤类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升金湖湿地是我国主要的鹤类越冬栖息地之一。研究升金湖湿地时空变化对越冬鹤类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湿地生态环境改善、鹤类种群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1986~2015年升金湖湿地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Grus leucogeranus)、灰鹤(Grus grus)及白枕鹤(Grus vipio)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分别进行了曲线拟合;结合升金湖湿地1986~2015年间8期遥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湿地时空变化与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6~2015年间,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草地、水田、滩涂及其他用地的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而林地、旱地、水域及芦苇沼泽地面积总体呈减少的态势;4种鹤类的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曲线拟合中白鹤和白枕鹤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方程拟合度较高;芦苇沼泽地及水域面积变化与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草地、滩涂及水田的面积与鹤类种群数量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其他景观面积变化间接对鹤类种群数量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1期)
王景顺,王相宏,张坤朋,武叁安[5](2017)在《栎空腔瘿蜂种群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栎空腔瘿蜂Trichagalma acutissimae(Monzen)自然种群的时空数量变动规律及不同生态因子对其种群发生数量的影响,为该虫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6年,采用系统调查方法,调查栎空腔瘿蜂的在不同年份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坡位、坡向、海拔等生态因子对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虫瘿发生数量的影响。【结果】(1)坡位、坡向对其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虫瘿发生数量影响不显着;(2)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有性世代及无性世代虫瘿数量逐渐下降;(3)幼龄林距离成龄林越远,无性世代虫瘿密度越小;(4)不同年份间无性世代虫瘿数量差异显着;(5)回归分析表明,2012年有性世代虫瘿数量与无性世代虫瘿数量关系为:y=15.80x+46.85,r=0.939,2013年有性世代虫瘿数量与无性世代虫瘿数量关系为:y=2.128x-2.186,r=0.930。【结论】栋空腔瘿蜂在南太行山区有其适宜的分布范围,分布适生区是在海拔500~800m的栓皮栎纯林内;自然状态下,种群向外扩张距离每年不超过1000m;不同年份种群数量存在显着差异,4月中旬的极端低温是影响其种群数量消退的重要生态因子。(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邵明勤,陈斌,蒋剑虹[6](2016)在《鄱阳湖越冬雁鸭类的种群动态与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的47个样点中越冬雁鸭类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雁鸭类18种,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白额雁Anser albifrons。豆雁Anser fabalis的累计数量最多,其次为小天鹅、白额雁、鸿雁Anser cygnoides和罗纹鸭Anas falcata;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豆雁、小天鹅、鸿雁和白额雁;斑嘴鸭、豆雁和小天鹅出现湖泊数最多。浅水湖泊、草洲和泥滩是多数越冬雁鸭类偏好的生境。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中了最多、最全的雁鸭类。(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6年03期)
热孜万古丽·阿布都哈尼,王岩萍,热孜万古丽·加马力,陈丹,马德英[7](2016)在《海氏桨角蚜小蜂新疆种群形态特征及其与烟粉虱的时空动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烟粉虱的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特征、发生规律,观察了其新疆种群的形态特征,于2012年在田间比较了该寄生蜂在棉花、甜瓜、茄子和辣椒上与烟粉虱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在辣椒上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虫发生期最早,7月5日始见成虫;在4种作物上海氏桨角蚜小蜂和烟粉虱成虫分别在茄子和甜瓜上的发生数量最多,单叶虫口数量最高分别为16.12和66.47头;除辣椒外,在其它作物上成蜂的发生期比烟粉虱成虫约晚20 d,而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与未被寄生的若虫时空动态较吻合;烟粉虱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在植株上的成虫数量均表现出明显的上部>中部>下部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与烟粉虱比较,海氏桨角蚜小蜂新疆种群的时空动态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跟随效应,且其可能对寄主植物有一定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郑强,赵丽君,王道勇,渠砚楠[8](2016)在《乌海市温室白粉虱种群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绿色防控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调查,乌海地区温室白粉虱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温室白粉虱种群数量的空间分布具体是水平方向为北部>中部>南部,且随着外界温度升高,白粉虱种群有向温室南部区域迁移的趋势;温室白粉虱种群的垂直分布为上部>中部>下部,且上部和中部叶片成虫总数占总虫量的比例为先减小后增大。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可有效地抑制白粉虱的种群数量。(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胡瑜珩,武海卫,许志春[9](2015)在《基于地统计学的云斑天牛幼虫种群时空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并结合当地同期的气象资料,研究了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发生的时空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斑天牛幼虫在白蜡林(Fraxinus chinensis)中主要集聚分布在1 m以下的空间(75.0%),且随受害程度增强幼虫在1 m以上空间的分布量会增多;2011—2014年,受害最严重的年份是2013年,各受害林分虫口密度都显着大于其他年份,2014年昆虫分布的空间依赖范围明显变小,说明云斑天牛种群数量在2014有所降低,受害程度有所减轻,这与各年间6—8月份温度与降水的变化有明显的关系。2013—2014年,云斑天牛幼虫的空间聚集点有明显扩散的趋势,不同受害林分南北方向扩散相对一致,都有向北扩散的趋势,而东西向有别,重度危害林向东侧扩散,轻度与中度危害林向西侧扩散。(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张凤顺,刘晓鹏,高阳,任晓亮[10](2015)在《本溪市地区蜱虫种群分布时空动态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本溪地区蜱虫动态分布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人工布旗法和宿主体调查。结果本溪地区蜱虫监测到3属5种,即硬蜱属的全沟硬蜱、鼠兔硬蜱、钝跗硬蜱,血蜱属的长角血蜱,革蜱属森林革蜱。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主要宿主为放牧黄牛。野外环境主要分布于林间、林缘草地和溪流两旁常年放牧黄牛和羊群的生境,6月下旬成、若蜱密度最高,8月上旬幼蜱密度最高。结论长角血蜱具有流行病学意义,是本溪地区的主要防治对象。(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5年05期)
种群时空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麦长管蚜是广域发生的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了解广域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规律有助于确定广域农药施用必要性和施用时间,为大范围内麦长管蚜综合防治提供支持。本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个地点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我国冬小麦产区范围内麦长管蚜高峰期蚜量与高峰期前2周初始虫量、高峰期前叁周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具体表达式为Log(PN)=0.478* Log(IN)-0.18* Tave-0.007* Rainfall+6.384。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自北向南逐渐递减,初始虫量、平均温度、降雨量是决定高峰期蚜量的广域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时空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杜浩,刘坤,赵广,李贞,张青文.梨瘿蚊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和时空生态位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9
[2].程雄彬,张博,马春森.我国冬小麦产区麦长管蚜种群多点时空动态及广域因子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8
[3].齐进哲.东北豹种群时空动态分析及其栖息地人为干扰的阈值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4].叶小康,董斌,王成,黄慧,陈凌娜.升金湖湿地时空演变对越冬鹤类种群动态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5].王景顺,王相宏,张坤朋,武叁安.栎空腔瘿蜂种群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子[J].应用昆虫学报.2017
[6].邵明勤,陈斌,蒋剑虹.鄱阳湖越冬雁鸭类的种群动态与时空分布[J].四川动物.2016
[7].热孜万古丽·阿布都哈尼,王岩萍,热孜万古丽·加马力,陈丹,马德英.海氏桨角蚜小蜂新疆种群形态特征及其与烟粉虱的时空动态比较[J].植物保护学报.2016
[8].郑强,赵丽君,王道勇,渠砚楠.乌海市温室白粉虱种群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绿色防控措施[J].北方农业学报.2016
[9].胡瑜珩,武海卫,许志春.基于地统计学的云斑天牛幼虫种群时空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
[10].张凤顺,刘晓鹏,高阳,任晓亮.本溪市地区蜱虫种群分布时空动态调查[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