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杨德昌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符号学,电影,安东尼,女性,殖民主义,现代性,互动。
杨德昌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19)在《背面的存在——以《一一》为例探究杨德昌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一》虽采用冷静平实的电影语言,但是却展现了个体人物焦躁背后的群体危机的状况,并在状况之中无法交流、无处排解。本文试图以杨德昌电影《一一》为例,分析杨德昌如何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现代都市中形形色色的人在情感中沉浮,在家庭中徘徊,在人生的道路上犹豫,发现生活中残酷与荒谬背面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6期)
刘锦滢,侯凯[2](2019)在《基于符号学视野下的杨德昌电影探析——以《一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及皮尔斯和索绪尔所提出的符号学观点出发,以杨德昌导演的现实题材电影《一一》(2000年)为例,通过对风格、人物关系、符号组合进行分析,探索导演如何通过符号呈现影片的内涵和意义,思考导演如何更好地应用符号。(本文来源于《莆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倩[3](2019)在《杨德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德昌在华语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女性人物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杨德昌在电影中反映了台湾社会转型时期女性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以及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真实地映射出社会的变迁。可谓是开创了台湾“新电影运动”中全新女性形象的先河。杨德昌电影中的女性独具特色,她们不再像以往电影中塑造的传统女性那般完全遮蔽在父权阴影之下,无法发出真实声音。他电影中的女性独立自主、具有觉醒意识,已然成长为现代化新女性。杨德昌在“新电影运动”时期开创了女性形象的先河,回溯他的创作历程,其在创作女性形象时,受到了多元社会文化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因而,在他的电影中,女性始终带有鲜明地时代特点。杨德昌把目光聚焦在都市中产阶级女性身上,在他的塑造下,这些女性在容貌、服饰的打扮上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还反映出了她们的内在意识。杨德昌擅长用长镜头呈现女性的真实状态;借助门、玻璃等象征物,来映证女性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空间的转换,精准地营造出女性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杨德昌赋予女性形象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社会境遇下女性内在思想的先进性,故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从两性置换的角度去论述电影中女性情欲的转变;从爱情、婚姻家庭、社会活动去映证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从懵懂、孤独、压抑的心理状态去讲述女性在社会上面对困境时的精神世界。杨德昌电影中女性形象价值在于她们的转变不仅映证着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且颠覆了男性话语权,当然也因他男性“他者”身份使其在创作中产生一定的局限。(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关卓飞[4](2019)在《杨德昌电影视觉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德昌是我国台湾着名导演,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和代表性人物。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的新浪潮运动,以杨德昌为代表的深受新浪潮思想影响的年轻导演,通过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实现了对台湾传统电影程式的更新,使得台湾电影得以走向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台湾电影发展的基础。在杨德昌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以台北为关照对象,因其作品谋篇的冷静宏观与布局的温暖细腻,而被称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杨德昌有着深厚的理工科背景,拥有计算机硕士学位,是优秀的电脑工程师,这也奠定了其作品完整而细腻的整体风格。由于喜爱建筑以及漫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杨德昌转向电影创作,并因深恶刻板传统的影视程式而选择了独立制片,最终运用来源于漫画经验的“用画面讲故事”的视觉叙事手法搭建起个人的美学风格。主题方面,其作品首先强调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过去和未来的联结,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建立,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富含丰富的现实意义。其次,注重表现社会变革中人的状态,认为环境决定人的命运,因而其影片中存在着丰富的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丰富的场面调度。同时,建筑背景、光影色彩等视觉元素也参与了叙事,视觉与叙事的结合使得其对事件的再现具有当代符号学意义,而这也为视觉叙事研究提供了前提。当代符号学是解构主义盛行后所重建起的跨学科符号学,其突破了形式主义的局限,将内在研究与外围研究贯通起来。其代表性人物米克·巴尔将叙事学引入了符号学研究,通过“聚焦”这一来源于叙事学的概念贯通了图画和语言,在理论上实现了“视觉叙事”的整合,并由此发展形成了视觉叙事符号学理论,开创了艺术史符号学研究的新领域。2013年,视觉叙事分析框架的提出,以引入了全新聚焦系统的人际意义构建机制为基础,结合对概念意义和组篇意义构建机制的分析,实现了框架层面对文本视觉叙事的完整解读。其在理论框架上丰富发展了巴尔的视觉叙事理论,并以其实操性实现了对电影文本的现实关照。本文以视觉叙事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巴尔读者倾向的互动机制,透析杨德昌人际意义构建机制的操纵性、概念意义构建机制的表现性、组篇意义构建机制的完整性。分析其电影视觉叙事风格与意义传达的形成机制,为我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与传播层面上国产电影走出去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同时,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实现对新理论框架应用于电影文本研究的实操性的验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锦滢[5](2019)在《浅谈符号的象征性与意义呈现——以杨德昌电影《一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一》所呈现的内容很多。但回归到每一个角色身上,可以看出导演所要展现的是每个人心中那一片隐秘而又温柔的部分。在展现的方式上,不仅拥有镜头语言,还有影像符号的应用。通过对于符号的解析,找出每个角色的柔软点,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导演杨德昌如何应用符号呈现六位家庭成员,各自在不同人生阶段拥有的人生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孟佳文[6](2019)在《论杨德昌的电影叙事及其两大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身处中国国学、日本文化、北美文化和欧洲新浪潮的交汇处,杨德昌导演的电影深受各国文化影响,同时又同大陆文化、台湾地区特点紧紧相连。作为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之一,杨德昌导演在他的影片中始终以一种清醒且尖锐的思考方式体现其对于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呈现给观众。(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4期)
余璧轩[7](2019)在《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德昌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拍了七部半电影,其中大部分影片将目光投向了城市,杨德昌擅长用群像式的架构突出台湾城市中普通民众的生活。青少年群体是电影中群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青少年的命运却大多以悲剧收场,他们是苦难的承受者,承受着来自成长的阵痛以及社会变动的矛盾与痛苦。本文试图从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进行解读,探讨青少年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在亲情、友情、两性关系中的焦虑和困惑。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先介绍了杨德昌导演的生平经历以及电影之路;其次分析了杨德昌电影的意义、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方法。杨德昌的作品往往对社会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他对都市生活与人性蜕变的观察给予了观众冷静的思考。第二章有重点地梳理分析杨德昌作品里不同的青少年形象特征。杨德昌七部半作品中全方位塑造了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青少年形象,他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运用生活化的叙事方法来构建他的电影文本,其电影中青少年各自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者倾诉他们对那个年代生活的别样困惑,向观者展示着他们残酷的青春。第叁章以亲情、友情和爱情为关系纽带,探讨青少年的人物关系网以及情感归属。杨德昌总是把个体置身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现实环境中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将个体人物汇聚到一起,结成一张庞杂的人物关系网,注重利用人物关系构建叙事冲突。第四章将探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机制对他们的影响,从教育体制、暴力文化、社会身份等方面着手,探讨青少年成长的困境源头。(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王倩[8](2018)在《杨德昌电影中的后殖民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德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被誉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电影导演之一。他用自己准确的镜头记录了台湾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这种变迁中包含着社会的复杂性和日殖后的殖民记忆,在本土与他者、传统与现代之间,殖民文化潜移默化中对台湾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0期)
万传法,田硕[9](2018)在《理智与情感:杨德昌的情感困惑与作者立场——杨德昌及其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德昌在处理理智与情感时,表现出强烈的作者在场。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理智与情感交织的结果,是作者自我冲突的典型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介入式写作,这种写作方式,由于多倾向于对自我历史、自我情感、自我情绪等的反刍,从而呈现出一种自我氧化的效果。杨德昌正是通过这种包浆式写作,使其作品具有了一种非凡的光泽。(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泉琳[10](2018)在《雾与镜——杨德昌与安东尼奥尼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力导演之一,杨德昌在青少年时期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及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而安东尼奥尼等意大利电影导演对他的影响尤甚。本文试从杨德昌创作的前叁部电影分析其受到安东尼奥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8年03期)
杨德昌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及皮尔斯和索绪尔所提出的符号学观点出发,以杨德昌导演的现实题材电影《一一》(2000年)为例,通过对风格、人物关系、符号组合进行分析,探索导演如何通过符号呈现影片的内涵和意义,思考导演如何更好地应用符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德昌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张慧.背面的存在——以《一一》为例探究杨德昌电影[J].大众文艺.2019
[2].刘锦滢,侯凯.基于符号学视野下的杨德昌电影探析——以《一一》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9
[3].王倩.杨德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9
[4].关卓飞.杨德昌电影视觉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刘锦滢.浅谈符号的象征性与意义呈现——以杨德昌电影《一一》为例[J].东南传播.2019
[6].孟佳文.论杨德昌的电影叙事及其两大范畴[J].当代电影.2019
[7].余璧轩.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王倩.杨德昌电影中的后殖民景观[J].青年文学家.2018
[9].万传法,田硕.理智与情感:杨德昌的情感困惑与作者立场——杨德昌及其电影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王泉琳.雾与镜——杨德昌与安东尼奥尼电影[J].艺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