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田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作物秸秆,秸秆分解常数,氮肥管理,砂姜黑土
大田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林,周亚男,李晓立,侯小畔,安婷婷[1](2019)在《氮肥对室内和大田条件下作物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室内和大田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因素,能够为作物秸秆合理还田及其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尼龙网袋法于室内培养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氮肥用量(0,CK;180 kg N·hm~(-2),N180和360 kg N·hm~(-2),N360)作用下作物秸秆分解特征,其中室内主要研究氮肥用量和土壤类型(砂姜黑土和潮土)对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冬小麦-夏玉米大田研究氮肥用量和秸秆还田深度(地表和20 cm)对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结果】室内研究发现,秸秆类型和土壤类型显着影响秸秆分解常数、有机碳释放量、氮释放量和磷释放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小麦秸秆分解常数在两种土壤类型上均呈增加趋势,玉米秸秆呈降低趋势;小麦和玉米秸秆氮释放量呈降低趋势(小麦秸秆在潮土上呈增加趋势)。小麦秸秆在潮土上的分解常数及其碳、氮、磷释放量均显着高于砂姜黑土,而土壤类型对玉米秸秆分解影响较小。室内相同培养条件下(180 d),小麦秸秆碳释放量均值为370 g·kg~(-1)、氮为4 g·kg~(-1)、磷为3.6 g·kg~(-1);玉米秸秆碳释放量为560 g·kg~(-1)、氮11 g·kg~(-1)、磷3.3 g·kg~(-1)。大田条件下,秸秆还田深度显着影响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及其碳、氮、磷释放量;其中秸秆还田20 cm处理的分解常数及其养分释放量均显着高于地表处理。随氮肥用量增加,地表处理小麦秸秆分解常数和全碳释放量逐渐降低,玉米秸秆呈增加趋势;20 cm处理小麦分解常数及其碳、氮和磷释放量均随氮肥用量呈增加趋势,而玉米秸秆呈降低趋势。地表处理小麦秸秆经过一个玉米生长季能分解40%,释放碳150 g·kg~(-1)、氮2 g·kg~(-1)、磷3.5 g·kg~(-1)左右;翻埋到地下20 cm可以分解80%,释放碳360 g·kg~(-1)、氮4 g·kg~(-1)、磷3.8 g·kg~(-1)。玉米秸秆还田到地表,经过一个小麦生长季只能分解40%,释放碳210 g·kg~(-1)、氮5 g·kg~(-1)、磷2 g·kg~(-1);而还田于土层20 cm处理可以分解60%,释放碳360 g·kg~(-1)、氮6 g·kg~(-1)、磷2.5 g·kg~(-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小麦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无机氮、脲酶、秸秆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蔗糖酶和秸秆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无机氮呈显着负相关。大田条件下小麦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脲酶、蔗糖酶、秸秆碳氮比、秸秆碳、氮含量均显着负相关;玉米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硝态氮、无机氮含量、脲酶、蔗糖酶以及秸秆碳氮比均呈显着负相关,而与秸秆氮、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结论】室内培养试验和大田试验均表明,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和养分释放特征存在差异,增施氮肥促进小麦秸秆分解但对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较小;潮土和砂姜黑土显着影响小麦秸秆分解而对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较小,秸秆还田深埋入土能够显着促进小麦和玉米秸秆的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生产上作物秸秆应该还田入土,并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采取合适的肥料用量促进秸秆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高鲤[2](2019)在《大田条件下转基因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生长性状及饲用品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盐碱和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已对全球农作物种植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饲用品质优良的豆科牧草,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等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然而,由于自身抗逆性有限,紫花苜蓿不适宜在我国环境恶劣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栽培,这成为了阻碍其推广种植的重要限制因素。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是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多浆旱生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抗逆机制,含有丰富的抗逆基因。实验室前期将霸王中参与Na~+积累以用于细胞渗透调节的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NHX1)和H~+-焦磷酸酶(VP)基因聚合转入紫花苜蓿,获得的T_1代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株系具有更强的耐盐与抗旱性。此外,又将霸王角质层合成的相关基因ZxABCG11分别融合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表皮特异性启动子MtML1和AtCER6后导入紫花苜蓿,显着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旱性和耐热性。然而,目前对这些转基因材料在大田环境下的生长性状以及饲用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还不清楚。因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对上述转基因紫花苜蓿在大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并评价其饲用品质,以期为进一步培育高产、抗逆、优质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大田条件下,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叶片大小、干草产量及地上部干重和鲜重分别比野生型高出56.4%、74.5%、31.7%和45.1%,茎粗也高于野生型;另外,其初花期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野生型高出19.3%和45.1%,表明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具有更优良的生长性状。(2)大田条件下,AtCER6-ZxABCG11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叶片大小显着大于野生型,分别增加了49.8%和54.1%;与野生型相比,两个株系的株高均显着降低,且地上部干鲜重及干草产量均没有显着差异。有趣的是,AtCER6-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分枝数多于野生型,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茎粗高于野生型。光合性能方面,AtCER6-ZxABCG11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初花期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AtCER6-ZxABCG11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但其光合性能却优于野生型。(3)叁种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花期均异于野生型。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与野生型同时开花,但花期较野生型长19 d;AtCER6-ZxABCG11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较野生型迟开花17 d,花期长于野生型38 d。(4)大田条件下,T_1代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相对饲用价值较野生型高出35.4%,表明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饲用品质,适宜作为优良牧草进行推广应用。(5)大田条件下,AtCER6-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和相对饲用价值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中的粗脂肪显着低于野生型,粗蛋白、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中性洗涤纤维及木质素显着高于野生型,相对饲用价值比野生型低12.9%。以上结果表明ZxABCG11的超表达并未提升转基因紫花苜蓿的饲用品质,但由于其具有较强抗逆性而具备开发为生态治理草种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琦,王张民,潘斐,袁林喜,尹雪斌[3](2019)在《大田条件下水稻锌营养强化方法探究及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在水稻(华粳7号)分蘖期及扬花期进行施锌处理,研究在高施锌水平下水稻各器官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各器官锌含量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茎的增幅最大,叶次之。茎、叶、穗锌含量最高可分别达到666.7、461.6、185.5mg/kg。分蘖期施锌最多可使水稻糙米锌含量提高28.7%,而扬花期施锌最多可提高142.6%。由重复试验得出,扬花期施锌可稳定提高糙米锌含量,在水稻锌营养强化能力及稳定性上,扬花期施锌优于分蘖期。通过食用经强化后的大米,居民每日锌膳食摄入量可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12.5mg。本研究结果对通过土施锌肥实现水稻籽粒锌水平的提升及解决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的锌营养摄入不足的现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1期)
刘新红,邓力超,李莓[4](2018)在《强酸性土壤大田条件下油菜镉吸收累积特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酸性土壤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油菜植株对镉的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油菜苗期不同器官对Cd的吸收规律为叶>根,盛花期呈分化趋势,成熟期为根>茎>荚果壳>籽粒;成熟期油菜单季净化率为0.231%~0.455%,平均为0.360%,其净化率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张宏娜,温蓓,马义兵,胡晓宇,张淑贞[5](2018)在《大田条件下污泥施用土壤中全氟烷酸化合物的玉米吸收和传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集了山东长期污泥施用地区的污泥肥料、污泥施用土壤和农作物玉米(Zea mays L.),研究了全氟烷酸化合物(PFAAs,11种全氟烷基羧酸(PFCAs)以及5种全氟烷基磺酸(PFSAs))在污泥施用土壤-植物中的吸收与传输过程.污泥肥料中检测到了11种PFCAs以及4种PFSAs,PFAAs总含量为284.2 ng·g~(-1)干重(dw),其中全氟辛烷羧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为主要检出物.污泥施用土壤中PFAAs总量为16.3—56.4 ng·g~(-1)dw,各PFAAs在污泥施用土壤中的分布与其在污泥肥料中的分布一致,表明土壤中的PFAAs主要来自污泥肥料.PFAAs在玉米各组织中分布特征为根>叶>茎,PFAAs在根、茎和叶中的含量随土壤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对PFCAs和PFSAs的根富集因子RCFs(Croot/Csoil)分别为1.26—8.69和1.18—4.22,RCFs值与碳链长度未呈显着相关性; PFAAs从根到茎的传输因子TFr-s(Cstraw/Croot)和从茎到叶的传输因子TFs-l(Cleaf/Cstraw)与PFAAs的碳链长度呈显着负相关(P <0.01).(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09期)
吕鹏,鞠正春,高瑞杰,韩伟,柴兰高[6](2018)在《山东省大田条件下小麦宽幅精播适宜播种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济麦22为材料,在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8个地级市下属县区设置5个播量梯度,研究大田条件下宽幅精播不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量增加,全生育期单位面积茎数显着提高,单株分蘖减少,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成穗率降低;随播量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播量150 kg/hm~2较播量75 kg/hm~2产量显着提高,播量提高到225 kg/hm~2增产不显着。综合认为,本试验区域内适宜播量为150 kg/hm~2,基本苗适宜范围为257万/hm~2左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刘岩,史国志,马庆辉,鲁欣,马文鑫[7](2018)在《大田条件下生物炭对白浆土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浆土是黑龙江重要的耕地资源,改良白浆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大田微区条件下进行试验,采用4个处理,即处理1(CK)、处理2、处理3、处理4,生物炭用量分别为0、50、100、150t/hm2,研究生物炭对白浆土pH值、土壤养分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对白浆土的pH值、有机质、速效磷和钾、全N、P的含量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对于碱解氮施用梯度为150t/hm2时,影响达到显着水平,全钾含量在施用梯度为100t/hm2时达到显着水平,玉米产量在生物炭施用梯度达100t/hm2时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8年05期)
危玲,黄盖群,李文学,殷浩,罗茜[8](2017)在《大田条件下桑树喷施3种杀菌剂后药剂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腐霉利是桑椹菌核病防治的常用药剂,为了评价3种杀菌剂在果桑生产中应用的安全性,指导生产上科学合理用药,借助气相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使用3种农药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对3种杀菌剂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腐霉利在桑椹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甲基硫菌灵为C=2.650e~(-0.217T),R~2=0.850,半衰期为3.194d;多菌灵为C=27.457e~(-0.076T),R~2=0.789,半衰期为9.120 d;腐霉利为C=16.476e~(-0.055T),R~2=0.795,半衰期为12.603 d。对3种杀菌剂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配制甲基硫菌灵药液的质量浓度为0.70 g/L和1.40 g/L,多菌灵药液的质量浓度为0.63 g/L和1.26 g/L,腐霉利药液的质量浓度为0.33 g/L和0.66 g/L,于2015年3月25日、2015年4月1日喷施药液2次或2015年3月18日、2015年3月25日和2015年4月1日喷施药液3次,至桑椹盛熟期(最后一次施药后30 d)采样,检测桑椹中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腐霉利的残留量分别在0.27~0.39 mg/kg、0.16~0.45 mg/kg和0.13~0.50 mg/kg之间,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浆果类水果的农药残留量限制标准。3种杀菌剂均可用于桑椹菌核病的防治,田间施药在保证防效的前提下,可适当提前施药时间和控制药液浓度,并尽量采收成熟桑椹。(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期刊2017-10-26)
成功,王继滨[9](2017)在《大田条件下小麦拔节期对土壤含盐量耐受阈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对10个品种拔节期对土壤含盐量的的耐受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在拔节期,不同品种能耐受的土壤含盐量不同,德抗961的耐盐性最强,达到2.63‰,其次是济南18和山融3号,分别为2.32‰和2.24‰,其他品种都在2.0‰左右;土壤含盐量在2.0‰以下时,绝大多数品种都能正常生长,当土壤含盐量超过2.5‰时,发生品种耐盐和不耐盐的生长表现分化,2.5‰土壤含盐量可作为鉴定小麦抗盐性的临界点。筛选耐盐小麦品种和鉴定品种的耐盐性,应以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点的土壤含盐量为标准,而不是以死苗点土壤含盐量或正常生长点的土壤含盐量为标准;植株受到明显抑制点的土壤含盐量是品种耐盐性的下限,死苗点土壤含盐量是耐盐性的上限。(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7年07期)
危玲,黄盖群,李文学,殷浩,罗茜[10](2016)在《大田条件下桑树喷施3种杀菌剂后药剂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腐霉利是桑椹菌核病防治的常用药剂。为了评价3种杀菌剂在果桑生产中应用的安全性并指导生产上科学合理用药,利用气相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大田条件下桑树喷施3种杀菌剂后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检测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在桑椹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速率由高至低依次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腐霉利,其中:甲基硫菌灵消解动态方程为C=2.650e~(-0.217t),R~2=0.850,半衰期为3.194 d;多菌灵消解动态方程为C=27.457e~(-0.076t),R~2=0.789,半衰期为9.120 d;腐霉利消解动态方程为C=16.476e-0.055t,R~2=0.795,半衰期为12.603 d。设置3种杀菌剂不同施用剂量(0.70 g/L和1.40 g/L甲基硫菌灵,0.63 g/L和1.26 g/L多菌灵,0.33 g/L和0.66 g/L腐霉利)和不同施药次数(喷施2次、喷施3次)试验组,至桑椹盛熟期(最后一次施药后30 d)采样,检测桑椹中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腐霉利的残留量分别在0.27~0.39 mg/kg、0.16~0.45 mg/kg、0.13~0.50 mg/kg之间,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浆果类水果的农药残留量限制标准。依据上述检测结果认为,3种杀菌剂均可用于桑椹菌核病的防治,田间施药在保证防效的前提下,可适当提前施药时间和控制药液浓度,并尽量采收成熟桑椹。(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大田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干旱、盐碱和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已对全球农作物种植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饲用品质优良的豆科牧草,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等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然而,由于自身抗逆性有限,紫花苜蓿不适宜在我国环境恶劣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栽培,这成为了阻碍其推广种植的重要限制因素。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是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多浆旱生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抗逆机制,含有丰富的抗逆基因。实验室前期将霸王中参与Na~+积累以用于细胞渗透调节的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NHX1)和H~+-焦磷酸酶(VP)基因聚合转入紫花苜蓿,获得的T_1代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株系具有更强的耐盐与抗旱性。此外,又将霸王角质层合成的相关基因ZxABCG11分别融合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表皮特异性启动子MtML1和AtCER6后导入紫花苜蓿,显着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旱性和耐热性。然而,目前对这些转基因材料在大田环境下的生长性状以及饲用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还不清楚。因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对上述转基因紫花苜蓿在大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并评价其饲用品质,以期为进一步培育高产、抗逆、优质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大田条件下,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叶片大小、干草产量及地上部干重和鲜重分别比野生型高出56.4%、74.5%、31.7%和45.1%,茎粗也高于野生型;另外,其初花期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野生型高出19.3%和45.1%,表明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具有更优良的生长性状。(2)大田条件下,AtCER6-ZxABCG11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叶片大小显着大于野生型,分别增加了49.8%和54.1%;与野生型相比,两个株系的株高均显着降低,且地上部干鲜重及干草产量均没有显着差异。有趣的是,AtCER6-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分枝数多于野生型,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茎粗高于野生型。光合性能方面,AtCER6-ZxABCG11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初花期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AtCER6-ZxABCG11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但其光合性能却优于野生型。(3)叁种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花期均异于野生型。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与野生型同时开花,但花期较野生型长19 d;AtCER6-ZxABCG11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较野生型迟开花17 d,花期长于野生型38 d。(4)大田条件下,T_1代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相对饲用价值较野生型高出35.4%,表明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饲用品质,适宜作为优良牧草进行推广应用。(5)大田条件下,AtCER6-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和相对饲用价值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而MtML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中的粗脂肪显着低于野生型,粗蛋白、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中性洗涤纤维及木质素显着高于野生型,相对饲用价值比野生型低12.9%。以上结果表明ZxABCG11的超表达并未提升转基因紫花苜蓿的饲用品质,但由于其具有较强抗逆性而具备开发为生态治理草种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田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林,周亚男,李晓立,侯小畔,安婷婷.氮肥对室内和大田条件下作物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高鲤.大田条件下转基因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的生长性状及饲用品质评价[D].兰州大学.2019
[3].刘琦,王张民,潘斐,袁林喜,尹雪斌.大田条件下水稻锌营养强化方法探究及效果评估[J].土壤.2019
[4].刘新红,邓力超,李莓.强酸性土壤大田条件下油菜镉吸收累积特性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8
[5].张宏娜,温蓓,马义兵,胡晓宇,张淑贞.大田条件下污泥施用土壤中全氟烷酸化合物的玉米吸收和传输[J].环境化学.2018
[6].吕鹏,鞠正春,高瑞杰,韩伟,柴兰高.山东省大田条件下小麦宽幅精播适宜播种量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8
[7].刘岩,史国志,马庆辉,鲁欣,马文鑫.大田条件下生物炭对白浆土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8
[8].危玲,黄盖群,李文学,殷浩,罗茜.大田条件下桑树喷施3种杀菌剂后药剂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检测[C].中国蚕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7
[9].成功,王继滨.大田条件下小麦拔节期对土壤含盐量耐受阈值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7
[10].危玲,黄盖群,李文学,殷浩,罗茜.大田条件下桑树喷施3种杀菌剂后药剂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检测[J].蚕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