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明高校实施中水工程的优势与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飞飞[1](2020)在《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以及雾霾天气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羁绊。国内外展开了对生态产业园的研究探索,并期望通过建设生态产业园来实现对物质、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但就我国而言,在生态产业园研究地域方面,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对西部落后地区缺乏关注;在理论体系方面,缺乏从多学科视角对产业园进行研究,尤其是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视角,对生态产业园具体的规划路径和方法还缺少研究探索。因此,论文从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设计视角切入,融合了产业共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论,采用了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现场调研、层次分析以及实证案例演绎的研究方法对生态产业园的循环共生产业链网、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评价三部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生态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设计,提出了需要遵循的4个构建原则并认为其构建方法应按照“关键产业确定——主导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共生产业的横向耦合——区域层面的循环共生”这4个步骤依次进行以形成生态产业园的循环共生产业链网。其中关键产业选择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地区优势产业科学筛选,为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合理构建奠定基础。(2)针对生态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提出在园区建筑设计方面,应增强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并强调在建筑功能与形态设计上体现人文关怀;在道路交通组织方面,应综合考虑园区道路的生产、运输以及人行需求,合理设计;在园区景观设计方面,提出了景观系统的设计策略,并引入生态性和景观性都较为突出的4类景观元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应加大新能源开发与使用力度,建立园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并建立园区信息、技术共享平台。(3)针对生态产业园规划后期评价,提出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园区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生态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及定性指标隶属度,采用半梯度函数来确定定量指标隶属度,最后选用加权平均算子,利用Matlab软件做模糊合成计算,以得出产业园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综合以上研究,形成了一种全面、新颖的产业园规划路径,改进和完善了传统产业园规划过程。并以西部落后地区华池县生态产业园为例作实证推演。最终得出以下主要观点:(1)通过进行生态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2)在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指导下,基于城乡规划视角提出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产业园污染排放,节能减排,美化园区景观环境,有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3)在规划后期,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产业园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量化园区评价结果,并能得出园区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值,能够实现对产业园建设效果的监控与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园区管理建设。此外该方法系统科学、简单易行,值得推广。通过进行生态产业园研究,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扩充了生态产业园的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可以为特定地区-西部贫困地区的生态产业园建设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朱天琳[2](2019)在《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问题是当前掣肘本国城市化进程推进与经济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缓解城市严峻的涉水问题,国家发布了诸多相关建设政策、条文来推动兼具节水治污双重作用的建筑中水回用发展,直至“水十条”颁布,再生水利用指标趋严。但是,由于“重建轻管”意识固化、水价体系不合理、缺乏规范化管理、长期成本倒挂等问题,使中水回用推广受阻,水安全事故频发,设施闲置率大大提升。为了将建筑中水回用的推行落到实处,依托住建部项目“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政策调查研究”,对国内已建成投产的中水项目发展现状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梳理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适宜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中水回用价格指导建议措施,以期助力中水业务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国内36家已投产的典型中水回用项目进行研究,针对其运行效能、工艺设计、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分析:国内中水设施处理能力满负荷率整体偏低,均值仅64.62%,收水严重不足;现行处理工艺更青睐于高度自动化的MBR工艺,占比达到20%,节约人力成本且出水水质优良;中水工程的平均水量投资指标及运行费用指标分别为3727.49元/(m3/d)和2.64元/m3,均具有显着的规模经济性;高校、大型公建中水设施运行优于住宅,规模效益稳定;对中水工程经济性影响最大的指标为水量规模和满负荷率。其次,构建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以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为基本信息,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以厦门华侨大学为例的高校中水回用项目和以深圳大沙河公园为例的公建中水回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预测,华侨大学中水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效益净现值分别为3712.16万元和972.353万元,效益费用比1.26,动态投资回收期7.79年,外部性效益13.89元/m3;大沙河公园中水项目成本与效益净现值分别为615.50万元和285.36万元,效益费用比1.46,动态投资回收期7.44年,外部性效益8.76元/m3。两项目实际运维均仅能维持保本微利状态,投资回报不佳。但同时也反映了中水回用拥有益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强正外部性。最后,对国家及各地市中水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其普遍存在缺乏区域针对性、滞后性严重、城市回用水与分散式建筑中水无区分等疏漏点。设施的运行管理方面也欠缺专业性,运营费用缺口大,且监管主体界定不清。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涵盖正负向激励、市场化运行、中水价格体系改革、区域差别化发展、提升中水技术标准、中水设施存量更新、增量规模化建设、监管高效化在内的指导建议措施。
张子博[3](2019)在《高校校园节水项目成本效益研究 ——以北京某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全球水资源危机愈演愈烈,水环境短缺问题及其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城镇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为了推进中国城镇节水建设,中国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战略。建筑行业作为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其节水技术的推广运用对实现节水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属于拥有大规模建筑群的事业单位,节水潜力巨大,开展节水项目将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因此,以节水技术为基础,进行高校校园节水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前景。为了研究高校校园节水项目的成本效益,在高校校园节水项目财务成本与财务效益的基础上引入节水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外部性效益,增加了综合层次下的节水项目财务成本-综合效益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建筑的特点与高校校园节水项目的定义,其次,介绍了高校校园节水技术体系,依据节水设计规范推导出高校校园节水项目中节水技术的应用效果测算模型,同时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提出高校校园节水项目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测算模型。然后,结合自来水的市场价格函数,提出高校校园节水项目的节水技术的财务效益测算模型,基于外部性理论,将外部性货币化,运用费用效益函数推导出相应的高校校园节水项目的节水技术的外部性效益测算模型,并介绍了高校校园节水项目的成本效益评价框架、原则以及指标。最后,以北京某高校节水项目为例,分析节水项目的应用效果、成本效益评价,得出:①节水项目节水技术应用效果良好。②财务评价层次下,节水项目中节水器技术、雨水回收利用技术等具有财务可行性,中水回收利用技术不具有财务可行性。③综合评价层次下,节水项目中节水器具技术、中水回收利用技术、雨水回收利用技术都具有财务可行性。④水价为节水技术的成本效益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针对上述研究成果,北京某高校应当采取的节水技术对策如下:①推广节水器具技术、雨水回收利用技术的实施。②改造现有的中水回收利用系统,达到财务可行性。③未来水价上升20%时,中水回收利用技术才具有推广的财务可行性。北京市应当采取的节水技术建议如下:①通过经济补贴弥补高校实施节水项目带来的无法获得的经济外部性。②针对不同节水技术采用不同政策(经济补贴或市场化推广)推广节水技术。③通过水价调节节水技术的推广。
吴倩[4](2017)在《高校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高校由于人口密集,又是生活科研为一体的机构,用水量较大且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约是居民用水量的12倍,甚至更多。但是高校具有用水量大且集中、用水时间规律、宿舍楼盥洗水和洗浴废水污染较轻、易处理等特点,适合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筑排水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的研究分析,探索一种适合高校的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根据给排水知识和系统动力学(SD)理论,以西安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VensimPLE软件来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的技术分析和经济核算,得出该系统具有可行性,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2)对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单一中水回用系统分别构建SD模型并模拟预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在2035年每天可节约学校总用水量27.9%左右的自来水,而单一中水回用系统可节约学校总用水量25.4%左右的自来水,前者的节水效果更加突出,且比后者更能满足学校对中水量的需求。(3)通过改变系统中宿舍楼用水量年增长率、中水接受程度和扩招率三种决策变量的数值对两种节水系统分别模拟预测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比单一中水回用系统更具节水优势,更能满足该校对中水的需求;并且学校扩招率的增减不会影响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的节水优势;此外在宿舍楼采用节水器具,提高师生对中水的接受程度,可以增大中水使用量,减少自来水供给量,并可以使系统尽快达到中水供需平衡。(4)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可知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当突出:在2016年可直接节省145.31万元的自来水费用,间接节省供水工程投资372.6万元和排水设施及运行投资16.02万元;并且每年可减少很大一部分的污水排放量,有效减少水体纳污负荷,减轻污水对河流、大气以及土壤的污染。
王睿[5](2015)在《基于区域水管理学的中水政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绿色建筑设计的推进,中水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课题旨在在区域水管理学的理论框架下对中水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区域水管理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可持续发展与水的合理性利用为目的,研究水安全管理、水权管理、水行政管理以及水政策管理的学科。满足供水需求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中水再生使用是将污水转变为水源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我国鼓励兴建中水设施,但是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条件不一,水资源稀缺程度不同,对中水的需求程度不同,中水建设的经济合理性有待商榷。我国目前并没有在中水利用政策上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与研究,使得很多地方在建设的时候没有参考依据。本文从水资源稀缺程度与需求程度(及供需矛盾)以及经济性入手,分别讨论中水设施的建设与否、建设形式、用途等问题,以期对当前中水政策提供参考,丰富并完善区域水管理学理论的内容。本文基于区域水管理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中水概念的演变,诠释了中水概念的完整内涵;(2)通过分析中水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水设施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讨论中水需水量以及污水可利用水量;提出量化公式,将各影响因素量化,并依据影响性大小加权,最后给出判别公式,判断中水设施要不要修建。(3)介绍中水建设的四种形式:对建筑中水系统、小区中水系统、城镇中水系统以及高校中水系统,分析其经济效益,确定各建设形式的合理性。(4)介绍中水利用的主要形式,分析采取不同利用形式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介绍中水利用形式的趋势。(5)分析中水水价的组成,分析水价制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林艳君[6](2014)在《公共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水资源匮乏,中水回用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广州市位于南方地区,本地水资源较少,且降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因此,研究建筑中水回用模式和途径,对于解决广州市水资源紧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公共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的应用,主要选取高等学校公共建筑中水回用系统为研究主体。结合高等学校的给排水特点,以广州市某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高等学校各种用排水资料和数据,并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依据,借助系统动力学软件,模拟分析并预测高等学校未来用水水量及中水供需状况,对高等学校公共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的应用展开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简要介绍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研究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的理想手段是系统动力学。研究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建模原则、系统的描述、基本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分析应用计算机方法建立仿真模型的应用软件Vensim及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水资源方面的研究应用。2、分析中水制水成本模型是由中水处理工程建设中固定资产的基本折旧费和设备直接运行成本费两部分组成,得出中水处理工艺是直接影响中水制水成本模型的因素。从中水水源的选择、中水的回用方向、回用水质等分析了中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适用性。同时介绍以优质杂排水为中水原水水源的建筑中水工程的各种处理工艺流程并进行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建立不同中水处理工艺的中水制水成本模型和经济规模模型,并给出了中水价格按市场经济运行下的最小经济规模。3、分析广州某高等学校的各项用水影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中水回用的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模型,预测高等学校未来20年用水水量及中水供需状况。4、通过改变决策变量的数值,设定了不同的情景进行预测分析。通过改变学生宿舍楼用水量和高等学校的学生数量,预测并分析了高校自来水用水状况和中水供需状况。结果表明宿舍楼用水设施的改进仅仅对学校自来水的用水量有影响,而对学校中水供需水量无影响。高等学校学生数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自来水以及中水供需情况。
王崟胶[7](2013)在《基于土壤渗滤法(SAT)对建筑小区的中水回用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节水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国策,水资源的短缺和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水回用则是有效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能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本文针对分散型建筑小区污水状况及杂用水的要求,提出将处理达标后污水作为小区的中水回用,是一种典型中水利用的好方法。而在特殊的小区环境中,采用土壤渗滤法工艺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对污水进行就地的处理,因此它与建筑小区的中水处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结合性,宜于推广应用。本课题基于土壤渗滤法的生态原理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厌氧、好氧的污水处理技术,对建筑小区的生活污水利用进行试验研究。试验中主要对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总磷(TP)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相关数据测试。当土壤渗滤系统启动调试达到熟化稳定的程度后,实验结果表明,出水均能够满足中水水质要求,COD的平均去除效率为82.3%,BOD5的平均去除率可达80%以上。而TN的去除效果没有前两者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系统中硝化比反硝化进行得好,造成总氮主要是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的。事实上土壤渗滤法更擅长去除氨态氮,为了进一步确定其氨态氮的去除率,在保证进出水量平衡的前提下,通过利用COD的变化趋势来重新确立了系统对氨态氮的去除效果,去除结果为94.1%。另外TP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85%以上,从而也证明了该系统不仅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去除能力,同时也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运用水环境虚拟设备(WEEfz3.2)对水质中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效率进行了模拟。最后,本文以湖州某区的土壤渗滤系统的污水处理回用工程为例,对解决了预处理效率低以及堵塞问题后,污水在处理中受水土势和重力的合力由渗滤沟向沟间土壤浸润扩散,经过土壤一系列的新陈代谢以及酶的作用,同时还受到植物对原水中一些有毒物质的脱毒作用,通过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有机物进行转化、固定、区隔富集、络合、硝化、反硝化后,工程表明了各项中水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回用标准,从而再次证明土壤渗滤系统值得在今后中水回用中推广,并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栗玉鸿[8](2013)在《某高校中水工程案例分析》文中指出小区中水系统可就近处置小区雨污水,就近回用,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以某高校中水工程作为小区中水系统代表,分析了高校中水回用的优势。通过水源选择、水量计算、工艺比选、构筑物设计以及经济效益分析详细介绍了小区中水系统的设计过程,确定了膜工艺作为高校中水工程的推荐技术,并为高校中水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王倩[9](2013)在《城市中水回用系统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 ——以昆明市大中型住宅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素有“春城”美誉的昆明,在经历了从2009年至今的连续四年干旱后,城市供水告急,主城区已经开始分片区、分时段限时供水,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因此研究寻找生活用水的可替代水资源,便成为了现阶段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中之重。经过世界各国多年的努力研究与寻找,一致认为中水可以作为生活用水的替代水源,帮助缓解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的现状。本文以昆明市某住宅小区为例,对其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分质供水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结合该住宅小区的设计方案及自身特点,考虑到中水回用项目效益的特殊性,本文选取国民经济分析中的“费用—效果”分析中“固定效果”的方法,建立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即传统供水方案与分质供水方案的费用差(X指标)或传统供水方案与分质供水方案的费用比(Y指标)。通过经济分析,本文得知在该住宅小区中设立中水回用系统(分质供水方案)比不设立中水回用系统(传统供水方案)要经济可行,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社会与环境效益。虽然分质供水方案相比传统供水方案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但其经济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继续研究讨论影响中水回用系统经济性的因素,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方案进行优化。根据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的结果,本文分析出了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与显着性,即因素A>因素C>因素B,若要优化方案可按照此顺序对其进行调整,得到能使分质供水方案最经济的因素组合。中水回用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的有效途径,除了大力推广,还应该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本文建议将分质供水方案逐步扩大,继续发展为市政的、区域性的中水回用系统,而非仅仅局限于住宅小区内。要将小区内的中水处理站扩大为城市中水处理厂,小区内中水供水管发展为城市市政中水供水管网,将中水的回用途径扩大到工业、农业和补充水源等用途,而非仅仅是冲厕绿化等小的用途。中水也可以变成一种商品,有自己的供求关系,有自己的市场独立管理体系等。
张向东,张玉,刘家顺[10](2013)在《PDCA管理模式视角下的区域中水工程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中水工程作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项目,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将有力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为了认清区域中水利用现状和发展中的屏障,以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作参考,课题组基于PDCA管理模式并经过走访调查,对区域中水工程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昆明高校实施中水工程的优势与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高校实施中水工程的优势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生态产业园研究综述 |
1.2.1 生态产业园内涵 |
1.2.2 生态产业园相关理论 |
1.2.3 生态产业园案例实践 |
1.2.4 生态产业园综合评价 |
1.2.5 小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生态产业园产业链网构建 |
2.1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实质内涵 |
2.2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原则 |
2.2.1 生态环保原则 |
2.2.2 生态多样性原则 |
2.2.3 功能导向原则 |
2.2.4 增加就业原则 |
2.3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方法 |
2.3.1 关键产业选择 |
2.3.2 纵向延伸 |
2.3.3 横向耦合 |
2.3.4 区域联合 |
第3章 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 |
3.1 规划思路及其框架 |
3.2 园区建筑设计策略 |
3.2.1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
3.2.2 建筑设计思路 |
3.3 园区道路交通规划 |
3.3.1 交通特征分析 |
3.3.2 道路结构 |
3.3.3 道路等级 |
3.3.4 道路横断面 |
3.3.5 道路景观 |
3.4 园区生态景观设计 |
3.4.1 景观系统设计 |
3.4.2 景观生态性营造 |
3.5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
3.5.1 能源系统工程 |
3.5.2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
3.5.3 水循环利用工程 |
3.5.4 信息共享中心建设 |
第4章 生态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
4.1 生态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基本思路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及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4.2.3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4.2.4 评价标准的确定 |
4.3 指标层隶属度的确定 |
4.3.1 定性指标隶属度确定 |
4.3.2 定量指标隶属度确定 |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业园进行评价 |
第5章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实践 |
5.1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综合现状 |
5.2 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构建 |
5.2.1 关键产业选择 |
5.2.2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 |
5.3 产业园规划设计 |
5.3.1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建筑设计策略 |
5.3.2 产业园道路交通规划 |
5.3.3 产业园生态景观设计 |
5.3.4 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
5.4 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
5.4.1 指标权重计算 |
5.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3 评价分析 |
5.5 产业园实施策略研究 |
5.5.1 实现政府指导到政府服务的角色转变 |
5.5.2 完善基础设施的集成共享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 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
附录 C 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说明 |
附录 D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关键产业选择判断矩阵 |
附录 E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定性指标评价表 |
附录 F Matlab层次分析法程序代码 |
(2)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建筑中水发展现状概述 |
1.2.1 国外建筑中水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建筑中水发展现状 |
1.2.3 国内中水回用前景分析 |
1.3 国内外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研究现状 |
1.3.1 综合效益评价现状 |
1.3.2 全生命周期成本研究现状 |
1.3.3 成本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与分析方法 |
2.1 评价项目概况 |
2.1.1 厦门华侨大学中水站 |
2.1.2 深圳大沙河中水站 |
2.1.3 深圳莲塘中水站 |
2.1.4 西安思源学院中水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调研法 |
2.2.2 案例研究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3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
2.3.1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
2.3.2 全生命周期成本函数 |
2.4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2.4.1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 |
2.4.2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步骤 |
2.4.3 蒙特卡罗模拟中常用概率分布 |
第3章 国内典型建筑中水回用案例调研分析 |
3.1 引言 |
3.2 调研意义及对象 |
3.2.1 调研意义 |
3.2.2 调研对象及代表性 |
3.3 建筑中水回用系统设计与主体工艺 |
3.3.1 原水来源及利用形式 |
3.3.2 主处理工艺 |
3.4 建筑中水系统水量平衡及运转方式 |
3.4.1 设计水量规模与实际产水效率 |
3.4.2 水平衡系统情况 |
3.5 建筑中水工程的初始投资与运行成本 |
3.5.1 初始投资 |
3.5.2 运行费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中水回用项目综合经济分析 |
4.1 引言 |
4.2 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
4.2.1 成本费用识别 |
4.2.2 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
4.2.3 模型方法实用性与先进性分析 |
4.2.4 模型通用参数分析 |
4.3 高校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
4.3.1 华侨大学中水回用项目模型变量测算 |
4.3.2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4.3.3 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 |
4.3.4 动态投资回收期 |
4.3.5 环境社会外部性效益 |
4.4 公建中水回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
4.4.1 大沙河公园中水回用项目模型变量测算 |
4.4.2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4.4.3 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 |
4.4.4 投资回收期 |
4.4.5 环境社会外部性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指导政策研究 |
5.1 引言 |
5.2 建筑中水回用相关政策研究 |
5.2.1 建筑中水回用国家层面政策概析 |
5.2.2 建筑中水回用地方层面政策概析 |
5.2.3 存在的问题 |
5.3 建筑中水设施运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
5.4 建筑中水回用价格指导建议措施 |
5.4.1 形成正负向激励措施 |
5.4.2 市场化运营与行政命令相结合 |
5.4.3 深化中水价格机制改革 |
5.4.4 区域性差别化发展政策 |
5.4.5 优化提升技术标准与工艺 |
5.4.6 设施存量优化与增量强化 |
5.4.7 中长期分阶段工作目标 |
5.4.8 形成规模效益降本增效 |
5.4.9 中水回用建管用相结合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高校校园节水项目成本效益研究 ——以北京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高校校园节水项目相关理论 |
2.1 高校校园节水内涵 |
2.1.1 高校校园节水发展 |
2.1.2 高校校园节水特点 |
2.1.3 高校校园节水项目界定 |
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
2.2.1 全寿命周期 |
2.2.2 全寿命周期成本 |
2.3 外部性理论 |
2.3.1 外部性内涵 |
2.3.2 外部性属性 |
2.4 成本效益评价理论 |
2.4.1 确定性评价 |
2.4.2 不确定性评价 |
3 高校校园节水技术应用与成本分析 |
3.1 高校校园节水技术应用 |
3.1.1 节水器具技术应用 |
3.1.2 中水回收利用技术应用 |
3.1.3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应用 |
3.2 高校校园节水技术应用效果测算 |
3.2.1 节水技术应用效果基本规定 |
3.2.2 节水技术应用效果测算思路 |
3.2.3 节水技术应用效果测算模型 |
3.3 高校校园节水项目成本分析 |
3.3.1 节水项目成本构成 |
3.3.2 节水项目成本特点 |
3.3.3 节水项目成本测算模型 |
4 高校校园节水项目效益测算与成本效益评价 |
4.1 高校校园节水项目效益内涵 |
4.1.1 节水项目效益构成 |
4.1.2 节水项目财务效益 |
4.1.3 节水项目外部性效益 |
4.2 高校校园节水项目效益测算模型 |
4.2.1 节水项目财务效益测算模型 |
4.2.2 节水项目外部性效益测算模型 |
4.3 高校校园节水项目成本效益评价 |
4.3.1 节水项目成本效益评价框架 |
4.3.2 节水项目成本效益评价原则 |
4.3.3 节水项目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
5 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 |
5.1 节水项目基本情况 |
5.1.1 节水器具技术方案 |
5.1.2 中水回收利用技术方案 |
5.1.3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方案 |
5.2 节水项目应用效果分析 |
5.2.1 节水器具技术应用效果测算 |
5.2.2 中水回收利用技术应用效果测算 |
5.2.3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应用效果测算 |
5.2.4 节水项目应用效果评价 |
5.3 节水项目成本效益测算 |
5.3.1 节水项目成本测算 |
5.3.2 节水项目效益测算 |
5.4 节水项目成本效益评价 |
5.4.1 节水项目确定性评价 |
5.4.2 节水项目不确定性评价 |
5.5 对策与建议 |
5.5.1 节水对策 |
5.5.2 节水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高校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资源现状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西安市水资源现状 |
1.2 中水回用 |
1.2.1 中水的概念 |
1.2.2 国外中水回用及其系统研究 |
1.2.3 国内中水回用及其系统研究 |
1.2.4 我国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3 建筑排水节水技术 |
1.3.1 概念及发展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4.1 我国高校及西安市高校用水现状 |
1.4.2 高校建筑排水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系统研究 |
1.4.3 高校建筑排水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系统研究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1 系统动力学 |
1.6.2 统动力学软件 |
1.6.3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和步骤 |
1.6.4 系统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5 系统动力学(SD)用于高校中水回用研究 |
1.7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2 处理方案的选择 |
2.1 中水回用处理方案的确定 |
2.1.1 中水回用系统的分类 |
2.1.2 小区中水系统 |
2.1.3 小区中水回用方向的选择 |
2.1.4 小区中水水源的选择 |
2.1.5 处理工艺的选择 |
2.2 建筑排水节水技术处理方案的确定 |
2.2.1 节水技术的选择 |
2.2.2 处理水源及回用方向的选择 |
2.2.3 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
2.3 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的处理方案 |
3 可行性分析 |
3.1 技术可行 |
3.2 经济可行 |
3.2.1 中水经济规模 |
3.2.2 工程投资 |
3.3 实用价值 |
3.3.1 社会效益 |
3.3.2 教育效益 |
3.3.3 环境影响 |
4 高校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模拟预测以及对比分析 |
4.1 高校节水系统的构成 |
4.1.1 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及SD模型 |
4.1.2 系统的划分 |
4.1.3 系统主要变量的因果关系 |
4.1.4 建立SD模型流图 |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2.1 基本信息 |
4.2.2 用水系统主要变量 |
4.2.3 供水系统主要变量 |
4.2.4 主要的SD方程及参数赋值 |
4.3 模型的测试 |
4.4 模型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
4.4.1 学校用水量预测结果及分析 |
4.4.2 学校供、需水量预测结果及分析 |
4.5 单一中水回用系统SD模型的构建 |
4.5.1 模型的边界及变量集 |
4.5.2 模型的系统流图 |
4.5.3 主要的SD方程及参数赋值 |
4.5.4 模型的测试 |
4.6 两种系统的模拟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4.6.1 学校供、需、用水量对比分析 |
4.6.2 学校中水量供需对比分析 |
5 两种节水系统的情景分析对比及效益分析 |
5.1 情景分析 |
5.1.1 宿舍楼用水量年增长率的的影响 |
5.1.2 学生对中水接受程度的影响 |
5.1.3 扩招率的影响 |
5.2 效益分析 |
5.2.1 经济效益 |
5.2.2 环境效益 |
5.3 工程实施方案 |
5.3.1 无中水回用工程 |
5.3.2 有中水回用工程 |
5.3.3 存在的隐患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问题与展望 |
6.2.1 存在的问题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5)基于区域水管理学的中水政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目前的用水现状 |
1.1.2 区域水管理学的基本内涵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中水利用现状 |
1.3.2 国内中水利用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4.1 管理体系的问题 |
1.4.2 中水项目建设的问题 |
1.5 研究的相关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中水概念及其分类 |
2.1 中水的概念 |
2.2 中水利用系统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水建设必要性政策探讨 |
3.1 中水设施建设主要问题 |
3.2 需要考虑的问题 |
3.2.1 自然条件的影响 |
3.2.2 投入产出的影响 |
3.2.3 水质的影响 |
3.2.4 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
3.3 水量分析 |
3.4 必要性政策讨论 |
3.4.1 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制定 |
3.4.2 地方层面上的政策制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水建设形式及经济性 |
4.1 建筑物中水系统 |
4.1.1 水源 |
4.1.2 处理工艺 |
4.1.3 经济性分析 |
4.2 小区中水系统 |
4.2.1 住宅小区中水系统 |
4.3 高校校区中水系统 |
4.4 城镇中水系统 |
4.4.1 水源 |
4.4.2 处理工艺 |
4.4.3 经济性分析 |
4.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5.1 存在的问题 |
4.5.2 解决对策及建议 |
4.6 政策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水的利用形式 |
5.1 需要考虑的问题 |
5.2 中水利用的趋势 |
5.2.1 中水回用至饮用水 |
5.2.2 中水回用至农业用水 |
5.2.3 中水回灌地下水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水水价政策 |
6.1 中水水价组成 |
6.2 中水水价存在问题 |
6.3 水价制定对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 |
1.研究总结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公共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资源的严峻形势 |
1.1.1 水资源现状 |
1.1.2 建筑中水系统综述 |
1.2 建筑节水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1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1.5.2 课题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课题研究方法 |
2.1 课题研究方法 |
2.1.1 课题研究方法的介绍 |
2.1.2 课题研究方法的选取 |
2.2 系统动力学 |
2.2.1 基本理论 |
2.2.2 建模原则 |
2.2.3 系统的描述 |
2.2.4 模型的基本方程 |
2.2.5 解决问题的步骤 |
2.3 系统动力软件 |
2.4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中水制水成本模型及相应的经济规模 |
3.1 中水制水成本模型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
3.2 中水处理工艺适用性分析 |
3.2.1 中水水源的选择 |
3.2.2 中水回用方向 |
3.2.3 中水回用水质 |
3.3 建筑中水处理工艺的介绍 |
3.3.1 优质杂排水的回用 |
3.3.2 重要工艺技术及经济比较 |
3.4 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经济规模 |
3.4.1 规模效益分析 |
3.4.2 最小经济规模 |
3.4.3 综合效益 |
3.4.4 中水制水成本模型和经济规模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中水回用分析和模拟预测一高等学校 |
4.1 高等学校中水水源及处理工艺的选择 |
4.1.1 高等学校的选择 |
4.1.2 中水水源的选择 |
4.1.3 中水回用途径 |
4.1.4 中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
4.2 高等学校中水回用系统的组成 |
4.2.1 系统动力学模型 |
4.2.2 高等学校中水回用系统的构成 |
4.2.3 系统主要变量的因果关系 |
4.2.4 建立SD模型的流程图 |
4.2.5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2.6 系统的结构方程 |
4.3 模型的测试 |
4.3.1 测试的类型 |
4.3.2 高等学校SD模型的测试 |
4.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1 高等学校用水量预测结果及分析 |
4.4.2 高等学校中水供需水预测结果及其分析 |
4.5 情景分析 |
4.5.1 改变高等学校宿舍楼的人均用水量增长率 |
4.5.2 改变高等学校的学生数量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土壤渗滤法(SAT)对建筑小区的中水回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中水系统的发展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
1.3.1 研究的必要性 |
1.3.2 研究的重大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组织框架 |
2 建筑小区的中水回用理论 |
2.1 中水发展的可行性及问题 |
2.1.1 中水回用的可行性 |
2.1.2 中水发展面临的问题 |
2.1.3 解决方案 |
2.2 小区污水的来源及其回用指标 |
2.2.1 小区污水的来源及影响 |
2.2.2 小区污水的排放特征 |
2.2.3 中水水质标准 |
2.3 小区中水回用处理单元 |
2.3.1 预处理工艺 |
2.3.2 水解(酸化)工艺 |
2.3.3 混凝工艺 |
2.3.4 沉淀和澄清工艺 |
2.3.5 过滤和消毒工艺 |
2.4 中水回用工艺流程的选择 |
2.4.1 以优质杂排水为原水的中水工艺流程 |
2.4.2 以生活污水为原水的中水工艺流程 |
2.4.3 工艺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土壤渗滤法对生活污水的模拟试验 |
3.1 试验设计 |
3.1.1 试验流程与装置 |
3.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3.1.3 废水来源及性质 |
3.1.4 水质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3.2 试验方法及参数确定 |
3.2.1 试验方法 |
3.2.2 水力负荷 |
3.2.3 其它参数 |
3.3 水环境工程虚拟设备(WEEfz_3.2)软件模拟 |
3.3.1 软件简介 |
3.3.2 软件特色 |
3.3.3 软件模拟—以絮凝沉淀为例 |
3.4 实验数据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土壤渗滤法对有机物的去除模式 |
4.1 环境因子的影响 |
4.1.1 水流特征分析 |
4.1.2 土壤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 |
4.1.3 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机理 |
4.2 微生物在系统中的代谢理论 |
4.2.1 微生物的增长 |
4.2.2 水解过程 |
4.2.3 衰减过程 |
4.3 有机物的转化理论 |
4.3.1 好氧异氧的转化过程 |
4.3.2 硝化过程 |
4.3.3 反硝化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5 中水回用工程应用实例 |
5.1 工程案例 |
5.1.1 发展背景 |
5.1.2 工程简介 |
5.1.3 工艺流程 |
5.2 污水处理设计 |
5.2.1 污水管网与排放口位置 |
5.2.2 污水处理系统设计 |
5.2.3 主要构筑物设计 |
5.3 中水回用的系统优化 |
5.3.1 水量平衡的优化 |
5.3.2 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
5.3.3 系统的运行监控优化 |
5.4 工程运行状况 |
5.4.1 水质处理效果 |
5.4.2 出现问题及改进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某高校中水工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水量计算 |
2.1 景观用水量计算 |
2.2 灰水及冲厕水量计算 |
2.3 雨水水量计算 |
3 回用方式选择 |
4 灰水回用工程分析 |
5 经济效益 |
6 结论 |
(9)城市中水回用系统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 ——以昆明市大中型住宅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昆明水资源短缺现状 |
1.1.2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方法途径 |
1.2 国内外中水回用现状与发展 |
1.2.1 国外中水回用发展状况 |
1.2.2 我国中水回用发展状况 |
1.2.3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发展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水回用系统概述 |
2.1 中水及中水回用系统的概念 |
2.1.1 中水 |
2.1.2 中水回用系统 |
2.2 中水回用标准 |
2.2.1 中水水源 |
2.2.2 中水回用水质标准 |
2.3 中水回用技术 |
2.4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途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水回用系统的经济分析 |
3.1 经济分析方法与指标 |
3.1.1 经济分析方法选择 |
3.1.2 经济分析指标选择 |
3.2 经济分析的参数选择 |
3.2.1 计算年限 |
3.2.2 折旧年限 |
3.2.3 社会折现率 |
3.3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经济分析 |
3.3.1 传统供水方案费用分析 |
3.3.2 分质供水方案费用分析 |
3.3.3 中水回用系统经济分析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昆明某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经济分析实例 |
4.1 小区基本资料 |
4.1.1 项目位置 |
4.1.2 项目技术指标 |
4.2 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模式 |
4.3 小区用水平衡分析 |
4.3.1 小区总用水量 |
4.3.2 各用途回用水需求量 |
4.3.3 小区水量平衡分析 |
4.4 中水处理工艺 |
4.4.1 进水与出水水质 |
4.4.2 处理工艺选择 |
4.5 中水回用系统经济分析 |
4.5.1 项目总投资估算 |
4.5.2 中水运行成本分析 |
4.5.3 分质供水方案的经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优化设计 |
5.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
5.2 确定试验目的、因素及方案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因素 |
5.2.3 试验方案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极差分析 |
5.3.2 方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PDCA管理模式视角下的区域中水工程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中水工程 |
2.1 中水工程的概念 |
2.2 中水回用的意义 |
2.2.1 节约清洁水用量 |
2.2.2 减少水资源成本 |
2.2.3 环境效益尤为明显 |
2.2.4 城镇化发展需要 |
3 PDCA管理模式应用分析 |
4 中水工程的发展现状 |
5 中水工程的检查 |
5.1 建设资金未到位 |
5.2 管网系统欠完善 |
5.3 公众认识不深刻 |
5.4 水价较低难推动 |
5.5 法律政策待制定 |
6 中水工程的改进 |
6.1 建立中水示范工程 |
6.2 加大中水宣传力度 |
6.3 利用中水价格杠杆 |
6.4 预留中水建设空间 |
6.5 推动中水产业发展措施 |
6.6 制定中水法律法规 |
6.7 减少中水初期投资 |
6.8 吸引中水投资资金 |
6.9 研究中水技术设备 |
6.1 0 规范中水建设管理 |
7 结语 |
四、昆明高校实施中水工程的优势与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D]. 陈飞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2]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筑中水回用综合效益与水价政策研究[D]. 朱天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高校校园节水项目成本效益研究 ——以北京某高校为例[D]. 张子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高校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研究[D]. 吴倩.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5]基于区域水管理学的中水政策的研究[D]. 王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6]公共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的应用研究[D]. 林艳君.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7]基于土壤渗滤法(SAT)对建筑小区的中水回用试验研究[D]. 王崟胶.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8]某高校中水工程案例分析[J]. 栗玉鸿. 科技视界, 2013(18)
- [9]城市中水回用系统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 ——以昆明市大中型住宅小区为例[D]. 王倩.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10]PDCA管理模式视角下的区域中水工程调查分析[J]. 张向东,张玉,刘家顺. 市政技术,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