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论文_朱磊,朱友林,余潮,张集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基因,敏感,标记,序列,分子,简单。

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朱磊,朱友林,余潮,张集文[1](2005)在《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30个SSR标记对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进行定位研究,初步将bel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RM5475和RM6759两个SSR标记之间,与RM5475标记的遗传距离为4.3 cM,与RM6759标记的遗传距离为5.2 cM。(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05年06期)

彭凌,朱必凤,刘主,刘盈盈[2](2005)在《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RAPD标记的克隆及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用3S Spin DNA Agarose Gel Purification Kit试剂盒将与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相连锁的RAPD遗传标记S20-420和S316-600回收纯化,连接于pGEM-T载体并克隆测序,得到了S20-420和S316-600的全序列,其长度分别为423 bp6、06 bp.将两端序列设计特异PCR扩增引物可用于检测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和标记辅助育种.(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12期)

彭凌[3](2005)在《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SCAR标记及其辅助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籼稻(Oryza sative L.)品种8077S是一种具有隐性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水稻两用不育系,其自交种苗能被除草剂苯达松杀死。将这种隐性单基因转育其它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应用于两系杂交稻制作,可以通过直接喷雾一定浓度的苯达松溶液简便有效地杀死两系杂交稻秧苗中可能混入的母本自交苗,从而避免两系杂交稻因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波动所造成的风险。隐性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在常规育种中表现低频率,而且要经过轮流进行多代的回交和自交,才能选育出含bel基因的新品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短世代内能显着减少连锁累赘,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因此,本研究致力寻找与bel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以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体结果如下: 1.用五种方法提取了水稻基因组DNA,并进行了RAPD-PCR分析,结果表明这五种方法提出的DNA质量都能获得稳定而理想的PCR扩增效果。 2.通过预备试验,优化了水稻RAPD反应组份和反应程序,建立了适于水稻RAPD反应条件。采用随机引物S20、S316对8077S×丰35的F_2代进行了RAPD分析,得到两个标记片段S20-420和S316-600。 3.将RAPD扩增产生的多态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合成了两对特异性的SCAR引物,新合成的SCAR引物包含原有的RAPD引物序列。SC01引物在敏感单株中扩增出一条423bp带,抗感单株没有扩增产物;SC02引物在敏感单株中扩增出一条606bp带,抗感单株(纯合)扩增出一条约630bp带,抗感单株(杂合)扩增出这两条带。与RAPD标记相比,SCAR标记扩增出的条带清晰可辨,结果更可靠。 4.以8077S为母本分别与3个水稻品种明恢63、丰35、R318-5杂交,并以相应的水稻品种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从F_2代开始用获得的引物SC02选择有bel基因的单株,并继续回交。结果证明用SCAR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更简便、快捷,可大大缩短恢复系的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 5.利用水稻单粒干种子作材料,进行了DNA提取方法研究,并利用引物SC01对杂交种子纯度进行了的初步鉴定。(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5-05-01)

朱磊[4](2005)在《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种混杂是影响杂交稻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张集文发现的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培育苯达松敏感致死水稻不育系,可有效解决杂交稻制种过程中因不育系的育性波动引起的杂交种混杂问题。精细定位bel基因,对bel基因图位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入bel基因培育苯达松敏感致死水稻不育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利用SSR标记对bel基因初步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利用新一代分子标记SNPs对bel基因精细定位。SSR定位结果表明,bel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RM416和RM3867二个SSR标记之间约1.9cM范围(约500kbp)。在这约500kbp范围内进一步发展SNP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发现bel基因位于SNP138与SNP158二个SNP标记之间约0.4cM范围(约92kb),同时发现有4个SNP位点与bel基因共分离,其中第3染色体上细胞色素P450羟化酶基因编码序列中单个碱基缺失导致的移码突变,可能是引起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的直接原因。 本文提出了在利用SSR标记对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后,再进一步利用SNP进行精细定位的基因定位策略。这为基因定位、新基因发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途经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5-05-01)

杨剑波,向太和,李莉,王永杰,黄大年[5](2004)在《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的电子杂交定位和基因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水稻突变体的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 (ben)能够作为一种除草剂筛选标志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的安全生产。本研究利用我们已得到的与Ben ben基因紧密连锁的两个RAPD标记 (OPG1 8 972 ,OPG1 8 94 3 )以及与该标记高度同源的跨迭克隆Contig1 0 96 8(来自中国水稻基因组框架序列 ,全长 82 73bp)的序列信息 ,沿标记的两端设计新的PCR引物 ,以携带苯达松抗性基因 (Ben)和苯达松敏感基因 (ben)的水稻近等基因系为模板 ,通过对扩增产物的序列拼接和比对 ,成功地将OPG1 8 972和OPG1 8 94 3标记从 972bp和 94 3bp步移延伸到 81 3 8bp和 81 0 3bp(提交到GenBank的登记号分别为AY1 81 2 0 4和AY1 81 2 0 3 )。并利用电子杂交将延伸后的序列定位于水稻第 2染色体上 1 5 0 5cM处 ,在对标记两端及其附近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 ,我们初步预测Ben基因可能是编码某种受体蛋白的基因或催化 6 OH 苯达松与葡萄糖缀合的淀粉合成酶类似基因(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4年11期)

刘秋华,陆作楣[6](2004)在《水稻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简单重复序列 (SSR)技术 ,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 (BSA)进行了水稻农林 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分子定位。结果表明 ,农林 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属于隐性单基因 (bsl) ,该基因位于水稻第 3染色体上 ,并获得了与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连锁的 2个SSR标记RM135 0和RM385 6 ,遗传距离分别为 15 0cM和 14 1cM。标记与基因间的排列顺序为 :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 14 1cM RM385 6 0 9cM RM135 0。(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向太和,杨剑波,杨前进,朱启升,李莉[7](2003)在《SCAR标记对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辅助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与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 (ben )紧密连锁的 SCAR标记 ,对田间以农林 8号 m为 ben基因供体转育的后代进行了 PCR检测。利用该标记不仅能鉴别出转育的材料是否含有 ben基因 ,而且能区别它是含 ben基因的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从而有效地指导田间选育 ,加速育种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3年02期)

向太和,杨剑波,李莉,倪大虎,杨前进[8](2003)在《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APD技术对水稻品种农林 8号 (含苯达松抗性基因Ben)和其突变体农林 8号m (含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进行标记 ,从 36 0个 10bp寡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5个引物产生的 7个RAPD标记。经对多态性标记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再设计PCR引物 ,将其中 4个RAPD标记OPG18/ 94 3、OPG18/ 972、OPD10 / 12 4 8和OPF0 3/ 1198转化成SCAR标记SCAR/G18/ 883、SCAR/G18/ 890、SCAR/G18/ 919/ 94 8、SCAR/D10 / 12 37、SCAR/F0 3/ 1186。通过对农林 8号×农林 8号mF2 分离群体 32 0个单株的连锁分析及在 1对含ben基因的近等基因系H12 1和Hben12 1中验证 ,标记SCAR/G18/ 883、SCAR/G18/ 890、SCAR/G18/ 919/ 94 8与Ben或ben基因共分离 ,SCAR/D10 / 12 37与Ben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14 .8± 2 .1)cM。经Southernblotting分析并结合F2 代分离比例表明 ,标记OPG18/ 94 3、OPG18/ 972及其转化的SCAR标记在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序列 ,且OPG18/ 94 3和OPG18/ 972为一对等位STS位点。这是首次报道与ben或Ben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ben基因的转育及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分离ben基因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Acta Botanica Sinica》期刊2003年02期)

向太和,杨剑波,李莉,王永杰,黄大年[9](2003)在《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电子杂交定位及基因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在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根据中国水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中的跨迭克隆Contig10968,成功地将与Ben/ben共分离的RAPD标记OPG18/972和OPG18/943步移延伸至8138bp和8103bp。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通过电子杂交将OPG18/972和OPG18/943及步移后的序列定位于第2染色体150.5cM处,进一步将Ben/ben初步定位于第2染色体150.5cM处。通过ORF、启动子及基因预测软件分析,Ben可能是编码某种受体蛋白的基因或者催化6-OH-苯达松与葡萄糖缀合、类似淀粉合成酶的基因,而ben可能是Ben的调控因子如启动子、内含子等突变而致。(本文来源于《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3-03-01)

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3S Spin DNA Agarose Gel Purification Kit试剂盒将与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相连锁的RAPD遗传标记S20-420和S316-600回收纯化,连接于pGEM-T载体并克隆测序,得到了S20-420和S316-600的全序列,其长度分别为423 bp6、06 bp.将两端序列设计特异PCR扩增引物可用于检测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和标记辅助育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朱磊,朱友林,余潮,张集文.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初步定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5

[2].彭凌,朱必凤,刘主,刘盈盈.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RAPD标记的克隆及测序[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彭凌.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SCAR标记及其辅助育种[D].南昌大学.2005

[4].朱磊.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精细定位[D].南昌大学.2005

[5].杨剑波,向太和,李莉,王永杰,黄大年.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的电子杂交定位和基因预测[J].作物学报.2004

[6].刘秋华,陆作楣.水稻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初步定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

[7].向太和,杨剑波,杨前进,朱启升,李莉.SCAR标记对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辅助选育[J].中国水稻科学.2003

[8].向太和,杨剑波,李莉,倪大虎,杨前进.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英文)[J].ActaBotanicaSinica.2003

[9].向太和,杨剑波,李莉,王永杰,黄大年.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电子杂交定位及基因预测[C].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论文知识图

示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和温敏核不育...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物理图...ben和Ben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图谱SSR标记RM5475(上)和RM6759(下)在F2隐...bel基因在水稻第3染色体上的部分连锁...对几代种子的PCR扩增结果

标签:;  ;  ;  ;  ;  ;  ;  

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论文_朱磊,朱友林,余潮,张集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