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体复合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体,污染物,重金属,生活型,风险评估,珠江,水生植物。
水体复合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华,汪葵,吴奇,张锋[1](2018)在《微生物法处理柴油-Cr~(6+)复合污染水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污水处理中,接种特殊驯化的菌株可达到加快去除污染物、实现治理的目的。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柴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在Cr~(6+)复合污染情况下,驯化得到混合菌种。试验证明:该混合菌种对复合污染中柴油的降解率高达96%,同时对Cr~(6+)也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对该混合菌种处理单一污染和柴油-Cr~(6+)复杂污染水体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单一柴油污染时的柴油降解率低于复合污染中柴油的降解率。复合污染中,Cr~(6+)的去除率则既有赖于自身的初始浓度也有赖于柴油的初始浓度,ρ(Cr~(6+))≤10 mg/L时,Cr~(6+)的去除率随所添加柴油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当柴油浓度为3 027.89 mg/L时去除率达到极大值。(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8年12期)
顾俊侠[2](2018)在《混合菌群的构建及其修复水体芘—Cr(Ⅵ)复合污染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往往不是以单一污染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复合污染的形式存在的,即不同的污染物之间会产生协同、相加等联合作用。环境中的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且重金属无法自然降解,多环芳烃类污染是有机污染物中较难降解的一类,且易在土壤及沉积物中积累。单一高效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已无法满足日益严重的复合污染现状,故构建对重金属-多环芳烃类复合污染具有修复作用的混合微生物菌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受重金属-多环芳烃污染严重的土壤、水体及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分别对Cr(Ⅵ)具有还原能力、对芘具有降解能力的高效单功能菌株各一株,将其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确定混合微生物菌群的比例,探究复合污染中Cr(Ⅵ)和芘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温度、pH值、接菌量等因素对混合微生物菌群修复Cr(Ⅵ)-芘复合污染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混合微生物菌群修复的最适条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混合微生物菌群对模拟实际废水中Cr(Ⅵ)-芘复合污染的修复效果,并通过水培试验探究混合微生物菌群减轻复合污染对作物毒害作用的有效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筛选出了一株具有高效芘降解能力的4-1菌、一株具有高效Cr(Ⅵ)还原能力的12-2菌,经鉴定分别为Serratia marcescens(粘质沙雷氏菌)、Arthrobacter sp.(节细菌属),接收号分别为MK027123、MK027124。混合微生物菌群的最优混合比例为1:1,较只加12-2菌,Cr(Ⅵ)的还原率提高了47%,混合前后对芘的降解率均在30%左右。Cr(Ⅵ)浓度从40mg/L提高到120mg/L时,混合微生物菌群对50mg/L芘的降解率从47.4%降至18.0%;混合微生物菌群对40mg/L的Cr(Ⅵ)还原率随芘浓度的升高先增大再减小。(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混合微生物菌群修复复合污染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pH 9.0、接菌量15%。在最佳条件下,混合菌群培养48h后对40mg/L的Cr(Ⅵ)还原率为96.9%,7d后对50mg/L的芘降解率为65.3%。(3)在最佳条件下,开展了混合微生物菌群修复水体Cr(Ⅵ)-芘复合污染的模拟试验,7d后混合微生物菌群对10mg/L的Cr(Ⅵ)还原率达100%,7d后混合微生物菌群对芘的降解率达52.9%。通过水培实验表明,Cr(Ⅵ)-芘复合污染对作物的生长毒害效果明显,棉花、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80.6%、71.3%、70.6%。加入混合微生物菌群后降低了Cr(Ⅵ)-芘复合污染对作物的毒害作用,经混合微生物菌群处理后,棉花、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94.7%、91.8%、92.2%。(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12-10)
张彧,林海,董颖博,李冰[3](2018)在《几种水生植物对砷、汞复合污染水体的富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砷、汞复合污染下对香蒲、菖蒲、睡莲、大薸、狐尾藻、黑藻六种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及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浓度的提高,挺水植物香蒲和菖蒲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其他生活型的水生植物。黑藻在800μg/L As(Ⅴ),10μg/L Hg(Ⅱ)(HM10)处理后其体内的砷浓度达到最大,约为187 mg/kg;大薸在HM10处理后其体内的汞浓度达到最大,约为2.1 mg/kg。香蒲和菖蒲在HM10处理后其体内的砷、汞浓度分别为172和129、1.1和1.8 mg/kg。综合考虑生长情况以及重金属富集量,香蒲和菖蒲对水体中砷、汞的去除总量最大,分别为1036和843、6.3和11.5μg,因此挺水植物香蒲和菖蒲更适用于对砷、汞复合污染水体进行修复。(本文来源于《金属世界》期刊2018年04期)
史广宇,李中义,张路,程媛媛,陈宏伟[4](2018)在《黑麦草对水体中镉-壬基酚复合污染的生理响应及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黑麦草对水体中镉-壬基酚(Cd-NP)复合污染的生理响应及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单一Cd污染情况下,高浓度Cd~(2+)(10 mg·L~(-1))对黑麦草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植株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着增大.单一NP污染情况下,黑麦草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均无显着性变化;高浓度NP(5 mg·L~(-1))存在下,植株POD活性显着增大.当黑麦草受到复合污染胁迫时,高浓度NP的加入降低了Cd的抑制作用,使黑麦草的MDA含量有所回落,植株PPO活性有所下降.Cd~(2+)浓度为1 mg·L~(-1)时,黑麦草对Cd~(2+)有较好的去除效果,12 h的去除率达到了55.3%.吸收时间超过12 h,高浓度NP对黑麦草吸收Cd~(2+)有较显着的促进作用.NP浓度对植株地下部分Cd~(2+)吸收量有极显着影响,转移系数随着NP浓度增大而呈现上升趋势.NP浓度为5 mg·L~(-1)时,黑麦草对NP的吸收效果较好,24 h的吸收率为44.6%.低浓度Cd~(2+)的加入对黑麦草去除NP无显着性影响,而高浓度Cd~(2+)的加入对黑麦草吸收和降解NP均有极为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刘思洁,Zhang,J,M,Peng,Y,Fang,W,D[5](2018)在《有害结局路径框架在水体复合污染监测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水体复合污染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水资源的健康风险评估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水体复合污染包含的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一般具有浓度低、种类复杂等特点,监测并识别水体中关键的有毒有害污染因子是进行水质监管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在水体复合污染毒性监测研究上主要是采用动物活体试验或者生物体外测试。但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只能关注某一方面的毒性效应(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周志洪,赵建亮,魏晓东,刘茂胜[6](2017)在《珠江广州段水体抗生素的复合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被广泛用于人和动物的疾病治疗,使用后未完全吸收的抗生素随污水大量进入环境,其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珠江广州段流经珠叁角经济发达区域,受到广州市生活污水及周边养殖废水污染。为了解珠江广州段抗生素污染状况,有必要系统监测其水体抗生素的污染水平,评价其生态风险,为珠江流域抗生素的管理和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在2015年12月的枯水期和2016年4月的丰水期,对珠江广州段13个采样断面中41种抗生素化合物的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枯水期检出18种抗生素化合物,含量范围为ND~642 ng?L~(-1),以脱水红霉素含量最高,其中有11种抗生素检出率达到100%;丰水期检出20种抗生素化合物,有9种抗生素检出率为100%,含量范围为ND~703 ng?L~(-1),以氧氟沙星含量最高。上游河段中抗生素化合物的质量浓度较低,城区人口密集区对应的水体中质量浓度较高,而石井河、猎德涌、沙河涌等市区河涌质量浓度最高。对其中13个检出的抗生素化合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广州段水体单个抗生素以脱水红霉素、罗红霉素和氧氟沙星生态风险较高,其中,脱水红霉素尤其显着。枯水期珠江广州段水体大多数监测断面脱水红霉素的风险商值大于1,其中,石井河口最高,达到6.23。总抗生素加和风险商值普遍较高,最高达到10.6,大部分断面总抗生素风险商属于高风险范围,需采取措施控制水体环境抗生素污染。(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美仙[7](2017)在《淡水微藻对水体颗粒物与抗生素及其复合污染胁迫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抗生素对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及多样性等产生影响,进而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研究颗粒物和抗生素对微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课题选取天然纳米颗粒物(NNPs)、氟苯尼考(FF)和甲砜霉素(TAP)为代表,以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颗粒物、抗生素及复合污染作用下,微藻的生理生化特征、光合活性和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等参数的变化,来探讨微藻对此类污染物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水华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在受到NNPs与两种抗生素单一胁迫后,藻细胞体内CAT、SOD活性和MDA含量,一般均存在低浓度污染物对藻类影响较小,高浓度影响较大的趋势。(2)抗生素与NNPs复合污染对藻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与单一抗生素处理时相比,复合污染对水华微囊藻抗氧化酶系统的诱导作用增强,而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诱导有所减弱。(3)NNPs对水华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起促进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a含量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对两种藻的光合活性均有不同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4)FF和TAP对水华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存在“低促高抑”的影响,对其他光合参数的影响则存在“低浓度影响不大,高浓度促进”的结果;抗生素与NNPs复合后低浓度抗生素的促进作用增强,高浓度抗生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两种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a含量都存在“低促高抑”的影响,对其他光合参数则存在“低浓度影响不大,高浓度抑制”的影响;两种抗生素分别与NNPs复合污染作用下,高浓度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类光合活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5)NNPs(≤100 mg/L)、FF和TAP(<1μg/L和1 mg/L)对水华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较小,但在高浓度NNPs(≥150 mg/L)、FF和TAP胁迫下(≥1μg/L和1 mg/L)水华微囊藻细胞主要被阻滞在G0/G1期,蛋白核小球藻藻细胞则是被阻滞在G0/G1和S期;且NNPs、抗生素浓度越高藻细胞的凋亡率越大。抗生素与NNPs复合污染作用对水华微囊藻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变弱;而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则增强。(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7-05-19)
刘美伶[8](2017)在《凤眼莲对有机氯农药与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修复法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节能环保的低成本污染修复新技术,将其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原位修复具有巨大的商业化应用前景。目前利用植物来去除水中重金属的试验研究中,多针对于较高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或单一重金属污染,而对低浓度的重金属污染研究较少。但实际上,城市污水厂排放的尾水和天然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都较低且为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并且天然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除了重金属以外,还包含了有机物、营养盐等其他物质。有机氯农药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一种,大量使用导致其在土壤中的长期残留,农田的水土流失导致面源污染严重,最终污染物质流向水体,破坏水生态系统。因此,论文考虑了低浓度的多金属复合污染以及有机氯农药与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情况,探究了植物在复合污染下对重金属的吸收行为。试验选择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常见的Cd,Cu,Pb叁种重金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几种水生漂浮植物对目标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和耐性,选择了凤眼莲作为试验植物。在单金属污染与多金属复合污染下,凤眼莲在15d内对初始浓度为0.1mg/L,1.0mg/L,1.0mg/L的Cd(II),Cu(II),Pb(II)去除率分别为98%,96%和78.5%,且叁种重金属的去除大部分集中在培养第1d内;在多金属复合污染下,重金属进入植物细胞存在竞争现象,去除率分别减小为79.5%,79.4%和52%,且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不只是集中在培养初期,而是在培养第1d和第5d。在农药与单金属复合污染下,有机氯农药叁氯杀螨醇抑制凤眼莲对Cd(II)和Cu(II)的吸收,且农药的浓度越低,重金属的去除率越低;但有机氯农药能够促进凤眼莲对Pb(II)的吸收,农药的浓度越高,去除率越高。在农药与多金属复合污染下,高浓度(10μg/L)的有机氯农药能够促进凤眼莲对叁种重金属的吸收;低浓度(1μg/L)的有机氯农药也能够促进凤眼莲对Pb(II)的吸收,但会抑制凤眼莲对Cd(II)和Cu(II)的吸收。检测凤眼莲根部和茎叶部中重金属,发现重金属含量在植物根部表现为随时间增加的趋势,被吸收的重金属主要储存在凤眼莲的根部。单金属污染下的Cd(II),Cu(II),Pb(II)在根部的含量分别为279.3mg/kg,2815.7mg/kg和2198.8mg/kg;多金属复合污染下则分别为134.1mg/kg,2016.8mg/kg和2089.4mg/kg。培养期内,叁种重金属在凤眼莲内部的转移系数均不超过0.5,并且在多金属污染下的转移系数普遍大于单金属污染,结果认为重金属的共存促进了被植物吸收的Cd(II)和Cu(II)由根部向茎叶部迁移,但对Pb(II)的迁移影响不大。通过探究凤眼莲去除重金属的影响因素试验可知,当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未趋向饱和时,重金属的去除量与重金属的浓度、污染负荷、营养盐水平和环境温度有关,但单金属和多金属条件下部分因素造成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通常单金属污染下影响程度较大。设定培养液中的营养盐初始含量后,在不同培养时间和污染下检测溶液中TN、TP、NO3--N、NH4+-N、PO4-和NO2--N的浓度。溶液中的P基本上以PO4-的形式存在,未转化形态。重金属污染下,凤眼莲对溶液中的TP表现为去除,TN的浓度表现为Cd(II)<Pb(II)≈Cu(II)<Mix;有机氯农药污染下,溶液中TP、TN浓度都增高。检测不同试验组凤眼莲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考察不同污染条件对凤眼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发现复合污染对凤眼莲的胁迫作用最大,导致植物细胞内的光合作用受影响,膜脂过氧化最严重,自由基大量累积。有机氯农药污染导致凤眼莲叶绿素含量下降,细胞过氧化程度增加,影响程度小于复合污染。而在单金属污染下,植物也受到胁迫作用,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重金属的种类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邓久华[9](2017)在《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静态和动态吸附去除水体中有机染料/重金属单一和复合污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和染料复合污染是目前面临的具有重大危害的环境水污染源。在环境水污染吸附处理材料中,石墨烯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具有巨大的吸附潜力,但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本文用Hummer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表面形成了含氧官能团,能溶于常见的溶剂,但吸附后难以和溶剂分离。用化学共沉降方法将铁氧化物粒子沉降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制备了磁性氧化石墨烯,其饱和磁化强度为31.8 emu/g,磁性氧化石墨烯可以很容易的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合成的磁性氧化石墨烯表面光滑且有很多褶皱,且表面覆盖了白色铁氧化物颗粒。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检测,证明了铁氧离子覆盖在了磁性氧化石墨烯表面,石墨烯表面含有羟基、羰基、羧基和环氧基等官能团。用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检测合成的氧化石墨烯和磁性氧化石墨烯的晶格组成和原子成分,也证实成功合成了氧化石墨烯和磁性氧化石墨烯。磁性氧化石墨烯表面的等电点为3.5,当pH<3.5,吸附剂表面带正电荷,当pH>3.5,吸附剂表面带负电荷。磁性氧化石墨烯对重金属离子Cd(Ⅱ)和离子染料亚甲基蓝、橙红G和刚果红在超纯水中的静态吸附实验表明:在研究范围pH为3~10内,随着pH值的增加,Cd2+和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逐渐增加,橙黄G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少,刚果红的吸附量先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再逐渐减少;吸附量随时间快速增加,之后再缓慢增加直到达到平衡,实验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磁性氧化石墨烯在超纯水中对Cd(Ⅱ)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对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pH=6.0时,对Cd(Ⅱ)、亚甲基蓝、橙黄G和刚果红的最大吸附量理论值为 91.29 mg/g,64.23 mg/g、20.85 mg/g 和 143.62 mg/g,Langmuir 模型中的等温吸附常数分别为0.0160、4.4344、0.5301、0.0145。磁性氧化石墨烯对Cd(Ⅱ)、亚甲基蓝、橙红G和刚果红在自来水的静态吸附实验表明:Cd(Ⅱ)和染料在自来水中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模型,在pH=6.0时,对亚甲基蓝、橙黄G和刚果红的最大吸附容量理论值为58.08mg/g、20.48mg/g和287.57 mg/g,分别为超纯水中的90.43%、98.23%和200.23%,磁性氧化石墨烯适用于实际水处理中染料的去除。在pH=6.0时,对Cd(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为59.69mg/g,为超纯水中的65.39%,但在低浓度时Cd(Ⅱ)在自来水中的吸附量远高于在超纯水中的吸附量,磁性氧化石墨烯适用于实际水处理中低浓度Cd(Ⅱ)的去除。循环吸附解吸叁次后,磁性氧化石墨烯对Cd(Ⅱ)、亚甲基蓝、橙黄G和刚果红的吸附量为28.63mg/g、25.15 mg/g、11.88mg/g和72.27 mg/g,分别为吸附剂第一次对其吸附量的33.77%、42.25%、47.32%和82.95%,磁性氧化石墨烯具有很好的再生性。同时为了满足动态吸附的需要,制备了负载氧化石墨烯的砂子。对砂石负载氧化石墨烯的EDAX和拉曼光谱的检测结果均表明氧化石墨烯成功涂敷到了大部分砂石颗粒表面,且氧化石墨烯涂层的厚度可以通过TGA重量损失数据、沙石颗粒大小、沙石密度和石墨烯密度等进行估算。在对Cd2+和亚甲基蓝的动态过柱吸附实验中,发现空白砂子填充的玻璃柱对Cd(Ⅱ)和亚甲基蓝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负载氧化石墨烯砂子填充的玻璃柱对Cd(Ⅱ)和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强于空白砂石填充玻璃柱。同时,入柱流速对氧化石墨烯的动态吸附能力具有影响,流速越慢,氧化石墨烯的动态吸附能力越强。本文研究了磁性氧化石墨烯在Cd(Ⅱ)-亚甲基蓝、Cd(Ⅱ)-橙黄G和Cd(Ⅱ)-刚果红二元体系中同时去除重金属和离子染料的吸附行为。在Cd(Ⅱ)-亚甲基蓝二元体系中,亚甲基蓝对镉吸附有抑制作用,并且亚甲基蓝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然而磁性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基本不受Cd(Ⅱ)存在的影响。在Cd(Ⅱ)-橙黄G二元体系中,Cd(Ⅱ)对磁性氧化石墨烯吸附橙黄G有增强作用,然而磁性氧化石墨烯对Cd(Ⅱ)的吸附与橙黄G浓度无关,却与Cd(Ⅱ)本身的浓度有关。Cd(Ⅱ)-刚果红二元体系中,得到和Cd(Ⅱ)-橙黄G相似的实验结果。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和Cd2+和染料离子表面的电荷性能以及Langmuir模型中的等温吸附常数b的大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2-23)
张家敏,彭颖,方文迪,史薇,谢玉为[10](2017)在《有害结局路径(AOP)框架在水体复合污染监测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复合污染包含低浓度、种类复杂的毒害化学污染物,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监测并识别水体关键毒害污染因子是进行水质管理的前提,也是复合污染研究的难点。目前国内外在水复合污染毒性监测研究上主要基于动物活体试验或者生物体外测试。由于受限于毒理学测试方法,常见的应用通常仅关注于某方面的毒性效应或者少数的分子指标,因而受到质疑和挑战。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的概念将化学污染物的结构、致毒的分子启动事件和生物毒性的有害结局建立关联,为污染物的毒性测试、预测和评估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旨在论述有害结局路径在复合污染毒性评估和关键毒害物质鉴别中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在有害结局路径的指导框架下,借助于生物体外高通量测试技术、化学分析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系统地分析化学混合物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健康相关指标的响应水平,评估水体中复杂结构污染物,与不同生态和健康有害结局之间的关联,为水环境评价和优先污染物的筛选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文通过综述AOP框架在复合水体中毒害物质风险研究的现状和优势,对AOP在水环境环境管理上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水体复合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往往不是以单一污染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复合污染的形式存在的,即不同的污染物之间会产生协同、相加等联合作用。环境中的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且重金属无法自然降解,多环芳烃类污染是有机污染物中较难降解的一类,且易在土壤及沉积物中积累。单一高效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已无法满足日益严重的复合污染现状,故构建对重金属-多环芳烃类复合污染具有修复作用的混合微生物菌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受重金属-多环芳烃污染严重的土壤、水体及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分别对Cr(Ⅵ)具有还原能力、对芘具有降解能力的高效单功能菌株各一株,将其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确定混合微生物菌群的比例,探究复合污染中Cr(Ⅵ)和芘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温度、pH值、接菌量等因素对混合微生物菌群修复Cr(Ⅵ)-芘复合污染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混合微生物菌群修复的最适条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混合微生物菌群对模拟实际废水中Cr(Ⅵ)-芘复合污染的修复效果,并通过水培试验探究混合微生物菌群减轻复合污染对作物毒害作用的有效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筛选出了一株具有高效芘降解能力的4-1菌、一株具有高效Cr(Ⅵ)还原能力的12-2菌,经鉴定分别为Serratia marcescens(粘质沙雷氏菌)、Arthrobacter sp.(节细菌属),接收号分别为MK027123、MK027124。混合微生物菌群的最优混合比例为1:1,较只加12-2菌,Cr(Ⅵ)的还原率提高了47%,混合前后对芘的降解率均在30%左右。Cr(Ⅵ)浓度从40mg/L提高到120mg/L时,混合微生物菌群对50mg/L芘的降解率从47.4%降至18.0%;混合微生物菌群对40mg/L的Cr(Ⅵ)还原率随芘浓度的升高先增大再减小。(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混合微生物菌群修复复合污染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pH 9.0、接菌量15%。在最佳条件下,混合菌群培养48h后对40mg/L的Cr(Ⅵ)还原率为96.9%,7d后对50mg/L的芘降解率为65.3%。(3)在最佳条件下,开展了混合微生物菌群修复水体Cr(Ⅵ)-芘复合污染的模拟试验,7d后混合微生物菌群对10mg/L的Cr(Ⅵ)还原率达100%,7d后混合微生物菌群对芘的降解率达52.9%。通过水培实验表明,Cr(Ⅵ)-芘复合污染对作物的生长毒害效果明显,棉花、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80.6%、71.3%、70.6%。加入混合微生物菌群后降低了Cr(Ⅵ)-芘复合污染对作物的毒害作用,经混合微生物菌群处理后,棉花、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94.7%、91.8%、92.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体复合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华,汪葵,吴奇,张锋.微生物法处理柴油-Cr~(6+)复合污染水体的研究[J].材料保护.2018
[2].顾俊侠.混合菌群的构建及其修复水体芘—Cr(Ⅵ)复合污染的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8
[3].张彧,林海,董颖博,李冰.几种水生植物对砷、汞复合污染水体的富集特征研究[J].金属世界.2018
[4].史广宇,李中义,张路,程媛媛,陈宏伟.黑麦草对水体中镉-壬基酚复合污染的生理响应及修复[J].环境科学.2018
[5].刘思洁,Zhang,J,M,Peng,Y,Fang,W,D.有害结局路径框架在水体复合污染监测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8
[6].周志洪,赵建亮,魏晓东,刘茂胜.珠江广州段水体抗生素的复合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J].生态环境学报.2017
[7].王美仙.淡水微藻对水体颗粒物与抗生素及其复合污染胁迫的响应研究[D].华侨大学.2017
[8].刘美伶.凤眼莲对有机氯农药与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研究[D].重庆大学.2017
[9].邓久华.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静态和动态吸附去除水体中有机染料/重金属单一和复合污染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10].张家敏,彭颖,方文迪,史薇,谢玉为.有害结局路径(AOP)框架在水体复合污染监测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