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论文-岳舟,朱建林,杨玲

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论文-岳舟,朱建林,杨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流斩波逆变器,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仿真

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论文文献综述

岳舟,朱建林,杨玲[1](2009)在《基于交流斩波逆变器的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矩阵变换器和交流斩波逆变器的基础上提出了叁种新颖的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称之为交流斩波式矩阵变换器(ACChopper Matrix Converter,ACCMC)。阐述了这类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工作原理,然后通过仿真研究和样机实验证明了该电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电路的电压传输比可达1.0,甚至更高,这就突破了传统的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最大为0.866的限制,且输出电压波形的失真度很小,因此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岳舟[2](2007)在《基于Boost和Buck-Boost逆变器的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矩阵变换器是一种具有简单拓扑结构和一系列理想特性的“绿色变频器”,是一项可从根本上消除电力谐波污染和电网无功损耗的关键技术。本文旨在研究目前影响矩阵变换器实用化的关键基础问题——电压传输比低的问题。针对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和专家提出了过调制的控制策略,提高了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使其接近于1.0 ,但输出谐波含量过高,不利于应用。在“谐波注入法的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笔者提出了“谐波注入”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能使电压传输比接近于1.0 ,但同样存在着输出谐波含量过高的缺陷。据笔者研究发现——改变控制策略效果不理想,都存在着输出谐波过大的缺陷。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将从改变矩阵变换器主电路拓扑结构出发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新型的基于Boost和Buck-Boost的矩阵变换器电路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和传统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相似,也采用AC-DC-AC两级变换器的结构形式,中间直流环节无储能元件;其整流级和传统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的整流级相同,为一个3/2相矩阵变换器,逆变级则分别采用Boost和Buck-Boost逆变器的结构形式。由于该新型矩阵变换器能实现输出电压和频率的任意调节,其电压传输比既可大于1,也可小于1,从而可有效解决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难题;通过对该拓扑结构及其等效电路的研究,确定了主电路方案及电路参数;借鉴目前矩阵变换器、Boost和Buck-Boost逆变器已有的理论成果,研究了适合于该新型电路的有效控制策略;研究了电压传输比、输出波形总谐波失真度等主要性能指标与电路参数及控制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构建了仿真模型,对主电路拓扑与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制作了实验样机,为该新型矩阵变换器的工程化应用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7-05-01)

管彦[3](2007)在《用Boost电路提高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矩阵变换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进其调制策略和提高变换器调速系统的性能领域,如输入不平衡抑制、降低开关损耗、提高系统稳定性、将矩阵变换器应用于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的异步电动机传动系统等问题的研究。对于如何将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提升至0.866以上这一具有较强工程应用意义的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报道较少。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提高电压传输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策略方面,其结果是当电压传输比大于0.866时,输出电压的谐波含量大大增加。本文以交-直-交矩阵式变换器为基础,以提高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为重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力变换器—Boost矩阵变换器(Boost Matrix Converter)。将Boost电路引入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中,利用其在高频脉冲状态下的升压能力,达到提高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的目的。并针对Boost直流斩波电路与矩阵式变换器两者的不同特性,设计了一种改进的直流升压拓扑电路结构,以保证BoostMC具有能量可双向传输这一优点,推导了理论上的可行性。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从其拓扑电路的演变出发,研究了多种拓扑电路形式的BoostMC型矩阵变换器及其特点,给出了适合其运行方式的两种换流策略,并重点介绍了改进后的直流零电流换流策略,结合直流零电流换流法,提出了单位功率因数的PWM整流和空间矢量调制的逆变控制策略。将BoostMC等效分解为整流电路、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叁个部分并进行了谐波分析,将其整流侧开关函数傅立叶分解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并分析开关函数高频分量与BoostMC器输入电流高频分量的关系。从关系中可知BoostMC输入电流高频谐波分量与开关采样频率成反比。因此适当提高开关采样频率可以抑制输入电流谐波。给出了升压电路电感电流n次谐波振幅的函数表达式。谐波分析表明:随着升压电路输出侧稳压电容C容量的不同,基波和谐波的幅值随之变化,较小的电容值有助于谐波含量的抑制,然而从稳定输出电压的角度考虑,容量较大的C更为有利。因此,对升压电路电容C的取值必须权衡利弊加以选择。BoostMC输出电压谐波一部分是自身信号产生的,一部分是调制策略带来的。提高开关采样频率,把输出电压谐波成分主要集中在高频段,选用适当的低通滤波器将滤除输出电压中的高频分量。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BoostMC仿真模型;研究了主电路和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制作了以DSP2812控制器为控制核心的BoostMC型矩阵变换器的硬件实验平台;按照模块化原则用C语言编写了软件程序,提出了对叁相输入电压进行相位跟踪和补偿的方法,提高了控制精度,并实现了整流、升压和逆变叁部分电路的同步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保持原有优良输入输出性能的基础上,BoostMC理论上有非常高的电压传输比。此外,Boost电路虽然处于直流环节中,有储能元件,但容量很小,对整个系统的输入功率因数影响不大,而且可以通过调节电容电感的参数使得输入功率因数接近1,同时由于采用的电感与电容较小,对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影响甚微。本文提出的方法为矩阵变换器在电力传动和高电压、大电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条件。(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7-05-01)

刘魏宏[4](2006)在《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及其直接转矩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是一种新的“全硅”功率变换器,它的拓扑电路结构为交-直-交型,有中间直流环节,但没有储能元件;它的输入输出性能与交-交矩阵变换器相同,输入电流、输出电压正弦,输入功率因数可达到0.99以上并可自由调节,能量可双向流动。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灵活,目前研究最多的还是18开关叁相-叁相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拓扑,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从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电路的演变出发,研究了多种拓扑电路型式的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及其特点,提出了直流零电流换流策略,以及单位功率因数的PWM整流和空间矢量调制的逆变控制策略;根据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拓扑电路的结构特点,将其应用于多驱动调速系统,结合直流零电流的换流策略,提出了基于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的多驱动调速系统及其控制策略;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应用于直接转矩控制有其特点,本文研究了基于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近似圆形磁链和六边形磁链的直接转矩控制的实现方法,并且与传统的交-直-交变换器的直接转矩控制进行性能比较;建立了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及其应用于多驱动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基于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的近似圆形磁链和六边形磁链的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模型;研究了主电路和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建立了以DSP2812评估板为控制核心的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的硬件实验平台;用汇编语言设计软件程序,提出了解决PWM整流控制中相位漂移和实现整流和逆变同步控制的两个关键技术方法。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和换流策略,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应用于多驱动变频调速系统,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应用于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上。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和实验验证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和结论,为矩阵变换器进一步实用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6-05-01)

刘魏宏,朱建林,郭有贵,兰志勇,李辉[5](2006)在《交直交矩阵变换器及其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矩阵变换器(CMC)有许多优良的性能,然而由于控制策略复杂而带来的换流问题,使CMC至今还没有应用于工业领域。本文提出了18开关交直交矩阵变换器(AC-DC-AC MC)的拓扑电路,它不但具有与CMC相同的性能,还能够克服CMC的不足之处。结合输入侧零电流换流策略,采用PWM整流控制和SVPWM逆变控制完全解决了换流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输入输出波形。仿真实验结果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自动化》期刊2006年01期)

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矩阵变换器是一种具有简单拓扑结构和一系列理想特性的“绿色变频器”,是一项可从根本上消除电力谐波污染和电网无功损耗的关键技术。本文旨在研究目前影响矩阵变换器实用化的关键基础问题——电压传输比低的问题。针对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和专家提出了过调制的控制策略,提高了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使其接近于1.0 ,但输出谐波含量过高,不利于应用。在“谐波注入法的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笔者提出了“谐波注入”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能使电压传输比接近于1.0 ,但同样存在着输出谐波含量过高的缺陷。据笔者研究发现——改变控制策略效果不理想,都存在着输出谐波过大的缺陷。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将从改变矩阵变换器主电路拓扑结构出发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新型的基于Boost和Buck-Boost的矩阵变换器电路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和传统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相似,也采用AC-DC-AC两级变换器的结构形式,中间直流环节无储能元件;其整流级和传统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的整流级相同,为一个3/2相矩阵变换器,逆变级则分别采用Boost和Buck-Boost逆变器的结构形式。由于该新型矩阵变换器能实现输出电压和频率的任意调节,其电压传输比既可大于1,也可小于1,从而可有效解决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难题;通过对该拓扑结构及其等效电路的研究,确定了主电路方案及电路参数;借鉴目前矩阵变换器、Boost和Buck-Boost逆变器已有的理论成果,研究了适合于该新型电路的有效控制策略;研究了电压传输比、输出波形总谐波失真度等主要性能指标与电路参数及控制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构建了仿真模型,对主电路拓扑与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制作了实验样机,为该新型矩阵变换器的工程化应用打下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论文参考文献

[1].岳舟,朱建林,杨玲.基于交流斩波逆变器的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

[2].岳舟.基于Boost和Buck-Boost逆变器的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研究[D].湘潭大学.2007

[3].管彦.用Boost电路提高交直交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7

[4].刘魏宏.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及其直接转矩控制[D].湘潭大学.2006

[5].刘魏宏,朱建林,郭有贵,兰志勇,李辉.交直交矩阵变换器及其仿真研究[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6

标签:;  ;  ;  ;  

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论文-岳舟,朱建林,杨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