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牧干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草甸,干扰,多样性,物种,叶面积,生物量。
放牧干扰论文文献综述
郭乾伟[1](2019)在《典型草原鼠类优势种群对不同放牧干扰的响应和种群营养生态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对草地的过度利用,使草地出现了退化,而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啮齿动物也随着草地的退化导致其种群数量逐渐增多,促进了鼠害的发生,因此研究鼠类优势种群对不同放牧干扰的响应和营养生态位对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8年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使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过度放牧区(OG)、连续放牧区(CG)、季节轮牧区(QG)、按月轮牧区(MG)和禁牧区(GE)5种处理,应用标志重捕法对各放牧区中啮齿动物的数量进行调查,同时应用样方法对各放牧区中的植物特征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放牧处理下,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捕获量比例均为最大(OG为 33.33%,CG 为 33.33%,QG 为 50.00%,MG 为 52.87%,GE 为 64.67%);布氏田鼠在2017、2018年种群数量显着增加,而其他鼠种种群数量均减少。2.在各放牧处理下,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主要与植被密度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草原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种群密度主要与植被密度和植被地上生物量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黑线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与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的种群密度主要与植被高度、植被地上生物量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3.黑线毛足鼠与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的营养生态位出现部分重迭,其余鼠种均出现营养生态位的分离。4.布氏田鼠的营养生态位随着个体间年龄组的变化而没有出现分离;并且在各组织间δ13C 的富集顺序为骨骼组织(δ13CⅡ=-22.591‰,δ13CⅢ=-22.196‰,δ13CⅣ=-22.455‰)>毛发(δ13CⅢ=-23.053‰,δ13CⅣ=-22.882‰,δ13CⅣ,=-23.163‰)>肌肉组织(δ13CⅡ=-23.842‰,δ13CⅢ=-22.572‰,δ13CⅣ=-24.252‰)>肝脏组织(δ13C Ⅱ=-23.843‰,δ13CⅢ=-22.591‰,δ13CⅣ=-24.340‰);δ15N 的富集顺序为肝脏组织(δ15NⅡ=6.247‰,15NⅢ=6.383‰,δ15NⅣ=6.193‰)>肌肉组织(δ15NⅡ=5.746‰,δ15N1Ⅲ=5.498‰,δ15NⅣ=5.212‰)>毛发(δ15NⅡ=4.953‰,δ15NⅢ=4.892‰,δ15NⅣ=4.899‰)>骨骼组织(δ15NⅡ=3.640‰,δ15NⅢ=3.861‰,δ15NⅣ=3.596‰)。(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雪芹[2](2019)在《模拟放牧干扰对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_2,影响土壤水热环境及土壤碳排放等,显着影响土壤碳循环。干扰是自然中常见现象,可显着影响生物结皮的盖度、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而可能影响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本论文以黄土丘陵区稳定发育期的藻藓混合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小区定位监测试验,以不干扰生物结皮为对照,研究了10%-15%(1等级)、15%-20%(2等级)、20%-25%(3等级)、25%-30%(4等级)和30%-40%(5等级)等5个模拟放牧干扰(简称“干扰”)等级对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及盖度的影响,分析了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以及碳循环的影响,借助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一级动力学方程等统计分析方法,解析了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平衡特征以及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在实践中可为区域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管理与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所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干扰可降低生物结皮的盖度和生物量,改变生物结皮层土壤理化性质,导致生物结皮退化,影响程度与干扰等级和生物结皮的恢复速率有关。干扰后,生物结皮盖度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显着下降趋势,主要为藻结皮盖度和藓结皮盖度的降低。与不干扰相比,1-5等级干扰的藻结皮盖度降低幅度为4.8%-10.3%,1-5等级干扰的藓结皮盖度降低幅度为3.5%-6.9%,4-5等级干扰的生物结皮总盖度下降17.1%-18.5%,与不干扰差异显着。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生物量,1-5等级干扰的藻生物量较不干扰生物结皮降低8%-38%,1-5等级干扰的藓生物量较不干扰降低55%-92%,其中5等级下降幅度较大;干扰后,生物结皮恢复速率顺序为2等级干扰快于4等级干扰,雨季干扰快于旱季干扰,藻结皮>藓结皮>地衣结皮。干扰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主要集中在生物结皮层,对0-2 cm和2-5 cm土层影响较小。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层容重,增加了生物结皮层孔隙度,当干扰达到5等级时差异显着。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结皮层大于5 cm土层,1-5等级干扰温度和水分变异系数均呈现高于不干扰生物结皮的趋势,这种差异在结皮层尤为明显。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土壤碳氮比,2-3等级较不干扰差异显着。2.干扰可显着增加生物结皮层土壤易氧化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可矿化碳等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但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含量。干扰显着影响生物结皮层土壤有机碳及碳组分,对0-2 cm和2-5 cm土层无显着影响。干扰显着增加土壤易氧化碳含量,1-3等级易氧化碳变化较不干扰无显着差异,4-5等级易氧化碳变化较不干扰差异显着;5等级较不干扰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70%;4等级较不干扰生物结皮土壤可矿化碳显着增加77%;干扰导致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呈下降的趋势,1-5等级较不干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降低1.90-2.38 g·kg~(-1)。干扰条件下生物结皮土壤易氧化碳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矿化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呈显着负相关。3.干扰显着降低了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增加了土壤碳排放速率,并改变了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和碳排放的日动态和季动态特征。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函数下降的趋势(R~2=0.832,P<0.05),5等级较不干扰降低0.81μmol CO_2·m~(-2)·s~(-1),差异显着,其它等级无显着差异;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显着上升的趋势(R~2=0.796,P<0.05),1-5等级较不干扰增加0.82-1.43μmol CO_2·m~(-2)·s~(-1)。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与藻盖度呈显着正相关,碳排放速率与藻盖度呈显着负相关。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和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日动态和季动态特征。在日动态上,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呈明显的单峰型曲线,且峰值出现在8:00左右。干扰降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3等级较不干扰平均降低28%。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呈单峰型曲线,且峰值出现在12:00~14:00之间。干扰增加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3等级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达17.4%;在季动态上,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中>雨季后。干扰降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在雨季前和雨季中,不同干扰等级间差异显着,雨季后差异不显着。干扰后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表现为雨季中最高,较雨季前增加7%-52%,较雨季后增加84%-188%。干扰后生物结皮土壤碳通量主要与干扰等级和干扰时间有关,具体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夜间高于白天,5等级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4.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有机碳转化有关。生物结皮土壤碳稳定性与生物结皮类型有关。随生物结皮的发育和演替,高级阶段的藓结皮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活性碳组分比例来实现的。藓结皮减少了土壤易氧化碳与有机碳的比例,较浅藻结皮降低12%。藓结皮降低了土壤可矿化碳与有机碳的比例,较浅藻结皮降低23%。干扰通过增加生物结皮土壤易氧化碳比例和可矿化碳比例,进而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干扰促进了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主要表现在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降低了土壤细菌的数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活性。以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导气率、细菌数量、碳氮比等为主要的影响因子可以解释土壤有机碳转化的83.5%。针对干扰后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的指标,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后,将干扰等级划分为不干扰、干扰1-3等级、干扰4-5等级共3类。与不干扰生物结皮土壤碳转化相比,干扰1-3等级有较大的相似性,干扰4-5等级有显着差异。5.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经模拟放牧干扰后,土壤碳排放呈增加趋势,真菌数量、易氧化碳、碳氮比、有机碳、容重、微生物量碳、藻盖度、可矿化碳等属性的直接作用较大。干扰影响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主要体现在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真菌数量、易氧化碳、碳氮比、有机碳、容重、微生物量碳、藻盖度、可矿化碳等属性对土壤碳排放的直接作用较大,土壤水分对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的间接效应最大,主要通过影响易氧化碳间接影响土壤碳排放。研究区干扰1年后,1-5等级较不干扰生物结皮分别增加2.6 t·ha~(-1)、3.1 t·ha~(-1)、3.2 t·ha~(-1)、3.9 t·ha~(-1)、5.6t·ha~(-1)的碳排放。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系数(K_(os))和有机碳矿化潜力(C_P)与土壤碳排放有较大的相关性。干扰显着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系数,1-4等级均显着低于不干扰,5等级较不干扰降幅最大。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干扰等级下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干扰4等级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较不干扰差异显着。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变化可划分为4类,不干扰生物结皮为一类,干扰1-3等级可归为一类,干扰4等级和5等级各归为一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苗翻,杨新国,古君龙,杨东东[3](2019)在《放牧干扰下短花针茅植丛对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小尺度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在维持草地稳定性中的作用,研究以放牧干扰下退化短花针茅草地为对象,以临近的围栏封育草地为对照(CK),对比研究了放牧干扰下短花针茅植丛边缘(丛内)以及丛外裸斑(丛外)处表层土壤颗粒组分与养分的小尺度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在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黏粒(<2μm)与砂粒(50~2 000μm)的分布规律相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围封使土壤黏粒含量显着提高,砂粒和粉粒(2~50μm)显着降低(p<0.05);有机碳(SOC)与黏粒的分布变化规律一致,全氮(TN)无显着变化;植丛内外无显着区别(p>0.05)。(2) 2 cm间隔精细分层下,围封使任意土层土壤黏粒和砂粒分别显着提高和显着降低,0—8 cm土层的粉粒显着降低(p<0.05);SOC 2—8 cm和12—14 cm土层显着提高,TN无显着变化,但植丛的存在显着提高了围封区植丛内0—4 cm土层SOC含量(p<0.05)。(3)随土层垂直变化,围封区黏粒含量逐步提高,粉粒和砂粒逐步降低;SOC和TN无显着变化(p>0.05)。放牧区黏粒12—14 cm土层显着增高,粉粒逐步递减,砂粒先增高后降低(p<0.05);SOC表聚性分布,TN植丛内"V"型分布中间土层降低,丛外无显着变化(p>0.05)。围封区颗粒组分间的相关关系变化基本稳定,放牧区部分土层显着相关性丧失;围封区颗粒组分与SOC,TN无显着相关(p>0.05),放牧区则与SOC的显着相关集中在10—14 cm土层,与TN集中在8—14 cm土层。总之,放牧干扰不仅导致了土壤质地和养分水平的显着下降,同时也改变了土壤内部不同理化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布格局,但是植丛的存在并未显着改善丛下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子荷,龚吉蕊,晏欣,黄永梅,安然[4](2018)在《放牧干扰对内蒙古草甸草原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放牧草地和围封草地为实验样地,通过对两种样地羊草的水分关系、气体交换、渗透调节等生理生态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研究放牧干扰对羊草的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放牧处理下,羊草对水分亏缺更加敏感,通过降低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来应对放牧干扰。羊草能够提高叶绿素含量、改变电子流动方向、提高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活性、增强Rubisco酶活性、提高光合氮、磷利用效率(PNUE、PPUE)适应放牧干扰,利于有机物积累。放牧和围封样地羊草净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型",出现"午休现象",受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的共同限制。在光合能量分配上,两种样地羊草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出现光抑制现象,放牧样地羊草在光照较强时增加非光化学猝灭(NPQ),而在光照适宜时增加光化学猝灭(qP),将更多的能量用于光合反应中心,放牧干扰下羊草对能量的分配和利用更加迅速灵敏。因此,适宜放牧能够促进羊草的生长发育,维持草地较高的生产力,为内蒙古草甸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新凯,卜崇峰,李宜坪,李炳垠,鞠孟辰[5](2018)在《放牧干扰背景下藓结皮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与风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在放牧干扰背景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与风蚀的影响,并探讨适度干扰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可行性,在毛乌素沙地选定的典型样地建立监测小区,进行了土壤水分和风蚀的定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藓结皮的存在能够提高沙蒿、沙柳和柠条0—80cm的根系层土壤水分,但同时也使80—200cm的深层土壤含水量下降;植被间无干扰的藓结皮同样能提高土壤含水量;重度干扰有利于提高0—80cm的根系层和80—200cm的深层土壤水分含量。(2)藓结皮的存在有利于减轻沙蒿、柠条和沙柳下方沙土风蚀,3种灌木投影下方藓结皮小区的风蚀量与植被下裸地相比分别减少了92.8%,11.3%和104.2%;藓结皮受到剧烈及以上强度的干扰会使土壤更易遭受风蚀。(3)在本研究中,重度干扰的藓结皮在不加剧风蚀的同时,有利于提高0—200cm深度内的土壤水分,肯定了适度干扰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潘岑[6](2018)在《气候变化与放牧干扰对黑河上游植被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背景下,作为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耦合作用的敏感区,干旱区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综合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自然过程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交互作用已经引起植被格局变化,精确检测和量化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影响程度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并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黑河流域上游为产水区,也是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的农牧交错带,超载过牧、植被格局演变等现象对中下游用水影响巨大。本文以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1983-2010年GLAS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数据、同期气象格点数据、放牧数据和植被类型图,辨析了气候和放牧驱动下植被LA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并定量区分不同驱动力对植被LAI变化的影响贡献率。最后使用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方法构建静态模型,模拟植被 LAI在未来不同情景下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上游牧草生长季平均127天,近30年来显着增加(p<0.05)。1983-2010年间,整个流域干湿指数(Arid Index,AI)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达77%,呈湿化趋势,西南部变化最为敏感;植被LAI状态也逐渐变好,1983-2010年间,LAI变化的敏感区从西南地区转移到中北部地区。1983-2000年约29%,2001-2010年约41%的LAI主要格局变化可以被AI解释。气候影响LAI的高敏感区,2000年之前位于流域西南部野牛沟一带,而2000之后移至流域中北部肃南一带。气候变化(AI的增加)是整个流域的LAI改善的主要原因,而人类干扰如生态恢复(植树造林)政策和过度放牧导致局部(中、北部)LAI发生变化。在流域尺度上,气候暖湿化及当地生态恢复政策对植被LAI的正影响掩盖了过度放牧的负影响;在某些特定气候区,人类活动可以放大或降低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对植被的风险。(2)高寒草原和灌丛两种植被类型受放牧影响最大,在1985-1991和1997-2004时段内放牧负效应最为突出。封育和轮牧的实施有利于植被LAI的改善,也抵消了部分时期由于过牧(牲畜头数激增)所产生的负效应。年均放牧时长由西向东递减,高寒草甸(173天)>高寒草原(148天)>灌丛(123天),流域偏东部的灌丛放牧密度偏大。放牧空间型分布存在地域差异,海拔、植被类型和区域放牧管理(例如区域畜种差异)不同是主因,过牧对东部灌丛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构成了很大威胁。(3)2001-2010年间,黑河流域上游整体LAI变化受放牧干扰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两种驱动力正负效应共存;气候主导了 LAI的变化。流域西部气候正影响呈增加趋势,增加的负放牧影响掩盖了一部分气候暖湿化的正影响;放牧加剧了不利的气候条件对东部植被LAI的负面影响。在不考虑长期放牧变化的情况下,气候对植被影响的贡献可能被低估。因此,需进一步加强该流域的放牧管理(封育和轮牧)以缓解当前的放牧压力。(4)运用CART方法构建了黑河上游植被静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模型综合准确率为78.2%,深度为8、节点数为128时达到最小均方误差0.218,增加了放牧干扰参数后的模型对植被LAI分布的模拟准确率提高约12%。利用模型对未来气候和放牧情景模拟的结果显示:在流域尺度上,暖湿化的气候条件会促使主要植被LAI空间平均增加(0.015),但放牧干扰对放牧植被所产生的负效应,即: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灌丛LAI空间平均减少(-0.021),会削弱一部分气候的正效应。(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钱芮,孙铭远,刘思彤,王新花,孙思莹[7](2018)在《放牧干扰下典型草原主要物种光合速率和生物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放牧梯度上的主要优势物种克氏针茅、狭叶锦鸡儿、糙隐子草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主要物种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特征的探索,结果表明:克氏针茅、小叶锦鸡儿、糙隐子草叁种共生植物的光合速率变化方向与生物量相同。随放牧压力的增加,表现出克氏针茅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相比而言糙隐子草在中度放牧上表现良好的生长优势。(本文来源于《广东蚕业》期刊2018年04期)
牛钰杰,杨思维,王贵珍,刘丽,杜国祯[8](2018)在《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物种、生活型和功能群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晰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物种、生活型以及功能群多样性和生物量的时间累积作用以及对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在6个放牧强度样地连续4 a(2012—2015)进行物种、生活型、功能群多样性和生物量调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法分析放牧强度和放牧年份对物种、生活型、功能群多样性以及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强度和放牧年份均对生物量产生显着影响。随放牧强度增加,生物量显着降低。但随放牧年份延长,不同放牧强度区生物量无一致的变化规律。(2)放牧年份对物种、生活型和功能群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但放牧强度和放牧年份只对物种丰富度产生交互作用,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具有时间的累积效应。(3)放牧干扰下不同层次多样性,仅物种丰富度与所有多样性指数显着相关,物种丰富度可以作为物种多样性测度的代表性指标。(4)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的研究,对丰富度而言,仅低放牧强度样地(Plot2)中物种丰富度随生物量增加而显着降低,其余放牧强度样地的物种、生活型和功能群丰富度均与生物量无关。对均匀度而言,高放牧强度样地(Plot4、Plot5、Plot6)生活型均匀度随生物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对优势度而言,高放牧强度样地生活型优势度随生物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生活型多样性可作为放牧干扰下生物量变化快速预测的有效指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3期)
牛钰杰,杨思维,王贵珍,刘丽,杜国祯[9](2018)在《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物种和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晰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丰富度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为草地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生物量的预测提供依据。设置6个放牧强度样地,连续3a放牧,2014年进行3个季节(6月、8月、10月)的植物丰富度和地上、地下生物量调查,对比分析放牧干扰下物种和生活型丰富度(生活型的种类)分别与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物种和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均受放牧强度的显着影响,物种丰富度仅在8月与放牧强度显着负相关,生活型丰富度在10月随放牧强度单峰变化,地上生物量在不同季节均与放牧强度显着负相关,而地下生物量与放牧强度无关。(2)物种丰富度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受季节的显着影响,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仅在低强度放牧区随季节呈单峰变化,地下生物量在中等强度放牧区随季节呈单峰变化;生活型丰富度与季节无关。(3)放牧干扰前物种和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着正相关。3a放牧后仅在8月,物种丰富度只与地上生物量显着正相关,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着正相关。(4)对于不同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仅在低强度放牧区与地上生物量显着正相关,而生活型丰富度在所有放牧强度区均与地上生物量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放牧干扰扰乱了高寒草甸丰富度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尤其影响了物种丰富度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显着关系不受放牧强度干扰,使生活型丰富度在预测生物量方面表现出优势。(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闪闪,赵允格,石亚芳,高丽倩,杨巧云[10](2017)在《短期放牧干扰对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氮素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模拟放牧干扰半年和一年后生物结皮土壤全氮、速效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累积的变化,以期揭示生物结皮土壤氮素对干扰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土壤氮素对干扰响应敏感,短期干扰可导致土壤全氮、速效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降低.干扰半年后,生物结皮层全氮和速效氮含量较不干扰分别下降0.17~0.39 g·kg~(-1)、1.78~5.65 mg·kg~(-1);干扰一年后,分别下降0.13~0.40 g·kg~(-1)、11.45~32.68 mg·kg~(-1),生物结皮层微生物生物量氮下降69.99~330.97 mg·kg~(-1),0~2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25.51~352.17 mg·kg~(-1).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氮素累积的影响与干扰强度有关,20%和30%干扰强度下生物结皮层氮素累积变化不显着,40%和50%干扰强度下生物结皮层氮素累积显着降低.短期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层氮素累积,但表层5 cm土壤氮素含量变化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放牧干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_2,影响土壤水热环境及土壤碳排放等,显着影响土壤碳循环。干扰是自然中常见现象,可显着影响生物结皮的盖度、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而可能影响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本论文以黄土丘陵区稳定发育期的藻藓混合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小区定位监测试验,以不干扰生物结皮为对照,研究了10%-15%(1等级)、15%-20%(2等级)、20%-25%(3等级)、25%-30%(4等级)和30%-40%(5等级)等5个模拟放牧干扰(简称“干扰”)等级对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及盖度的影响,分析了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以及碳循环的影响,借助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一级动力学方程等统计分析方法,解析了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平衡特征以及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在实践中可为区域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管理与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所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干扰可降低生物结皮的盖度和生物量,改变生物结皮层土壤理化性质,导致生物结皮退化,影响程度与干扰等级和生物结皮的恢复速率有关。干扰后,生物结皮盖度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显着下降趋势,主要为藻结皮盖度和藓结皮盖度的降低。与不干扰相比,1-5等级干扰的藻结皮盖度降低幅度为4.8%-10.3%,1-5等级干扰的藓结皮盖度降低幅度为3.5%-6.9%,4-5等级干扰的生物结皮总盖度下降17.1%-18.5%,与不干扰差异显着。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生物量,1-5等级干扰的藻生物量较不干扰生物结皮降低8%-38%,1-5等级干扰的藓生物量较不干扰降低55%-92%,其中5等级下降幅度较大;干扰后,生物结皮恢复速率顺序为2等级干扰快于4等级干扰,雨季干扰快于旱季干扰,藻结皮>藓结皮>地衣结皮。干扰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主要集中在生物结皮层,对0-2 cm和2-5 cm土层影响较小。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层容重,增加了生物结皮层孔隙度,当干扰达到5等级时差异显着。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表现为生物结皮层大于5 cm土层,1-5等级干扰温度和水分变异系数均呈现高于不干扰生物结皮的趋势,这种差异在结皮层尤为明显。干扰降低了生物结皮土壤碳氮比,2-3等级较不干扰差异显着。2.干扰可显着增加生物结皮层土壤易氧化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可矿化碳等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但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含量。干扰显着影响生物结皮层土壤有机碳及碳组分,对0-2 cm和2-5 cm土层无显着影响。干扰显着增加土壤易氧化碳含量,1-3等级易氧化碳变化较不干扰无显着差异,4-5等级易氧化碳变化较不干扰差异显着;5等级较不干扰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70%;4等级较不干扰生物结皮土壤可矿化碳显着增加77%;干扰导致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呈下降的趋势,1-5等级较不干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降低1.90-2.38 g·kg~(-1)。干扰条件下生物结皮土壤易氧化碳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矿化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呈显着负相关。3.干扰显着降低了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增加了土壤碳排放速率,并改变了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和碳排放的日动态和季动态特征。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函数下降的趋势(R~2=0.832,P<0.05),5等级较不干扰降低0.81μmol CO_2·m~(-2)·s~(-1),差异显着,其它等级无显着差异;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随干扰等级的增加呈线性显着上升的趋势(R~2=0.796,P<0.05),1-5等级较不干扰增加0.82-1.43μmol CO_2·m~(-2)·s~(-1)。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与藻盖度呈显着正相关,碳排放速率与藻盖度呈显着负相关。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和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日动态和季动态特征。在日动态上,生物结皮光合固碳呈明显的单峰型曲线,且峰值出现在8:00左右。干扰降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3等级较不干扰平均降低28%。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呈单峰型曲线,且峰值出现在12:00~14:00之间。干扰增加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3等级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达17.4%;在季动态上,干扰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中>雨季后。干扰降低生物结皮光合固碳速率,在雨季前和雨季中,不同干扰等级间差异显着,雨季后差异不显着。干扰后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速率表现为雨季中最高,较雨季前增加7%-52%,较雨季后增加84%-188%。干扰后生物结皮土壤碳通量主要与干扰等级和干扰时间有关,具体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夜间高于白天,5等级干扰显着高于不干扰。4.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有机碳转化有关。生物结皮土壤碳稳定性与生物结皮类型有关。随生物结皮的发育和演替,高级阶段的藓结皮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活性碳组分比例来实现的。藓结皮减少了土壤易氧化碳与有机碳的比例,较浅藻结皮降低12%。藓结皮降低了土壤可矿化碳与有机碳的比例,较浅藻结皮降低23%。干扰通过增加生物结皮土壤易氧化碳比例和可矿化碳比例,进而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干扰促进了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主要表现在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降低了土壤细菌的数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活性。以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导气率、细菌数量、碳氮比等为主要的影响因子可以解释土壤有机碳转化的83.5%。针对干扰后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的指标,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后,将干扰等级划分为不干扰、干扰1-3等级、干扰4-5等级共3类。与不干扰生物结皮土壤碳转化相比,干扰1-3等级有较大的相似性,干扰4-5等级有显着差异。5.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经模拟放牧干扰后,土壤碳排放呈增加趋势,真菌数量、易氧化碳、碳氮比、有机碳、容重、微生物量碳、藻盖度、可矿化碳等属性的直接作用较大。干扰影响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主要体现在生物结皮群落组成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真菌数量、易氧化碳、碳氮比、有机碳、容重、微生物量碳、藻盖度、可矿化碳等属性对土壤碳排放的直接作用较大,土壤水分对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的间接效应最大,主要通过影响易氧化碳间接影响土壤碳排放。研究区干扰1年后,1-5等级较不干扰生物结皮分别增加2.6 t·ha~(-1)、3.1 t·ha~(-1)、3.2 t·ha~(-1)、3.9 t·ha~(-1)、5.6t·ha~(-1)的碳排放。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系数(K_(os))和有机碳矿化潜力(C_P)与土壤碳排放有较大的相关性。干扰显着降低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稳定系数,1-4等级均显着低于不干扰,5等级较不干扰降幅最大。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干扰等级下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干扰4等级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较不干扰差异显着。干扰影响下生物结皮土壤碳排放变化可划分为4类,不干扰生物结皮为一类,干扰1-3等级可归为一类,干扰4等级和5等级各归为一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牧干扰论文参考文献
[1].郭乾伟.典型草原鼠类优势种群对不同放牧干扰的响应和种群营养生态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2].杨雪芹.模拟放牧干扰对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苗翻,杨新国,古君龙,杨东东.放牧干扰下短花针茅植丛对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张子荷,龚吉蕊,晏欣,黄永梅,安然.放牧干扰对内蒙古草甸草原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8
[5].李新凯,卜崇峰,李宜坪,李炳垠,鞠孟辰.放牧干扰背景下藓结皮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与风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8
[6].潘岑.气候变化与放牧干扰对黑河上游植被结构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7].钱芮,孙铭远,刘思彤,王新花,孙思莹.放牧干扰下典型草原主要物种光合速率和生物量的变化[J].广东蚕业.2018
[8].牛钰杰,杨思维,王贵珍,刘丽,杜国祯.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物种、生活型和功能群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8
[9].牛钰杰,杨思维,王贵珍,刘丽,杜国祯.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物种和生活型丰富度与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8
[10].王闪闪,赵允格,石亚芳,高丽倩,杨巧云.短期放牧干扰对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氮素累积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