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型对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巴赫,双声,新世纪,长篇小说,鲁迅,双重人格,小说。
微型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飞[1](2018)在《“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定义的非对称性——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一点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微型对话"有着清晰的可操作的定义,但对"大型对话"的定义却非常模糊,形成了一种非对称性。据此考察作为其理论载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便会发现,"微型对话"在陀氏作品中比比皆是,而"大型对话"却了无踪影,乃至后世研究者的解释也五花八门,不一而终。换言之,巴赫金的"大型对话"概念,只具有理论的阐释性,却没有分析的可操作性。故此,令人怀疑他的复调理论,不只是提出一种文学理论,而是隐藏着一种"对话型"社会。其所区分的"独白型"和"对话型",也可能针对的是一种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主体理论,其核心是告别"独白型"主体而建设"对话型"主体。(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晏杰雄[2](2011)在《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微型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对话性与社会政治文化的集中力量是天然相对立的,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对话性一度被削弱。在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长篇小说中响彻的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声音,其它声音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对话关系自然无法成立,长(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1年14期)
晏杰雄[3](2010)在《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微型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兰·巴特说,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长篇小说就是一个自由间接引语。据里蒙—凯南的观点,长篇小说的中心传统是由叙述语篇不是单声(独白体)而是多声(对话体)的本文构成的。这种多声性质既是通过并置本文自身的儿个声音,也是通过在本文中"溶入"的叙述语篇获得的。从这个角度看来,自由间接话语似乎是一种更大的(本文来源于《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0-11-27)
黄肖嘉[4](2010)在《论卡夫卡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微型对话”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巴赫金的"微型对话"理论,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篇作品的独白形式中存在着另一个声音,作品在意义结构上也存在着双重结构的对话。因为多重声音的出现,这篇作品呈现出一种言语层面上的矛盾性。(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杨贤稳[5](2007)在《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两种复调小说比较——以鲁迅的《孤独者》和余华的《兄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余华的很多作品,如《孤独者》和《兄弟》,都具有复调小说的特征,都有着深沉复杂的思想意蕴和形式独特的美学价值。但二者又各具特点:如果说鲁迅的复调小说是思想的复调,那么余华的复调小说则是形式的复调。它们分别属于巴赫金所说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式的复调类型。因而,二者从思想到形式都有着一系列的区别。(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7年06期)
黄继刚[6](2005)在《巴赫金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话作为小说叙事艺术的一种,通过巴赫金的理论开拓,上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其范畴由语言学研究扩展为文艺思维的一种方式。(本文来源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刘俊娜[7](2005)在《巴赫金对话理论之“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金是俄国最伟大的理论家和学者之一。他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分析中,将自己的对话理论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并对其哲学根源和人文精神进行了分析,将此对话理论与传统语言学的对话理论进行了比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文艺学和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技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黄继刚[8](2005)在《巴赫金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话作为小说叙事艺术的一种,通过巴赫金的理论开拓,上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其范畴由语言学研究扩展为文艺思维的一种方式。(本文来源于《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洪丽[9](2003)在《微型对话叙述中的双重人格——《伤逝》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微型对话"的叙述方式解读《伤逝》,它在复调意义上具有一种朝向内部的对话性。即人物自身的双重性构成了微型对话叙述方式,后者反过来透露出人物冲突的双重性格。涓生的双重性在于:他在自我意识深处对悲剧根源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为了摆脱子君之死带来的精神重负,他在选择性的叙述中为自己有意构造了另一种"真实"。清醒的法官与申辩的罪人、高傲的理想自我与怯弱无能的现实自我融于一身,导致了他双重人格的再现。(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6期)
肖锋[10](2002)在《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金“微型对话”理论是在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理论中与“大型对话”一同提出的。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 ,对其展开探讨 ,一共涉及以下两部分 :一、“微型对话”理论的提出以及其实质性的探讨 ;二、“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的关系及意义 ;(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02年05期)
微型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对话性与社会政治文化的集中力量是天然相对立的,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对话性一度被削弱。在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长篇小说中响彻的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声音,其它声音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对话关系自然无法成立,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型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1].刘德飞.“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定义的非对称性——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一点再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8
[2].晏杰雄.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微型对话[J].文艺争鸣.2011
[3].晏杰雄.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微型对话[C].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0
[4].黄肖嘉.论卡夫卡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微型对话”特征[J].保定学院学报.2010
[5].杨贤稳.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两种复调小说比较——以鲁迅的《孤独者》和余华的《兄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
[6].黄继刚.巴赫金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
[7].刘俊娜.巴赫金对话理论之“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8].黄继刚.巴赫金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简评[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9].洪丽.微型对话叙述中的双重人格——《伤逝》再解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0].肖锋.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J].俄罗斯文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