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实验小学723000
摘要: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本文重点论述了怎样结合读、写进行作文教学,以及提高高段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以“读”促“写”小学作文能力提升
一、读写在小学高段作文中的作用
1.读——让学生尽情体会文字世界的艺术魅力
当作品与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更加深刻,作品的艺术魅力就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在小学高段让学生读更多的文学读物,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还能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甚至使学生爱上文学的世界。小学高段充分地利用读书课,让学生多读些人物传记,可以让学生有效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学会怎样记叙人物的语言,怎样运用人物的动作、表情等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就会形成作文的方法,就会有意识地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就会在自己作文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使用在阅读中得到的技巧。
2.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作文能力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习作得到最后的检验。小学高段的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记日记的基础上,将以往低年级学过的小故事改编成作文。学生既熟悉故事里的人物,又有基本的语言素材,任务相对容易。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规定相应的主题,让学生完成具体的命题作文。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还需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效整合听、说、读等环节进行综合训练。先指导学生说,再指导学生读范文,结合字词的运用,最终指导学生写作文,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作文目的。
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高段小学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朱熹说:“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底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得苏文底文字。”在我看来,阅读与写作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应该让它们在语文的天地里比翼双飞。在阅读中,学习文体、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知识,仿写练笔,由模仿而创造,并将之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在思维形式上吸纳作者的智慧,在言语形式上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学创相生,读写结合,定能使阅读增值、使写作增效。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很多学生,尤其是理科特长生,对阅读课没有兴趣,或是不得要领,或是体会不到美感,找不到其实用点。学生对于阅读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迫切的动机和深厚的兴趣。如果针对阅读内容,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问题和任务,那又会怎样呢?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写作就成了学生的精神动力,催促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理解、去创造。在阅读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敞开的一扇扇文学之“窗”更吸引着学生主动去做更多的探索,从而形成了“写——读——写——读”的良性循环。
2.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写”融入到阅读过程,扩大了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学生边读边写,写下阅读思考,记录阅读思想,这种写促进了读、读带动了写的读写习惯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3.鼓励创作,激发兴趣
每次作文课,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认真审题,选取最能反映主题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文体,抒发真情实感,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经过精心批改后,选出一些优秀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并且及时给予大力的表扬和肯定,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那貌似“老大难”的作文成为“小儿科”,让学生由怕写作逐渐变得爱写作。
4.教学实践,研究过程
文章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会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概括处、略写处、文章空白处正好是学生发散思维、练笔的好地方。比如在《梅花魂》第13自然段,提问:第13自然段一共有几层?每层什么意思?理解第二层“民族精神”时,文章中: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不管……不管……都……”拓展想象:都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承受哪些磨难、欺凌?让学生课前搜集英雄人物事迹资料,大部分学生搜集的都是古代民族英雄或者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英雄、少年英雄。因此,联系实际,引发思维,展开想象:当代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民族英雄、爱国英雄?进行练笔书写,从而使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丁晓军浅谈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小学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88)。
[2]兰晓霞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J].西部教育参考,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90)。